“開掛”的博士生,四年發表21篇SCI論文

大三開始搞科研,大四“直博”成為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首名博士生。在直博的四年裡,童鑫共發表SCI論文21篇,其中9篇論文發表在研究領域高影響力(IF>10)的期刊上。

在SCI上發表論文很難嗎?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高校教授對此評價,“從數量上來看,這總數超過很多教授10年的發文量。”其實,SCI作為國際上最具權威性的期刊,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主要檢索工具之一,是體現科學研究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不過,SCI對於很多國內科研人員來說,由於語言等條件的制約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

“開掛”的博士生,四年發表21篇SCI論文

SCI/SSCI翻譯潤色與發表指導

據該教授介紹,雖然發表SCI論文的難度確實因研究領域而異,某些學科領域本身就具有先天的優勢,更容易做出成果。但童鑫能以如此高的速度發表SCI學術論文,還包含有一區文章(一區一般是各領域的top期刊),平均下來每年要發表5篇左右,這幾乎可以用“開掛”來形容。

“當你奮戰在科學前沿,把最新的學術理論轉化成實際應用的時候,真的有一種莫大的成就感,”基礎與前沿研究院2014級博士生童鑫說,“每發表一篇論文我都會告訴自己,哪怕再微薄,我也為這個領域貢獻了一份力量,留下了一個腳印。”

其實,好成績背後,是科研習慣的養成,而這一切,得益於其導師王志明教授。基礎院初創,一切還在摸索的過程中,暫時沒有條件給童鑫提供優越的科研環境。王志明就別出心裁的選擇了“自頂向下”的培養方法,要求童鑫廣閱讀、作綜述,還要爭取發表到一流的期刊上去。綜述性質的文章往往是專業領域有所成就的專家執筆來寫,這可難壞了童鑫。而王志明自有他的道理:“我們想要做世界一流的研究,卻暫時沒有與之相配的環境和器材,如果一開始就老老實實幹最簡單的工作,那就永遠也不可能躋身一流。”

童鑫不敢懈怠,啃了小半年本領域的高深論文,“這樣的一個經歷培養了我在科研方面的邏輯思維能力,讓我以後的路走得更輕鬆。”2015年12月,他成功在SCI一區頂級刊物《先進科學》上發表了題為“高性能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論文,兩年內被引次數多達25次。這是他在科研領域踏下的第一個深深的腳印,也成為了他叩開海外聯合培養大門的一把“金鑰匙”。

在之後的學習中,童鑫成功申請到國家公派名額前往加拿大國立科學研究院進行聯合培養。留學期間他將研究方向鎖定在半導體材料領域的寵兒——量子點。他說:“量子點更大的天地是在未來日常生活中的光電器件以及生物學上的應用,那就必須要解決有毒的問題”。

最終,他的研究成果以論文的形式被髮表在了能源材料領域頂級期刊《先進能源材料》上。而一連串的成果也像滾雪球一樣被不斷地研發出來,童鑫的“科研腳印”也越踩越多,越踩越深。

“開掛”的博士生,四年發表21篇SCI論文

SCI/SSCI翻譯潤色與發表指導

值得一提的是,童鑫一直在用自己的努力搭建著中外交流的橋樑。留學期間,他前後為其所在學院引進8名教授。“國家在基礎前沿領域的人才缺口很大,科研實力相比歐美髮達國家還有待提高”,童鑫堅定地說,“我想踏踏實實搞我喜歡的研究,踏好每一個腳印,爭取為國家多做點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