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恩負義的晉惠公,知恩圖報的晉文公,為何兄弟的反差如此大?

承德露露


對於晉惠公與晉文公兩兄弟,歷史對這兩位國君的評價,可謂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

晉惠公回國後,先是逼死了殺死奚齊、卓子的裡克,拒絕賜予支持他回國當國君那些大臣的土地;隨後又對秦穆公反悔,不願割讓回國前承諾的土地;公元前646年,在秦國發生饑荒之時,他甚至無視前一年秦人對晉國饑荒的救濟,拒絕向秦國提供糧食……。晉惠公多次忘恩負義,終於引發了秦穆公的憤怒。次年,秦穆公親自率兵伐晉,並在韓原之戰中一舉擊敗晉軍,俘虜了晉惠公!此後,晉惠公就一直被秦穆公壓在頭上,再也沒能翻過身來。

而晉文公則不同。在海外流亡十九年,不但始終和一班親信大臣不離不棄,在回國之前還對舅舅狐偃發誓:“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為報答秦穆公,晉文公力助秦國攻打鄀國,幫秦國佔領了武關道在南陽盆地的出口;那些跟隨他流亡海外的大臣,大多數都得到了重賞、重用;那些留在國內支持他當國君的大臣,也是量才而用;……。正因為晉文公能夠知恩圖報、知人善用,所以他才能團結起大多數晉人,並在回國短短五年後,就成為了東周霸主!

由此,後人得出結論:晉惠公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忘恩負義,不講信用;晉文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能知恩圖報,任賢使能。雖然說教意味濃厚了些,可這一結論也不算什麼大錯。

可為什麼晉惠公回國後會忘恩負義,晉文公卻不會呢?


關鍵點就在於兩人所倚重的大臣不一樣。

晉惠公所倚重的大臣,是郤芮;晉文公所倚重的大臣,是狐偃。郤芮能準確地權衡時局利弊,擅長捕捉到時機;狐偃則是道德君子,厚重而沉穩,不善於隨機應變。

在兩位公子出逃之時,二人輔佐大臣的差異就已提現了出來。

晉文公出逃時,一時不知該逃亡齊國還是楚國,狐偃卻建議道:“齊、楚兩國很遠,而且慾望極大,不可以在困厄之時投奔。依我之見,還是逃到狄國去吧。狄國靠近晉國,卻與晉國沒有往來。這個國家愚昧落後,又結怨甚多。它與晉國無交往,正好我們可以在那躲避災難;與鄰國結怨多,剛好可以與它共擔患難。我們在此靜侯局勢變化,還可以觀察諸侯的所作所為,成就大事就沒有不成功的。”在決定避難之所時,狐偃所考慮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投奔大國,以免被大國藉機利用,給晉國帶來禍害。其次,就是不能距離晉國太遠,以免音訊不通。最後,就是避難之所要能有他們這一行人的用武之地,不要光靠他人的施捨而苟活。所以,狐偃最終選定的是狄國。

一年後,晉惠公也出逃了。最開始,他想追隨哥哥而去,一起逃到狄國去。但郤芮卻阻止了他:“不行,你後出逃卻逃往同一國,就會被人看作是同謀,不如投奔梁國。梁國親近秦國,秦國又與我國關係密切。國君現在老邁年高,你去梁國後,驪姬就會感受到威脅,以為我們會向秦國求援。驪姬一旦害怕,我們就有了免罪的機會了。”郤芮對晉國、秦國的局勢看得非常透徹,也深知驪姬的弱點,所以才會決定逃往梁國。梁國基本上是秦國的附屬國,秦穆公又是晉獻公女婿;穆姬對害死親兄弟申生的驪姬,必然充滿了怨恨。萬一晉獻公死後,晉惠公聯合秦國攻打晉國,驪姬一弱女子就很難阻擋。為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在晉惠公逃到梁國的第二年,驪姬就主動派人送玉環給他,表達了願意讓他回國的意願。

從後來事態的發展看,梁國近秦都是一個重大優勢。晉惠公最終能戰勝晉文公先回國為君,這一優勢發揮了巨大作用。因此,從這一角度來說,郤芮要勝過狐偃。


在裡克殺死了奚齊和卓子後,兩位輔佐大臣的差異就表現得更加明顯了。

在得知裡克等人想立自己為國君後,晉文公立刻與狐偃商議此事,狐偃卻堅決反對他回國:“不行。

樹要長得堅固,種植之初最重要;開始都不培植好根基,樹終究會枯萎凋零。趁國亂而入,就會樂於作亂;樂於作亂必然荒廢了道德。這樣以來,還怎麼教育民眾?民眾不聽我教導,誰能長久?”

