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中,最难打的是哪个国家?

付宇慧


在秦灭六国的灭国之战中,最难打的应该为楚国。战国期间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强势期,到了战国后期,各国军事实力的排名大概是这样,第一秦国当之无愧,赵国和楚国这时候应该是不相上下各有所长并列第二,齐国魏国原本都属于强大的国家结果一个经过了灭国之战一个一代不如一代可以并列第三,最后是燕国和韩国屈居最末。

既然赵国和楚国实力相当,为什么还说最难打的是楚国呢?其实正是因为楚国最为特殊的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我们可以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来分析。



楚国:土地广阔,势力分散

在战国七雄之中,疆域最为广阔的就是楚国了,大家可以看战国时期的地图,版图上南半边基本上都是楚国的地盘,而且也不乏富庶之地,就算是秦国后期强盛起来之后对比起楚国也是有所不如的,既然这样那楚国应该是战国时期第一强国,可是楚国在整个战国期间都没有特别强势的地位一直在中上游徘徊,为什么会这样呢?

根本原因就在于楚国的政治制度,楚国是一个世族分制的国家,有点类似于现代的邦联制,皇家芈氏说到底就是最大的一个世族,皇室对其他世族的掌控力其实很小,只要其他世族不叛乱,承认自己是一国之主就可以了,这样的制度成就了楚国的辽阔疆域,却也让楚国难以集中全国的力量,只能是形聚神散。


前面说灭国之战中楚国是最难打的,其实就是因为这些原因。赵国虽然良将很多,人民也尚武,但是只要集中力量打一次大的胜仗就能耗光赵国的有生力量,而反观楚国,尽管末期各大世族七拼八凑凑出来几十万军队,但是其实更难的地方在于只能一步一步占领楚国的地盘,越往南越难,耗费精力越多,想要像灭赵国那样,一战定乾坤,却是不可能的。

赵国:民众尚武,名将辈出

赵国在战国七雄之中,应当是民众最尚武的一个国家,燕赵多侠士这不是吹的,这是赵国的地理因素决定的。

三家分晋以后其实赵国过的不舒服,北边有胡人,东北方是燕国,燕赵一向不对付,虽然燕国实力不强,但是总是会在后方骚扰赵国,由此一来赵国两头不能兼顾,打胡人燕国总来捣乱,打燕国又得小心胡人,所以一直发展的不是很好,唯独人民尚武,武力值还是很高的。



一直到了赵武灵王,隐忍了十几年,胡服骑射,驱逐匈奴,赵国终于强大起来,在军事上能够和强大的秦国分庭抗礼,只可惜在赵武灵王晚年有些犯糊涂,做了不少错事。后来即位的赵惠文王貌似是国力到达了顶峰,但是实际上后继乏力,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后来的长平之战更是大大的损耗了赵国的元气,真正到了灭国之战的时候,赵国能拿的出手来的大将就是李牧了,可以掌权者昏庸无能,最终还是被灭国,而且赵国不像楚国,一旦被灭,基本就没有什么有生力量了,重新崛起的可能微乎其微,只能成为了秦国的郡县。

齐国:实力尚存,不战而降

齐国所处的位置得天独厚,没有什么战争,疆域还都是很富庶的地方,所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后,成为了其余六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可惜齐闵王太过自大了,别人奉承他,说齐国和秦国是东西两帝,他还真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了。于是趁着合纵攻打秦国的功夫灭了宋国。

这一下把其他几个国家惹火了,于是以和齐国仇恨最深的燕国为首,五国联合灭掉了齐国,最后齐国只剩下两座小城苦苦坚守,虽然后来机缘巧合之下齐国复国了,可是从此一蹶不振,再问没有了之前的实力。



到了秦国灭六国的时期,其实齐国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恢复,也是有一战之力的,但是一个国家的心气没有了,再强盛也是没用的,比如齐国,直接就不战而降了。

魏国:昔日霸主,再无风采

魏国原本是战国七雄之中最强大的国家,战国初期一度差点灭掉秦国,但是当时掌权的魏惠王也是,前期在他的带领下魏国还很强盛,俨然的七国之首,但是在后期本性逐渐露出来,贪图美色,喜好珍宝,好好的国家也衰败下去了。

因为魏国曾经打的秦国毫无还手之力,所以秦国崛起以后第一个针对的就是魏国,针对的最狠的也是魏国,若是魏国后面有一个强势君主也还好一些,结果却是一代不如一代,曾经的霸主风采再也没有,最后在灭国之战中被秦军引水淹国都,终究国破。

燕国:一人之念,覆灭六国

燕国在六国之中算是最弱的国家之一,虽然在燕昭王时期曾经强势过,还覆灭了齐国,但是没几年就再次衰落下去了,可是就是这么最弱的一个国家,蹦哒的却最厉害。

想必大家也猜到我要说的是什么事了,没错,就是荆轲刺秦。为什么我说“一人之念,覆灭六国”呢?其实是因为我猜想其实在最一开始的时候秦始皇对于六国的态度应该是拿捏不清楚的,毕竟在这之前从来没有过所谓的大一统,像之前的周天子虽然是天下共主,但是也并没有一定要消灭其他国家,只要称臣纳贡听从指挥就可以了,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秦始皇可能也是考虑是不是应该做到周天子那样就可以了。



