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28歲登基,在位23年,為何51歲時突然暴斃?

溫開元


雖然李世民的在位時間和執政年歲均不是封建社會中的“帝王之最”,但是縱觀封建400多位皇帝之中,李世民確實也可以說是高齡的一位皇帝了。再者來說,居於唐朝那個時代,社會人均壽命的水平並不高,故在我看來,壽命已達51歲的李世民駕崩簡直就是正常現象,而且李世民的死因也純屬正常,史書上亦並未遺留下關於“唐太宗異常死亡”的跡象,“暴斃”一詞用在這裡似乎就有些不太恰當了。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統一天下後的第二位皇帝,其本身只是唐高祖李淵的嫡次子,後經過“玄武門之變”爬上了太子之位,間接地將李淵取而代之。說李世民是中國封建史上最為英明之帝王絕不為過,憑其一生卓越功績,絕對是實至名歸!李世民即位之初,對內文治天下、勸課農桑,與民休養生息;對外武平四海、開拓疆土,於各民族安邦定國。“貞觀之治”的開創,更是為其後唐朝100多年的盛世繁唐奠定了雄厚的基礎。公元649年(即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於含風殿駕崩,享年52歲。對於李世民的真實死因,似乎歷史上並未有過太多猜測與疑心,只是有些人會認為:一生文武兼備的李世民竟然會“英年早逝”!


其一:慣為“痢疾致死”之說法,另有“毒食丹藥”之嫌疑

關於李世民的真實死因,絕大多數有關史料都曾以“太宗絕患痢疾而亡”的說法,流傳數千年以來,似乎“痢疾”已經成了官方說法。但其實經過歷代史家認為:李世民身患痢疾確實不假,但是痢疾似乎並不是最終致死之病根。如此猜測之下,似乎李世民晚年的“沉溺長生不老而過度服食丹藥”才是最終致死之根源。舊唐書記載:太宗“服胡僧藥,遂致暴疾不救。”這種說法並不僅僅只是此書之所提,另有多本野史之輔材。其實我們也不難理解,魏晉風氣莫不以“煉丹求生”為主,唐承魏晉,實在是太過平常。


其二:征戰四方遺舊傷,身經百戰皆傷疤

身為一代文武兼備的帝王,唐太宗年輕之時可是常年“摸爬滾打歷沙場”的人物,正所謂:“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腳”,李世民雖然武藝高強,但也是凡人肉體之身,難免會有戰爭的烙印。另外,爆發於公元644年的“唐徵高句麗之戰”更是給了御駕親征的李世民一個身體上的重創,這次重創主要所指即為:李世民在征戰過程中,不幸被敵軍用毒箭射中左眼,因而留下了極為嚴重的後遺症。據《資治通鑑》記載:李世民曾於班師回朝途中,不幸感染上了“癰疽”等病症,以至於到達了“太子為上吮癰,扶輦步從者數日”的程度。


小鎮月明


人越老,越惜命,帝王更是如此。從古至今,有無數帝王因渴望長生不老而終,就連英明的唐太宗都脫離不開這個怪圈,為了子虛烏有的長生不老,終因食用“仙丹”暴斃。


唐太宗李世民在我國是非常開明的皇帝,在他的統治下,大唐呈現出貞觀盛世的景象。但是在他晚年,既迷信方士,又痴迷丹藥,儼然是一副道家弟子修仙之象。

為何這麼英明的君王會有這麼大轉變呢?

