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定人必看!解放70年羅定發展變遷記

羅定人必看!解放70年羅定發展變遷記


加益中學是羅定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的地方

據《羅定縣誌》記載,解放前,由於社會動盪,災荒不斷,全縣人口增長緩慢。1949年,全縣總人口43.22萬人。新中國成立70年來,羅定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據《2018年羅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8年度羅定全市總戶數34萬多戶,戶籍總人口129.28萬人。作為超百萬人口的縣級市,昔日落後的羅定,如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羅定人必看!解放70年羅定發展變遷記

迷人的城市夜景

看交通變化——

從閉塞的山區到 四通八達的路網


羅定人必看!解放70年羅定發展變遷記

羅定市高速公路交匯點——華石立交


清代詩人何仁鏡在《答人問羅定》中寫到:櫓聲搖盡一枝柔,溯到康州水更幽。一路青山青不斷,青山斷處是瀧州。自古以來,羅定與外界相通,主要是依靠僅走小船的羅定江。由於交通閉塞,“青山綠水”的另一面則是“窮山惡水”,過去很多羅定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

今年87歲的離休幹部、老游擊隊員王以炎告訴記者,要說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變化,感觸最深的是交通設施的改變。解放前,加益鎮因不通公路,成為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如今,公路不僅通到加益圩,還直達偏遠的木寨、旺水村。以前“走三行”到外地打工的老劉談到以前的出行難,至今仍記憶猶新。他說,直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羅定人前往省城,仍是乘車前往鬱南南江口,再坐船沿西江而下,兜兜轉轉一整天也未必能到達省城廣州。

解放前夕,羅定全縣能通汽車的公路僅42.5公里。新中國成立後,大興築路工程,至1957年,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207.2公里。到1985年,全縣通車公路達78條,全長660公里,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公路網。特別是近10年來,羅定市高起點高標準謀劃和構築“立體交通網絡體系”。

目前,羅定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縣道縱橫交錯,全市通車公路總里程達2905.8公里,是解放前夕的68倍,為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交通運輸保障。

羅定市境內的5條高速公路總里程125.5公里,其中雲羅高速、羅岑高速、羅陽高速、江羅高速已經全面建成通車。雲茂高速按照雙向4車道的標準設計建造,全長129.8公里,其中羅定段40.5公里,預計2020年底可建成通車。雲羅、羅岑、江羅、羅陽、雲茂5條高速公路建成後,羅定高速公路密度將在粵東西北名列前茅,高於廣東全省平均水平,成為粵西北地區高速網的一個“重要節點”。

羅定還重點推進機場、鐵路、國道、市區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協同發展,以“組合拳”模式構建立體交通體系,為羅定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暢通了“血脈”。其中羅定機場還是國內首條低空航線機場,讓私人飛機翱翔藍天。羅定機場還成為華南地區首個全天候跳傘基地和飛行體驗基地。

解放初直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羅定當地連自行車都是普通百姓難以擁有的“奢侈品”。目前,不僅摩托車成為各家各戶的平常交通工具,小汽車也大量進入尋常百姓家,目前羅定轄區機動車保有量達30多萬輛,駕駛人保有量30多萬人。


看經濟發展——

從農業大縣到正在崛起的工業新城


羅定人必看!解放70年羅定發展變遷記

蓬勃發展的羅定市雙東工業園


羅定人必看!解放70年羅定發展變遷記

粵瀧火電廠


解放初,羅定約有80%的耕地屬於“望天田”,糧食生產沒有保障。解放後,大力興修水利,先後建成了引太、引泗、引沙、引鏡、引榃和引連等引水骨幹工程和一批小型引水蓄水工程,形成了“引蓄結合,長藤結瓜”式的水利灌溉網,至1985年,全縣有效灌溉面積達45.41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83.7%,比新中國成立前增加了3倍多。其中著名的長崗坡渡槽和金銀湖水庫工程,灌溉著8萬多畝農田,為城區及鄉鎮55萬人提供生產生活用水,使羅定盆地成為“天府之國”。

1949年,全縣耕地面積42萬畝,糧食總產量只有8萬多噸。2018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57.65萬畝,糧食總產量24.29萬噸,是1949年的3倍。

羅定已成為廣東省重要的糧產區和首個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曾五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羅定稻米”被評定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羅定有機米入選“廣東十大最具人氣土特產”。2012-2018年,羅定接連成功舉辦了七屆“雲浮羅定稻米節”, 不斷擦亮“羅定稻米”的品牌,使“粒粒如玉,綠色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推動“亞燦米”“聚龍米”等米業品牌走進千家萬戶,享譽大江南北。

