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几个小问题,你答得上来吗?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几个小问题,你答得上来吗?

01能用眼睛听声音吗?

观音法门是一个宗教的修行法门,我就要从宗教上解释一下:声音是用耳朵听的呢,还是用眼睛看的?

恐怕大家平时没有仔细想过这件事情,一听某些“明星教授”的话,觉得可能讲得挺对:“是啊!就是用耳朵听声音嘛!哪有眼睛看声音的呢?”可是我必须告诉大家,他们真的说错了。那么,谬误到底在哪里?

关于这个话题我讲了这么久,大家以为这是在做学术辩论或者意气之争吗?有人说:“就算某教授说得不对,你干嘛一定要说得这么严重呀?”

这不是意气用事,而是必须认真对待的严肃问题!这件事情如果不结合经典的解读,不结合佛教的修持和信仰的实践,那么如果你们真的相信了他所说的用眼睛不能听声,你们就麻烦了,就没有办法学佛了。——为什么?我们接下来就讨论这个问题。

眼能闻声吗?我不知道有没有人给你们讲过这个问题。有没有哪位在座的同学听过关于用眼听声的事情,听过“观自在”和“观世音”的差异?没有吗?那很好,希望大家今天有所收获。

元代的即休契了禅师作过一个《观音赞》:“大明生东,众暗皆空。大悲应世,利物亦同。寂而非寂,草座蒙茸。不说而说,瓶柳青葱。善听以眼,刹刹圆通。”

其中说观音菩萨“善听以眼,刹刹圆通”。这是菩萨六根圆通的妙用。当你学会了善于用眼睛去听声的时候,就没有什么事物能够成为你的障碍。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几个小问题,你答得上来吗?

恐怕很多人听到这里都觉得理解不了吧?其实用眼睛听声音真的不是问题,绝对能做到。为什么呢?想要明白这个法门,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观音菩萨的背景资料。

观音菩萨是一位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的菩萨,他的梵文名号有很多,可以意译为“观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现音声菩萨”、“窥音菩萨”、“莲花手菩萨”、“圆通大士”,等等。

我们来了解一下观音菩萨的档案。

比如说,他的籍贯是哪里?有人说是印度。不是的,观音菩萨的籍贯不是印度,他的籍贯是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极乐世界,他和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两大胁持菩萨。

观音菩萨并非出生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他可以说是从西方极乐世界到娑婆世界来帮忙的,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

而且,观音菩萨也不是一位普通的菩萨。他在过去久远以来已经成佛,称为正法明如来。

因此,宋代四明知礼法师撰写的《赞观音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南无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成妙功德、具大慈悲……”

在这个娑婆世界,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在印度的南海边的一个地方,名为“普陀珞珈”。后来汉地把中国的南海,也就是现在的舟山群岛当做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

其实,有观音菩萨在的地方就是观音菩萨的应化道场。我们如果发大慈悲心,心同观音,那么我们所在之处也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观音菩萨是无处不在的!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几个小问题,你答得上来吗?

02观世音菩萨是男还是女?

有人问:“观音菩萨是男还是女?”

答案是:观音菩萨非男非女,他超越了男女之相。

作为一位古佛,他的法身不但没有男女相,根本就是无形无相的,以一种绝对真理的状态存在着。但是为了应众生之机,佛菩萨显现出的报身和化身是有形有相的。

观音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所现的相是男身,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无有女人,所以观音菩萨肯定是男的。而且在《华严经》中有一句话“勇猛丈夫观自在”,也说明观音菩萨现的是男身。而《法华经》又告诉我们,观音菩萨以他的悲愿“三十二应”,为了度众生,这位菩萨也可以化为女身出现。

一个人是男身或是女身,重要不重要呢?还是很重要的。十方诸佛没有一位以女身成佛,所有的佛都是现男身而成佛的。

《法华经》里说,舍利弗听说龙女能成佛,就表示这不可能,他提出疑问:“女身垢秽,非是法器,云何能得无上菩提?佛道悬旷,经无量劫,勤苦积行,具修诸度,然后乃成。又女人身,犹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释、三者魔王、四者转轮圣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他的意思是说,女人身是污秽的,不是法器,而且女人有五种不能,包括不能成为梵天王、帝释天、魔王、转轮圣王和佛。别说是成佛了,就连世间的国君,女人都很难做吧!

