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恩负义的晋惠公,知恩图报的晋文公,为何兄弟的反差如此大?

承德露露


对于晋惠公与晋文公两兄弟,历史对这两位国君的评价,可谓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晋惠公回国后,先是逼死了杀死奚齐、卓子的里克,拒绝赐予支持他回国当国君那些大臣的土地;随后又对秦穆公反悔,不愿割让回国前承诺的土地;公元前646年,在秦国发生饥荒之时,他甚至无视前一年秦人对晋国饥荒的救济,拒绝向秦国提供粮食……。晋惠公多次忘恩负义,终于引发了秦穆公的愤怒。次年,秦穆公亲自率兵伐晋,并在韩原之战中一举击败晋军,俘虏了晋惠公!此后,晋惠公就一直被秦穆公压在头上,再也没能翻过身来。

而晋文公则不同。在海外流亡十九年,不但始终和一班亲信大臣不离不弃,在回国之前还对舅舅狐偃发誓:“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为报答秦穆公,晋文公力助秦国攻打鄀国,帮秦国占领了武关道在南阳盆地的出口;那些跟随他流亡海外的大臣,大多数都得到了重赏、重用;那些留在国内支持他当国君的大臣,也是量才而用;……。正因为晋文公能够知恩图报、知人善用,所以他才能团结起大多数晋人,并在回国短短五年后,就成为了东周霸主!

由此,后人得出结论:晋惠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忘恩负义,不讲信用;晋文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能知恩图报,任贤使能。虽然说教意味浓厚了些,可这一结论也不算什么大错。

可为什么晋惠公回国后会忘恩负义,晋文公却不会呢?


关键点就在于两人所倚重的大臣不一样。

晋惠公所倚重的大臣,是郤芮;晋文公所倚重的大臣,是狐偃。郤芮能准确地权衡时局利弊,擅长捕捉到时机;狐偃则是道德君子,厚重而沉稳,不善于随机应变。

在两位公子出逃之时,二人辅佐大臣的差异就已提现了出来。

晋文公出逃时,一时不知该逃亡齐国还是楚国,狐偃却建议道:“齐、楚两国很远,而且欲望极大,不可以在困厄之时投奔。依我之见,还是逃到狄国去吧。狄国靠近晋国,却与晋国没有往来。这个国家愚昧落后,又结怨甚多。它与晋国无交往,正好我们可以在那躲避灾难;与邻国结怨多,刚好可以与它共担患难。我们在此静侯局势变化,还可以观察诸侯的所作所为,成就大事就没有不成功的。”在决定避难之所时,狐偃所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投奔大国,以免被大国借机利用,给晋国带来祸害。其次,就是不能距离晋国太远,以免音讯不通。最后,就是避难之所要能有他们这一行人的用武之地,不要光靠他人的施舍而苟活。所以,狐偃最终选定的是狄国。

一年后,晋惠公也出逃了。最开始,他想追随哥哥而去,一起逃到狄国去。但郤芮却阻止了他:“不行,你后出逃却逃往同一国,就会被人看作是同谋,不如投奔梁国。梁国亲近秦国,秦国又与我国关系密切。国君现在老迈年高,你去梁国后,骊姬就会感受到威胁,以为我们会向秦国求援。骊姬一旦害怕,我们就有了免罪的机会了。”郤芮对晋国、秦国的局势看得非常透彻,也深知骊姬的弱点,所以才会决定逃往梁国。梁国基本上是秦国的附属国,秦穆公又是晋献公女婿;穆姬对害死亲兄弟申生的骊姬,必然充满了怨恨。万一晋献公死后,晋惠公联合秦国攻打晋国,骊姬一弱女子就很难阻挡。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晋惠公逃到梁国的第二年,骊姬就主动派人送玉环给他,表达了愿意让他回国的意愿。

从后来事态的发展看,梁国近秦都是一个重大优势。晋惠公最终能战胜晋文公先回国为君,这一优势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郤芮要胜过狐偃。


在里克杀死了奚齐和卓子后,两位辅佐大臣的差异就表现得更加明显了。

在得知里克等人想立自己为国君后,晋文公立刻与狐偃商议此事,狐偃却坚决反对他回国:“不行。

树要长得坚固,种植之初最重要;开始都不培植好根基,树终究会枯萎凋零。趁国乱而入,就会乐于作乱;乐于作乱必然荒废了道德。这样以来,还怎么教育民众?民众不听我教导,谁能长久?”

