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為何選擇了戰爭》(三)日本人的“大東亞共榮圈”

第三部分

日本發動日俄戰爭是在1904年,這距離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還有27年,距離日本全面侵華的“七七事變”還有33年。在這三十年左右的時間裡,日本到底經歷了什麼,為什麼會越來越瘋狂,不斷擴大戰爭規模呢?

我在前面說到,日本地主逐漸在選民中不佔主流,工商業者和工薪階層成為選舉的主力。這表面上似乎有進步性,其實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農村的問題在政治中得不到反映。在日本,他們的利益訴求只能通過地主才能獲得反映。地主雖然依靠剝削農民過活,但他們和農民也具有利益上的一致性,都不希望地稅過高,因為過高的地稅無論對地主還是對農民都是負擔。

所以,日本地主失去了在選舉中的主流地位,這導致農村和農民在日本逐漸被忽視。尤其在日本的工商業獲得進一步發展之後,日本農民就更加被邊緣化了。雖然在1928年,日本開始實行普遍選舉制度,取消了選舉的財產限制,但日本農民長期沒有選舉權,根本不知道選舉是怎麼回事,不明白怎樣通過投票來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農民更不知道怎樣組建自己的政黨,去參加選舉。議會里的議員們大多代表工商業者的利益,往往對農民的利益視而不見。

比如當時很多日本農民都盼望國家能夠頒佈保護佃農權利的《小作法》,“小作”是日文,意思是佃農,也就是沒有自己的土地,靠耕作地主的土地為生的農民。《小作法》的宗旨是保護佃農的利益,避免地主對佃農的過分剝削。這部法律一度在議會中提出,但很快就被否決了。日本農民因此對政府感到非常失望。

問題是,日本農民的人數又很多。在1930年,日本的就業人口中,農業人口占到了46.8%,將近一半。長期貧困而又受到忽視的日本農民,就如同地底翻滾的岩漿,成為日本社會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心懷不滿的日本農民,後來找到了一個同盟,那就是日本軍部。日本軍部有一個特點,它直接歸天皇管,只聽天皇的命令,不受政府的管轄。這是因為明治維新的時候,日本的軍事制度學的是普魯士,普魯士軍隊由國王統領,不服從政府的命令。軍部因為具有這樣的獨立性,所以他們經常自行其是,不把政府放在眼裡。這種政治結構,就已經埋下了軍部干政的種子。

軍部和農民是怎樣結盟的呢?在1929年,從美國開始的經濟大蕭條波及到了日本,受打擊最大的就是脆弱的日本農村。當時日本農民主要靠大米和蠶絲換取收入,而蠶絲最大的出口對象就是美國。經濟危機中的美國,減少了對日本蠶絲的進口,日本農民失去經濟支柱,紛紛破產。農民破產了,如果能獲得低息貸款,農民還有可能渡過難關,如果向高利貸伸手借錢,恐怕就永無翻身之日了。

儘管如此,日本政府當時並沒有提出要求銀行等金融機構給予農民貸款的政策,對農民的疾苦不聞不問。當時只有軍部喊出了這樣的口號:“眼下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拯救農村的蕭條”。軍部還制定了救濟農民的詳細計劃,包括化肥販賣的國營化、穩定農產品價格等等。日本農民覺得自己這下算是找到救星了,於是堅決支持軍部,軍部和農民結成了同盟。

日本軍部為什麼對農民的生活這麼關心呢?不是因為他們心地善良,而是因為他們總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失敗的教訓。日本軍部認為,德國輸掉一戰,不是因為戰場上的失敗,而是因為長期的戰爭導致國民陷入營養不良的狀態,失去了艱苦抗戰的勇氣,最後導致德國從內部崩潰了。日本要想贏得將來的戰爭,就必須把國民有效組織起來,保證他們的基本生活。在日本軍部看來,日本國內最大的隱患,就是貧困的農民。所以,軍部提出了不少改善農民生活的政策。

除了這些,軍部和農民還有另一層特殊關係,日本軍人大部分都是出身農民。當時的日本法律規定,在工廠做工的熟練工人,以及在校學生,都可以不用當兵。而那些農民的子弟,他們在義務教育結束以後,如果不能找到工廠做工,或者順利升學,就會被徵召入伍。所以,軍部和農民簡直就是天然的同盟。

軍部和農民結成同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首先是日本的議會選舉被廢除,政黨被解散,軍部的法西斯頭目直接出任內閣首相,這樣一來,日本的議會政治也就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軍部主導下的法西斯獨裁統治。

早在1919年,日本國內的法西斯主義就開始抬頭。當時有一位名叫北一輝的思想家,他積極鼓吹,要解散議會,廢除憲法,建立以天皇為核心的法西斯專政,擴充軍隊,對外擴張。

你看,北一輝主張解散議會,廢除憲法,其實就要顛覆原有的政治秩序。這正中日本軍隊裡那些少壯派軍人的下懷,因為他們大多出身農民,而原有的政治秩序根本不關心農民,也沒給農民留位置。這些軍人把北一輝視為精神導師,在他思想的指引下,不斷髮動政變。

1932年5月15日,日本海軍一批青年軍官發動政變,刺殺了好幾位政府高官,其中也包括首相犬養毅,這被稱為“五一五事變”。1936年2月26日,陸軍一批青年軍官再次發動政變,參加政變的軍隊達到了1400多人。日本財政大臣、內大臣和教育大臣都在這次政變中身亡,首相也倉皇逃離官邸。政變部隊佔領了議會、陸軍省和首相官邸,要求實行國家改造,實現日本的法西斯化。這次事件被稱為“二二六事變”。