所以有人觉得佛教歧视女性——不,我们不要这样理解这个问题!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有男性和女性,就是因为我们凡夫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才有这样的分别,等我们超越了男女相的时候,自然就能如同观音菩萨一般随意现身,众生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为之说法。

太虚大师对男女二性的差别的产生原因解释说,这是欲界众生的分别执着造成的。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几个小问题,你答得上来吗?

在《药师经讲记》中,太虚大师解释第八愿说:“此愿标为转女成男者,琉璃众生皆大士相,本无男女之性别。男女之名,相对而立,无女则男亦无,说无女人者,乃对余界而说。如以三界言之,色、无色界男女相无。而欲界则有男女,故欲界万有皆分阴阳二性。今科学分析万有构成之最后因素为电子,虽微细难见而亦有阴阳二性。由阴阳二性构成之物,皆含有矛盾性,相反相成,相生相克。故五趣杂处之欲界众生,皆有阴阳二性,以阳为男,以阴为女,于同一人类中,遂分男女鸿沟,而在相形见绌之下,不免男胜女劣,于是百感丛生,为诸恶劣之所恼乱,极生厌离,欲舍女身。然女人中具大丈夫性者,方觉女身可厌,生求离想;若无丈夫性者,虽感女身,不觉厌恶,反执为美!依大乘佛教理本平等,无男女差别、高下可得,但随此类之机,落于男女分别想中,厌而求舍,故佛即为说之,使依药师法门,或生琉璃得丈夫相,或在娑婆现身后身,转女成男;若无厌离女身者,佛亦不须说此也。”

不过在座的各位男同胞,确实应该珍惜已经得到的男身。男子在修学佛法的道路上有很多便利和优越的条件,是女子不能相比的。

比如佛教规定:男子一生可以七次出家、七次还俗;而女人一生只有一次出家的机会,如果女人出家之后还俗,今生就不能再出家了。

女人可以成佛,但首先要转为男身。菩提道上有很多善女人。佛的姨母大爱道比丘尼就是一位很伟大的女性,佛出家之前娶的妻子耶输陀罗在修行上也很了不起,佛为她们授记成佛,但她们成佛将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

在座的女同胞不要因为觉得不公平而难过。这本来就是一个不公平的世界。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现在生活的这个世界名叫娑婆世界,不叫极乐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注定了不美好是常态的,美好却是短暂的而且是变化的。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几个小问题,你答得上来吗?

作为女人,如果你认清了这个事实,你就会接受这样的现状,生起非常坚定的道心。你会说:“我一生出一次家就够了,因为我一定会坚持到底,用不着还俗,用不着给自己留后路!”

很多佛教的经典赞叹男身,因为男身是积累大量功德才能得到的,非常宝贵。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大特色就是没有女人,这倒也不是说女人不能往生到那儿,女人可以转为男身往生。

有一部佛经名为《转女身经》,很多女人深感作为女人很痛苦,希望下辈子不要再成为女人,那怎么办呢?念《转女身经》就会有帮助。

这不是歧视女性,而是对女性的悲悯。在这个娑婆世界,女性地位特别低下,因为普通人在娑婆世界现女身是业报所感,无法选择,因为造了很多恶业,只能感得女身,无法感得男身,恶业自然会召感苦果。

佛说净土没有女人,是怀着博大的慈悲说的,绝不是怀着鄙视说的。佛给了我们一个保障:放心吧,净土没有女人,净土的众生都是莲花化生,只要你生到净土,就不会继续受罪了。

女人的痛苦,你们自己心里明白,我不必多说。仅在生理方面,女性就比男性额外多了很多负担和危险,比如怀胎的艰辛,男人真的没办法体会。因此生育被称为“母难”,一个孩子的诞生就意味着母亲遭受一次劫难,这次劫难是生死劫。

关于观音菩萨是男还是女的问题,如果要回答完备,就可以说:从法身的角度说,他早已超越性别;从化身的角度说,他能够化身男性也能够化身女性;从报身的角度说,他在娑婆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的报身是男身。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几个小问题,你答得上来吗?

03我们也能有观世音菩萨“六根互用”的神通妙用吗?

让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观音菩萨观世间众生的音声救苦救难,那么,如何观音?