羅定過去以農業經濟為主,手工業、現代工業不多,1949年全縣人均創造工農業產值僅102元。1978年增加到人均335元,1985年增加到人均651元。經過幾十年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羅定經濟快速發展,2018年,羅定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23.7億元,人均生產總值22829元,是1949年的223.8倍。

1949年,全縣僅存工業、手工業917家,從業人員3002人,實現產值333萬元。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羅定市場準入環境寬鬆高效,市場主體活躍增長,2019年7月,全市實有市場主體共27027戶,相當於解放初的近30倍。其中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5家,2018年實現稅收3.36億元,利潤14.39億元。

羅定市已初步形成以世界500強企業、年產值30億元的雅達電子為龍頭的高新電子產業,以全國最大高檔生活用紙企業、年產值20億元的中順潔柔為龍頭的日用化工產業,以年產值10億元的銓欣智能照明為龍頭的機械裝備產業,以年產值6億元的一力藥業為龍頭的生物製藥產業等四大產業。

看城市變遷——

從一條舊街到數不清的新街高樓


羅定人必看!解放70年羅定發展變遷記

羅定新街高樓


1949年10月3日,解放軍粵中縱隊四支隊十四團官兵及駐守加益的游擊隊、加益中學師生、當地群眾,在加益中學(時為鬱南四中)舉行了莊嚴的升旗儀式,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羅定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今年75歲的羅定文史專家陳大遠說,1949年解放軍入城時,羅定只有一條舊街中山路,其它都是橫街小巷。1949年11月1日,解放軍粵中縱隊四支隊十四團官兵,舉行了隆重的入城儀式。那天,羅城的大街小巷鞭炮齊鳴,隆重歡迎解放軍入城。

解放初,羅定縣城分為8個區域,分別是太平街、民主街、自由街、共和街、幸福街等,這些名稱寄託了當時人們的理想追求。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羅定城區不斷擴大,瀧州路、龍華路、興華路、龍園路、工業路等城市道路縱橫交錯。近年來,環市東路、環市西路均已建成通車,大大改善了城區交通狀況。特別是新建成的環市東路、環市西路,道路順暢,視野開闊,“高端,大氣”,拉大了城市格局,成為羅定城市擴容提質的“代表作”。

如今,主樓高23層、總建築面積約60000平方米的羅定國際酒店,樓高39層的凱旋廣場等一批標誌性建築拔地而起。建成了泰德廣場、福泰花園、東方明珠花園、錦繡江南、瀧江翡翠城、碧桂園等20多個大型商住小區。一條條寬闊的街道,一個個漂亮的住宅小區,一大批商業服務設施,使這座城市變得更加宜居宜業。

當前,羅定市創建廣東省文明縣城、省衛生城市、省園林城市的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廣大市民將切身體驗到“城市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的豐富內涵。

看人民生活——

從艱難度日到逐步過上舒適生活

羅定人必看!解放70年羅定發展變遷記

航拍羅定城市新貌


解放前,人民生活極端困難。民國後期小學教師和城鎮工人,月薪一般僅夠購買七八十公斤大米,僅能養活自己。大多數農民的生活更是朝不保夕,艱難度日。

老游擊隊員王以炎回憶說,解放初幹部、教師的待遇都很低,他當時的工資每個月只有20元,有些低的僅有18.5元,後來逐步提高到每月48元、60.5元,1980年的工資只有68元,離休後現在每個月的收入有近8000多元,醫療也有保障。他感慨地說,當年投身革命的理想,現在已經基本實現了,當初做夢也沒有夢到今日有如此安定的環境,對如今的生活感到“非常滿足”。

來自圍底鎮農村的阿華與丈夫經過幾年打拼,交了首付後,利用房貸分期付款,在市區一個漂亮的商住小區購買了一套120多平方米的商品房。現在,丈夫在外地當廚師,每個月有數千元的收入,她則負責在家帶小孩。為了方便接送小孩,她還購買了一輛SUV小車。近年來,像阿華那樣進城購房改善居住和生活環境的人日益增多,人們切身體會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據羅定市房地產行業協會統計,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羅定全市銷售商品住房達18486套,銷售總金額122.94億元。這些數字,說明近兩三年來,當地已經有超萬個家庭在城區住上了新樓房,貢獻了可觀的稅收,併為加快城市化進程注入了強大活力。

2018年,羅定全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62821元,增長9.5%。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64元,增長7.7%。其中: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07元,增長7%;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34元,增長7.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