但是经过荆轲刺秦以后,秦始皇的想法一定是坚定了,必灭六国,将其全部变为秦国领土,否则此类事件可能还会发生,所以在荆轲刺秦之后,六国的覆灭,就成了必然事件,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韩国:重术过甚,愚蠢可悲

韩国在整个战国期间基本没有强势过,也就是一开始任用申不害变法的时候稍微强势了一点,但是随着申不害的去世,韩国从此一蹶不振,而且申不害过于重视“术”的变法给韩国带来的坏处要远远大于好处。

正是在申不害帮韩国变法以后,韩国过于重视谋术的使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韩国做出来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韩国所做的蠢事中最出名的有三个,第一是祸水东移,韩国不想投降于秦国,于是将上党送给了赵国,引发了长平之战,赵国还因此差点灭国,于是不光秦国要打韩国,赵国对韩国的印象也好不到哪去。第二是水工疲秦,让赫赫有名的水工郑国去帮秦国修建水渠,想要耗空秦国的国力,结果秦国修成了郑国渠,实力更进一步。第三是肥周退秦,支援弱小的周天子和秦国周旋,结果周天子被灭了,韩国自己也损失了十万大军。

就这样,韩国总是重视阴术,最后国力不仅没有强大起来,反而被秦国轻而易举的灭掉了。


晓天讲历史


秦灭六国中,最难打的是楚国,秦国动用了六十万兵力才把楚国灭掉,而且才十多年就被楚人反杀。

在战国中后期,战国七雄的实力应该分成三个档次,第一是秦国当之无愧;第二是齐国、楚国、赵国,都曾有和秦国抗衡的实力;第三是剩下的燕国、魏国、韩国,基本是被欺负的命。


齐国最强大的时候是齐闵王时代,曾经一度和秦国东西互帝,还灭亡了一度威风的宋国,为此齐国也遭到五国联军的打击,齐国几乎亡国。重建后的齐国对合纵再也没兴趣,虽然仍然实力可观,但是统治者晏于安乐,最后居然不战而降。



赵国最强大的时候是赵惠文王时代,当时赵武灵王退居二线,主持灭亡了腹心之患中山国,蔺相如、廉颇、赵奢等一干文武大臣也算人才济济。但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任用毫无经验的青年将军赵括,以致四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灭。尽管如此秦国也消耗不少,但赵国没有了抗衡的实力。


楚国最强大的时候是楚怀王时代,当时吞并越国,几乎统一了整个长江中下游。尽管楚国在战国时期军事经常不利,但是庞大的领土和人口,让秦国啃下来非常困难。所以李信二十万秦军战败,王翦用了六十万大军才获胜。而且还有个问题,就是秦国内部楚系外戚阻挠,秦相昌平君居然反叛称楚王。这对于秦王来说,不仅要攻克外部,更要摆平内部。


林屋公子


在秦军完成一统霸业的路上,并非所向披靡,东方六国也非完全坐以待毙。这当中属赵、楚两国军队的阻击最为顽强,他们给秦军造成的伤亡也几乎不分伯仲,而秦国也几乎在这两国上顷全国之力。但若从主要战役的结果来看,那么对秦国来说赵国无疑是那个块最难啃的骨头。这不仅仅在于我们熟悉的长平之战,还有着许多一般人都不知道的过往。

或许大多数人对于赵国都停留在长平之战惨败的印象里,那个只会纸上谈兵、满嘴跑火车的赵括也让人觉得赵国在那次惨败之后将无力反抗。但通过翻阅史料,令人惊讶的是秦军即便在长平取得大胜,却依旧难啃赵国一根汗毛。这个境况,还要看下文细细说来。

▲《大秦帝国》中的赵括

这第一点要声明的就是,赵国起用赵括并非无人可用。在《千字文》文里有这么一句“起翦颇牧,用军最精”,这里边提到了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前两位是秦国的白起和王翦,后两位则是赵国的廉颇和李牧。这句话并非在于说这四人就是战国时期最好的四位将军,而是这四人都正好在战国末期,他们的一举一动几乎影响了整个历史进程。

从将才来说,赵国在当时足可与秦国相媲美。且自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之后,赵国的军队一直都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加之赵国北境常遭匈奴侵扰,它的边境军队实战经验也非其他六国可以匹敌。即便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军队在李牧的带领依旧数次大败秦军。这也是我们将赵国列为秦国最难打的国家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在于赵国本身的国力,同齐、楚、秦、燕不同,赵、魏、韩三国乃是从春秋霸主晋国当中分裂出来的。这当中,魏国占有晋国曾经的核心地区,加之李悝变法,一度成为战国霸主。而赵国占有的是曾经晋国北部领土,也就是今山西北部、内蒙南部、河北、山东部分。同拥有八百里秦川沃土的秦国和占据整个长江中下游的楚国来说,赵国的土地简直又小又不利于耕种。这么说大家或许没什么概念,那就且看下文给出的数据(长平之战前):

