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島上那些已經接近興衰消失的古鎮!(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

崇明島上那些已經接近興衰消失的古鎮!(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

崇明島歷代集鎮眾多,又興衰更迭頻繁,概因島域漲坍不定、交通特殊、居民遷移所致。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已經衰亡的大鎮有七個。這裡所說“大鎮”的標誌是街道長不少於三百米,商家不少於三十家,早集市不少於四百人次;大鎮衰亡的標誌是早集市停止;

一、沈家灣鎮

沈家灣鎮位於縣城西北五公里多、港西鎮鎮區的西南角、陳海公路北側,西臨小豎河。沈家灣鎮鎮名之由來:先前有條渡船港,源自西三港口鎮,向東流至浪搭橋(亦稱種玉橋)入元六港和朱華港。渡船港流經沈家灣分出支流,向北轉成九十度彎勢,當地人稱這一段渡船港為“灣河”,集鎮就建在這彎勢河段的周圍。街道有渡船港兩側的東西向合觀街,長二百多米;南北向分支河道西側有南北向朝東單面街,長一百五十多米。南北街南端的灣河上建有南北向石橋一座,使縱橫街道連通。沈家灣鎮建於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曆史。因集鎮建在河港轉彎地帶,又因有沈學如率先落戶於此,人們就稱之為“沈家灣鎮”。

民國時期,全鎮有一定規模的南雜貨店五家:唐鶴卿的唐晉昌號、黃宗魯的黃裕茂號、黃調清的黃裕昌號、顧思敬與黃金標南貨店;中藥店三家:郭一春的益壽堂、黃聘才的誠德堂和黃佰翔藥店兼診所;其它如百貨、縫紉、理髮、飲食等店鋪一應齊全。由此可見店鋪業主黃姓為多。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後曾設民薦鎮長,依次為黃宗魯和黃其宰。鎮東南角灣河南邊有頌平小學,建於一九一三年。

民國時期該鎮曾建立鎮救火會,以店員為主二十多人組成,先由郭一春負責,後繼者呂學德、黃調卿、黃思仁等人。經費以陳茂春資助為主,街店集資為次。設備有活塞型救火車一輛、水槍和水斗十多套、火拿四五把。鎮救火會曾多次撲滅鎮上和附近民宅火災。解放後,城橋鎮組建消防隊,沈家灣鎮的救火會也就自行停止活動。

一九四九年後,私營店轉為合作商店,崇明縣供銷社在該鎮設南北雜貨、棉百貨經營部,崇明縣信用合作社和郵政局在該鎮開設營業點。

崇明島上那些已經接近興衰消失的古鎮!(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

據一九八九年《崇明縣誌》和《港西鄉志》記載,集鎮面積四千四百八十平方米、人口六百四十八人。鎮南五十米處,是陳海公路頌平車站,南建、南紅、南牛、南新等公交車和申崇、蘇崇等島外長途客車都在此停靠,交通便利。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崇明陸上大動脈——陳海公路拓寬為四車道高速路,西邊的三江口鎮因緊依陳海公路又是鎮政府駐地而迅速崛起。沈家灣鎮相對失去往日的優勢,原先的信用合作社和郵政局的營業點等因佈局變化而撤點,市面漸趨冷落。至二十世紀末,店鋪所剩無幾,個別理髮、飲食、雜貨店從老街南移五十米的陳海公路北側,在頌平車站邊的早集市,有魚、肉、蔬菜、豆製品等主要吃食攤位,趕集人數逐漸減少。原先的街河因長期淤塞而消失。店鋪或拆遷或改建成住房,整條街已成為居民住宅點。二十世紀末至新世紀初,在頌平小學東邊開設過崇明縣白山羊交易市場,不久淘汰。二零零七年底一場大雪後,沈家灣鎮早集市也停止。

