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只剩下内容了

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只剩下内容了

看到这个标题,也许有人会疑问。“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只剩下内容了”,其实是说今天人们越来越不关心物质,比如书这种物质载体也在被电子书挤压,现实世界被电子空间挤压,大家都跑到虚拟世界找内容,物质和精神割裂开后,“打开”的过程被忽略了,人和物质、和物质中人的情感的联结断掉了。

以前我们讨论纸书的物质形式,今天这个问题在互联网浩如烟海的内容里变得不可看见。这也就是为什么还有人坚持读纸质书的原因,因为我们还想要从书中,感受和编者、作者的情感联结,这时我们反而想强调“物”的重要性,这也就是为什么赤木明登要写一本这样的新书,为什么要叫它《寻器之旅》。

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只剩下内容了

书意味着什么,读书意味着什么

我是严重的依存症患者。酒就不说了,毕竟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但书不一样,恋书不是坏事,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对吧?

每次出行,我总要往包里塞三五本书。而且我既不喜欢文库本和新书,也不喜欢全集,所以带的都是沉甸甸的单行本。为什么讨厌,我也说不清,可能觉得没有书味儿。我这种想法是不是有点怪?认为 “书的本质在于文字内容,无论媒介形式如何,关键是内容本身和表达流畅度”的人,大概理解不了我的心情。

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只剩下内容了

赤木家客房的大书架,顶端设有玄廊

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只剩下内容了

仓敷 虫文库

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只剩下内容了

松江 artos Book Store

所谓文章,是被各种东西重重包裹着的,无论哗啦哗啦地翻看,还是一层一层地剥开,文章的“内芯”、文章有“内芯”这件事本身,都是无法被直观到的。或者说,根本无法诉诸于文字,也读不到。总之,我这样认为。当然,文体本身有其滋味,我们可以一边发出“嗯”或“啊”的自言自语,一边体会,从字里行间窥到存在于文章内芯那难以被写出的东西。

书本上的文字,像渗透进纸张的、无法消除的斑痕,充满扎实的物质性,夹在硬壳之间的纸张有着独特的触感,可以用手摸,可以用脸贴,可以感受气味。一本书是一个实体的存在,与一本书邂逅的机缘,就藏在书店的现实空间里,藏在排列得整整齐齐的书架上。

书店,有时就在家附近的商店街里,可能毗邻馒头店和榻榻米店,或者在空荡荡的车站前小街上,孤零零一家被灯照亮着。从街道熙攘繁华的缝隙里,我们倏忽看到一家小书店,书店里有无数书,书里集结着厚厚一叠纸,纸上有油墨制造的斑痕,我们随即解读,最终,从文字和文体的质感中,意义浮现而出。

我喜欢慢慢拆开这些从大到小一层套着一层的书,它们需要人逐层读解。我觉得,书就应该是这样的东西。

我可能是最后一代从租书铺子里借书看的人了。脏臭的河上打着几根桩子,桩上建着一间棚屋,从地板缝隙里能看到水面,屋内有歪歪扭扭的手工书架,架上有四处破损的黑色硬壳封面,封面上有污点般渗开的金色虫子图案,书内的粗糙纸张散发出怀旧气味,被按压在纸张的乌黑文字一行一行地微凹——对我来说,也许这才是埃德加·爱伦·坡的《金甲虫》。

《金甲虫》的故事不可能有其他模样。如果摒弃这些一层套着一层的东西,直接进入内容,那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啊。但是,现今的时代已经变得仅剩内容了。和纸书一起被摒弃的众多东西之一,就是街上的小书店。

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只剩下内容了

在金泽的oyoyo书林里

当然新技术很方便,我也在用,但电子空间,或者说假想空间越来越大行其道,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好像正在逐渐消失。应该不是只有我这么想吧。

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件事,过去,精神和物质被认为是两种东西,仿佛是相互对立的存在,但是,没有物质性的假想空间出现后,人们重新明白了物质和精神是不可分的,它们并不是两种东西,而是唯一不二的整体。

用手能触摸到的东西,能闻到气味的东西,带着温度的东西,对我们内心有多大的影响,多么值得珍重,人们现在终于悟到了。

这件事和我的工作,也就是说和工艺也有很大关系。拿食器来说,物质性和精神性确实不可分。即使倾注再多的精神,物质上没有力量,就什么也不成立。同样,物质上再刻意表现,没有心气在,也很难打动人心。还有,食器并非单独存在于世,器里面有食物,器外侧则接触人的肌肤,还有餐桌、室内空间,这些东西也是一层套着一层才成立的。

最近三十年来,人们忽然开始重视食器了,

我想,这不仅仅是流行。在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和内心已经在渴望那些被摒弃和忘记的触觉,在渴望与这个一层套着一层的世界发生确切而不间断的联结。