楚国面积150万平方公里,人口500万;秦国面积8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余万;赵国面积约2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50万。

从上述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比秦、楚两国,赵国的可用耕地简直捉襟见肘。即便如此,自伊阙之战(前293年)后到秦剪灭六国(前221)为止,这几十年间唯有赵国一直同秦国正面抗争。秦国坐拥4倍于赵国的国土面积,更为坚实的后勤补给,在长平之战后却仍要花将近40年的时间才将赵国消灭;而且这期间赵国还有反扑的机会,冲着这一点便可知赵国有多么顽强。

我们熟知的是:长平之战,赵括指挥无方,导致赵军大败,赵国士卒被坑杀40余万。不过实际上,这一场战役是赵军战死25余万,将领死后投降者被处决20余万;秦军自身伤亡也达25万。按照司马迁老爷子的话说,这一场战役后“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连秦国都“国内空”了,赵国的境况只会比这个更惨。当时赵括也是迫于无奈——赵国国君已派人去尚且富裕的齐国祈求粮食援助,齐国不肯。无奈之下,已经是几近断粮的前线军队只得被迫出门迎战。若是赵国军队能在正面打赢秦军,廉颇为何还要背负骂名坚壁清野而不出?只能说,赵国一开始就输在了后勤上,但是赵国的将士却用自己的意志顽强地扛了下来。当然了,这不是要为赵括翻案,毕竟他当时背负的可是赵国两百余年积淀下来的家底,就这样被他挥霍了实在可惜。

但即便主力打完了,赵国也并非空无一物。公关前259年,也就是长平之战后的一年,秦55万大军军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在廉颇、平原君等人的指挥下,赵、魏、楚三国联军共计28万余人大败秦军于城下,斩杀超过40余万敌军,一举抹平了长平之战的伤亡比。若不是秦国严苛的行政体系,连着两场大战下来,怕是没个7、80年都缓不过劲来。可惜的是,在几年之后的蕞之战中,赵国为首的五国联军共计百万余人惨败于秦军,使得东方六国真的无力再抗秦。

即便打光了最后的家底,赵国也没有被秦军轻易击垮。在李牧的指挥下,赵军仅剩下的不过20万人相继于公元前233、232年赢下了肥之战和番吾之战,斩杀秦军21万余人,自身伤亡不过数万人。若不是李牧的存在,赵国也不可能仅凭20余万众抗击秦军。

纵观战国末期整个秦赵战争,从公元前236至前228年为止,秦军共计投入80余万人参与到灭赵的战争中,伤亡高达28万人。最终,秦军通过离间计,让昏庸的赵幽缪王赐死李牧,这才顺利攻下赵国国都。

公元前221年,随着的齐国不战而降,战国这一烽火不尽的时代落下了帷幕。翻看秦军横扫诸侯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赵国的将士们宛若铮铮铁刺插在秦国推进的道路上,成为了秦国最难越过去的那道山门。

1、《史记》

2、《战国策》


WarOH协虎


从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开始,统一天下就成为了秦国的终极目的。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这十年里秦国迈出了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步伐,为这次的终极目标,秦国整整有六代君王为之奋斗,最终这一宏图大业在秦始皇嬴政手里实现。

这十年里,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相继被强大的秦军灭亡。其中特别要提的是齐国,齐国是不战而降的。齐国在秦国扫灭其他五国时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坐视其他五国一个个被秦国灭掉,最后一个盟友都没有了,齐王田建只有开城投降的份了。


在秦国灭六国中,最为难啃的无疑是南方的楚国了。俗话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公元前225年也就是秦王嬴政二十二年,秦国准备灭楚,询问大将王翦需要多少兵马,王翦认为楚国是大国,非60万人马不可,秦始皇不太高兴转而问李信,李信只要20万人马。

李信和蒙武率20万大军分两路灭楚,一开始进展顺利,深入楚国腹地。结果中了人家诱敌深入之计,被楚国大将项燕大败,追杀秦军三天三夜,攻下两座秦军营垒,秦军被杀7名都尉,大败而归。

嬴政为了挽回败局,亲自去请老将王翦出山。

并按其要求调军60万归其指挥。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楚国征调全国兵力,命项燕率领在平舆与秦军决战。秦王在郢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督战。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多次挑战,终不肯出。



项燕耗不起只有东撤,王翦趁机挑选精兵强将追击并大败楚军占领很多楚国城池。并于公元前223年攻下楚国都城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

由此可见,楚国是东方六国最强的。秦第一次攻打楚国时20万大军还被楚国大将项燕团灭一回。所以楚国是最难打的。


0度史观


秦灭六国的过程中,本该最容易打却打得很艰难的是赵国,本该最难打却轻易打下来的是齐国,一个将领打不赢换个将领就能打赢的是楚国,轻松打赢却后患无穷的是韩国,本来很强大却自己把自己折腾得不经打的是魏国,本来不经打却偏偏要去惹事的是燕国。我为什么这么说呢?

(秦灭六国地图)

一、本该最容易打却打得很艰难的赵国。

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啊,赵国在战国后期,是除了秦国以外,最为强大的国家。为什么却说它“本该最容易打”呢?