晋文公听了,显得不太服气,反驳道:“如果没有国丧,谁又能代为国君?如果没有内乱,谁又会接我回国?”

狐偃答道:“我听说,丧乱有大有小。大丧大乱的锋芒,不可触犯。父母过世是大丧,兄弟相馋是大乱。如今您正处于这样的境地,所以很难成功。”

晋文公无奈,只得推辞了晋国来的使者。

在梁国,晋惠公也收到了国内的邀请,他也与郤芮商议。郤芮却兴奋不已,答道:“你努力吧!国乱民惊,大夫们缺乏主心骨,不能错过这一良机。不是动乱哪有机会回国?你何不以晋国财富来收买诸侯和国内大夫?不要吝啬财富,回国当上国君后,财富自然可以再来。”晋惠公听了后,马上听从郤芮之言,向秦穆公及国内大夫许诺了大量贿赂,最终得已战胜哥哥,先行回到国内,坐上了国君之位。

由此可见郤芮善于抓住时机,比起狐偃这位道德君子,郤芮的随机应变能力要强不少。


从两位公子逃亡到回国为君的经历来看,晋惠公能处处占先,郤芮无疑居功至伟。因为狐偃的阻扰,晋文公因此不得不在海外多流亡了十多年,狐偃就是最大的罪人!

然而,接下来事态的发展却出人意料之外了。

没当上国君前,晋国的土地也好、财富也好,都不是自己的,所以晋惠公才会慷慨地许诺了大量好处给别人。可一旦当上了国君,土地和财富都成了自己的,这才真切地感受到肉痛。如果按照事前承诺一一落实,晋国土地将损失大量土地。刚当上国君就失去大量土地,国人必然议论纷纷,那晋惠公在国内还怎么立足?

当上了国君只是第一步,可要能坐稳国君之位,才是更为关键的第二步!左右权衡之下,晋惠公没办法,只能强行赖账了:为避免赏赐里克,晋惠公借口里克弑君,逼死了他;随后,又借口丕郑等人作乱,杀死了里克余党;对秦国,他则是干脆地派使者前去拒绝……。

从晋国角度来说,晋惠公所作所为未必是错。但从道义角度来说,他这一系列举动却是忘恩负义、见利忘义。民众不是傻瓜,见晋惠公如此不守信用,愿意真心追随他的人也就少了。所以,韩原之战中尽管晋军是主场作战,而且人多势众,可最终却因内部人心不齐而遭遇了一场大败,晋惠公也成了秦人俘虏。

为什么晋惠公会落到这种田地?核心就在于郤芮。郤芮虽然不是无才之人,可他为人过于精明,善于捕捉机会,却很少虑及长远的将来。正如狐偃所指出的:“夫坚树在始,始不固本,终必槁(gǎo)落。”晋惠公回国前,只想着抢夺君位,却没想过如何稳固君位,所以才会轻易地牺牲晋国利益来收买他人。在那时他还想不到,这种出卖国家利益的行径,会导致将来执政基础的动摇。执政的基础都歪了,才使得晋惠公一步错步步错,最终被秦穆公压制了一生。

晋文公没有趁丧乱而回国,短期来看是失败了,可经历了晋惠公一系列乱政后,无论是晋人还是秦穆公,都渴望晋国另换国君。这时,在几乎没有承诺任何贿赂的前提下,晋文公就被送回晋国当上国君,开创了晋国长达一百多年的霸业。所以,晋文公回国后就完全没有晋惠公的信用负担,只需知人善用、选贤任能就能团结起大多数晋人。由此看来,狐偃当初的抉择虽然牺牲了短期利益,却赢得了长远利益。

所以,为何晋惠公、晋文公兄弟的反差会如此之大?核心在于他们俩所倚重的大臣品性不一样,造成了两人如云泥般的结局。


欲云谈史论今


晋文公和晋惠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文公是哥哥,惠公是弟弟,但先当国君的是弟弟。大家都说晋惠公是忘恩负义之人,晋文公是知恩图报之人,俩兄弟反差怎么这么大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忘恩负义”晋惠公


因为惠公先做的晋国国君,所以咱们先说说晋惠公。


1. 第一次“忘恩负义”