其實早期唐太宗李世民是對長生不老之類的思想持否定態度的。他一度對著大臣嘲笑秦始皇和漢武帝求仙的愚蠢行為,說“神仙事本虛妄,空有其名。”還說秦始皇派徐福率領三千童男女求仙藥,藥沒求到,徐福帶著人跑了,秦始皇則送了命。說漢武帝為了求仙,把女兒都嫁給方士,一樣還是被騙。還說梁武帝君臣只談佛家的空苦之論,侯景之亂時,百官不能騎馬。齊元帝更是在北周軍隊圍困的情況下,還在為臣下講述《老子》,百官們穿著戰袍聆聽。

唐太宗認為這些都應該引以為戒,他還說自己所好者,只有堯、舜、周、孔之道。


看來,人總是善變的。自己說的那些話有些說的太滿了。晚年的唐太宗沒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也和秦皇漢武一樣,開始愚蠢的追求長生不老。也可謂是極大的諷刺了。

人老了,病就多了,死亡就慢慢迫近了。人都是畏懼死亡的,尤其是享受了一輩子榮華富貴的帝王,更是不想死。他覺得國內的術士不靠譜,於是派人四處尋訪國外大師高人。

貞觀二十二年,王玄策在一人滅一國的傳說中俘虜了一名叫那羅邇娑婆的印度和尚,此人本是個在印度混日子的神棍,口才相當了得。見了唐太宗後,便吹噓自己有二百多歲的高齡,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之術,並對唐太宗說只要吃了他煉製的丹藥,延年益壽不成問題,甚至可以長生不老白日飛昇。

這番話打動了唐太宗追求長生的心理,於是便對其委以重任,讓他煉製長生不老丹藥。那羅邇娑婆見唐太宗對他深信不疑,於是煞有介事的開出一大串稀奇古怪的藥來,唐太宗要求天下尋訪這些藥。

貞觀二十三年春,印度僧人煉製的藥已經出爐,唐太宗見到後如獲至寶,於是依照那羅邇娑婆的囑咐服食“仙藥”,可想而知,仙藥變成了毒藥,病情反而加重了許多,兩個月後暴疾而終。

服胡僧藥,遂致暴疾不救。

所以最終定論是唐太宗服食丹藥不當而亡,真是諷刺性的結果!


望風瑟瑟


其實稱不上暴斃,在那個年代,51歲的壽命並不算短。不過與他的後代李隆基(77歲)相比少了20多年,確屬可惜。原因有這幾個可能:

一、常年征戰

李世民16歲就從軍,在雲定興麾下,解救陷入突厥重圍的隋煬帝。

19歲時跟隨李淵太原起兵,其後一直作為李氏的領軍元帥到處征戰,先後消滅薛仁果、宋金剛、王世充、竇建德等勁敵,打殘劉黑闥主力。

李世民打仗還有個特點--親自衝鋒陷陣,他建立的精銳騎兵玄甲軍,就是自己作為先鋒。

在去世的前六年,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史書中講:“雖盛暑流汗,不之易。”氣候太惡劣,但李世民與將士們同甘共苦,在馬上待了幾個月。

這就現如今的運動員,常年在運動場上過度使用身體的話,年紀大了其後遺症會逐漸體現。況且打仗比如今的體育運動要艱苦得多。

二、生病

在親征高句麗班師後,李世民就病了,“上疾癰,御步輦而行”,生了瘡,甚至無法走路。而且這場病持續很久,第二年(公元646年),“上疾未全平,欲專保養。”已經病到暫時不處理朝政。直到公元647年才徹底恢復:高士廉去世,李世民計劃親自送喪,房玄齡則對他進行勸阻“房玄齡以上疾新愈...”。

但同年,李世民又得了風疾。有點像今天的中風,這像是李氏的家族病,有六七位皇帝都因此病去世。

公元649年,李世民“苦利劇增",嚴重到出不了聲,不久去世。

三、晚年心理波動太大

其一,魏王李泰與太子李承乾爭寵,後者勾結重臣侯君集意圖伺機謀反,並收買了刺客準備刺殺李泰。但未曾想刺客先行告密,李承乾、李泰二人皆被廢。兄弟同室操戈,讓李世民聯想到自己當年的玄武門之變,對其打擊巨大。

其二,御駕親征高句麗未獲得預期戰果。

其三,高士廉、房玄齡等忠心耿耿的老臣相繼去世,李世民多次痛苦流涕,心理波動太大。

從現代醫學理論來講,身體的過度勞累、心情壓抑,都會影響身體的健康。李隆基就不一樣,人家經過了安史之亂後,當了太上皇,還能天天錦衣玉食、沒心沒肺的作樂,物質和精神都很豐富,自然能活得久。