二、 排衙鎮

排衙鎮有北排衙鎮和南排衙鎮之分。

北排衙鎮原名榔頭鎮(鎮上打鐵、箍桶用榔頭敲打聲多,故名),位於今東風農場六隊,北沿公路北側的老滧河邊,建於清咸豐年間。該鎮街道在老滧河兩側,東西向街道,全長三百多米,寬六米,市房整齊。鎮上商行、棧房、紗布莊最為熱門店鋪。排衙鎮是崇明通往江蘇北部的港口集鎮。

清光緒初年,崇明島北部水域大小沙洲已陸續漲出水面。不久諸沙洲連成一片,稱之為“北沙”。北沙歸屬崇明,崇明地方政府管理人員前往北沙勘丈土地、處理行政事務等,北沙押解稅收、錢糧、案犯到崇明縣城等,必經榔頭鎮。因鎮上來往人員和駐紮住宿較多的是為南北兩沙辦理公私事務者,人們就把榔頭鎮改為“排衙鎮”。排衙者,排衙公事,即崇明縣府衙門鋪排到這裡,承辦公事,駐屯鋪張,設站堆物,擺堂歇宿。這就是排衙鎮名稱的由來。

清末民初,崇明北支水域坍塌,岸線逼近排衙鎮,排衙鎮北部居民不斷南遷,地方政府也籌備排衙鎮南遷,新鎮擇址南一公里許的老滧港兩側和東西向廟子河北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江堤經常潰決,全鎮民房南遷,最後排衙鎮坍入長江中。南遷的排衙鎮人們稱其為南排衙鎮。它的規模不亞於坍入長江的北排衙鎮,東西向街道,鋪設石板,老滧河上架有應龍橋(也稱進德橋),連接東西兩街,街道西端還有南北街面,全長近三百米。

一九二八年,北沙與江蘇海門縣連接,故劃出崇明,另建啟東縣。但排衙鎮仍是崇明縣城地區客貨來往於啟東、海門以至蘇北各地的必經之地,故該鎮常駐武裝軍警,維持港口安全。老滧河口曾泊有三艘營船,其中一艘“洋艇”為縣府官員坐船,還有兩艘出海巡邏,防禦海寇進犯和緝查海盜。

一九五零年後,該鎮隸屬排衙大隊,有居住從業人口二百人左右。一九七八年拓寬老效河之後,南排衙鎮東街部分市房拆除,鎮上百姓日用品大多仍能供應,集貿市場不成規模,日均攤位不足二十個。較有影響的聽書場,可容納二、三百人,伴有彈、唱、戲曲等節目。鎮區有排衙小學,建於一九一七年,二零零一年七月停辦。一九八九年鎮區建造港東鄉第二自來水廠,二零零一年停止運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排衙鎮早集市尚有百人。進入新世紀,早集市人數不斷減少,二零零五年,早集市停止;街面只有雜貨店和理髮店。

排衙鎮是人才輩出之地。先前有陸鐵強,俞甫才等革命先驅。排衙鎮出生的分佈在全國各地的突出人才有二十多人,例如南洋模範中學校長、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候補委員、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四屆代表沈同一,上海科技出版社黨委書記總編輯龔剛,中國林業出版社副總編輯張志祥,四川大學紀委書記崔同生,清華大學教授施熙燦等等。

崇明島上那些已經接近興衰消失的古鎮!(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

三、 油車橋鎮

“金油車橋銀堡鎮,銅新開河鐵浜鎮”。這是舊時崇明人用口頭語形容大戶鉅富最多的四大集鎮,而油車橋鎮排在第一。

油車橋鎮位於豎新鎮南部明強村、油橋村交界的黃濠河北側,北距白祠堂二公里,南離長江南支堤岸一公里。油車橋鎮主要街道是面向黃濠河的東西向單面街,東至城隍廟(現明強村辦事處),西至董家弄,全長五百多米。面積約二萬五千平方米,人口近一千人。