在奚齐(骊姬的儿子)和卓子(骊姬妹妹的儿子)被杀后,晋国国君之位出现了真空。为了早日登上君位,夷吾就给两个人许下了重诺,一位是能帮他回国即位的秦穆公,一位是晋国的权臣里克。


对于秦穆公,他许诺,如果秦国能帮助他回国即位,他就会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对于里克,他许诺,如果里克能拥立他为君,将来会把汾阳的城邑封给他。


各方达成了一致,夷吾顺利即位,即晋惠公。


那晋惠公给秦穆公和里克的诺言兑现了吗?当然没有。


对于穆公,惠公拒绝的理由是,当时流亡在外的夷吾还不是国君,所以晋国大臣认为擅自割让土地给秦国的话不能作数;而对于权臣里克,惠公担心他会像弟弟奚齐和卓子那样被杀,于是就逼里克自尽了。


2. 第二次“忘恩负义”


晋惠公四年的时候,因晋国发生灾荒,就请求向秦国购粮,秦穆公应允;第二年,秦国也发生灾荒了,就反过来向晋国购粮,但晋惠公不仅没给秦国粮食,还趁机发兵攻打秦国。


按道理来说,上次秦国对晋国“雪中送炭”,晋国应该利索地答应秦国的请求,正好也消了上次的芥蒂,但晋惠公选择的却是“火上浇油”,又一次“忘恩负义”了。



二、“知恩图报”晋文公


再说说晋文公。


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在这十九年间,他遭遇过其他诸侯国国君(或大臣)的无礼,也受到过礼遇,下面简单盘点下他受过的礼遇。


在曹国——曹共公对重耳无礼,但大夫僖负羁私下里送给他食物和玉璧。


在宋国——虽然宋襄公刚在泓水之战中败于楚并负伤,但还是以国礼接待了重耳一行人。


在楚国——楚成王以待诸侯之礼招待重耳,重耳当场说,如果将来与楚军打仗,晋军会一“退避三舍”来报答成王此次款待。


在秦国——穆公把包括自己女儿在内的五位同宗女子都嫁给了重耳,并护送他们一行人回晋即位。


咱们来看看晋文公是怎么“知恩图报”的。


对曹国僖负羁——晋文公五年,文公率军伐曹,他下令军队不要去侵扰僖负羁及其家人,但部将魏武子和颠颉擅自纵火烧了僖负羁的家,僖负羁也因此受伤(《史记·晋世家》中有此记载:令军毋入僖负羁宗家以报德),最后杀了颠颉以报当年之恩(《左传》中记载:杀颠颉以徇于师)。


对宋国——楚国及其盟国包围了宋国,晋文公感念当年宋襄公之恩,就攻卫、曹两国而解宋国之围。


对楚国——城濮之战中,晋文公下令向楚军“退避三舍”,以报答当初成王的礼遇(当然,其中也有诱敌深入的成分)。


对秦国——晋文公在对卫、曹、郑的战争中,始终与秦国是盟友关系,即使在“烛之武退秦师”后,他还拒绝属下的建议攻打私自罢兵、并留兵郑国的秦国,就是考虑到当年穆公的恩情。



结语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晋惠公违背自己的诺言不割让土地、不卖粮食给秦国,还是晋文公率军攻打不礼遇他的卫、曹、郑,以及对楚军主动退九十里以报恩,他们何尝不是站在自己国家利益出发来做的决策呢?这恐怕是两兄弟唯一的“相同点”了。


如果说到他们的反差,一奶同胞还各有不同呢,更不用说同父异母的晋惠公和晋文公两兄弟了。


从两兄弟的表现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晋惠公即位前不像哥哥文公那样有狐偃、赵衰等五贤士追随,即位后诛杀里克、邳郑和七舆大夫行为,也让他失去了不少臣心;他做事只是图一时之利,没有长远眼光,更无霸主之气。


而晋文公一直有贤臣良将的辅佐,即位前,身边这些有国相能力的人一直追随他、影响他、全力辅佐他,即位后更是大胆启用姬姓和异姓人才,所以他的品行、眼光和气魄都在向有“称霸诸侯”气质的一国之君靠拢。