正史漫談


關於唐太宗的暴斃,眾說紛紜,迷霧重重。

朝鮮人說唐太宗是被他們射死的。前些年,韓國有一部很扯的古裝電視劇,講的是李世民東征高句麗,結果被高句麗打的大敗而歸,眼睛還被毒箭射瞎了,成了獨眼龍,最後毒發而亡。


然而,咱們的歷史卻是另外一種說法,《資治通鑑》記載,唐太宗東征高句麗時,得了“癰疽”,這是一種毒瘡,還記載了太子李治親口替李世民吸膿瘡的事情,此後太宗身體每況愈下。

其實,用口吸膿瘡是極不科學的,因為口腔內含有大量真菌,用嘴吸膿瘡極易加重感染,不知道唐太宗病情加重是否與此有關。


還有一種說法,唐太宗是吃了仙丹而死的。《舊唐書》記載“服胡僧藥,遂致暴疾不救”。

假藥害死人啊,秦始皇吃了仙丹之後,很快玩完了;漢武帝吃了仙丹之後,很快升天了。粗略統計一下,歷史上因為吃仙丹而死的皇帝,不下十人之多。

想當年,孫悟空一傢伙偷吃了太上老君幾百顆仙丹,他是金剛不壞之身,所以硬挺了過來,要是凡人的體質,估計只需小小一粒,就可以“羽化昇天”,飛上月宮見嫦娥姐姐了!


李世民之所以吃了仙丹,這都要怪王玄策啊!玄策,玄奘,都是玄字輩的人,玄奘寫過《大唐西域記》,玄策寫過《西域傳》,後來經專家證實,《大唐西域記》中有不少插圖和內容都是盜用,呃,不是,“借鑑”《西域記》中的。

王玄策也是個奇人,他一生去過四次天竺,而且還有過“一人滅一國”的驚世壯舉。原來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的時候,恰逢天竺發生叛亂。叛軍把王玄策捉住了,押入了大牢。

最後,王玄策尋機逃了出來,一逃就逃到了吐蕃,到了吐蕃之後,向吐蕃國王借了一萬軍馬,調轉馬頭反殺回來,後分分鐘滅了天竺叛軍。


滅了天竺之後,王玄策就把俘虜押往長安受審,這些俘虜之中,有一個叫作那邇娑婆寐的方士,這人是個大忽悠,自稱活了兩百歲了,而且還擅長製造長生不死之藥。

王玄策把邇娑婆寐介紹給了唐太宗,唐太宗很高興,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不妨試一下吧!

結果,邇娑婆寐花了七七四十九天,經過四十四道工序,終於研製出了“印度神藥”,唐太宗吃了之後不久就玩完了。


一半秋色


好像就是因為身體不行了吧,生病醫治無效,於公元649年駕崩於翠微宮含風殿,享年52歲,畢竟他的一生也是顛簸前行,並以己之力開創貞觀之治,操勞過度也在情理之中。



瀛幻




答:唐太宗李世民51歲突然暴斃,其實並不是什麼歷史謎案,原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他自己瞎聽妖人妄語,亂服劇毒丹藥,最終毒死了自己。

人生於世,絕大部分畏死貪生,這是情理之中的事,無可厚非。

但要評選最“畏死群體”,當屬帝王無誤!

道理很簡單,擁有的東西越多,越擔心失去。

生無可戀者,往往都是一無所有之人。

帝王富有四海,俯視蒼生,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權、錢、色、氣、酒,樣樣為其所有,剩下的唯一願望,就是希望這一處境可以永遠,萬古不變。

但是,時光匆匆,腳步永遠不會停留。

在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中,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不知不覺中,頭髮變白,皮膚變皺,身子變得佝僂,死神開始招手……

現實無比殘酷:時光就是我們人類的最大敵人。

那麼,長生不老,就成了歷代封建帝王的最大追求!

