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青铜时期的古墓,为何被称为盗墓贼的伤心地?

那是一个尚处于青铜文明阶段的古老时代,却已发展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墓葬防盗术。一座已有两千年历史的春秋楚墓,向我们昭示着古人的聪明才智。墓中的重重阻隔,令历代盗墓者每每望而兴叹。两千年间几经盗掘,它始终未被侵入者攻破最后的防线。

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楚墓,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有盗墓贼光顾。但是,两千多年间,盗墓贼十多次盗挖墓葬,都没有得逞。是什么奇异的防盗术阻止了一次又一次的盗墓行动?考古队在清理墓顶和墓室外围时,发现了几具尸骨。这些尸骨侧身蜷曲着,他们是盗墓者吗?古墓为什么建在一座村庄的遗址之上?它的主人究竟是谁?距墓葬23米远处又发现了另外一座墓室,它的墓主人又是谁?与一号墓主有着怎样的关系?

奇异的防盗术

2004年12月的一天深夜,河南省上蔡县郭庄村,一声沉闷的爆炸声在漆黑的冬夜里响起,将人们从睡梦中惊醒。第二天一大早,接到群众报案的派出所民警直奔郭庄村的大土岗子。在现场,民警发现有一个爆炸成型的洞,洞口直径在4米左右。根据当地古墓葬分布较多、盗墓频繁的情况来判断,这应该是盗墓分子炸出的洞。

当地人管这大土岗子叫冢子,但老人们都叫它塌庄。因为每逢暴雨天气,土岗上的土就会往下塌落。几年前,在这"冢子"周围,一些窑场烧砖取土时还曾经挖出过一些带花纹的瓦片。但是,村民们可从来没有想过,在他们早就见怪不怪的"冢子"下竟会有古墓的存在。

一座青铜时期的古墓,为何被称为盗墓贼的伤心地?

以往进行的文物调查曾经说这个地方是商周遗址,实际上首先发现下面有墓葬的还是盗墓的人。县文管所立即组织专家进行了钻探,果然发现土岗子下面隐藏着一座大墓。眼看盗墓分子竟然明火执仗,公然抢劫,人们在感到震惊和愤怒的同时向河南省文物部门进行了紧急汇报。

2005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考古研究所成立考古队,由副研究员马俊才作为领队,开始了对郭庄大墓的抢救性发掘。

当地面残存的两米封土被打开后,人们才明白多年来文物普查一直把这里定为商周文化遗址的原因所在。因为这处墓葬的填土很奇怪。一般墓葬填土都很均匀,这处墓葬的封土却分为三大层四小层,上面是黑色,中间是红色,下面又是黑色,这种情况一般在发现古代大型房基和高台建筑时才会出现。墓葬建成这种封土状况,的确造成了地下没有墓葬的假象。

无论当年的造墓人是否有意模仿遗址的外观,巨大的封土堆都在客观上起到了防盗的作用,这种假象甚至迷惑了专业的勘探工作者。

战国之前,墓葬大都是平冢、不封土,从地表是看不出来的,因此也就不必防盗。战国以后,开始出现大量的封土起冢墓,盗墓之风随之兴盛起来,造墓者与盗墓贼之间的较量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一座青铜时期的古墓,为何被称为盗墓贼的伤心地?

在中国田野考古中得到广泛运用的洛阳铲,就是由一个名叫李鸭子的盗墓贼发明的。洛阳铲与其它铲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半圆筒形的,装上富有韧性的腊木杆后,可以打入地下十几米,提起后,铲头的内面会带出一筒土壤。通过对土壤的结构、颜色、密度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葬等情况。

经过五个多月的艰苦发掘,古墓渐渐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这是一座战国早期的墓葬,尽管被盗扰的迹象十分明显,墓中盗洞触目惊心,但是由于在建墓时采取了严密的防盗措施,仍然出土珍贵文物近千件。

墓室本身深18米,地下水的渗出面距墓底仅有五六十公分 。18米的深度在墓葬中非常罕见,这已构成一项最基本的防盗措施。但是,18米的墓深还是没能挡住盗墓者的脚步。长期的盗墓活动使盗墓者积累了一整套盗墓技法。在考古发掘之前,盗墓者的黑手曾经多次伸向这里。

一座青铜时期的古墓,为何被称为盗墓贼的伤心地?