油車橋有南、北油車橋之分,兩鎮相距六百多米。北邊運糧河上的油車橋為北油車橋。這裡記述的是南油車橋,即油車橋鎮。

油車橋鎮始建於清乾隆年間,道光、咸豐年間已經繁榮。當時有宋效林在黃濠河南側開設朝東宋三餘油車,把黃豆製成豆油,銷售各地。為了便於人們來往,在黃濠河上架設石橋一座(該橋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拆除),名為油車橋,“油車橋鎮”由此得名。

油車橋鎮鼎盛時期是一八九五年——一九三七年前後四十多年。二十世紀二十、三十年代街市自東至西主要佈局:明強小學,該校創辦於一九一零年,一九六八年成為戴帽子中小學,一九八四年併入三烈中學。向西有中醫診所、藥店、園作店、煙什店、南貨店等,接著是聞名全縣的水流茶館,它的基礎是一座石板橋,當年坐茶館的人腳下有潺潺的水流聲和船槳的擊水聲。水流茶館西側就是油車橋,橋南是南北向鐵店弄,合觀街,其中有朝東四廂宋三餘宅、樹德堂藥店,南貨店,打鐵鋪等。水流茶館西邊是三進兩院的朝南宋三餘宅,隔一小弄是徐庭良仁德堂藥店。向西是宋春生、宋春暄三進兩院的正茂大宅,其大廳外面的門面市房開設的南貨店,富麗堂皇,雄冠全鎮;河南是正茂木行,正茂有大儎船“金大福”。自正茂西邊小弄向西至三餘小弄,房產為朝東三餘,分別有趙香元、宋士德的永生茂酒雜店,朱元順洋布店,施恆茂布莊、染布店等;河南是朝東三餘銀匠店、煙竹店等。三餘小弄西邊是施恆茂南貨店、京貨店,河南是施恆茂布莊、宋華堂船老大四廂住宅,宋華堂有大儎船名“三合興”。施恆茂京貨店西是三進兩院的老正豐大宅,建築古色古香,其大廳約二百多平方米,是崇明島上最大的廳堂,大廳外面是朱承周南貨店、施再清酒店,對面河南是大亨木行,老正豐有大儎船名“金福增”。老正豐西邊是三進兩院的新正豐大宅,外面是臧恆昌食品店,宋振琦布莊。新正豐西邊是三進兩院的施聚隆大宅,其門面房開設布莊、南貨店、糧行。施聚隆西側隔一小弄是三進兩院施協豐大宅,開設布莊、南貨店,有大儎船1艘。

油車橋鎮街市特點:一是黃濠河北側大多是三進兩院大宅(共有七個三進兩院大宅,門面市房一式木結構閣樓;二是市房距黃濠河沿有十多米開闊,便於堆棧土布,由黃濠河裡船裝載後運往外地;三是油車橋各大商家,共有裝卸二百噸以上五桅大帆船十多艘,這是有別於其它集鎮無實業支撐的經營雜百貨酒店等。他們把布莊收購的土布,每四十個打成一件,刻好商標(如施恆茂“慶春晨”、“永大玉”名牌商標,享譽東三省),用大儎船運往東北三省,回船滿載大豆和豆油運到上海銷售,大儎船來回一次,盈利竟達萬兩銀子。如此循環往復,真是大發其財。這就是富冠崇明各大集鎮的“金油車橋”的來歷。

一九一四年七月,油車橋鎮設警察分駐所,一九一六年改為公安局派出所,一九一九年派出所改為公安局駐公所,一九二七年,油車橋鎮設鎮董事會。一九二六年,中共浙江區委特派員陸鐵祥、俞才甫在油車橋鎮發展黨員,年底建立油車橋支部;一九二九年,中共崇明縣委在油車橋鎮附近開展活動;一九三四年,中共崇明縣委機關駐地明強小學。