晉文公聽了,顯得不太服氣,反駁道:“如果沒有國喪,誰又能代為國君?如果沒有內亂,誰又會接我回國?”

狐偃答道:“我聽說,喪亂有大有小。大喪大亂的鋒芒,不可觸犯。父母過世是大喪,兄弟相饞是大亂。如今您正處於這樣的境地,所以很難成功。”

晉文公無奈,只得推辭了晉國來的使者。

在梁國,晉惠公也收到了國內的邀請,他也與郤芮商議。郤芮卻興奮不已,答道:“你努力吧!國亂民驚,大夫們缺乏主心骨,不能錯過這一良機。不是動亂哪有機會回國?你何不以晉國財富來收買諸侯和國內大夫?不要吝嗇財富,回國當上國君後,財富自然可以再來。”晉惠公聽了後,馬上聽從郤芮之言,向秦穆公及國內大夫許諾了大量賄賂,最終得已戰勝哥哥,先行回到國內,坐上了國君之位。

由此可見郤芮善於抓住時機,比起狐偃這位道德君子,郤芮的隨機應變能力要強不少。


從兩位公子逃亡到回國為君的經歷來看,晉惠公能處處佔先,郤芮無疑居功至偉。因為狐偃的阻擾,晉文公因此不得不在海外多流亡了十多年,狐偃就是最大的罪人!

然而,接下來事態的發展卻出人意料之外了。

沒當上國君前,晉國的土地也好、財富也好,都不是自己的,所以晉惠公才會慷慨地許諾了大量好處給別人。可一旦當上了國君,土地和財富都成了自己的,這才真切地感受到肉痛。如果按照事前承諾一一落實,晉國土地將損失大量土地。剛當上國君就失去大量土地,國人必然議論紛紛,那晉惠公在國內還怎麼立足?

當上了國君只是第一步,可要能坐穩國君之位,才是更為關鍵的第二步!左右權衡之下,晉惠公沒辦法,只能強行賴賬了:為避免賞賜裡克,晉惠公藉口裡克弒君,逼死了他;隨後,又藉口丕鄭等人作亂,殺死了裡克餘黨;對秦國,他則是乾脆地派使者前去拒絕……。

從晉國角度來說,晉惠公所作所為未必是錯。但從道義角度來說,他這一系列舉動卻是忘恩負義、見利忘義。民眾不是傻瓜,見晉惠公如此不守信用,願意真心追隨他的人也就少了。所以,韓原之戰中儘管晉軍是主場作戰,而且人多勢眾,可最終卻因內部人心不齊而遭遇了一場大敗,晉惠公也成了秦人俘虜。

為什麼晉惠公會落到這種田地?核心就在於郤芮。郤芮雖然不是無才之人,可他為人過於精明,善於捕捉機會,卻很少慮及長遠的將來。正如狐偃所指出的:“夫堅樹在始,始不固本,終必槁(gǎo)落。”晉惠公回國前,只想著搶奪君位,卻沒想過如何穩固君位,所以才會輕易地犧牲晉國利益來收買他人。在那時他還想不到,這種出賣國家利益的行徑,會導致將來執政基礎的動搖。執政的基礎都歪了,才使得晉惠公一步錯步步錯,最終被秦穆公壓制了一生。

晉文公沒有趁喪亂而回國,短期來看是失敗了,可經歷了晉惠公一系列亂政後,無論是晉人還是秦穆公,都渴望晉國另換國君。這時,在幾乎沒有承諾任何賄賂的前提下,晉文公就被送回晉國當上國君,開創了晉國長達一百多年的霸業。所以,晉文公回國後就完全沒有晉惠公的信用負擔,只需知人善用、選賢任能就能團結起大多數晉人。由此看來,狐偃當初的抉擇雖然犧牲了短期利益,卻贏得了長遠利益。

所以,為何晉惠公、晉文公兄弟的反差會如此之大?核心在於他們倆所倚重的大臣品性不一樣,造成了兩人如雲泥般的結局。


欲雲談史論今


晉文公和晉惠公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文公是哥哥,惠公是弟弟,但先當國君的是弟弟。大家都說晉惠公是忘恩負義之人,晉文公是知恩圖報之人,倆兄弟反差怎麼這麼大呢?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



一、“忘恩負義”晉惠公


因為惠公先做的晉國國君,所以咱們先說說晉惠公。


1. 第一次“忘恩負義”


在奚齊(驪姬的兒子)和卓子(驪姬妹妹的兒子)被殺後,晉國國君之位出現了真空。為了早日登上君位,夷吾就給兩個人許下了重諾,一位是能幫他回國即位的秦穆公,一位是晉國的權臣裡克。