而这,大概就是两兄弟反差大的原因吧。


千史千寻


题主正好说反了,对秦穆公来说晋惠公(夷吾)才是“知恩图报”,晋文公(重耳)让人“脑阔疼”。晋献公晚年宠爱骊姬,导致“骊姬乱晋”,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不得不逃走。晋献公死后,骊姬和年幼的儿子控制不住晋国还被杀了,晋国动荡混乱。秦穆公趁机拥立了逃亡在外的夷吾回国即位。按说重耳年长,而且素有贤名,在晋国的支持度比夷吾高。秦穆公这算盘打得精,正是因为夷吾比重耳好对付!秦国和中原地区被晋国隔离开了,想进军中原争霸必须要让晋国不能碍事儿,可偏偏晋国是大国强国,国力当然比秦国强,所以秦穆公“择君图报”拥立了晋惠公。晋惠公人品本事是差了点儿可不是傻子,秦穆公想什么他是知道的,即使秦穆公有大恩于他,即使晋国遭遇天灾秦国还运粮来援助过,趁着秦国大旱粮食欠收,晋惠公不但不帮助秦国反而“忘恩负义”出兵攻秦,秦穆公亢奋哪,多少年了终于等来了机会,而且还是“师出有名”的机会,率领愤怒的秦人迎战了。最终在韩原秦军击溃晋军,晋惠公被俘。秦穆公想杀晋惠公,反对的人太多,包括蹇叔百里奚特别是秦穆公的君夫人伯姬公主,重耳和夷吾的妹妹。晋国割让“河西五城”等条件换取晋惠公回国,秦穆公的投资终于有了些回报。后来秦穆公又拥立支持流浪漂泊在外长达19年已经62岁的重耳回国即位,精明老辣的重耳一直在算计秦穆公,不管是在道义还是靠晋国的实力一直阻止秦国东进中原,还成功了。秦穆公再励精图治呕心沥血只能壮志难酬暮年哀叹了


立志成虫


晋献公晚年昏庸好色,宠幸骊姬。骊姬设计废杀太子,并诬陷公子重耳(晋文公)和公子夷吾(晋惠公),于是两位公子逃亡到国外。晋献公改立小儿子奚齐为太子。

1、晋惠公登基晋献公死后,晋国大夫里克和邳郑想立重耳为国君,发起了内乱,杀掉了还没有登基的太子奚齐。一个月后,其他大夫立了公子卓为国君,里克又杀了公子卓。里克的本意是要让重耳回来当国君,不过重耳觉得晋国内部混乱而不肯回来。里克只好跟其他大夫商量立在国外流亡的公子夷吾。当时夷吾在梁国避难,他知道消息后,恨不得马上回国。于是他给里克写信说:“如果我当上国君,就把汾阳封给你。”同时,郤芮建议夷吾找秦国当外援护送回国,于是他派郤芮去见秦穆公,以河西的五座城池为交易条件,请求秦国帮助夷吾当上晋国国君。秦穆公也有他自己的心思,他身边的大夫告诉他夷吾是昏庸无能之辈,猜忌心重又好强。秦穆公认为帮助强大的晋国立一位昏君,有利于秦国谋取利益,于是答应了夷吾的条件,成功帮助他回国当上国君,就是晋惠公。

2、杀帮助他登基的里克晋惠公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讨好大夫和讨好齐国,当时齐桓公是国际霸主。于是他要杀掉帮助他上任的里克。他派人对里克说:“如果没有你,我就当不了国君,可是你弑杀了两位国君,做你的国君,不是太难了吗?”里克会意,留下了一句名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然后里克自刎了。弑君在古代是大逆不道的犯上作乱,里克先后弑杀了奚齐和卓子两位国君,“一之谓甚,岂可再乎”,他把自己置于道德的低洼地,成为人人可以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也算是咎由自取。

3、对秦国背信弃义、不仁不义当时有份跟里克弑君的邳郑在秦国出使,逃过了一劫。他对秦穆公说郤芮和晋惠公是不会兑现承诺的,不会把当初承诺的河西的五座城池给秦国。晋惠公果然没有兑现此承诺。邳郑想秦穆公帮助他立在外流亡的重耳,自己则回晋国当内应,结果回到晋国后,郤芮杀尽了邳郑以及他的党羽。后来晋国发生了饥荒,晋惠公厚着脸皮派人到秦国求购粮食,秦穆公还是慷慨地周济了邻国。第二年轮到秦国闹饥荒,派人到晋国求购粮食,忘恩负义的晋惠公却不给秦国粮食。晋国大夫庆郑指责晋惠公背信弃义、不仁不义。

