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首店這件事上,上海贏了

在開首店這件事上,上海贏了

上海有中國最多的“首店”,成都超廣深排第三

首店的聚集度越高,越能體現城市的商業成熟度和活躍度。

劉琰LY 2019/10/22 16:49瀏覽 22.1w來源:界面新聞

字體:宋

在開首店這件事上,上海贏了

在爭取品牌來自己的城市開首店這件事上,上海贏了。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上半年上海開設的首店達到498家;僅第三季度,上海開出的“首店”數量已經達到96家,其中全國首店達到32家,佔到總數的三分之一。

“首店”的概念,除了指行業內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在某一區域開的第一家店,比如全球首店、亞洲首店、中國首店或者是區域首店;也可以指“舊店新開”,即傳統老店通過創新經營業態和模式推出的新店,如各種概念店、體驗店、旗艦店等。

所有這些“首店”中,又以零售和餐飲兩種業態最為集中。據贏商網統計,今年三季度上海首店類型中,餐飲業態和零售業態各佔據40家,佔比達到41.2%。

在開首店這件事上,上海贏了

最近的兩個例子是:8月底在上海開業的中國首家Costco在開業當日由於到訪的消費者過多,開門僅4個小時左右便暫停營業。在周杰倫新歌《說好不哭》MV裡出現的奶茶品牌“麥吉mach imachi”來上海開了一家快閃店,首日營業半小時排隊人數超過300人,黃牛更是將價格炒到了800元一杯。

緊跟在上海之後擁有最多首店的是北京。

2019年上半年,在北京開設的首店數量達328家。

對於品牌而言,首店的選址十分慎重,需要考慮城市的人口、經濟發展水平、消費能力、商業基礎設施水平、商業氛圍等諸多因素。綜合考量下,一線城市的吸引力往往要更大一些。

將上海和北京兩地做對比,上海的首店從數量和質量上都領先於北京。在上海上半年開出的498家首店中,全國首店有136家,約佔總數的三分之一,遠超北京的70家。

而一個區域能利用特定的資源優勢,吸引國內外品牌在區域首次開設門店,將對該區域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這種經濟形態被稱為“首店經濟”。

首店經濟

根據RET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的報告,“首店經濟”的說法其實由來已久。2005-2014年是其長達近10年的萌芽期,之後兩年隨著購物中心和城市初步認識到“首店”的價值,首店經濟進入到發展期。2017年開始,隨著首店統計系統化,首店經濟進入到高速增長期。而真正迎來爆發期,是從今年年初開始,城市陸續出臺首店補貼政策。

上海是國內最早提出“首店經濟”概念的城市,2018年6月上海為打造“全球新品首發地”量身定製了9項措施。其中提到要制訂“全球新品首發”“首店旗艦店落戶”相關標準,加大對首發新品的商標維權保護力度。

今年3月15日,北京市商務局發佈了《關於鼓勵發展商業品牌首店的若干措施》,對海內外品牌在北京開設首店提供商業流動發展資金支持。

在開首店這件事上,上海贏了

北京首店補助政策具體內容

成都市亦在同期出臺《成都市促進首店經濟發展工作方案》和《成都市促進首店小店發展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工作方案》,鼓勵首店進駐和首發新品。並提出了2019年新落戶首店超過230家的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在2019年上半年引進首店237家,這一數據僅次於上海和北京,排名第三,超過了深圳、廣州這兩座一線城市。

在開首店這件事上,上海贏了

奔馳的Mercedes me體驗店、網紅咖啡品牌%Arabica Coffee的西南首店、華為榮耀首家全球自營概念店“榮耀Life”都選擇落戶成都。

首店的聚集度越高,越能體現城市的商業成熟度和活躍度。品牌在選擇城市的同時,也在反哺城市商業發展。在此過程中,除了城市發展本身,政策補貼也是最為直接的引進方式。隨著城市陸續加入補貼大戰,未來首店的競爭也會更加激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