對於秦穆公,他許諾,如果秦國能幫助他回國即位,他就會把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對於裡克,他許諾,如果裡克能擁立他為君,將來會把汾陽的城邑封給他。


各方達成了一致,夷吾順利即位,即晉惠公。


那晉惠公給秦穆公和裡克的諾言兌現了嗎?當然沒有。


對於穆公,惠公拒絕的理由是,當時流亡在外的夷吾還不是國君,所以晉國大臣認為擅自割讓土地給秦國的話不能作數;而對於權臣裡克,惠公擔心他會像弟弟奚齊和卓子那樣被殺,於是就逼裡克自盡了。


2. 第二次“忘恩負義”


晉惠公四年的時候,因晉國發生災荒,就請求向秦國購糧,秦穆公應允;第二年,秦國也發生災荒了,就反過來向晉國購糧,但晉惠公不僅沒給秦國糧食,還趁機發兵攻打秦國。


按道理來說,上次秦國對晉國“雪中送炭”,晉國應該利索地答應秦國的請求,正好也消了上次的芥蒂,但晉惠公選擇的卻是“火上澆油”,又一次“忘恩負義”了。



二、“知恩圖報”晉文公


再說說晉文公。


晉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在這十九年間,他遭遇過其他諸侯國國君(或大臣)的無禮,也受到過禮遇,下面簡單盤點下他受過的禮遇。


在曹國——曹共公對重耳無禮,但大夫僖負羈私下裡送給他食物和玉璧。


在宋國——雖然宋襄公剛在泓水之戰中敗於楚並負傷,但還是以國禮接待了重耳一行人。


在楚國——楚成王以待諸侯之禮招待重耳,重耳當場說,如果將來與楚軍打仗,晉軍會一“退避三舍”來報答成王此次款待。


在秦國——穆公把包括自己女兒在內的五位同宗女子都嫁給了重耳,並護送他們一行人回晉即位。


咱們來看看晉文公是怎麼“知恩圖報”的。


對曹國僖負羈——晉文公五年,文公率軍伐曹,他下令軍隊不要去侵擾僖負羈及其家人,但部將魏武子和顛頡擅自縱火燒了僖負羈的家,僖負羈也因此受傷(《史記·晉世家》中有此記載:令軍毋入僖負羈宗家以報德),最後殺了顛頡以報當年之恩(《左傳》中記載:殺顛頡以徇於師)。


對宋國——楚國及其盟國包圍了宋國,晉文公感念當年宋襄公之恩,就攻衛、曹兩國而解宋國之圍。


對楚國——城濮之戰中,晉文公下令向楚軍“退避三舍”,以報答當初成王的禮遇(當然,其中也有誘敵深入的成分)。


對秦國——晉文公在對衛、曹、鄭的戰爭中,始終與秦國是盟友關係,即使在“燭之武退秦師”後,他還拒絕屬下的建議攻打私自罷兵、並留兵鄭國的秦國,就是考慮到當年穆公的恩情。



結語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是晉惠公違背自己的諾言不割讓土地、不賣糧食給秦國,還是晉文公率軍攻打不禮遇他的衛、曹、鄭,以及對楚軍主動退九十里以報恩,他們何嘗不是站在自己國家利益出發來做的決策呢?這恐怕是兩兄弟唯一的“相同點”了。


如果說到他們的反差,一奶同胞還各有不同呢,更不用說同父異母的晉惠公和晉文公兩兄弟了。


從兩兄弟的表現來看,我們可以看出,晉惠公即位前不像哥哥文公那樣有狐偃、趙衰等五賢士追隨,即位後誅殺裡克、邳鄭和七輿大夫行為,也讓他失去了不少臣心;他做事只是圖一時之利,沒有長遠眼光,更無霸主之氣。


而晉文公一直有賢臣良將的輔佐,即位前,身邊這些有國相能力的人一直追隨他、影響他、全力輔佐他,即位後更是大膽啟用姬姓和異姓人才,所以他的品行、眼光和氣魄都在向有“稱霸諸侯”氣質的一國之君靠攏。


