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一座城市70年交通之變,南部從“路難行”到“通八方”

從出門一身泥到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從出門靠腿到出行工具多元化……新中國成立70年來,南部縣交通運輸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實現了從“路難行”到“通八方”的鉅變。老百姓在享受便捷交通的同時,獲得感、幸福感也顯著提升。

縱觀一座城市70年交通之變,南部從“路難行”到“通八方”

從出門一身泥到道路四通八達

“70年來,南部縣的交通運輸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71歲的趙崇政是南部縣交通運輸局原辦公室主任,是南部縣交通運輸業快速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他講述了南部交通運輸業70年來發生的鉅變。

縱觀一座城市70年交通之變,南部從“路難行”到“通八方”

新中國成立初期,南部境內僅有成(都)巴(中)公路(亦稱唐巴公路)、南(部)廣(元)公路、建(興)重(慶)公路3條公路與外界相連,但是路況很差,鮮有汽車行駛,常見馱馬運輸貨物。而食鹽、糧食、柴炭等大莊物品的輸入輸出則靠嘉陵江上的木船載運,上至廣元、碧口,下達南充、重慶。

縱觀一座城市70年交通之變,南部從“路難行”到“通八方”

上世紀70年代前後,為改變南部縣落後的交通面貌,南部縣又修建了鹽(亭)劍(閣)路、大(河)皂(角)路、盤(龍)東(壩)路、南(隆)流(馬)路、南(部)蓬(安)路、南(隆)楠(木鎮)路6條砂石公路。“南楠路由縣城出北門過嘉陵江,經安壩、永定、碑院至楠木鎮,長30公里,達到了基本能通汽車的標準,為南部經濟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趙崇政說。

縱觀一座城市70年交通之變,南部從“路難行”到“通八方”

“當時修建一條公路,都是全縣群眾總動員。”趙崇政介紹說,設計方案確定後,施工的具體任務分配給縣上的機關、廠礦、學校、企事業單位以及公路沿線的群眾,大家有力出力、有錢出錢,集體勞動。

改革開放以來,南部縣交通運輸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村道遍地開花,鄉道各鄉貫通,省道(縣道)整體提升,國道規劃籌建。其中,鄉道、縣道、省道、國道從砂石路升級為水泥路、柏油路,交通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縱觀一座城市70年交通之變,南部從“路難行”到“通八方”

到1990年,南部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729.5公里(其中,班車通車裡程達476.8公里),內河航道達116公里。縣屬交通完成貨運量76.7萬噸(其中,車運64.4萬噸、船運12.3萬噸),客運量339.9萬人次(其中車運312.7萬人次、船運27.2萬人次)。

縱觀一座城市70年交通之變,南部從“路難行”到“通八方”

進入21世紀,南部縣交通運輸業實現了跨越式、高質量發展。蘭渝鐵路穿越南部境內39.8公里,並於2016年5月15日開通了上至廣元,下至重慶、南充的動車組;廣(元)南(充)高速公路、成(都)巴(中)高速公路貫穿境內,設有定水、流馬、東壩、八爾湖、鐵佛塘高速互通;國道212線和245線,省道206線、207線、208線、304線、305線在南部境內縱橫交錯;嘉陵江流經南部境內78公里,南部縣的水運航道可上至廣元下至重慶,實現通江達海。

縱觀一座城市70年交通之變,南部從“路難行”到“通八方”

縱觀一座城市70年交通之變,南部從“路難行”到“通八方”

“半小時到南充、兩小時到成渝、五小時到西安”,南部正快速融入成渝、成渝西經濟區。目前,南部境內擁有鐵路39.8公里、高速公路49公里、普通公路6000公里(其中幹線公路400公里、農村公路5600公里)、水路448公里,100%的鄉鎮和100%的行政村、75%的組通水泥路和油路,100%的鄉鎮通客車。以鐵路、高速公路為樞紐,國省幹線和嘉陵江航道為主骨架,通鄉通村公路和支小河流為“脈絡”的四通八達交通網絡基本形成。

從出門靠腿到出行工具多元化

“過去,人們出行主要靠腿。”談起交通工具不發達的年代,保城鄉香柱山村年近90歲的老人鄧克俊唏噓不已,當時,從保城出發到縣城需要步行12個小時,運氣好點能在路上碰到牛車、馬車,捎上一小段路。

縱觀一座城市70年交通之變,南部從“路難行”到“通八方”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群眾出行大多靠腿。道路交通不暢通、交通工具不發達的狀況,一直持續到改革開放前期。

上世紀70年代,自行車對於普通家庭來說仍屬於奢侈品。“那時候誰要是騎個‘洋馬兒’,一定能引來許多羨慕的眼神,別提多風光了!”大橋鎮退休教師沈鴻說,當時自行車要憑票購買,與手錶、縫紉機、收音機一同成為結婚必備的“三轉一響”。上世紀70年代中期,沈鴻花了300元,託人買了一輛“鳳凰牌”自行車,騎在路上回頭率非常高。但自行車靠人力踩蹬,遇到上坡路,如果體力不夠很難騎行,往往到最後都是下來推著車走。改革開放後,自行車在城市基本普及,成為群眾的代步工具,並逐步覆蓋農村。

縱觀一座城市70年交通之變,南部從“路難行”到“通八方”

縱觀一座城市70年交通之變,南部從“路難行”到“通八方”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摩托車逐漸成為大眾的新寵。“依靠摩托車出行很方便。”市民楊彬回憶,1985年,他買了一輛“紅雞公”摩托車,車身是紅色的,騎起來“咯咯咯”地響,有點像公雞打鳴,因此被稱為“紅雞公”。“那時騎摩托車從雙峰鄉到皂角鄉需要30分鐘,但那感覺比現在開車還要威風!”回憶起當時摩托車風靡的年代,楊彬仍激動不已。