秦始皇就是歷史上追求長生不死最著名的皇帝了,他大力贊助盧生去仙境求藥,又派徐福出海訪仙,但他最終只活了49歲。

漢武帝也追求長生不死的帝王隊伍中的佼佼者,他甚至比秦始皇嬴政還瘋狂。《史記·武帝本紀》中,幾乎有一半的篇幅都在講他如何寵信方士,如何勞師動眾追求仙藥。

和秦皇、漢武一樣,唐太宗也是千古一帝,歷史上有名的明君,也一樣痴迷長生不老。

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從天竺國來了一個名叫羅邇娑婆的妖僧。此人詭稱自己會煉製長生不老仙丹。

唐太宗大喜過望,讓妖僧為自己煉製。

沒承想,“神丹”煉成之日,就是太宗皇帝斃命之時。

他喜孜孜地服下丹藥,很快毒發身亡,終年五十一歲。

歷史上像唐太宗這樣,為追求長生不老,暴食丹藥的帝王可不少。

如晉哀帝哀帝司馬丕,此人迷信黃老之術,常服長生不老之藥,服食過量而死,時年25歲。

又如唐穆宗李恆,渴求長生不老,服藥過量而死,時年30歲。

唐武宗李炎,信奉道教,吃丹藥身亡,時年33歲。

唐宣宗李忱,為求長生吃丹藥被毒死,時年50歲。

南唐烈祖李升,常服丹藥,中毒身死。時年56歲。

清朝的雍正,也是吃丹藥中毒致死……


覃仕勇說史


李世民暴斃之謎,都是因為這個印度人!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在終南山翠微宮含風殿,唐太宗李世民的人生在這裡終結,享年52歲。唐太宗李世民是人人皆知的皇帝,他戎馬一生為唐朝的建立、發展、鞏固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他為大唐盛世打下了基礎,史稱貞觀之治。那麼他為何突然暴斃?是誰要害死他呢?

眾所周知,李世民是一位馬上皇帝,可以這麼多,大唐江山就是靠他打下來的。他大半輩子都是在馬上馳騁,身體應該很強壯,但為什麼在50歲這個正值壯年之時身亡呢?

在歷史記載中,我們很容易的就能知道李世民喜愛打獵,也經常帶領大臣外出打獵,可是從貞觀十六年開始,到貞觀二十三年,這七年之間,李世民僅僅打獵一次,從這裡我們可以大概猜出,李世民為什麼沒有去打獵的原因。

李世民在當時已經沒有心情去打獵了,身邊的煩心事一樁接著一樁,而且李世民身體也不支持他去打獵。如果還像年輕時候那樣,身強體壯,他絕不會放過去打獵的機會。

據史記載,貞觀十七年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太子李承乾和侯君集密謀逼宮。李承乾不愧是李世民的兒子,想法都和李世民如出一轍,李世民當初靠著玄武門之變取得皇位,而李承乾也想效仿一次,但是卻敗露了。

長生不老藥

李世民因為這件事心煩意亂,受到沉重打擊,自己心愛的兒子居然做出這種傷天害理之事,誰能不傷心呢?李世民在傷心之際,開始吃藥,來維持自己的生命。李世民也是皇帝,雖然他不是個俗人,但卻也相信俗事,就是長生不老。服用丹藥是長生不老的唯一途徑,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自己像年輕時一樣身強體壯,延年益壽。

李世民不僅一個人吃,他還會把丹藥賞賜給大臣,就比如大臣高季輔曾因陳述政事得失讓李世民很開心,所以李世民“特賜鍾乳一劑”,還附言“卿進藥石之言,故以藥石相報”。另外就連尉遲恭也被賞賜了,同樣吃了長生不老藥,“敬德末年篤信仙方,飛鍊金石,服食雲母粉”。尉遲恭字敬德。

我們都知道以前的長生不老藥都是含有劇毒的,而李世民暴斃,也正是因為長期吃這些長生不老藥,才毒發身亡的。當然,這些丹藥是國產的,所以藥力並不怎麼強,尉遲恭也一直吃,卻活到74歲,李世民和尉遲恭沒得比。

問題來了,同樣是吃長生不老藥,為何尉遲恭死得那麼晚?其中有什麼原因呢?