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睛看色、耳朵听声,大家觉得理所当然。但是从佛菩萨的神通妙用来说,六根可以互用,“六根互用”是佛教的常用词句之一。

六根互用的原理是什么?——六根本来就是空的,它们的用途当然不局限于一种。

清钱谦益著《楞严经疏解蒙钞》卷第十说:“万松云:有无目山人卖卜,雨过泥涂,著鲜白鞋入市。人问:汝无目,如何泥不污鞋?山人举拄杖云:拄杖头上有眼。以山人为证夜间摸著枕子,手上有眼。吃饭时,舌上有眼。听法识人,耳中有眼。苏子瞻与聋人说话,画字而已。复笑云:我与彼皆异人也。我以手为口,彼以眼为耳。佛言六根互用,信也。”

昙无谶法师翻译的《大般涅槃经》(北本)说:“五者、根自在故。云何名为根自在耶?如来一根,亦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如来六根,亦不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以自在故,令根自在,如是自在名为大我。”

这里告诉我们,如来具根自在,故能以一根摄六境。比如,佛用他的身根不仅仅能有触觉,还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知法。一根现尔,余根亦然。这一根的作用可以与其它根打通。同样的道理,佛也可以用他的眼根听声音,或者用他的耳根分辨颜色。

总之,佛使用任何一根都可以有六根的作用,甚至能够了知一切众生的所有心念。佛的这种神通是清净广大的六根圆通。在没有达到佛的境界之前,菩萨在六根清净位的时候,也能够有相似的神通。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几个小问题,你答得上来吗?

我这样讲,估计你们可能听起来还是觉得朦胧。很惭愧,我现不出神通,没有办法给你们现场表演一下六根互用是什么样子的。我只好在世间找一个比喻,帮助你们更好地理解。

文学上有一种修辞法,名叫通感。美学上也有一个叫做通感的现象。我现在就讲一讲文学的通感,这是世俗人的心理活动和审美观,但也可以算是与六根互用有一点肤浅的相似了。

朱自清在他的名作《荷塘月色》中有这样一句话:“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描写的是香气,却没有直接说香得如何,而是说仿佛高楼上的歌声,形容荷香的飘渺和淡泊。这是不是用鼻子在听声音啊?当然这不是真实的六根互用,只是通过鼻子的闻香唤起了对声音的感觉。

文学上的通感是指在文学创作或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之间互相沟通,不分界限,这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现象和生理现象,这种现象来自生活经验的积累。

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也有温度,声音似乎也有形象,冷暖似乎也有重量。比如我们常说“光亮”也常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音的响上去,好像视觉和听觉相通。又如说“热闹”和“冷静”,把触觉上感到的温度和声音结合起来了。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几个小问题,你答得上来吗?

钱钟书先生写过一篇文章《通感》,举出李渔的作品为例。李渔,号笠翁,清代文学家,写过一本名著《闲情偶寄》。

李渔在《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中对宋祁《玉楼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大加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炒’(同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

这是李渔在讲词的时候评价宋祁(北宋文学家)的一首《玉楼春》,这首词中有一句是“红杏枝头春意闹”,描写杏花开得非常红艳、繁盛,宛如春意在枝头闹腾一样。这句词是千古名句,宋祁甚至因此有了“红杏尚书”的称号。

但是李渔不买账,认为这句话太难理解了。李渔认为:所谓“闹”就是争斗有声,这怎么能用来形容花朵呢?如果可以用“闹”字形容花朵,那么“吵”、“斗”、“打”也都可以用,既然你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我就可以说“红杏枝头春意打”。这个评价很有趣,但是也反映出李渔在文学鉴赏方面不太懂得通感。

其实在文学史上使用类似通感手法的佳句很多,不胜枚举。

晏几道(北宋词人)也用过“闹”字形容花朵:“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

还有毛滂(北宋词人)的《浣溪沙》:“水北寒烟雪似梅,水南梅闹雪千堆。”

花朵盛开的热烈程度,就像一大群小孩子在枝头闹嚷嚷的,这是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闹”字把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是有声音的波动,在视觉里面得到了听觉的感受。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几个小问题,你答得上来吗?

范成大(南宋诗人)说过“已觉笙歌无暖热”。这是形容一个人年纪衰老或意态疲惫,听歌已经没有热情的感觉。笙歌本身有没有温度啊?没有,但是我们都知道其中有冷暖的存在。

李商隐(唐代诗人)也说过颜色是有冷暖的:“冬日着碧衣似寒,夏月见红似热。”温暖的红色配上寒冷的绿色就是“暖红寒碧”,这已经成为诗词中的套话了。

在世间的文学里尚且可以达到通感,观音菩萨作为神通自在的大菩萨,作为已经成佛的正法明如来,能够六根互用有什么奇怪?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几个小问题,你答得上来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