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大氣與豪邁

在祖國的北極有一條大江,它由南源的額爾古納河與北源的石勒喀河交匯在一起,一路向東,將北方大川松花江和烏蘇里江盡攬懷中之後,浩浩蕩蕩,直奔大海。這就是黑龍江。

奔騰不息的黑龍江孕育出了神奇美麗的黑土地。大森林、大糧倉、大油田、大礦藏、大江河、大溼地、大冰雪,廣袤的黑土地有著天地之大美,這些無與倫比的資源稟賦,是寶藏,是底氣,是希望。大米、大豆、大醬、大燉菜,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天性大氣豪爽、熱情好客。

在共和國建設和發展史上,黑龍江向全國輸送了大量的糧食、石油、木材、煤炭,為國家作出了巨大貢獻。一個“大”字,寫盡了黑龍江的豪邁與擔當,挺起了共和國發展的脊樑,凝結為精神的力量。

從莽莽荒原到沃野千里

黑龍江,大氣與豪邁

農民在黑龍江墾區進行機械化作業。邵國良攝/光明圖片

8月的黑龍江墾區,放眼望去,沃野千里,鬱鬱蔥蔥。而70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莽莽荒原。

北大荒地處高寒地區,因“荒蕪”得其名。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20世紀50年代,王震將軍率領10萬復轉官兵挺進北大荒,開始大規模開發建設。5萬大專院校畢業生、20萬各地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響應國家號召,先後投身北大荒。軍號聲聲,紅旗飄揚,住馬架、喝雪水,揮鎬拉犁,披荊斬棘,幾代墾荒人用汗水、淚水、血水和鋼鐵般的意志與毅力喚醒沉寂千年的黑土地。

滄海桑田,荒原鉅變,曾經蒼涼的“北大荒”已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中華大糧倉”。其一年的糧食產量,能為1億國人提供一整年口糧。70多年來,黑龍江墾區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糧超過6000多億斤。

2018年9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黑龍江農墾考察調研。他雙手捧起一碗大米,意味深長地說道:“中國糧食!中國飯碗!”

黑龍江,大氣與豪邁

進入8月,黑龍江伊春市友好區萬畝藍莓基地採摘園的藍莓鮮果進入成熟期。圖為遊客在採摘藍莓。新華社發

今天,行走在這片土地上,70年前“開荒第一犁”的勞動號子,已被現代化大機械的隆隆作業聲所替代;曾經的亙古荒原,已成為國家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商品糧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北大荒人告別了低矮破舊的平房,實現了“耕作在廣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現代化的城鎮裡”的夢想。

歷史不會忘記,在北大荒博物館內,一面長達25米的銅牆上,鐫刻著12342名長眠於黑土地上拓荒者的名字,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拼搏奮鬥。新時代,面對國家的新需求,北大荒人深化國有農墾體制改革,以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為主線,推動資源資產整合、產業優化升級,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努力形成農業領域的航母,讓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

“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間天上難尋。”這是詩人郭小川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刻下的詩句。

從一個人到幾代人

黑龍江,大氣與豪邁

鐵人王進喜紀念館。黑龍江日報供圖

在黑龍江省大慶市,邁上鐵人紀念館的臺階,步伐陡然變得沉重,47級階梯,代表的是鐵人王進喜短暫而輝煌的一生。邁上的是階梯,跨過的卻是一部厚重的民族歷史,留下的是沉澱下來的民族精神。

當我們把鏡頭聚焦到20世紀50年代,起步發展的國民經濟期盼石油,而擺在國人面前的現實卻異常嚴峻:國內原油自給率只有40%。1959年9月26日,黑龍江省松基3井喜噴工業油流,時值新中國成立十週年前夕,獻禮新中國,大慶油田因此得名。

開發初期,條件惡劣,吃飯都成問題,加之國外實施技術封鎖,困難重重。“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鐵人的豪言壯語響徹天際;“寧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鐵人的錚錚誓言擲地有聲。憑藉著千千萬萬個像王進喜這樣的鐵人們的鋼鐵之志,赤誠之心,大慶石油人僅用3年時間就拿下了大油田,一舉打破了“中國貧油論”之說,讓世界為之一震。

“除了大慶,沒有哪一個企業的誕生和發展,能與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命運聯繫得如此緊密;沒有哪一個城市在未誕生之前就有了自己厚重的文化底蘊;沒有哪一個企業和城市走過短暫的歷程,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銘刻一個輝煌的亮點。”國務院原副總理餘秋裡這樣評價大慶。

黑龍江,大氣與豪邁

中國一重自主研製的世界最大、最先進的15000噸水壓機。索久林攝/光明圖片

正是有了為國的使命,才有王進喜跳進泥漿池的豪邁氣概,才有一代代鐵人們堅定的理想信念。“寧可把心血熬幹,也要讓油田穩產再高產!”這是“新時期鐵人”王啟民的承諾。“寧肯歷盡千難萬險,也要為祖國獻石油”第三代鐵人李新民實現了老鐵人的夙願,“把井打到國外去”,讓鐵人的旗幟高高飄揚。

連續27年年產原油5000萬噸以上,連續12年年產原油持續穩產4000萬噸以上,大慶油田創造了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的奇蹟,挺起共和國石油工業的脊樑。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這座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有著不朽的價值和永恆的生命力。它正與東北抗聯精神、北大荒精神一道,滋養著這片黑土地。

從發展困局到奮起直追

黑龍江,大氣與豪邁

工人在哈爾濱東安汽車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現代化的生產線上工作。黑龍江日報供圖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黑龍江省正處於東北振興發展中的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關鍵期,面對著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動能轉換困難的相互交織。

滾石上山,何其艱險;爬坡過坎,何其艱辛。黑龍江以思想的大解放破解發展的困局,以大改革釋放更加澎湃的發展活力,以大開放贏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以民生的大改善惠及民眾,以精神的大振奮激發動力。

鋼牙啃硬骨,猛藥治沉痾,黑龍江大力持續整治、優化、重塑營商環境。7月,阿里巴巴集團、臺塑集團、新希望集團先後到訪黑龍江尋求合作,盛夏的龍江成為一片投資熱土。

破冰前行,衝破阻礙,推動國有企業體制機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龍煤集團改革不斷深化,一重集團破繭重生,黑龍江農墾、森工改革穩步推進。

壯士斷腕、浴火重生。七臺河建國煤礦一聲巨響,開啟了黑龍江省煤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關閉礦井“第一炸”。2018年全省淘汰關閉小煤礦245處,退出落後產能1483萬噸。

莽莽興安、巍巍林海,當伐木工具成為博物館的典藏,當伐木號子成為歷史的迴響,大小興安嶺以綠色發展謀篇,築起祖國北方的生態屏障。林區職工放下油木鋸,吃起了“生態飯”,踐行著“綠水青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思路一變天地寬。黑龍江藉助地處東北亞中心的區位優勢,深入對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打造西通歐洲東出海的“龍江絲路帶”,邊陲變中心,末梢變前沿。

今日之龍江經濟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今日之龍江正以大氣磅礴之勢行進在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道路上。

(本報記者 張士英 趙洪波)


來源:《光明日報》( 2019年08月23日 0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