在貞觀二十二年,有一個胡僧那羅邇娑婆,他聲稱自己已經200歲了,並且知道長生不老的方法。李世民很好奇,同時也很開心,因為能活那麼就的人肯定知道長生不老的方法,於是召見這個胡僧,並且將他視為指引長生不老之路的神明。

深加禮敬,館之金飆門內,造延年之藥。

最終仙丹煉成,起名“天竺仙丹”。李世民迫不及待,一口吞下仙丹,結果與李世民想法相反,身體不但不見好轉,反而愈加嚴重,最後就連御醫們都無可奈何了。很快,李世民便帶著自己的長生夢去了另一個世界繼續長生。

昔貞觀末年,先帝令婆羅門僧那羅邇娑婆依其本國舊方,合長生藥,胡人有異效,大漸之際,名醫莫知所為。

這是唐高宗時期,東臺侍郎所說的話。

而在唐憲宗時期,大臣李藩也說過:

文皇帝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

從這些來看,原來害死李世民,讓李世民突然暴斃的人就是這個印度人。


理科男讀歷史


唐太宗算不上暴斃,其實太宗對他的死早有預料,因此對其死後的事兒都預做安排,一步一步十分老道,毫不突然。

一、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其中有三人都只是活了五十歲左右,唐太宗在古代皇帝中不算短壽

四大名君中,除了漢武帝活了七十歲,其餘三位都剛剛五十左右,對比起來,唐太宗不算活得短的。對比中國古代那麼多皇帝來說,唐太宗還應該在平均壽命之上。對比唐朝人的平均壽命,唐太宗依然在平均壽命之上。

二、再對比四位出名的太宗皇帝,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絲毫不短,在古代皇帝中算是在位時間很長的

漢太宗漢文帝、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明太宗朱棣(嘉靖時改為明成祖),這四位皇帝的廟號都叫太宗,有趣的是,四個人都是自己朝代的第二位或第三位皇帝,而且他們在位時間出奇的一致,都在二十二、三年左右,真不知道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因為他們比較類似,因此死後被上了同樣的廟號。和歷代皇帝比,他們是在位時間比較長的,而且都算是太平天子(雖然他們後三位都打過仗)。

三、唐太宗病逝之前,已經對朝局進行了周密的安排,絕非對自己的死毫無預料

早在貞觀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廢,李治被立為太子後,唐太宗就有託孤之意,他甚至對李績(徐茂公)說道:“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無以逾公,公往不負李密,豈負朕哉!”

在那個時候,他以長孫無忌為太子太師,房玄齡為太傅,蕭瑀為太保,李勣為詹事,還定下了太子拜三師的禮儀,其實這就已經是在託孤了。他這個託孤,可比劉備當年託孤從容得多,距離他去世的貞觀二十三年還早呢。

到他去世時,他心目中的他死後的唐朝政治格局已經形成,即以李治為嗣君皇帝,以長孫無忌、褚遂良、李績為朝中的三頭政治,以輔助李治。

為了鞏固李家天下,他甚至因為“女主武王”的讖語事件,殺了禁軍大將李君羨。還給稍不放心的李績設下一個套。這一切都進行得特別從容。要說太宗對自己的死毫無預料,這是不可能的。

四、資治通鑑中,早在貞觀十九年,已經明確記載李世民生病,貞觀二十一年,又記載他病情加重

原文如下:壬辰,車駕發定州。十二月,辛丑,上病癰,御步輦而行。戊申,至幷州,太子為上吮癰,扶輦步從者數日。辛亥,上疾瘳,百官皆賀。(貞觀十九年)

“是月,上得風疾,苦京師盛暑,夏,四月,乙丑,命修終南山太和廢宮為翠微宮。”(貞觀二十一年)