这个世界有欠缺就有弥补,现在远比我年轻的一代人正在努力让小书店复苏,而且不论是北边的城市,还是南边的城市,或者东边、西边,小书店的复苏正在全国范围发生。正因如此,小书店也成了我旅行的寻访目的地。

以往的书店总是听从批发商的推荐,新书和杂志,批发商给什么就卖什么。新的小书店却有新的姿态,他们整理情报、精挑细选所需要的书,店中所有的东西都是经过店主审定的。所以不会发生“无论去哪家书店,书都一样”的事。

比如说,店主喜欢菌类,卖的也是各种各样的菌类书籍,全国的菌类爱好者就会汇聚到这里。这种店一边扩张着关联物,一边深入到所在城市、所在地区,以及当地人的心里。

之所以能这样,就是因为它们不是虚拟店铺,是实际存在的。能寻访到这样的店,是件幸福的事。街区的小书店,在水平方向联结着世界的各个角落,在垂直方向牵引着未来和过去。

这样的小店不限于书店,还有小街上的小面包房、小咖啡馆、小酒馆。这个时代越来越有意思了。

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只剩下内容了

新潟 北书店

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只剩下内容了

金泽 oyoyo 书林(潺通店)

爱书少女的智子曾经的“书店梦”实现得怎样了

我是个怪脾气,周围人都开始忙着毕业找工作时,我偏偏不想当正经八百的公司白领,想干自己喜欢的事。当时读遍了记得是晶文社出版的“不正式找工作也能活下去”系列,对于这条路该怎么走,焦虑挣扎了很久。

我喜欢书,尤其是绘本。只要去图书馆就会去童书区,搬来一大摞绘本,坐在孩子堆里看得入迷。

当时街上看不到什么专门的童书店,所以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去涩谷和青山的绘本书店泡着。就算书店根本没在招人,我也会强行递过履历表,给人家添麻烦。毕竟大学毕业后,不能就这么四处晃荡啊。老实交代,关于前途我还是考虑过的。就在那时,我忽然灵机一动:

“可以自己开家童书店呀!”对啊、对啊,还有儿童书店这条路可走! 我天性乐观,想到这里就开始欢天喜地起来,为了攒开店的钱,就决定先打工

我一直在读的“不正式找工作也能活下去”系列里那些值得尊敬的前辈们拥有各自不同的人生路,每条都迂回曲折、波澜万丈,每个人都跌倒了再爬起来。越读我越莫名自信,虽然我也不知道自信是从哪儿来的,但真心觉得自己也能走下去。啊......判断错误。

那时我认真想过,既然要打工,那还是去艺廊工作比较好。我从小就恋物,学生时代经常独自去美术馆,喜欢工艺作品,尤其是陶艺,经常去看陶艺展。现在回想一下就想笑,比如“加藤唐九郎展”那种,自己兴冲冲地去看,会场里都是老先生老太太们,我夹在老辈人里,把脸贴近“鼠志野”的展示柜,感叹“啊——太好看了”。

我在大学时代打过各种工,反正要打工,不如找个能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的活儿,那不用说,当然是画廊和艺廊最好啦,我就这么得出了结论。想法多天真啊!

世上的事不可能一帆风顺。话虽这么说,但不知为什么,我真的开始“顺风”了。朋友带来一个好消息:“新宿有个刚开张的经营陶艺的艺廊,正在招人呢!”听到后我高兴得跳起来,转身换上一件漂亮裙子就去面试了。

最开始,当然是打工的心态。“还用说吗,我要凭着这份棒极了的工,攒够钱,好去开我的儿童书店!”“没关系,没关系,你没走错路!”我在心里念经给自己听。

但是,事情没那么简单。不知不觉间,艺廊的工作于我越来越有意思。渐渐地,经也念得越来越少。最后,我开始严肃地想,莫非艺廊的工作才是我真正的天职?就这样,出乎意料地,我的人生之路开始和“做物”的工作缠到了一起。

但我对书和绘本的喜爱从未改变过。只要看到美丽的书摆在一起就觉得愉快。看中哪本就拿到手上细看,扎实的装帧与漂亮的文字排版搭配,还有纸张的手感,只这些就能让我陶醉。后来有了孩子,我可以名正言顺地买绘本,别提多高兴了。我在二手书店终于发现一直在找的绘本时,会兴奋得浑身发抖。

所以啊,现在的年轻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开自己想开的小书店,气氛还那么轻松,真的很好。每当遇到这种小书店,我就从心底里羡慕。

高知不知什么时候新开了一家可爱的定食屋“风雨食堂”。我在那儿吃了一份定食,里面有鱼,有各种各样的配菜,好吃到让人感叹。

“这种小饭馆真好啊。”我这么想着。没想到店的后面还连着一家小书店,书店里也放着饭桌。因为有很多带着孩子来的客人嘛,小孩子坐不住的,为了让这些客人可以不用顾虑孩子、慢慢吃饭,食堂主人就开了这家书店。真想不到啊!折服!美食和绘本的组合!