二二六事變中的主謀都被逮捕並處死了,但日本的法西斯化進程仍然繼續了下去。因為逮捕這批主謀的軍官也是法西斯分子,只是他們不主張通過政變,而是通過和平手段對政府進行改造,實現日本的法西斯化。二二六事變被鎮壓以後,這批人完全掌握了日本軍部的大權。同年3月,在軍部的支持下,支持對外擴張的廣田弘毅出任首相,這標誌著日本軍部的法西斯統治正式確立。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之後,日本的法西斯體制進一步強化。1938年4月,日本政府頒佈《國家總動員法》,宣佈國內的經濟生產完全為戰爭服務。1940年,日本政府又發起“新體制運動”,宣佈解散一切政黨。到了這一步,日本的法西斯化就正式完成了。

你看,日本的法西斯化,本質上是推翻原有的政治秩序,建立以軍部為核心的獨裁體制。日本軍人是這場運動的主要推動者,因為他們大多是農民出身,本來就對不關心農民的舊秩序十分不滿。隨著日本國家的法西斯化,和軍部權力的膨脹,不斷擴大的對外侵略也就在所難免了。

除了國家的法西斯化,日本軍部和農民的同盟還導致了另一個後果,那就是日本的對外擴張被包裝出了正面意義,吸引無數日本民眾為之獻身。今天這本書的作者指出,二戰期間的日本民眾根本沒把這場戰爭看成是對外侵略,而看成是日本在亞洲發動的一場革命,革誰的命呢?革西方資本主義的命。

日本軍部在一批學者的協助下,創造了這麼一套說辭:日本原先的舊體制是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汙染的結果,所以才會只照顧資產者的利益,完全不顧底層農民的死活。日本現在的制度體現了東方的道德精神,應當用這種道德精神去戰勝西方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把西方殖民者趕出東亞,促進東亞國家的共存共榮。這就是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由來。

這套說辭在當時的日本很有影響力,今天我們回頭去看當時的一些文獻,會有很新奇的發現。1938年,也就是“七七事變”發生一年以後,日本首相近衛文麿發佈了一個重要聲明,裡面說日本並不以蔣介石的國民政府為對手。這就奇怪了,你都開始全面入侵中國了,不以國民政府為對手,那你以誰為對手?這份聲明還說,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是打擊歐美資本主義,和中國一起在東亞建立新秩序,希望國民政府能夠體察日本的苦心。

我們今天說起這份聲明,一般都說這些不過是外交辭令,日本無非是想勸說蔣介石投降。不過,這份聲明其實集中體現了日本國內對這場戰爭的認識,那就是沒把這場戰爭當成侵略,而是當成革命。今天日本有不少右翼分子不肯承認日本的戰爭責任,其實就是這種思路的延續。

你可不要覺得,這套說辭是日本人編出來哄騙對手的,他們說著說著,自己也就信了。比如我們來看這個故事。1941年,在珍珠港事件發生之後,天皇下令讓海陸軍軍官們制定一份對外戰略草案,主題是怎樣終結這場戰爭。當時日本深陷中國戰場,又因為偷襲珍珠港和進攻東南亞,把英國和美國都惹翻了。而且,日本的盟友德國當時還在和蘇聯大打出手。天皇看到這一團亂麻的局勢,也有點坐不住了,就讓這些軍官們提一點建議。結果這些軍官們居然提出了這樣的建議,說我們日本可以出面調停蘇聯和德國之間的戰爭,然後讓德國集中力量進攻英國。只要英國投降,美國繼續作戰的決心就會削弱,戰爭就有可能結束了。

這個建議的關鍵在於,日本憑什麼出面調停蘇聯和德國的戰爭呢?這些軍官們的腦回路很清奇,他們說這場戰爭本來就是要打倒邪惡的英美資本主義,而蘇聯和他們不一樣,蘇聯是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反對英美資本主義這一點上,蘇聯和日本、德國都是一致的,只要坐下來,沒什麼不好談的。

這份荒謬的建議說明,日本軍方自己也信了他們編出來的那套鬼話。無數日本民眾就是被這套話語矇騙,才投身到這場看不見盡頭的戰爭中去了。

總結

好的,今天這本書就為你講到這裡,下面總結一下今天的知識點。

第一,日本發動針對清朝的甲午戰爭,是因為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國內出現了藩閥政治,政府職位被長州藩和薩摩藩把持。一些日本人認為,只有日本擁有了海外殖民地,才會出現更多的政府職位。於是,他們堅決支持日本入侵朝鮮,這促成了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

第二,甲午戰爭之後,因為日本迫於外國壓力,歸還了遼東半島,日本國內掀起了要求普遍選舉權的熱潮。日本政府被迫下調了選民資格標準,同時為了籌集日俄戰爭的軍費,日本政府又在國內加稅,這導致滿足標準的選民人數激增,新增選民又以工商業者為主,原先佔據選民主力的地主逐漸被邊緣化,這造成了一個嚴重後果,那就是日本農民的訴求無法在政治中獲得反映。

第三,日本農民長期貧困,又無法表達訴求,成為日本政治中最大的不穩定因素。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當中,日本農民紛紛破產,又無法獲得政府的救助,他們轉而支持軍部。軍部和農民的結盟最終促成了國家的法西斯化,同時又創造出打倒英美資本主義,建設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的思想,這共同導致日本全面投入瘋狂的對外戰爭。

撰稿、講述:卞恆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