貞觀十九年的記載是說他患瘡,二十一年的記載是說他中風。其實有一點現代醫學常識的人都知道,患瘡不過是他三高、心腦血管病的併發症而已。李世民的身體早在這之前,肯定已經出現問題。

這種病症,幾乎是唐朝皇帝的遺傳病,後來唐高宗李治長期生病無法處理朝政,就和這有關。究其根源,很可能來自於北周皇家宇文氏的遺傳,李世民之母竇氏是宇文家的外甥女,而宇文家有幾位皇帝很可能死於這種疾病,其中以北周武帝宇文邕最為明顯。

五、雖然歷史的事實總是難以證明,但根據歷史記載,有些謠言還是要駁斥

唐太宗死於高句麗人造成的箭傷?這種說法最不可信,屬於半島小國自己意淫的想法。倘若太宗真的因為貞觀十九年親征高句麗而受傷,也只能證明他身先士卒的英勇,更何況他那個年紀和地位,也不至於要親臨最前線的戰地。而且,太宗到二十三年才去世,這和十九年的箭傷完全扯不上關係。

至於太宗死於服用丹藥的說法?這是顛倒了因果。太宗為什麼要服用丹藥?那是因為太宗覺著自己身體出了問題,難以恢復,把丹藥當成治療藥物來用。太宗患了三高、心腦血管病這才是原因,服用丹藥只是患病帶來的結果。當然,有毒的丹藥一時起到了提振的作用,實際卻加深了太宗的病情,最多也就算個疊加因素。

可以說,在貞觀十七年,以太子李承乾謀反未遂為轉折點,唐太宗的身體已經出了很大問題。這其中的因素是複雜,和太宗的身體基礎、情緒、國政等等都有關係。但是,太宗絕不是暴崩,他對自己的病情是清楚的,因此才會從早年的不信神仙方術、到迷信長生,但他對這種迷信也沒有把握,於是又理智的安排起自己的身後事來。這些事情,歷史的記載都有痕跡,推論一下就可以知道。


星火辰


唐太宗李世民的大名,我想諸位讀者朋友們都不陌生,作為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的功績是有目共睹的,身為秦王之時他便常常領兵作戰,為唐朝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即位後更是勵精圖治,廣泛任用賢才,使得國家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大好局面,因此他的統治也被稱為“貞觀之治”。

就是這樣一位千古明君在二十八歲時登基,治理唐朝共二十三年,年僅五十一歲就暴斃身亡,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關於李世民離奇死亡的原因流傳有很多版本,比如說“被高句麗的毒箭射中毒發身亡”還有“得了背疽以後不治而亡”等等,但在筆者看來,李世民的死亡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軍旅生涯負傷無數

眾所周知,李世民擁有傑出的軍事才能,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只需要坐鎮後方進行指揮即可,事實上戰場上的李世民敢打敢拼,勇猛難當,甚至還曾將自己當作誘餌引誘敵軍。

自十六歲參軍以後,李世民就參加了大大小小無數場戰役,也受過不少傷,比如在霍邑之戰中,他就曾被敵軍的弓箭射中,對此《資治通鑑》這樣記載:

太宗與軍頭段志玄躍馬先登,深入賊陣。敵人矢下如雨,太宗為流矢所中,拔而復戰,衝突其陣。後憤氣彌厲,手殺數十人,兩刃盡缺,血流入袖,灑而復戰。

這種負傷經歷往往會對身體造成難以恢復的傷害,比如李世民手下的秦瓊在早年可謂是勇猛無雙,為他也受了很多傷,結果李世民登基後他的身體狀況一直不好,並且在貞觀十二年因病去世。雖然李世民沒有秦瓊那麼拼,但是連年的征戰也給他帶來許多毛病,尤其是在四十歲以後舊傷復發,身體更是一天不如一天。


二、常年飲食作息不規律

多年的征戰生涯不僅給李世民帶來了無數的傷痕,還讓他飲食作息習慣常年不規律。這也很好理解,畢竟兩軍交戰比拼的是方方面面的能力,沒有人會傻傻地約定某一個時間決一勝負,像突襲這樣手段在兩軍交戰中可謂比比皆是。