其实,我说的是长平之战之后的赵国。

长平之战,赵国一共损失了45万人,国内的青壮男子,几乎被杀得干干净净。剩下的,都是不到18岁,以及40岁以上的老年人(古代40岁以上已经是老年人了)。对于这样一个国家,要想拿下来,是轻而易举的。

但是,当长平之战一年后,秦国进攻赵国都城邯郸的时候,虽然先后派了25万大军,虽然把主将从王陵换成了王纥,并且一度想要起用名将白起,虽然赵国只是一座孤城以及一群老弱病残的守军。但是,秦国围攻了赵国近两年,却依然没有拿下邯郸。最后,赵国还在魏国和楚国联军的帮助下,反败为胜,把秦军撵出赵国。

而这一场战役之后,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足足往后推迟了20多年。

由此可见,赵国确实是最难打的。

二、本该最难打却轻松拿下来的齐国。

齐国是姜子牙的封邑,从西周初年开始就崭露头角。后来到春秋的时候,经过齐桓公称霸,齐国成为诸侯国中的老大。后来,齐国虽然有些衰败,此后又经历了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以及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称霸的君王。但是,齐国作为东方大国,其实力和地位,依然是数一数二的,是其它诸侯国都无法相比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国家,在齐国后期,因为中了秦国“远交近攻”的计策,当秦国大肆攻打其它五国的时候,它的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因此,丢失了良机。结果,等秦国把其它五国全部消灭,回过头来打它的时候,本来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竟然毫无反抗,乖乖地就束手就擒了。

(长平之战)

三、一个将领打不赢换个将领就打赢的楚国。。

楚国一直是一个存在感极强的国家,从西周初年开始,由于不满周天子只是封他为子爵,便开始和周天子叫板。后来甚至不服周天子管,自封为王(后来一度取消)。周天子率军打楚国,却遭到全军覆没。春秋开始,楚国一直往中原打,一直想在中原争霸。到了后来,吴越所在地,都成了楚国的地盘。楚国成为当时面积最大的国家。

战国后期,楚国虽然多次被秦国欺骗,但是其实力一直是相当强大的。最初秦王派李信率军攻打,被打得大败。后来,秦王让王翦带兵攻打,王翦却很快就打赢了,灭了楚国。

四、轻松打赢却后患无穷的韩国。

说韩国是秦国轻轻松松就打赢的,这话一点儿也没错。秦国在攻打六国时候的策略是远交近攻,先弱后强。所以,秦国选择先打的就是韩国。而事实上,韩国也非常不经打,秦国很快就获得了韩国大片土地,像箭头一样把韩国冲为两半。以至于另一半上党郡想要投降赵国,而赵国也欣然接受。这样一来,秦国才不得不打乱计划,先碰在当时来说最强的赵国。

秦国最后虽然轻轻松松就拿下了韩国,但是并没有一了百了。后来,韩国宰相后人的张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差点把秦始皇砸死。接着,张良又帮助刘邦最先打进咸阳,灭掉秦朝。再接着,刘邦在张良的战略规划之下,平定各路诸侯,建立汉朝。可以说,韩国虽然是六国中最弱的,但是强大的秦国却是被韩国的后人给灭掉的。

(荆轲刺秦王)

五、本来很强大却自己把自己折腾得不经打是魏国。

魏国一度是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但是强大之后,魏国就开始折腾,内部斗争加剧,人才大量外流。对于秦国强大来说起决定性的作用的三个人:商鞅、张仪、范雎,本来都是魏国的。魏国自己留不住这些人才,不容这些人才的存在。因此,最终秦国在魏国培养的人才的帮助下,强大起来。而魏国则因为内讧及人才的流矢,走向了衰败。

最后,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秦国只需掘开河水往大梁城一灌,魏国就崩溃了。

六、本来不经打却偏偏要去惹事的燕国。

燕国本来是比较弱的,但他偏偏要惹事。赵国很强,燕国偏要惹赵国,结果被赵国打败。一出“荆轲刺秦王”,更是让秦国勃然大怒。秦国本来没想过要先打燕国的,因此调整策略,加快了进攻燕国的步伐,打得燕国只得迁都。

事实上,秦国一直没把燕国放在眼里,以至于都是在灭掉韩、赵、魏、楚后,才顺道灭掉燕国,再顺道灭掉齐国。


张生全精彩历史


最难打的,是楚国!威胁可能比赵国还大。这种威胁是多方位的。

赵国确实兵强将勇,但这些对于秦国兵将来说都不叫优势。

楚国虽然兵士素质较差,但人力资源丰富,而且韧性很强。战国最后一次对秦军的沉重打击,就是项燕的楚军。



楚国对秦国造成的麻烦,不能光考虑兵将素质,而还要看到楚国势力在秦国内部的长期经营。由于秦楚联姻几百年,不仅楚国血统已经扩散到秦国王室,而且楚国人士在秦国为官的也特别多。

末代楚王熊启,甚至直接当作秦王嬴政的相国,指挥秦军平定过嫪毐之乱。

然而,在秦国为官的一些楚人却有很强的亲楚倾向,这与其他在秦为官的魏国、赵国、齐国人对母邦无情不同。昌平君熊启,在秦灭六国大势已定情况下,公然倒戈一击,酿成嬴政在统一过程中的最大危机。这是其他五国都远远做不到的。



此外,秦国内部楚国血统深厚,甚至有人认为太子扶苏母系也是楚国人。这就导致反秦叛乱竟然以秦国太子为旗号!