4、兵败成为秦国俘虏秦国对晋国仁义已尽,而晋国对秦国却忘恩负义,于是秦穆公攻打晋国。面对上下齐心、士气昂扬的秦国大军的入侵,晋惠公害怕了,问庆郑怎么办,庆郑反问:“是你自己让他们深入的,能够怎么办


西安行者文化传媒


龙生九子,各不相同。舜为上古贤君,其弟象也一样恶名传千古。兄弟之间不相同者比比皆是,也不少晋惠公、晋文公二人,何况无论是晋惠公的“忘恩负义”也好,晋文公的“知恩图报”也罢,归根到底都是维护晋国的利益、维护其个人的统治,并无所谓对与错之说。

历史背景

晋惠公夷吾、晋文公重耳的父亲都是晋献公,他们的母亲都翟国狐氏之女。夷吾的母亲被称之为小戎子、重耳的母亲则唤狐姬,狐姬是小戎子的姐姐。晋献公晚年宠爱骊姬,骊姬不但迷惑晋献公使她参与朝政,还暗地里收买了一些大臣,先是陷害申生致其自杀,后又迫使夷吾、重耳逃亡在外。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骊姬的儿子奚齐顺利当上了皇帝,骊姬也成为了太后。但是,晋国内部还是不乏不拥护他们的。有一个叫里克的大夫,就把奚齐给杀了,然后拥立骊姬的妹妹少骊和晋献公所生之子卓子为君。可刚过了一个月,里克又把卓子也杀了,随后又打算迎重耳回国为君,但是被重耳以“不想抗父命”为由拒绝了,但是与此同时,夷吾却非常想回国,但是又担心不安全。

于是,夷吾先是借助秦国的势力,并与当时的秦国国君秦穆公约定,如果事成,原”将晋国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随后又写信给里克,约定“果真能立为君,愿将汾阳的城邑封给他”。

晋惠公背约

后来,晋惠公夷吾顺利继任了晋国国君之位,但是却并没有将河西之地给秦国。

晋惠公派大臣邳郑传话秦穆公,说:“当初虽然我曾经许诺,如果事成,可以把河西之地给您,但是大臣们不同意我将先君的土地,擅自许诺。我实在是有心无力,唯有向您道歉了。”

晋惠公此举虽有“背信弃义”之嫌,但毕竟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几百年来的秦国国君秦昭襄王也忽略了楚怀王一次,答应归还六百里土地,转瞬间变成了六里,国与国之间的义字,有时候损失的可不仅仅是个人利益。

面对拥立有功的里克,晋惠公也没有如约封赏,反而将他的权力也剥夺了。面对一个曾经连杀两个国君的大臣,不由得晋惠公不担心。尽管不杀那两个国君,就没有他的位置。后来,晋惠公还将里克逼得自杀了。

无论是背秦国之约、还是里克之约,晋惠公的做法都不能说是错,即使换成其他人做君主,也大多会背约。只不过区别在于,一部分君主可能最初就不会有那样的约定,比如晋文公重耳。

晋文公重耳

晋惠公死后,其子晋怀公即位,在外流浪多年的重耳在秦国势力的帮助下,重返晋国,来夺其侄晋怀公的位置,理由是晋惠公背信弃义、失去民心、得位不正,晋怀公终归没有守住位置,重耳成功登顶,是为晋文公。

重耳相比夷吾就“大方”了很多,对于拥立有功的功臣,大的给封地,小的给爵位,人人有份,皆不落空,后来“三家分晋”中的赵、韩两家都在此时获得了封赏。

面对国与国之间的承诺,晋文公也做得非常到位,最有名的便是“退避三舍”。

重耳在外流亡的时候,曾在楚国受过楚成王的礼遇,相约,如果晋楚交兵,晋将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三舍便是九十里。后来,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然退避三舍,只不过,其意虽有守约之间,实则为诱敌深入。结果,晋军大胜、楚军大败,楚军大将子玉还因此而羞愤自杀。

水言水语

历史有时脱离当时的情境,而单独讨论单独的事件,往往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

晋惠公作为晋国国君长达14年之久,其谥号为“惠”,谥法解曰:“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可见,晋惠公还是有爱民的好名声的,这似乎就与晋惠公“背信弃义,国人不附”有些矛盾了。

依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晋惠公所作所为在历史上应该还算不得是背信弃义,但是在春秋时期,他的这些做法,确实会令一些文人所不齿,因此也会落了个“背信弃义,国人不附”的名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