而這,大概就是兩兄弟反差大的原因吧。


千史千尋


題主正好說反了,對秦穆公來說晉惠公(夷吾)才是“知恩圖報”,晉文公(重耳)讓人“腦闊疼”。晉獻公晚年寵愛驪姬,導致“驪姬亂晉”,太子申生自殺,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不得不逃走。晉獻公死後,驪姬和年幼的兒子控制不住晉國還被殺了,晉國動盪混亂。秦穆公趁機擁立了逃亡在外的夷吾回國即位。按說重耳年長,而且素有賢名,在晉國的支持度比夷吾高。秦穆公這算盤打得精,正是因為夷吾比重耳好對付!秦國和中原地區被晉國隔離開了,想進軍中原爭霸必須要讓晉國不能礙事兒,可偏偏晉國是大國強國,國力當然比秦國強,所以秦穆公“擇君圖報”擁立了晉惠公。晉惠公人品本事是差了點兒可不是傻子,秦穆公想什麼他是知道的,即使秦穆公有大恩於他,即使晉國遭遇天災秦國還運糧來援助過,趁著秦國大旱糧食欠收,晉惠公不但不幫助秦國反而“忘恩負義”出兵攻秦,秦穆公亢奮哪,多少年了終於等來了機會,而且還是“師出有名”的機會,率領憤怒的秦人迎戰了。最終在韓原秦軍擊潰晉軍,晉惠公被俘。秦穆公想殺晉惠公,反對的人太多,包括蹇叔百里奚特別是秦穆公的君夫人伯姬公主,重耳和夷吾的妹妹。晉國割讓“河西五城”等條件換取晉惠公回國,秦穆公的投資終於有了些回報。後來秦穆公又擁立支持流浪漂泊在外長達19年已經62歲的重耳回國即位,精明老辣的重耳一直在算計秦穆公,不管是在道義還是靠晉國的實力一直阻止秦國東進中原,還成功了。秦穆公再勵精圖治嘔心瀝血只能壯志難酬暮年哀嘆了


立志成蟲


晉獻公晚年昏庸好色,寵幸驪姬。驪姬設計廢殺太子,並誣陷公子重耳(晉文公)和公子夷吾(晉惠公),於是兩位公子逃亡到國外。晉獻公改立小兒子奚齊為太子。

1、晉惠公登基晉獻公死後,晉國大夫裡克和邳鄭想立重耳為國君,發起了內亂,殺掉了還沒有登基的太子奚齊。一個月後,其他大夫立了公子卓為國君,裡克又殺了公子卓。裡克的本意是要讓重耳回來當國君,不過重耳覺得晉國內部混亂而不肯回來。裡克只好跟其他大夫商量立在國外流亡的公子夷吾。當時夷吾在梁國避難,他知道消息後,恨不得馬上回國。於是他給裡克寫信說:“如果我當上國君,就把汾陽封給你。”同時,郤芮建議夷吾找秦國當外援護送回國,於是他派郤芮去見秦穆公,以河西的五座城池為交易條件,請求秦國幫助夷吾當上晉國國君。秦穆公也有他自己的心思,他身邊的大夫告訴他夷吾是昏庸無能之輩,猜忌心重又好強。秦穆公認為幫助強大的晉國立一位昏君,有利於秦國謀取利益,於是答應了夷吾的條件,成功幫助他回國當上國君,就是晉惠公。

2、殺幫助他登基的裡克晉惠公登基後,第一件事就是討好大夫和討好齊國,當時齊桓公是國際霸主。於是他要殺掉幫助他上任的裡克。他派人對裡克說:“如果沒有你,我就當不了國君,可是你弒殺了兩位國君,做你的國君,不是太難了嗎?”裡克會意,留下了一句名言“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然後裡克自刎了。弒君在古代是大逆不道的犯上作亂,裡克先後弒殺了奚齊和卓子兩位國君,“一之謂甚,豈可再乎”,他把自己置於道德的低窪地,成為人人可以得而誅之的亂臣賊子,也算是咎由自取。

3、對秦國背信棄義、不仁不義當時有份跟裡克弒君的邳鄭在秦國出使,逃過了一劫。他對秦穆公說郤芮和晉惠公是不會兌現承諾的,不會把當初承諾的河西的五座城池給秦國。晉惠公果然沒有兌現此承諾。邳鄭想秦穆公幫助他立在外流亡的重耳,自己則回晉國當內應,結果回到晉國後,郤芮殺盡了邳鄭以及他的黨羽。後來晉國發生了饑荒,晉惠公厚著臉皮派人到秦國求購糧食,秦穆公還是慷慨地賙濟了鄰國。第二年輪到秦國鬧饑荒,派人到晉國求購糧食,忘恩負義的晉惠公卻不給秦國糧食。晉國大夫慶鄭指責晉惠公背信棄義、不仁不義。

4、兵敗成為秦國俘虜秦國對晉國仁義已盡,而晉國對秦國卻忘恩負義,於是秦穆公攻打晉國。面對上下齊心、士氣昂揚的秦國大軍的入侵,晉惠公害怕了,問慶鄭怎麼辦,慶鄭反問:“是你自己讓他們深入的,能夠怎麼辦