最后,赵高不得不以“指鹿为马”方式,识别朝廷内的亲楚派(楚国以鹿为地支午的属相,而秦国为马)。这种粗暴方式反而引发了内部的离心倾向。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指的就是楚人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甚至已经寄生于秦国之内。(陶慕剑)


陶式防务评论


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兵制,国力蒸蒸日上,达到强盛的顶峰,反观其它六国颓势明显,所以秦国以精锐之师横扫六合。



但是秦国的统一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六国中虽然有软柿子,但也有坚硬的石头,也崩了秦国的几颗牙,比如赵国和楚国。

在长平之战赵国主力部队丧失殆尽之后,又硬生生坚持了三十多年。甚至在最后关头,还两次挫败秦国的攻势,秦国不得不靠着反间计拿掉了名将李牧,才攻取了邯郸,但是赵国王室北逃在代地复国。知道燕国灭亡后,在代地的残余势力失去依靠,才被灭亡。



楚国在国都被拔后,又流亡了近60年,到最后还是靠着王翦率领六十万部队剿灭楚国,之后还有不断地楚国残余势力反扑。

其实魏、燕两国也有强烈的抵抗。

魏国在信陵君死后不断地遭到秦国进攻,除了靠着大梁城防防守,几乎没有别的能力来对抗秦国了。但即使是这样,秦国还是在灭亡了韩国、赵国后灭亡魏国,强攻不下,依靠汴水才淹了大梁城,事后秦始皇还下令屠城,以消除其他国家的抵抗意志。



燕王曾经听取了代王嘉的意见,杀掉了太子丹来缓解秦国攻势,结果没有得逞,很快燕国就被剿灭。燕王又逃亡到辽东抵抗,次年才被灭亡。

而韩国因实力不济,早在战国后期就已经完全臣服于秦国,而齐国以五国为屏障,却没有帮助五国抵抗秦国,最后又坐拥主力大军直接投降。


南山一偏翁


公元前230年,诛杀了手握重权的吕不韦的秦王嬴政,在秦国波云诡谲的政治权力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仅仅七年,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他亡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脚步。张仪适时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从与秦国国土大范围接壤的韩、赵、魏三国下手,再取楚国,最后灭燕齐。那么在这场持续了十年的统一战争中,哪个国家是最难打、最费劲、最让秦人头疼的呢?
毫无意外,应该是楚国。
周成王时期,大行分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国于丹阳,领地50里“。然而楚国民风彪悍,历代楚王皆以开疆扩土为己任,到庄王时期已有“问鼎天下”的实力,大败晋国成为春秋霸主;直至战国楚威王时期,楚国共计灭国40余个,是灭国占地最多、七雄中领土最为广阔的国家,更号称“甲兵百万”,诸侯莫不敢掠其锋芒。
这个九头神鸟所庇佑的国家,在秦发动灭楚的攻势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西起巫山,东至大海,南到南岭,北近黄河,拥有几近整个南中国疆域的“超级大国”。如此煌煌气象,纵秦国亦相形见绌。
同时,物产丰袤的江汉平原,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加上先进的陂灌和井灌技术,生产水平较中原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别说地处西北贫瘠之地的秦国了。当时楚国普通士阶层的贵族所使用的丝织品,其精美繁丽,都是他国贵族无法望其项背的。可见其生产生活水平之高,可以为这个近500万人口,拥有80到100万左右“常备军队”的大国,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楚国极其发达的冶炼业为楚人提供了取用不竭的武器来源。自春秋中期就为楚人所有的大冶铜录山中,曾制造出让其他六国为之惊叹的利器——“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坚如金石;宛钜(jù)铁釶 (shī) ,惨如蜂虿(chài);轻利僄(piào)遬(sù),卒如飘风”(犀甲铁器,强于弓弩,善于快攻)。有这样过硬的军事装备,楚国笑傲群雄,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虽然楚怀王登位后,楚国政治腐败,国势日渐颓靡,然而苏秦主持六国反秦联盟时,楚怀王仍是当之无愧的霸主。由此可见。楚国国力之强横,是各国公认的。
论土地,楚国更广袤;论人口,楚国不会输;论兵器,楚国冶铁业发达;论将才,秦有王翦,楚有项燕;论地形,楚国多川泽,秦地处西北,多习惯陆地作战;论民风,秦人彪悍,楚人也有的是血性男儿。不论从哪方面来看,楚国都是一块“硬骨头”。甚至需要出动张仪去楚国又骗土地又搞离间,最后又俘虏了楚怀王,趁着楚国大乱,群龙无首之际,发兵攻楚。
就算这样,秦攻楚,都倾尽了全国之力。
《史记》有载,秦王欲伐楚,问在灭燕之战中表现不俗的“年少壮勇”的李信,需要多少人马,李信说二十万足矣;问老将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六十万人什么概念?有学者估计,秦统一六国后,全国人口也就在四千万左右,何况还在统一过程中的秦国。加上当时军队一走一两年,后线粮草供给又不能断,的确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六十万算得上是赔上了“全部家当”了。所以,秦王很不高兴,没有采纳王翦的建议,派了二十万大军给李信去伐楚。
一开始,还是很顺利的,秦军长驱直入,很快打到了鄢郢。但是秦人错误估计了楚人彪悍热血的程度,在李信志得意满的去和蒙武会师的时候,“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好吧,失败了。
嬴政这才后悔,连忙去请王翦出山,同时在全国大肆征兵。王翦带着秦国六十万兵马,还得先“坚壁而守之”整整一年,以逸待劳,趁着对方松懈了以后,再追击楚军,杀掉了将军项燕。“岁馀,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楚国)为郡县”。
对于已有日薄西山之势的楚国,还要趁着人家政治内讧的时候,抽调全国的军力去攻打,又不能硬碰硬,只能用计谋“疲敌制胜”。能让秦人如此劳心劳力的,也就一个楚国了。