油車橋鎮的衰落和列強侵略中國密切相關。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侵佔東三省,崇明的土布運往東北和東北的大豆、豆油運往上海已經大不如事變之前繁忙。油車橋鎮各大業主期盼國際形勢轉變,日本退出東北。誰知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上海抗戰爆發,日寇全面侵華,同時東海以潘開道為首的海盜在海上搶劫船隻猖獗,油車橋鎮大儎船不能朝北貨運,只能到江南代客運貨,以獲微利。紗、布莊大多改行賣賣洋布做做小生意。不久,大多布莊關門、大儎船拍賣。從此,油車橋鎮逐漸冷落為崇明島一般鄉間集鎮。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油車橋鎮門店有百貨店、南貨店、飯店、茶館店、理髮店、銀行、藥店、縫紉店、收購店等,早集市近四百人次。七十年代,隨著北面豎新鎮(白祠堂)的興起,銀行、藥店北遷,早集市人次逐漸減少。八十年代,早集市只有一百多人次。九十年代末早集市停止,街面市房和後邊的三進兩院大宅大多拆除。至二零零四年,僅有“正茂”門面房一丬雜貨店,主要經營日用百貨、煙什,代銷農藥、化肥等。

崇明島上那些已經接近興衰消失的古鎮!(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

四、 大椿鎮

大椿鎮位於豎新鎮大椿村境內,湘見港東邊,四號橫河北側,東西向朝南街面,長五百米。該鎮在清光緒初年成市,因當時鎮區東邊有一棵大椿樹,故 名“大椿鎮”。

大椿鎮由沈大有(商號)創建,街道市房至四號橫河有二十多米寬,便於商家堆放貨物,由沈大有儎船裝卸運輸。沈家住在鎮區中段的三進兩院大宅,祖孫七代單傳,解放前第七代孫叫沈蓀侯。沈大有是崇明島內外有名的大財主,在崇明、海門、啟東、上海等地擁有土地四萬畝,房屋千餘間,股票千餘股;在大椿鎮開設各類門店幾十家;長年僱用賬房、店員、長工、丫頭等二百多人。大椿鎮的所有大型商號均由沈家獨資經營。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大椿鎮相當繁榮,鎮上有南貨店,京貨店、酒店、茶館店、中藥店、木行、糧行、魚行、布莊、典當等五十多家,還有自沈蓀侯曾祖沈龍輔起創辦的養老院、育嬰堂、小學等,早上集市貿易興旺、攤販林立。

一九三七年抗戰爆發,日軍進駐沈大有大宅,沈家全家逃避上海,大椿鎮街市蕭條。一九四零年農曆六月二十七日,即豎河鎮大燒殺後第二天,大椿鎮也被日寇燒、殺,共計被燒燬房屋三百多間,被殺害平民十八人。事後雖經重建,但商貿集市大不似前。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大椿鎮先後設有供銷社、糧站、信用社以及理髮、縫紉等各類商業服務門店,市面較為熱鬧,早集市興旺。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糧站、信用社等相繼東遷至新興集鎮大新鎮,鎮上只有供銷社經營南貨、百貨,另有藥店、收購部等方便群眾,早集市場逐漸衰落。八十年代,大新羊毛衫廠建在大椿鎮沈大有宅址,有一千多名職工,大椿鎮一度生意好轉,早集市人流量增多。鄉政府為方便職工上下班,將通往大椿鎮的四號橫河北側泥路,拓寬改造為砂石路,並安裝了路燈。九十年代隨著大新羊毛衫廠的關閉和大新鎮的不斷繁榮,大椿鎮商家逐漸東遷,集鎮日趨衰落,早集市由一百多人減少至數十人。二零零四年,大椿鎮上只有一家煙雜店和理髮店,早集市停止。