西安行者文化傳媒


龍生九子,各不相同。舜為上古賢君,其弟象也一樣惡名傳千古。兄弟之間不相同者比比皆是,也不少晉惠公、晉文公二人,何況無論是晉惠公的“忘恩負義”也好,晉文公的“知恩圖報”也罷,歸根到底都是維護晉國的利益、維護其個人的統治,並無所謂對與錯之說。

歷史背景

晉惠公夷吾、晉文公重耳的父親都是晉獻公,他們的母親都翟國狐氏之女。夷吾的母親被稱之為小戎子、重耳的母親則喚狐姬,狐姬是小戎子的姐姐。晉獻公晚年寵愛驪姬,驪姬不但迷惑晉獻公使她參與朝政,還暗地裡收買了一些大臣,先是陷害申生致其自殺,後又迫使夷吾、重耳逃亡在外。

公元前651年,晉獻公去世,驪姬的兒子奚齊順利當上了皇帝,驪姬也成為了太后。但是,晉國內部還是不乏不擁護他們的。有一個叫裡克的大夫,就把奚齊給殺了,然後擁立驪姬的妹妹少驪和晉獻公所生之子卓子為君。可剛過了一個月,裡克又把卓子也殺了,隨後又打算迎重耳回國為君,但是被重耳以“不想抗父命”為由拒絕了,但是與此同時,夷吾卻非常想回國,但是又擔心不安全。

於是,夷吾先是藉助秦國的勢力,並與當時的秦國國君秦穆公約定,如果事成,原”將晉國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隨後又寫信給裡克,約定“果真能立為君,願將汾陽的城邑封給他”。

晉惠公背約

後來,晉惠公夷吾順利繼任了晉國國君之位,但是卻並沒有將河西之地給秦國。

晉惠公派大臣邳鄭傳話秦穆公,說:“當初雖然我曾經許諾,如果事成,可以把河西之地給您,但是大臣們不同意我將先君的土地,擅自許諾。我實在是有心無力,唯有向您道歉了。”

晉惠公此舉雖有“背信棄義”之嫌,但畢竟是為了國家的利益。幾百年來的秦國國君秦昭襄王也忽略了楚懷王一次,答應歸還六百里土地,轉瞬間變成了六里,國與國之間的義字,有時候損失的可不僅僅是個人利益。

面對擁立有功的裡克,晉惠公也沒有如約封賞,反而將他的權力也剝奪了。面對一個曾經連殺兩個國君的大臣,不由得晉惠公不擔心。儘管不殺那兩個國君,就沒有他的位置。後來,晉惠公還將裡克逼得自殺了。

無論是背秦國之約、還是裡克之約,晉惠公的做法都不能說是錯,即使換成其他人做君主,也大多會背約。只不過區別在於,一部分君主可能最初就不會有那樣的約定,比如晉文公重耳。

晉文公重耳

晉惠公死後,其子晉懷公即位,在外流浪多年的重耳在秦國勢力的幫助下,重返晉國,來奪其侄晉懷公的位置,理由是晉惠公背信棄義、失去民心、得位不正,晉懷公終歸沒有守住位置,重耳成功登頂,是為晉文公。

重耳相比夷吾就“大方”了很多,對於擁立有功的功臣,大的給封地,小的給爵位,人人有份,皆不落空,後來“三家分晉”中的趙、韓兩家都在此時獲得了封賞。

面對國與國之間的承諾,晉文公也做得非常到位,最有名的便是“退避三舍”。

重耳在外流亡的時候,曾在楚國受過楚成王的禮遇,相約,如果晉楚交兵,晉將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三舍便是九十里。後來,晉楚城濮之戰,晉軍果然退避三舍,只不過,其意雖有守約之間,實則為誘敵深入。結果,晉軍大勝、楚軍大敗,楚軍大將子玉還因此而羞憤自殺。

水言水語

歷史有時脫離當時的情境,而單獨討論單獨的事件,往往會做出一些錯誤的判斷。

晉惠公作為晉國國君長達14年之久,其諡號為“惠”,諡法解曰:“柔質慈民曰惠,愛民好與曰惠”,可見,晉惠公還是有愛民的好名聲的,這似乎就與晉惠公“背信棄義,國人不附”有些矛盾了。

依我們現在的視角來看,晉惠公所作所為在歷史上應該還算不得是背信棄義,但是在春秋時期,他的這些做法,確實會令一些文人所不齒,因此也會落了個“背信棄義,國人不附”的名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