历史研习社


秦灭六国中,最难打的无疑是赵国和楚国。但是两国之强侧重点不同,楚国之强在于地大物博、兵源充足;赵国之强在于良将众多、兵强马壮。

楚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大国,是当时七雄中领土最大的国家。他们东至大海,西至大巴山、巫山一代,南到南岭一代,北至颍水、沂水一代,这样广袤的土地在冷兵器时代非常重要,它可以为国家提供广阔的纵深,即使遭遇一些失败,也不至于迅速亡国,后来他们得以数次迁都再战就得益于此。同时辽阔的土地也带来了相对多的农业种植面积,为国家的后勤提供了强有力支持。而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还居住着众多的人口、埋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铜绿山是当时数一数二的青铜矿区,就在楚国境内),这就为它们的兵源和兵器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以后,打造了当时中原第一支以骑兵军团,兵源包括本土招募和车兵改良兵士、原阳专业训练兵士以及林胡、娄烦游牧民族的勇士,战马也多来良马产区胡地和代地。这支军团是当时最强大的兵团,后来其他诸侯国也争相效仿,但是能跟这支军团匹敌的几乎没有。另外,赵国的良将名相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战国四大名将中的李牧、廉颇自不必说,赵奢、庞煖等人也是名震一时,还有肥义、楼缓、蔺相如、虞卿等名相,高层领导真可谓群英荟萃。要将有将,要兵有兵,要战斗力有战斗力,赵国的兵团从上到下都是精英。



事实胜于雄辩,下面通过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战例来对比两国究竟谁更难打。我们首先说楚国。

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於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於邓。楚闻,乃引兵归。(《史记·楚世家》)

公元前312年的秦楚丹阳、蓝田之战,两战皆为秦胜。丹阳之战,楚军被斩首八万甲士(全部是士兵),俘获大将屈匄、裨将逢侯丑,取地上蔡、汉中。蓝田之战,取邓地,另外战后割了两城求和。

战争的过程不是很复杂,应该是一边倒的战争。根据相关资料可知秦国是联合韩、魏兵分三路攻打楚齐的,楚国在蓝田之战是悉起国兵的。

秦国主要将领为魏章、樗里疾、甘茂等,兵力应该在10-20万。

十九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二十年,秦将白起拔我西陵。二十二年,秦复拔我巫、黔中郡。(《史记·楚世家》)

楚顷襄王的三年,楚国连年兵败,丧失了西部、西南广大的西部、西南广大的土地。

秦国主要将领是白起。

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夷水又东注于沔,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即是水也。旧堨去城百许里,水从城西,灌城东,入注为渊,今熨斗陂是也。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水经注·卷二十八·沔水中》)

公元前279年—公元前278年的鄢郢之战,楚国大败。其中鄢之战,秦国拔鄢(楚国别都)、邓等五城。郢之战,秦获得楚国都城郢以及夷陵、竟陵一代的土地。两战以后,楚国合计失去鄂西北广大土地,迁都陈。

鄢之战的过程非常惨烈(引用第二段即为鄢之战的情形),白起用沔水淹郢都,河水从城西一直流到城东,淹死百姓数十万。

秦国主要将领是白起,兵力数万,历时两年。




二十三年,襄王乃收东地兵,得十馀万,复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为郡,距秦。

公元前276年,楚国又夺取鄢郢之战中丢失的部分土地,有十五邑。

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秦王灭楚的首战,秦国先胜后大败。楚国在平舆和寝打败楚军,又拔鄢郢。后项燕占据两座营垒,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被李信和蒙恬先败以后,项燕并不着急,他趁秦军西向火速追赶,出其不意,大败秦军。

秦军主要将领李信、蒙恬,兵力20万。

於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於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公元前224—公元前223年,王翦灭楚之战。是役王翦杀死楚将项燕,俘获楚王,灭亡楚国。