在這種情況下,將士們根本無法保證正常的飲食作息,尤其是主帥,更是必須時時刻刻觀察戰場上的動態,並且在第一時間做出合理的指揮。比如在虎牢關之戰中,李世民就是趁著竇建德士兵喝水的功夫發動突襲才大獲全勝的,《舊唐書》對於這一段歷史如此記載道:

建德列陣,自辰至午,兵士飢倦,皆坐列,又爭飲水,逡巡斂退。太宗曰:"可擊矣!"親率輕騎追而誘之,眾繼至。建德回師而陣,未及整列,太宗先登擊之,所向皆靡。······

由於長期飲食作息不規律,李世民的腸胃一直很不好,甚至還在貞觀期間患上了“氣痢”的消化道疾病,這同樣為他後來的暴斃埋下伏筆。

三、操勞政務透支身體

我們都說李世民是歷史上難得的明君,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剛剛即位之時,唐朝可謂是內憂外患,對內,經歷一場奪權大戰後國力大為折損;對外又有突厥虎視眈眈。

為了讓唐朝富強起來,李世民開始“沉迷於”政務無法自拔,《貞觀政要》對於他的努力這樣記載道: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朕每夜恆思百姓間事,或至夜半不寐。惟恐都督、刺史堪養百姓以否。故於屏風上錄其姓名,坐臥恆看,在官如有善事,亦具列於名下。朕居深宮之中,視聽不能及遠,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輩實治亂所繫,尤須得人。”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李世民為了國家做出了多大的犧牲,夙興夜寐已是常態。不僅如此,即使到了貞觀後期,他仍然能做到勵精圖治,當然這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努力,因為他的身邊還有一個時時刻刻勸諫他做明君的魏徵。

李世民常年操勞政務從而透支了自己的身體,這也是他無法長壽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心靈時常遭遇衝擊

如果一個人的心靈偶爾遭遇下衝擊,那或許他會化悲憤為力量,從此走上逆襲的道路,可要是這種衝擊接連不斷,那即使他能挺住身心也很難保持健康。

我們知道為了奪權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事變,在這場鬥爭中他害死了自己的親哥哥與親弟弟,還逼迫自己的父親退位,這本就讓他的內心愧疚不已;結果天道輪迴這種事情又發生在自己頭上,他本對長子李承乾給予了厚望,可是這孩子不但性取向不正常,還做了刺殺老師這種大逆不道之事,後來更是在打獵中把自己的腿給摔折了。

這已經讓李世民夠失望了,但李承乾卻不知悔改,甚至為了上位還發動了兵變,雖然最後李世民成功鎮壓了兵變,但是這種被自己親生兒子背叛的事情也夠他鬧心了。

可屋漏偏逢連夜雨,李世民還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當時他對晉陽公主無比疼愛,結果這孩子年僅十二歲就因病去世,對於晉陽公主的死李世民備受打擊,甚至於“三旬不常膳,日數十哀,因以癯羸”。

李世民的心臟再強大也經不住這一件件鬧心事的折騰,試問心靈時常遭遇衝擊的他又如何保持一個健康的身體呢?

五、長期服用有毒丹藥

李世民還曾嘲笑過秦始皇和漢武帝,說他們追求長生不死的做法愚不可及,一個被方士騙得團團轉,另一個為了長生還將女兒嫁給了方士。結果到了晚年之際,李世民同樣對於死亡無比畏懼,所以他還是走上了秦始皇與漢武帝的老路,不但迷信方士還痴迷於丹藥,儼然一副修仙的模樣。

我們都知道,那些方士所煉製的丹藥大多富含有毒物質,秦始皇之所以英年早逝與他長期服用丹藥密切相關。長期服用有毒丹藥使得李世民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直到有一天他終於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了代價。

