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自殖民地經濟以來的轉型之路

作者:量化歷史研究 韓偉男

本文僅供學習交流,侵刪,閱讀原文,請支持原作者。

印度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當今世界重要的發展中國家。Gupta在2019年的文章“Falling behind and catching up: India’s transition from a colonial economy“中,利用豐富的數據描繪了印度經濟400年來的興衰歷程,指出殖民地時代傳統工業的破產、農業的長期停滯導致了印度近代經濟的落後;獨立之後的印度通過管制經濟組建工業體系走出了泥潭;80年代開始的市場化轉軌中,印度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服務業驅動的道路,而這也是殖民地時代教育政策的長期遺產。

殖民地時期的衰退

1600年前後,莫臥兒帝國經歷著最後的輝煌,隨著英國東印度公司和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壟斷貿易,印度經歷了接近兩百年的衰退、一個世紀的停滯。初期,印度的傳統棉紡織品憑藉織工的技藝、低廉的工資行銷歐洲,帶回了源源不斷的金銀。但工業革命後,英國紡織業技術的快速進步很快扭轉了局勢,擊敗了印度本土棉紗布匹,造成了印度傳統紡織業的破產、印度工業化和城鎮化水平的大幅倒退,印度徹底淪為一個原材料出口國。

印度自殖民地經濟以來的轉型之路

圖1 1600-1871年印度人均GDP和工農業出口的趨勢

數據來源:本文依據Broadberry等(2015)計算

殖民者在通過武力奪得政權、徵稅權後,在財稅等制度的設計上並不成功,導致經濟中佔比最高的農業經歷了長期的停滯,經歷了一場市場失敗導致的生態危機。通過地主作為中間人向農民徵稅的扎明達爾(Zamindar)制度不但沒有提供合適的激勵,還造就了大批揮霍財富的地主,無益於發展生產。大筆投資流向鐵路等領域,雖有利於加強市場的整合、提高統治者的戰略影響力,但卻擠壓了農業相關基礎設施的投融資。殖民地時期,印度的水利灌溉設施嚴重缺乏、發展緩慢、空間分佈不均衡——到1935年為止,灌溉體系只覆蓋了20%面積的土地;儘管有經濟作物的開墾,但1910年印度主要作物的畝產量甚至不如1595年的水平。
殖民地時期也有新的近代工業部門建立起來,但是以茶、麻加工為代表的主要工業部門都掌握在英國資本家手中,產品也出口英國。印度本土資本重建了新式的棉紡織業,鐵路網也快速擴張,但二者都高度依賴英國進口的機器、技術;工業對機械製造業的需求沒能催發近代印度本土機械工業的萌芽。

印度獨立後的追趕

獨立之初,印度通過五年計劃的形式,關注基礎設施建設、學習蘇聯式的工業化經驗,以管制經濟的手段建立資本品部門,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力圖實現國家的自足。“綠色革命”引進了高產作物、加大農業投資,使印度的農業生產率和畝產大幅提高。縱觀近代印度的經濟史,獨立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標誌著印度經濟終於擺脫了殖民地時期三百年的停滯和倒退的陰影。而管制經濟的種種不足,意味著印度經濟的高速發展仍有待用進一步的改革來促發。

印度自殖民地經濟以來的轉型之路

圖2 相對於英國的分部門的人均生產率

數據來源:Broadberry和Gupta(2010)

20世紀80年代,印度終於放開了工業的准入管制,私營部門擺脫了束縛,獲得空前的活力,促進了人均工業產值的增長;90年代初開始,盧比的貶值、國際資本流動管制的解除實現了市場機制的完善,印度經濟轉入高速發展的軌道。其中,印度的第三產業一枝獨秀, 1978-2004年間服務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甚至超越了同期的中國,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由服務業引領的後發國家增長模式,吸納了大量的就業;與此同時,印度的工業卻從來沒有成為經濟中佔比最大的部門。
印度特色的以服務業為增長引擎的發展模式,很大程度上來自殖民時期的歷史遺產——殖民地時代精英取向的教育政策深刻影響了印度近代的人力資本形成和結構。殖民政府力圖建立一個講英語的統治階級,因此將教育資金主要投入中高等教育,並在19世紀中期就建立了多所大學;於此相反,在初等教育方面投資薄弱,殖民地時期印度的入學率幾乎是世界最低的,英國的義務教育法案也沒有像其他英國法律一樣被引入印度。在20世紀30年代日本殖民時期,東亞的韓國等地加快了推廣公立教育的步伐,而印度的入學率長期停滯、遠遠落後於亞洲和世界平均水平。

印度自殖民地經濟以來的轉型之路

圖3 1910-1940公立學校入學率(佔5-14歲兒童的百分比)

二戰後韓國等地同樣擺脫了殖民主義,走出了開放國門、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產業的東亞模式。印度的發展與東亞模式的區別,一方面來自於放棄本土保護主義、開放管制的時機更晚,另一方面就是獨立後的印度依然採取了精英取向的教育政策,比如從生均公共支出的角度來看,2000年印度的初等教育生均經費額僅為人均GDP的14%,而中等教育為23%,高等教育更是高達86%。印度對基礎教育的忽視,造成了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遠低於東亞,人力資本積累不足——這也是印度現代的發展在東亞奇蹟的襯托下再一次“落後”的重要原因。與此同時,相對被重視的中高等教育積累下來的人力資本成為獨立後的印度第三產業取得巨大成就的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