王翦采用以逸待劳来疲惫松懈楚军,项燕引兵东去,王翦又挑选精兵追击,在蕲南大败楚军,杀死项燕,第二年又攻占了楚都寿春,灭楚。


秦军主要将领王翦、蒙武,兵力60万,历时两年。

以上就是秦国灭楚过程中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战例,从战争的过程来看,鄢之战比较惨烈,两次灭楚之战出现对峙情况,其他都呈一边倒的战争。从用兵的数量来看,两次灭楚之战分别为20万和60万,丹阳、蓝田之战是三线作战,兵力虽不详,但是应该也不会低于10万。从结果来看,除了第一次李信伐楚,其他基本上都是秦国胜出。从参战的秦将看,有白起、王翦、樗里疾等。秦楚之战,基本没有出现超过十万以上死亡的战例。鄢郢之战时间上应该在一年以上,两次灭楚之战时间在三年左右。但是楚国能够在不断失败的过程中不断迁都再战,说明楚国的辽阔疆域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秦赵之间的一些战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赵奢既已遣秦间,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元前270年,秦赵阏与之战。是役赵军大胜,斩首8万,阏与之围被解。

赵奢采用半路停止行军,造成赵军害怕秦军的假象,然后突然急行军,并占据高地,以智取胜。

秦军主要将领胡杨,兵力10万。

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史记·秦世家》)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秦军射杀赵括……数十万之众遂降秦,悉数坑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秦军险胜,赵国惨败。是役白起杀死赵兵和坑杀降卒40多万,射杀赵括,赵国元气大伤。

战斗过程非常曲折,廉颇几次交战不利遂修建壁垒,坚守不出,相持数月,秦用计赚的赵括为主帅,赵括转守为攻,白起诱敌深入,切断赵军补给线,然后把主力分割包围46天,赵括只得突围,后未成被杀。



秦国主要将领白起、王紇,参战兵力约60万,(包括后勤人员)前后历时约三年。

其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陵兵亡五校。(《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王龁久围邯郸不拔,诸侯来救,战数不利……魏公子无忌大破秦师于邯郸下,王龁解邯郸围走。郑安平为赵所困,将二万人降赵,应侯由是得罪。(《资治通鉴·周记五》)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57年秦赵邯郸之战,是役赵军坚持两年,后在信陵君和楚国的帮助下保卫了邯郸,郑安平率两万秦军投降,王紇败走,秦国前后损失数十万。

战斗过程非常惨烈,秦军围困邯郸2年多,并数次更换主帅,邯郸百姓易子相食,赵国数次请求楚国和魏国帮助,才保住了邯郸。

秦国主要将领王陵、郑安平、王紇、参战兵力25万,前后历时约3年。

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见东方。十月,桓齮攻赵。十四年,攻赵军於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始皇时期的秦灭赵之战。赵国将军扈㡇被杀。李牧取得肥之战、番吾之战的胜利后被秦国用计诈死,赵王迁降,赵国灭亡。


秦国灭亡战争的时候,攻打赵国还是遇到了大麻烦,前前后后维持数年,李牧再次把高超的指挥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给势不可挡的秦国当头一棒。

秦国主要将领王翦、杨端和、桓齮,兵力数十万。


以上是秦赵之间的一些重要战役,从战争的过程来看,多是非常激烈的交战,赵国把战争的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其中的长平之战和邯郸保卫战都非常惨烈。从用兵的数量来看,秦国都动用了超过10万以上的军队和后勤人员,长平之战更是动用了60万军队,邯郸之战也用了25万以上的兵力,前后用兵总和达到了百万以上。从战争的结果来看,赵国取得了多次伟大的胜利,死亡人数也非常多,长平之战赵国全部死亡人数达到40多万。从参战的秦将来看,人数较多,不乏白起、王翦、王紇这样的名将。从作战的用时来看,时间跨度多比较长,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前后相持近三年,灭赵之战更是拖了数年。但是赵国一旦精锐丧失殆尽,良将逝去,国家就会迅速灭亡,这也证明了赵国军队的强大和将军的精良。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赵国更难打。这从双方交战次数、战争的过程和结果、投入的兵力、战争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对秦国统一进程的影响都可以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水经注》,图片来源于网络)


青铜说史


战国四大名将:李牧、廉颇、白起、王翦。秦国两个,赵国两个。不是说某个国家的不行,而是说其他国家的跟这四个比都是垃圾。

历史有一个评价:秦赵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在战国时期,能够打败秦军的只有赵国军队。历史学家对赵国的评价是:四战之国;(后面介绍下赵国的几个名将)意思就是这个国家是全民皆兵,特能打仗。赵国历经战乱,首都几遭侵扰,四周诸国虎视眈眈。这一切迫使赵人分外的团结、耐苦、善战,也只有如此才能生存。

赵国地处太行山附近,国强兵盛,其军力为东方六国首,抵抗秦近百余年,而互有胜负。秦国要东出统一天下,首先碰到的就是赵国。赵国自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赵国的军队的战斗力、生产力大增。