鎮區有大椿小學,創建於光緒三十四年(公元一九零八年),原名求是小學,一九一八年改名大椿小學,一九四二年又改名為黃氏小學,一九四九年恢復大椿小學。期間學校在鎮區幾經搬遷,兩度停辦。一九五零年遷至鎮區北邊四百米米處的地主房屋作為校舍。一九五六年,翻建校舍。一九六五年學校由一九四九年的三個班、一百五十名學生,增加到六個班,二百七十名學生。二零零零年併入大新鎮中心小學,至此,歷時九十三年的大椿小學劃上句號。

五、喇叭鎮

“喇叭鎮,離城四十里。”這是《崇明縣誌》對喇叭鎮僅有的記載。至於鎮名何由,興於何時,均為空白。《大新鄉志》記載:“有張海江者,從外地遷入,會理髮,善吹喇叭。每晚練吹喇叭…”由理髮師吹吹喇叭而為新興集鎮起名為喇叭鎮。

喇叭鎮位於崇明中部南北向直河港北段,南距豎河鎮五公里,北到前進農場場部七百米。現在六十歲以上的當地人還經常談論喇叭鎮當年繁榮的景象,真是“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先父龔有仁先生於一九九一年畫下喇叭鎮興衰草圖七張,起於一九零五年,止於一九八七年,其滄桑鉅變,盡在紙上。現我按圖索驥,採訪二三鄰翁,寫成此文,以補鄉志之不足,也為捲進歷史風雨的喇叭鎮留下一段文字。

喇叭鎮的自然條件

崇明鄉人語:“直河不直,彎港不彎。”直河港北通長江北支水域,南經豎河鎮止於白祠堂,名為直河,但河道多次彎折。喇叭鎮正是坐落在直河港北段最大彎折的河港兩邊,距長江北支由早期的二公里多,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因海坍而僅有一百五十米,河寬港深,具備了和蘇北舟楫往來停泊的自然條件。故喇叭鎮有別於崇明鄉間集鎮,是崇明北沿和啟東海門等地貿易性集鎮,全鎮商行多(規模較大的有四家),酒店多(大小十八家),家庭旅店多。

喇叭鎮的街市佈局

喇叭鎮的街市分佈在直河港兩側,街道成“十字”型。東西向有西街、中心街、東街;南北向有北街和南街:總長近三百米。除西街和南街在直河港西側外,其餘都在直河港東側。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街市佈局如下:

西街為合觀街,長六十米。自西往東有油車工場、食油供銷店、木竹鋪、鴉片攤、測字攤、布莊、豆腐店、酒雜店。其中規模較大的油車工場,通宵榨油,銷往崇明各地,毀於一九四零日寇火燒;其次是筆者祖、父叔兩代經營的同豐號酒雜店,始於一九零五年,止於一九七七年,為全鎮最久之商號。

中心街西半為合觀街,東邊為南向單面街,長七十多米,是全鎮最熱鬧和早、中兩市集貿地。自西往東有賭場、雜貨店、鹽店、酒店、南貨店、米行、縫紉店、茶館、飯店等。其中宋祥泰南貨店雖幾經轉手,仍生意興隆,名聲較大。中心街業主大多陳姓,門店後邊三個四合院住宅大多為家庭旅店。

東街是南向單面街,長五十米。主要有陳國藩開設的“紅大隆”魚米行盛極一時,四十年代後期為全鎮主要商號,還有倪鳳苞、施末郎開設的棉花行和糧食商行。東街向東一百五十米處,是周伯賡開設的典當和喇叭鎮小學。

北街是西向單面街,長五十多米。自南往北是茶食店、酒店、茶館、打鐵鋪等。

南街為合觀街,長六十米。自北往南有藥店、酒店、理髮店、木車行、鞋子店等。其中趙太江“天德堂”藥店為全鎮最高房屋,其孫趙漢斌曾任縣供銷社主任,現已退休。

全鎮有三條木橋把東、西、南、北街道貫通成整體。

住在直河邊,等於活神仙

喇叭鎮一帶流傳著一句口頭語:“住在直河邊,等於活神仙。”這裡說的“直河邊”,是指喇叭鎮一帶的直河邊,其語出有因:

一、喇叭鎮是舟船往來的貿易集鎮,春秋季節,內地男女老幼“到喇叭鎮看海看船”成為主要旅遊活動。看海,是看江海、灘塗和漁民捕魚;看船是看蘇魯晥浙各色船楫和各種穿戴、各地方言的外省人。

二、喇叭鎮人不愁吃和穿。小家口子在集鎮市稍開個簡陋的酒店或旅店,生強力壯者做做進出船隻的裝卸工,體能殘弱者做做賭場雜工或做望風探子預報鬼子進鎮等,都能餬口。舊社會艱逼生活的百姓住在喇叭鎮,自然是神仙生活了。

三、喇叭鎮上名媛多。三、四十年代較有聲名的:有厚道謙和的陳照清(一九零五年~一九九零年)、擅長解人爭訟的郭有芝(一九零八年~一九九六年)、溫厚軟語的梅杏梅(一九一五年~一九九三年)和活潑爽快的胡婉貞(一九一七年~二零零二年)等,都是外貌美豔而婚戀曲折,又都衝破封建禮教,活躍在喇叭鎮上。鎮上的人每天都有眼福看到她們亮麗的姿影。

四、喇叭鎮上新聞多。抗戰時游擊隊、地下黨、日寇、偽軍來往鎮上,孤陋寡聞的鄉下人只要到喇叭鎮上走走,就可知道國家時局以及社會奇聞軼事。至今耄耋老人還常常談起革命先烈蔣煊洲帶領游擊隊在喇叭鎮抗日和街長陳大郎被強盜搶劫事件。

喇叭鎮衰落的原因

一、一九四零年六月廿七日(公曆七月三十一日),即日寇在豎河鎮大燒殺的第二天,喇叭鎮也遭洗劫,鎮上百姓汲取豎河鎮人慘遭殺戮的教訓,及早躲避,但全鎮房屋百分之七十焚燬。街市幾成死寂。全鎮百姓揩乾眼淚,為生存而艱辛奮起,在廢墟上搭建草屋,不到半年,街市逐漸恢復,貿易繼續進行。但繁榮景象已不如前,如油車工場蕩然無存,通宵榨油的景象不可再見。

二、一九四九年六月廿九日(公曆七月廿四日)大臺風,全鎮草屋大多吹到,外來商家遷回原地,喇叭鎮幾乎一蹶不振。加上崇明長江北支水域自一九四五年以來迅速淤漲,直河港逐漸變淺,船隻往來逐漸減少。喇叭鎮走向衰落。

三、一九五零年二月至三月,喇叭鎮直河港彎曲河段興工開直,化民工二千,這是崇明解放後政府為全鎮常遭潮沒水患而開展水利建設的第一樁大事。新河段直穿北街、東街和中心街一部分,南街也受挖出泥土堆放影響而不成其為街道。不久,全鎮早集市停止商店只剩下同豐號酒雜店和中心街陳默初南貨店。二三年後,陳默初南貨店因不願聯營合作而關閉。剩下的同豐號雜貨店一直到一九七七年遷到南街南端的新建市房。至此喇叭鎮只有其名而無其實。

喇叭鎮的餘響

二十世紀五十~七十年代,同豐號酒雜店經營商品擴大至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小至針線,大至憑票供應棉被棉絮以至收購廢銅爛鐵。它是大新鄉合作商店下屬近十家下伸店中生意最紅火的雜貨店。一九七七年,同豐號雜貨店遷到南街南端由大新合作商店新建的商店房。一九八七年,雜貨店由個體戶經營。