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在大敗天竺國以後俘虜了一批天竺國人,為了保命,其中有一個名為羅邇娑婆的和尚聲稱自己會煉長生不老丹,李世民聽後大喜過望,立刻命他為自己煉製丹藥。一年以後所謂的“神丹”終於煉成了,可李世民服用過後不但沒有延年益壽,反倒因藥物中毒七竅流血而亡,對此《舊唐書·郝處俊傳》有這樣一段描述:

“先帝令婆羅門僧那羅邇娑寐依其本國舊方合長生藥。胡人有異術,徵求靈草秘石,歷年而成,先帝服之,竟無異效。大漸之際,名醫莫知所為。

就這樣一代明君最終死於自己“長生不老”的貪慾,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綜上所述,李世民晚年暴斃是其軍旅生涯負傷無數、常年飲食作息不規律、操勞政務透支身體、心靈時常遭遇衝擊、長期服用有毒丹藥這五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看似偶然,實則是必然,諸位看客,你們說呢?


執筆灬寫史


據《新唐史.太宗本紀》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二十六日,因服用天竺(今印度)長生不老藥導致暴疾,駕崩於中驪山翠微宮含風殿。

原來早在兩年前,也就是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相傳李世民得了“風疾”,煩躁怕熱,口渴難耐,於是便讓人在驪山頂峰修了翠微宮,修好後去那裡養病。



就在這個時間點上,“一人滅一國”的大唐外交官王玄策出使天竺(印度)凱旋歸來了。

值得一說的是,王玄策可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太宗生病前曾派王玄策帶著30名使者出使天竺(印度),等老王到了印度後(古印度是聯邦制,由許多小國組成),出使的這個國家發生了政變,叛亂分子就把老王一行人投進了監獄。

老王沮喪極了,心想“真倒黴,正趕上暴亂,不能就這樣等死。”

幸虧王玄策機智,乘看守不注意的時打蒙了看守,一行人跑了出去。

老王他們並沒有往大唐跑,而是跑向大唐的藩屬國吐蕃去借兵,吐蕃國王借給了王玄策一萬人的軍隊,老王帶著一萬人馬,運用孫子兵法,竟然以少勝多滅了這個國家。這就是歷史上的“一人滅一國”的事情。

老王從叛軍手中奪回了政權,交給了原來的國王。然後帶著戰利品和國王獻給太宗的禮物高高興興回國了。

除了這些之外,王玄策還帶回來一位印度高僧——那羅爾莎婆寐。



回國後,老王來到了翠微宮,看到太宗病歪歪的樣子,於是說:“陛下,正好這次我帶回來了一位200多歲的高僧,讓他瞧瞧病吧?”

李世民一聽200歲的高僧,就認定他必有長壽秘方,趕緊說,“快請!”不大一會,高僧來了,李世民一看果然不同凡響,雪白的鬍子,一副仙風道骨的樣子,從臉上看沒有一點皺紋,宛若孩童的一張臉。太宗從心裡就相信了高僧。

印度高僧瞭解了一下病情,從隨身攜帶的藥箱裡抓了一些不知名的粉狀物,然後用水銀和硃砂調製成丸,讓老王用煉丹爐練兩天兩夜,然後讓太宗服下。

高僧說這是天竺的“起死回生不老丹”。

練好後,太宗就吃了,還別說,頭兩天果然見好,不適症狀比如口渴,煩躁等消失了,太宗、老王以及御醫們很高興,心說這回皇上有救了。

如此炮製吃了三副藥後,等吃了第四副藥後,太宗突然嘴歪口斜吐吐白沫,不到一個時辰就死了,這下子嚇壞了老王和印度高僧。



太宗死了,他的兒子李治繼位,李治還算仁慈,並沒有怪罪老王和印度高僧,事後老王趕緊把高僧打發回印度了。

其實世上哪有起死回生不老藥呢?人食五穀雜糧豈能不得病?加上太宗年輕時征戰四方,落下了一身傷痛,到老了縱慾後宮,這些都有損健康,太宗虛火太旺,加上高僧的補藥,如火上澆油,李世民不死才怪呢!沒有印度高僧興許李世民還能多活幾天,然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