秦赵长平之战,秦国倾全国力量攻打赵国。当时赵国45万军队,秦军号称20万军队,当秦国围困赵军后,秦昭襄王亲自到前线,发动将近60万军民,15岁以上的男子全部投入战斗,断绝赵军的救援和粮道,赐民爵位一级。秦国对爵位相当的抠门,是靠杀敌来获得的,爵位可以用来抵罪用,相当于免死券,在长平之战,秦王上来就给爵位。最后,四十天的战斗,秦赵的伤亡比是3:2。最后,已经断粮40天的赵军,分四队突围的时候,主将赵括被射杀,赵军才投降。如果主将赵括不死,赵军或许真的就突围了。最终白起杀了40万投降的赵军,只留下了老弱200人送回赵国。

但是此时,秦军也损失惨重,国力损耗大半。秦王拒绝了白起继续进攻邯郸的建议,罢兵回国休养生息。就在此时,北面一个国家——燕国,一看赵国战败,赵国精锐丧失殆尽。就想攻打赵国,结果被赵国军队反打了一顿,赵军攻下了十几座城池。

赵兵以骁勇善战闻达于诸侯,尤其是赵武灵王改革后,赵兵单兵素质及军团作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赵兵作战不足也是很多,如:赵兵士气及作战意志的持续,更多的依靠主将的作用。赵兵失败多是因主将战亡,而军乱而败。故只要赵军保持指挥官的存续,基本上赵兵很少溃败、投降,战亡也是成建制的。

赵国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国家,在战国时期,能够打败秦军的只有赵国军队。赵国的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赵国人全民尚武,而且骑射十分了得。从赵国的七子良将可以看出赵国的军力多么的强悍:

1.赵国最后的顶梁柱 武安君李牧

李牧是战国时期真正的打仗不挑剔,一辈子没打过败仗的名将。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赵王迁在奸臣郭开(换廉颇也是他)的谗言下,夺了李牧的兵权。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李牧前半生主要在北方防御匈奴,大破匈奴,灭了襜褴(chānlán),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公元前243年,燕国趁赵国长平之战失败后,入侵赵国。赵王派李牧进攻燕国,攻下燕国的武遂(现河北省徐水县西北的遂城镇)、方城(现河北省固安县南)

公元前233年,长平之战后,赵王迁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李牧大败秦军,斩首五万。

2.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廉颇

这位老爷爷虽然脾气不大好,但是其军事才能极高,能够和李牧、白起、王翦并列为“战国四将”,其能力可见一斑。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这位老爷爷打仗很有特点,早年攻打齐国的时候,以勇气闻达于诸侯。他要是打能打的对手屁滚尿流,后来守卫上党以及邯郸,白起拿他也没有办法。最后被秦国神将郭开(赵国的奸臣)给谗言打败,后出逃魏国。

战绩:

公元前284年,廉颇将,攻齐昔阳,取之。

公元前279年,廉颇将,攻齐。

公元前276年,廉颇将,攻魏几,取之。

公元前275年,廉颇将,攻魏房子,拔之,又攻安阳,取之。

公元前251年,廉颇为赵将,破杀栗腹,虏卿秦。

公元前250年,廉颇围燕国都。

公元前248年,廉颇攻燕。

公元前245年,廉颇将,攻魏繁阳,取之。

长平之战后,邯郸保卫战,廉颇大破秦军。

3.马服君 破秦猛将——赵奢赵奢不是很出名,但是他有个儿子很出名——赵括;纸上谈兵的哪一位。赵奢是最早提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人。

赵奢当征收田赋的官吏,在收租税的时候,平原君家的下人仗着平原君的势力不肯缴纳。一脸:老子特么就不交,你能把我怎地,有种来打我呀?赵奢直接发挥了:社会我赵哥,人狠话不多。直接把平原君家九个当权管事的依法给剁了。平原君一听,卧槽,要杀赵奢。赵奢说:

“您在赵国是贵公子,现在要是纵容您家而不遵奉公家的法令,就会使法令削弱,法令削弱了就会使国家衰弱,国家衰弱了诸侯就要出兵侵犯,诸侯出兵侵犯赵国就会灭亡,您还怎能保有这些财富呢?以您的地位和尊贵,带头率先垂范,则能奉公守法就会使国家上下公平,上下公平就能使国家强盛,国家强盛了赵氏的政权就会稳固,而您身为赵国贵戚,难道还会被天下人轻视吗?”

平原君一听,卧槽,这么有逻辑的人好久没遇到了,立刻把赵奢推荐给了赵王。赵王让赵奢掌管全国的赋税,果然,百姓富足,国库充实。

阏与破秦,当时赵王问廉颇、乐乘,可以救援阏与吗,都说不可以。问赵奢,赵奢说:“道远地险路狭,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勇猛哪个得胜。”赵王便派赵奢领兵,赵奢大破秦军。

认识到自己的儿子是个满嘴跑火车的货,赵奢在临死前说过如果赵王让自己的儿子出战,绝对不可以。因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而已,不堪大用。

阏与之战后,直到赵奢去世,秦军再也不敢进犯赵国。阏与之战,赵奢打的太他妈狠了,压根都没反应,秦军就被打全军覆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