六十年代初在西街尚有肉臺一張。八十~九十年代,南街尚有理髮店、豆腐店、碾米車間、雜貨店。九十年代初,在喇叭鎮東一里多的豎前路上設置喇叭鎮車站。

二零零九年,在原同豐號酒雜店掛上“同豐號原址”匾額;在已經改建水泥路的中心街豎上“喇叭鎮路”路牌;南街尚有理髮店、雜貨店、棋牌室。

這些便是喇叭鎮衰亡後的餘響流韻。

六、 汲浜鎮

汲浜鎮位於七滧港東邊,中興鎮北一公里,距縣城三十八公里。該鎮於清光緒初年成市。汲浜鎮是民國時期崇明縣第四區區公所駐地,清末民初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直是汲浜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相傳最初有商人黃某、趙某、陸某等造房建鎮。由於經濟不太寬裕,建造市房成為集鎮不是易事,但他們“汲浜八布”(崇明土話,意思是用盡全力、勉強辦成)建成集鎮,故名“汲浜鎮”。

辛亥革命至一九四零年是汲浜鎮興盛時期,東西向街道東起北滧公路,西至七滧港,長達近千米,有各類商店六十多家(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有二十五家商店老闆被評為工商業地主),其中李海山於一九零八年創辦的幹亨典當聞名全縣。一九四零年農曆六月二十七日和二十九日,日寇兩次火燒汲浜鎮,大半街面被焚燬,不少善良的農民慘遭殺戮。鎮上不少商店遷徙他處,市面冷落。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汲浜鎮仍是崇明東部主要集鎮,街面南貨、百貨、五金、農資、飯店、郵電、信用社等一應齊全,街面早集市有三百多人次;七十年代,街道房屋得到改造,商業、服務業門店增多,街道兩側早集市農副產品攤位長達百餘米,趕集者有四百多人次;七十年代後期至八十年代,大多商店遷至交通方便的七滧港西側,形成南北長約四百米新街,早集市仍在原處。一九九零年,隨著南邊中興鎮的不斷髮展和汲浜鄉政府南遷至陳海公路南側,汲浜鎮商業門店不斷減少;早集市遷至新街。一九九七年早集市停止。二零零四年,汲浜鎮老街只剩下幾家雜貨店、飲食店和理髮店等。

汲浜鎮街道北邊是文化教育區。這裡有中學、小學、幼兒園各一所。二零零四年大公中學共有初高中班級四十六個,學生數二千三百五十一人,教職工總數一百八十四人;汲浜中心小學設普通班二十三個,特教班二個,學生數一千一百二十五人,教師九十二人;汲浜中心幼兒園設六個班,有幼兒一百九十九人,教職工總數二十二人。1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八年十年間,中興鎮先後設立“仁勇獎學金”、“上海海島加油機械廠獎學金”、“光天前進獎學金”、“蔣君章教授、蔣煊洲烈士助學獎學金”等,每年獎勵金額八萬元,共獎勵師生一百七十多人,助學一百五十人。

汲浜鎮街道南側是居民區。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商業門店、鎮政府陸續南遷,街面地域擴大,街上居民住宅建設成倍推進;汲浜鎮街道至陳海公路之間,逐漸建成居民西小區和東小區、農民街住宅區和教工住宅樓。

汲浜鎮水陸交通便利。鎮區西有汲浜公路,南有陳海公路,公交堡七線、堡陳線、南裕線穿越鎮區或邊域地區;北滧公路緊靠鎮區;七滧港貫通南北,大小機船航行暢通。

七、 七滧鎮

清雍正初年,在今七滧港南端的長江南支入口處有施、龔、顧三家以經營茶食業為生,而後商家不斷增多,人們稱之為“七滧鎮”。數十年後,江堤坍塌,居民遷移,商家北遷至一點五公里處的七滧港東西兩側,形成新的東西向街道,人們稱之為新七滧鎮,即現在的七滧鎮。坍入長江的叫老七滧鎮。至民國年間,七滧鎮東西向合觀街道長約六百餘米,其中七滧港東側長約五百餘米七滧鎮是崇明堡鎮以東最大的港口貿易集鎮, 也是崇明輪船載客往返上海的五