縱觀一座城市70年交通之變,南部從“路難行”到“通八方”

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到了本世紀,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南部人的出行方式有了更多選擇。

2015年12月30日下午,從重慶開往廣元的首列載客列車緩緩駛入南部站,停靠在2號站臺,南部縣從此結束了不通火車的歷史。2016年5月15日,南部站正式運行動車組列車,乘坐動車出行成為大多數市民的首選,南部進入了“動車時代”。

縱觀一座城市70年交通之變,南部從“路難行”到“通八方”

縱觀一座城市70年交通之變,南部從“路難行”到“通八方”

同時,小汽車開始走進千家萬戶,成為新時代人們的代步工具。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南部縣擁有機動車16萬餘輛(其中註冊私家車8萬餘輛)、客貨運輸車輛3000餘輛(其中,出租車270輛、公交車70輛),機動車駕駛人16萬餘人。

從乘車難到“說走就走”

“現在想去哪裡就去哪裡,出行太便捷了!”今年78歲的宋蜀儀老人曾長期從事運輸業,老人激動不已,細數起南部客運發展歷程。

縱觀一座城市70年交通之變,南部從“路難行”到“通八方”

1954年,南部汽車站開辦客運業務,僅1輛由貨車改裝的30座客車,班次不定,且只有南部至南充、南部至閬中兩條線路。上世紀60年代,南部汽車站每天開行班車10餘個班次。1979年,南充運輸公司給該縣52隊劃撥客車35輛,擔負南部、閬中、蒼溪3縣的客運任務。1981年,該縣52隊所屬客車全部擔負南部縣的客運。1985年,南部有客運車輛60輛。

縱觀一座城市70年交通之變,南部從“路難行”到“通八方”

宋蜀儀感嘆道,改革開放前,老百姓深受行路難、出行難、乘車難的困擾,許多生活在農村的人一輩子都沒有進過城。到了上世紀90年代,全縣有客車107輛,運客量312.7萬人次,週轉量8110萬人公里,出行環境有所改變。

縱觀一座城市70年交通之變,南部從“路難行”到“通八方”

1997年12月25日,達成鐵路建成通車,第一輛車頭披著大紅花的火車緩緩駛進南充火車站,南充從此有了火車。勤勞的南部人開始通過火車走南闖北,不過也出現了“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的問題。“那些年短途出行只能坐客車,長途才坐火車。沒有網絡,出門全靠一張嘴問路,出發前到處打聽路線,用筆記本記好,有時要折騰好幾天才能到達目的地。關鍵是還不好買票,購票大廳裡隨時擠滿了排隊買票的乘客,有的為了買票甚至在車站打地鋪,通宵達旦排隊。”回想起自己年輕時在寧波、深圳等地打工的經歷,家住大橋鎮的敬勇智感慨良多。

縱觀一座城市70年交通之變,南部從“路難行”到“通八方”

到了本世紀,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普及運用,給南部人的出行帶來更多便利。“依靠網絡走天下,走到哪兒都不怕。”

縱觀一座城市70年交通之變,南部從“路難行”到“通八方”

南部人王小慧大學畢業後在重慶工作,應同學之邀回南部參加20年同學聚會。王小慧早上6時36分從重慶北站出發,乘坐前往南部的動車組。8時32分就到達南部火車站。此時,預定好的網約車早已在火車站外等候。在網約車上,王小慧再次拿出手機,通過微型共享地圖,看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老同學距離聚會點越來越近,她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縱觀一座城市70年交通之變,南部從“路難行”到“通八方”

“現在,出行就是一種享受。”愛自駕遊的市民張建告訴筆者,過去,每次出發前都得找本交通地圖冊來仔細研究。若是到雲南、貴州等較遠的地方玩,還得花上半天時間“做功課”。後來有了車載導航儀,他第一時間就給愛車裝上了。“可惜有時候信息太舊,容易導錯路。”近年來,手機導航的快速發展,逐漸替代了車載導航。“道路信息及時更新,出行更精準。”張建介紹,如今,手機導航可供選擇的路線也更優化,“時間最短”“不走高速”“躲避擁堵”等模式隨你選擇。如果不小心走錯了路,系統還能自動“重新規劃路線”。

“依靠網絡,市民的出行之路更加順暢。”該縣商務和經濟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進入新時代,出行更方便、快捷、舒適,越來越多南部人不僅“說走就走”,而且“走得舒適、走得愜意”。

縱觀一座城市70年交通之變,南部從“路難行”到“通八方”

南部交通運輸業發展情況一覽

2019年,南部擁有鐵路39.8公里、高速公路49公里、普通公路6000公里、水路448公里,100%的鄉鎮和100%的行政村、75%的組通水泥路和油路,100%的鄉鎮通客車。

2018年底,南部擁有機動車16萬餘輛、客貨運輸車輛3000餘輛,機動車駕駛人16萬餘人。

2016年5月15日, 南部站正式運行動車組列車,南部進入“動車時代”。2015年12月30日下午,從重慶開往廣元的首列載客列車駛入南部站, 南部從此結束不通火車的歷史。

1990年,南部公路通車總里程729.5公里(其中, 班車通車裡程476.8公里), 內河航道達116公里。

上世紀90年代,全縣有客車107輛,運客量312.7萬人次, 週轉量8110萬人公里。

上世紀70年代前後,南部又修建了鹽劍路、大皂路等6條砂石公路。1954年, 南部汽車站開辦客運業務,僅1輛客車、兩條線路。

新中國成立初期,南部境內僅有成巴公路、 南廣路、建重公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