类似这种店,我也好想做。这里的绘本种类多,看着就有趣。我马上就挑了几本,坐下来一页一页翻看,最后买回了家,又看了很多遍。翻动书页的时间是幸福时间。对带着孩子来店里的妈妈们来说,这一定也是她们的小小幸福时间。

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只剩下内容了

高松 丝瓜文库

好久没去高松的佛生山温泉了,这次去发现温泉隔壁新开了一家 “丝瓜文库”。店如其名,门口的架子上悬着丝瓜。这里是二手旧书店,书本陈列得恰到好处。

我从中找到一本牧野富太郎的《续·植物记》,正巧前一日刚去过高知的牧野植物园。这本书纸张已经变成茶色,配有薄薄的封面,这也许正是牧野富太郎先生希望的吧,他一定希望读者随意拿书下来,轻松读下去。

书是昭和十九年(1944)出版的。牧野先生的前言写得很有意思:“用尽量平易的文章给读者们传送各种学识真知,是我的夙愿。”也就是“想用尽量轻柔的笔触去解释严肃的事情”。他相信,即使是相当艰深的事,只要行文巧妙,也能让读者领悟。但他费尽心思地做了,却发现难以令人满意,为此要向读者深表歉意。

真有意思。我随意翻看着,文中有旧字体,读起来不太顺畅,但真的在用轻柔笔触描述有趣的事情。就这样,我在二手旧书里,遇见了这位严肃又风趣的牧野先生。

在高知,还有一家不知什么时候开起来的小书店,就在位于高知深山的早川由美家再往里,山路一圈一圈变高的地方。去这家小书店的路途就像一场小冒险。终于到达时,我深呼一口气,沉浸在了“涡卷舍”的书籍世界里。就在恍惚自己究竟身在何处时,看到了喜欢的书。啊,再一圈一圈转下去回家吧。

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只剩下内容了

高松 BOOK MARÜTE

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只剩下内容了

高松 涡卷舍

新书上架

寻器之旅

赤木明登 著

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只剩下内容了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只剩下内容了

12座尚未被大众熟知的日本城市中,蕴藏着日本民间工艺的神髓。身为匠人的赤木明登与妻子辗转在日本中西部这些远离大都市的小城中,一边体味各地特色一边寻找传承了优质工艺又可以用于生活的器物。用散文和照片构成了一条由工艺名家定制的旅行之路。每座城市还有特别收录“导游”部分,完整呈现赤木夫妇推荐店铺的具体地址和联络方式。

赤木明登身为创作者对民艺的流变异常敏感。即使在同一个时代,不同场地的工艺状态也不尽相同:有的还保持着传统的风味,保留着日本*古老的的民艺馆;有的则开始探索与现代生活的结合;有的则走得更远,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发展可能。在两人的思考中,我们近乎平行地观看了民间工艺在今天得以生存的三种可能。

理想国 | 赤木明登作品

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只剩下内容了

点击书封,即可购买

《形之素》:三位日本顶尖手工匠人——漆艺家赤木明登、陶艺师内田钢一、锻金师长谷川竹次郎——分别从自己多年的收藏中挑选了25件精华以展示介绍。这些藏品跨越了文化和时间,在逐一的说明中,作者探索了自古到今人类“造物”时如何展现对“形”的理解。三人的制作者立场也渗透进论述中,讨论了生活在现代的工艺匠人如何从古代传承又超越古典。

《二十一世纪民艺》面对地方工艺越来越庸俗化,日常使用的民艺品也与生活渐行渐远的现状,赤木明登重拾《工艺之道》,潜入民艺世界的源头,并在自己的生活中体悟“何谓美物”,写下了这部与他的漆艺生活融为一体的民艺新论。书末附赤木明登特意遴选的20件最能代表当下民艺之美的物品,直观地传达作者对美物的眼光。

《漆涂师物语》本书是已经成为漆艺师,并在工艺美术领域获得一定地位的赤木明登,回溯自己从艺历程的自传性散文。在出师的过程中,作者审视了漆这种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涉及到艺术的审美性和实用性这个永恒命题;更为重要的是,记录了作者从稳定工作场所辞职进入艺术领域的心境变化,在技艺的精进中探索了个人的自由。

“ 二十五岁的我,还没有成为我自己,只不过是个心浮气躁、狂妄自大又有些奇怪的能量体。想要表现自己,想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存在。内心越是空虚,这种想法就会愈加强烈。但踏上轮岛,向着漆树的森林、涂师的奥义深入,却反倒变得平静,不再刻意纠缠于表现了。” —— 赤木明登

这个时代已经变得只剩下内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