大港口之一,清末民初較為繁榮,二十世紀二十年代

至抗戰爆發前,是全盛時期。一九二二年,堡鎮紗廠老闆杜少如和楊生郎等人購買“大運”輪船,在七滧鎮南端的七滧港邊建立輪埠,每日往返於滬崇之間。一九三二年“大運”輪船因載貨超重而沉沒,又調配“大連號”輪航運。一九二四年,崇明實業家王清穆組織宋亦璣、湯企皋等十人,在七滧鎮陳衍慶商家建立股份輪船公司,先調配“朝陽號”輪(一九零七年購置)在七滧鎮開航,裝運旅客和南雜貨,後又調配“天賜”輪、“天佑”輪(兩輪一九三四年購進)來七滧港航行。伴隨著輪船運輸業的發展,七滧鎮河港有二十多條木帆船,把崇明的西瓜、大白菜、魚類運往上海,又把上海的豆餅、石灰、大糞等運到崇明,還有網船數十條出海捕魚。當時人們稱七滧鎮:春季是漁汛——黃花郎上市,購魚者人山人海,少者購買“一籌”(約十五斤),多者“幾籌”;夏季是瓜汛——農民用獨輪小車,推著西瓜、甜瓜到七滧鎮港口上船後運到上海出售;秋季是肥汛——船老闆從上海運來大糞、草木灰,農民用糞箱前來購買;冬季是菜汛——農民用獨輪小車推著收穫的大白菜到七滧鎮港口上船運往上海銷售。七滧鎮街面各種商店多達六十多家。其中酒店十三家,茶館店六家,染布店三家;較有實力的商家近十家,如謝長春開設的“謝振記”南貨店、張友巖開設的“一元堂”藥店、陳衍慶開設“陳瑞和”雜百貨店等等。鎮上集市有早、中、晚三市,每天趕集多達一千多人次。

七滧鎮鎮區西南端(今有七滧港橋西邊)有“天后宮”廟,每年廟會兩次,四鄉百姓,雲集鎮上,互通有無,並招引外地商家前來買賣。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大連號”輪、“天佑號”輪為免日寇劫持,自沉於二條豎河港內,七滧鎮航運業停止,商業蕭條。

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商貿轉趨繁榮。 一九四九年~一九五二年,七滧鎮有機關船四條,載客航運滬崇之間。五十年代中後期,七滧鎮有汲浜鎮供銷分設的雜貨店、百貨店、棉布店、廢品部、生產資料部和肉鋪,合作商店分設的雜貨店、飲食店,鎮上還有藥店、茶館店、書場、衛生所等。早集市有五百多人次。

一九五七年,原有七滧、汲浜、北興三個鄉,合併為汲浜鄉,鄉政府設在汲浜鎮,七滧鎮商業中心逐漸北遷汲浜鎮。一九五八年,六滧港南口建造水閘,七滧港南口築堤封港封航,七滧鎮人流驟減,早集市減少至三百多人次。

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七滧港河道拓闊,河港兩側街道撤除一百多米,連接東西街道的七滧港大橋又南遷一百米,以致七滧鎮逐漸冷落,早集市不滿二百人次。八十年代,市場經濟的推行,七滧鎮個體商店增多,但規模都不大。

九十年代,汲浜鎮供銷社和合作商店在七滧鎮的分店關閉,因交通發達,北邊三公里的中興鎮迅速發展,七滧鎮上的個體商店逐漸減少。至二零零四年,七滧鎮只有三傢俬人雜貨店、一家早食店、一家茶館店和一家修補點,早集市只有河海魚蝦、肉鋪、豆腐、小百貨地攤等,交易時間只有一小時,人次不足百人。二零零七年,早集市停止。

崇明島上那些已經接近興衰消失的古鎮!(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