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的人才為何紛紛跑去秦國效力?原因不止良禽擇木而棲那麼簡單

文|飛魚說史

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劃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故其辯,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救濟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奪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運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西漢)劉向《戰國策·原序》

春秋戰國,人才輩出,布衣士子憑藉自己的才能,開始在歷史上大放光芒。

奴隸制即將土崩瓦解,擇“貴”而用的選才標準,也逐漸被擇“才”而用所取代,從一定程度上而言,秦國之所以能統一華夏,是因為布衣的優秀打敗了舊貴族的腐朽。

國家的興衰在於人才。

魏國的人才為何紛紛跑去秦國效力?原因不止良禽擇木而棲那麼簡單

上圖為春秋戰國

秦國的所向披靡是因為秦孝公任用商鞅,歷經變法而使國家強大,之後的幾代君主,又重用了張儀、范雎、呂不韋、李斯等人,讓人意外的是,這些人卻都不是秦國人。

而反觀山東諸侯,魏國人才濟濟卻得不到重用,韓國不能採納韓非子的策略,趙國聽信讒言而誅殺李牧自毀長城,楚國的屈原空有一腔抱負和熱血,齊國和燕國面對秦國的進攻也是無才可用,既可悲又可嘆。

但戰國初期,實力最強最有能力統一華夏的並不是秦國,而是魏國,如果要從人才的層面而講,產出人才最多的國家也是魏國,只不過魏國空有人才卻不能為已所用,而這些大才大部分還都跑到了秦國。

魏國的人才為何紛紛跑去秦國效力?原因不止良禽擇木而棲那麼簡單

上圖為魏文侯禮賢下士

那麼魏國的人才為何紛紛跑去秦國效力?原因不止良禽擇木而棲那麼簡單。

魏國無法留住人才,其實從魏武侯時期已經露出端倪,或許你會說,怎麼會,魏武侯不是一代明主嗎,其實不盡然,因為他逼走了吳起。

飛魚本篇就從魏武侯逼走吳起入手,淺析魏國為何會變成秦國的人才儲備庫。

吳起的鋒芒讓魏武侯忌憚。

戰國初期,是魏國的天下,在剛開始的百餘年裡,魏國都是無可爭議的老大,它的強大,正是源自於人才,此時的魏國,其人才的陣容那是相當華麗,文有李悝、翟璜等人,武有吳起、樂羊等將,再加上魏文侯把握方向,魏國如同戰爭機器一樣,足以碾壓所有諸侯。

但一朝天子一朝臣,魏文侯死後,魏武侯繼位,魏國能數得上名號的人才開始凋零,此時的吳起堪稱中流砥柱,按理來說,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吳起該得到魏武侯的重用,但意外卻出現了。

魏國的人才為何紛紛跑去秦國效力?原因不止良禽擇木而棲那麼簡單

上圖為吳起形象圖

因為魏武侯親自把這個超級大人才給逼走了,這不是因為吳起不優秀,而是因為太優秀,他的鋒芒不僅讓魏國的大臣無光,也讓魏武侯深深的忌憚,(《史記》記載: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

當時的吳起手握可以顛覆魏國政權的數萬魏武卒,這就意味著魏武侯不可能再把丞相之位交給他,為了自認為的政治需要,魏武侯用小人之心,逼走了吳起,當然這個過程中,還離不開公叔痤等小人的設計陷害。

魏國留不住大才在於貴族政治。

吳起被逼著逃往楚國,這只是魏國人才流失的開始,此時的魏國也還被稱之為秦國的人才儲備庫,但別急,因為魏國很快就能得到這個“榮譽”的稱號了。

公叔痤長期為魏國丞相,此人不能說一點本事沒有,至少他發現了公孫鞅是大才,但他害怕自己的丞相之位會被這小子給奪走,一直到死時,才推薦給魏惠王(《史記》記載: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

魏國的人才為何紛紛跑去秦國效力?原因不止良禽擇木而棲那麼簡單

上圖為戰國時期魏國士子

只是此時的魏惠王把公叔痤的話,當成了死前的瘋話而已,得不到重用的公孫鞅,就去了秦國,從此人們更習慣稱呼他為商鞅,從此時開始,魏國作為秦國的人才儲備庫就名副其實了,因為接下來的公孫衍、張儀、范雎都是魏國人,而都為秦國的強大,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那麼為何魏國留不住大才呢?這是因為魏國的貴族政治,魏文侯時期因為三晉剛分家,舊貴族勢力並不強,但是經過了魏武侯時期的蟄伏,到了魏惠王時期已經徹底壯大,魏國清明的政治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汙濁。

秦國吸引人才在於布衣政治。

秦國自秦孝公始,便開啟了從山東諸侯吸引人才的模式,可以說秦國缺少什麼樣的人才,山東六國就會給它送去合適的人才,可以說秦能統一華夏,山東六國自身因素也相當大。

縱觀去往秦國的這些大才,幾乎很少能得善終,那麼為何這些人才還往秦國擠呢?這是因為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已經貴族的勢力越來越小了,取而代之的是布衣政治,這種政治制度讓這些人才看到了可以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的希望。

魏國的人才為何紛紛跑去秦國效力?原因不止良禽擇木而棲那麼簡單

上圖為戰國時期戰爭場面

貴族政治和布衣政治的區別,是在於選才治國的標準不同,一個是任人唯親,一個是任人唯賢,雖只有一字之差,卻絕不可相提並論,任人唯親會導致舊貴族尾大不掉,導致國家的資源被瓜分,從而造成國家的衰弱,而任人唯賢則正好相反,能最大限度加強君主的集權,從而強大國家,這正是戰國那個時代所需要的一種政治。

學而優則仕,影響了中國士子千餘年的思想,作為有理想有抱負的人,自然也是不甘心碌碌無為過活一世的,當這些大才舉頭而望時,秦國的橄欖枝早已向他們拋出,儘管秦國是刀山火海,但亦給了他們希望,所以秦國能源源不斷地吸引人才。

飛魚說:

魏國的人才為何紛紛跑去秦國效力?原因不止良禽擇木而棲那麼簡單,這些去往秦國的大才幾乎都無法得到善終,就足以說明秦國實非良木,魏國留不住人才更多的是因為政治上的腐朽,導致布衣從政的道路被堵死了。

其實,這些人才看不到希望不要緊,但他們在山東諸侯卻還有生命之危,雖然君主看不到他們的才能,但君主手下掌權的大臣卻能看到,為了讓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脅,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排擠、陷害有才之士,貴族政治的腐朽,也正是源於此。

魏國的人才為何紛紛跑去秦國效力?原因不止良禽擇木而棲那麼簡單

上圖為完成一統後的秦國疆域圖

從魏武侯逼走吳起入手,淺析魏國為何會變成秦國的人才儲備庫,當秦國需要變法時,魏國送去了商鞅,當秦國需要東出時,魏國送去了公孫衍,當秦國需要外交時,魏國送去了張儀,當秦國苦於無統一方針時,魏國送去了范雎。

縱觀魏國的歷史,魏武侯逼走吳起,只是魏國逼走人才的一個起點而已,這種情況在接下來愈演越烈,這正是源自魏武侯為他們的子孫後代樹立了一個壞榜樣,君主無法看到人才,這樣的國家怎麼會強大,君主無法容納能臣,這樣的國家又怎麼會昌盛?

魏國是山東所有的諸侯的一個縮影,秦國之所以能攻滅六國、統一華夏,其實也正是更能適合先當時生產力發展的封建制度取代了落後的奴隸制度。

對此,您怎麼看?

參考文獻:《戰國策》、《史記》、《呂氏春秋》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