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粘鍋”變成了“不!粘鍋”,別讓 “網紅”成為假貨的“流量入口”


“不粘鍋”變成了“不!粘鍋”,別讓 “網紅”成為假貨的“流量入口”


近日,某知名網紅“帶貨”現場“翻了車”,號稱的“不粘鍋”變成了“不!粘鍋”。低門檻、高回報的網紅直播帶貨新業態,迅速賺得商家和粉絲的目光,但如果缺乏有效監管,也容易成為假貨的“流量入口”。“雙11”臨近,消費者更要擦亮眼睛,監管部門也要跟上,把那些摻假的“網紅”和商家逐一“拉黑”。

市民沈某在某平臺購買了兩箱什錦棗夾核桃,收貨後發現,不僅棗的大小縮水、受潮嚴重,一查發現還是三無產品;浙江嘉興警方近期通報的一起案件顯示,擁有11萬粉絲的蔡某售賣一款減肥藥,實為含有西布曲明的三無產品,嚴重時可致人神經紊亂甚至死亡……

類似的投訴和案件並不鮮見。不少消費者反饋,部分網紅推薦的商品存在質量低劣、虛假宣傳、貨不對版、以次充好等現象。

“粉絲”把網紅當“真愛”,網紅卻視“粉絲”為“韭菜”。信任遭遇“無情”,被辜負的粉絲很傷心。

如今,利用網紅在社交網絡上的影響力,通過直播平臺迅速“兌現”,成為電商發展的新趨勢。今年某電商平臺的報告顯示,去年加入該平臺直播的主播人數同比增長180%,直播日均超6萬場,時長超15萬小時,帶貨超千億元,同比增長近400%。

直播的強互動屬性、主播實時分享的真人體驗,加上令人心動的產品優惠力度,令大批粉絲帶著信任甘願買單。部分地方政府也藉助網紅力量,推廣各地特產及旅遊資源。

新業態是新需求的產物,無可厚非。然而,許多網紅被“賺快錢”矇蔽了雙眼,對所銷產品並不瞭解,缺乏專業知識,直播時信口開河,為售後埋下諸多隱患。信任一旦被打破,再難有“回頭客”,長久來看更不利於行業的健康發展。

業內人士透露,數字造假已成部分網紅或直播平臺的慣用手段,流量和銷量都可以“做”出來。筆者在QQ群搜索“刷數據”“直播”等關鍵詞,檢索到大量針對各大網絡平臺刷數據的群組。多位發佈類似廣告的群成員稱,除可提升“轉贊評”等數據外,還可“推熱門、改銷量、處理中差評、升等級”,實現“全流程造假”。

對負有一定規則制定權的直播平臺方來說,不能當“甩手掌櫃”,甚至在造假的道路上“推波助瀾”。

網絡空間並非法外之地。面對亂象,相關部門已經出手,要求網絡視聽電子商務直播節目和廣告節目用語要文明、規範,不得誇大其辭,不得欺詐和誤導消費者。最高檢近日也發佈消息稱,將重點查辦利用網絡、電商平臺、社交媒體、電視購物欄目等實施的食品藥品安全違法犯罪。

網紅帶貨的“善與惡”“紅與黑”之間,往往僅有一紙之隔。如果網紅帶貨模式不能解決摻假、造假亂象,反而不斷試探良知和法律的底線,那麼離被消費者徹底拋棄的那一天,也將不遠了。

半月談評論員:王俊祿 、鄭夢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