将封土和填土清理干净后,东西长25米、南北宽17米的规模宏伟的墓室呈现了出来。当考古队员挖开夯土层,下面露出的竟然全部是厚厚的细沙。

墓葬的设计者在椁室上面填充了厚达10米的细沙,椁室距地面还留有1米的距离,也铺满了细沙,整个墓葬的填砂加在一起有将近11米厚。

绝大部分沙子都十分纯净,似乎在填入前曾被细心地筛过。而且至今沙上寸草不生,不知道它们经过了怎样的特殊处理,才具有了这样的特性。

春秋战国时期盗墓已经十分盛行,积沙是当时最流行的墓葬防盗措施。其巧妙之处就在于以柔克刚,在椁室内填充大量的细沙,最后再填土夯实。盗洞一旦打进墓室,四周的细沙便会像流水一般涌入盗洞中,引起墓室大面积塌方,盗墓者很难生还。民间传说为了保持沙子的干燥性、增强沙子的流动性,填充在墓室里的细沙都是被炒熟的。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此周密的防卫工事,仍未能挡住盗墓贼的脚步。两千多年间,至少有12伙盗贼千方百计绕开防盗沙层光顾了这个墓室。

墓中发现的一处盗洞证明,为了防止流沙塌方,盗墓者借鉴了煤矿巷道的顶木方式,一边靠着墓壁,一边用木板遮挡住流沙,至少搭建了十几米的巷道才到达了墓底。巷道高1.2米,人在其中采取蹲姿有一定的活动空间。在地上发现了一件掉落的青铜器小件,说明盗墓者真的盗走了东西。但就在他得手之际,墓中的巨石滚落了下来,砸毁了他们的木支架。

墓中掉落的巨石是造墓者防盗的另一招杀手锏。看来两千年前的这位墓室设计者对各种盗墓术谙熟于胸,深知以常规手法是防不住盗墓贼的。于是他使出了绝招,在椁顶及四周的积沙中摆放了数以千计的石块)。如此厚的积沙,已使一般的盗洞很难见底,而沙中的石头,更进一步起到了阻挡盗墓贼的作用,盗洞的木支架虽被巨石砸断,但眼看文物就要到手,盗墓贼怎会善罢甘休,他们换了个位置,故伎重施再次进入墓中。在这处木巷道中发现了现代的矿泉水瓶和上蔡当地生产的一种面粉袋,上面显示的生产日期是2004年3月。看来这伙盗贼已具有集团化、智能化、现代化的犯罪特点,仅搭建这两个 "巷道"所需要的木料、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可想而知。

一座青铜时期的古墓,为何被称为盗墓贼的伤心地?

古墓中的石块,一般又分为上层积沙中的乱石层、高于椁顶的贴顶石层、侧靠在椁外的拦腰石层,以及椁底部的卧底石层。卧底石紧贴着椁底板,如果从侧边或者椁底挖掘,那么卧底石就会塌落。如果盗墓者凿椁,那么拦腰石就会塌下来。而卧底石和拦腰石都没有椁顶的蒙石层沉重,因为蒙石层是最主要的一层防护。如果想揭开棺椁,重达三百斤的巨石就会以压顶之势砸下来,这样的防盗措施必然使盗墓者望而却步。

战国时期墓葬中的积石积炭开始流行起来,积炭可以防潮,积石则除了防潮,还具有防盗的功能。墓中最大的石块重175公斤,小石块也有数十斤,这些石头没有经过加工,在砸下去时它们的边角像刀子一样锋利。

为了更好地防盗,造墓者还设计了一条极为特殊的墓道,墓道口距椁顶还有10米的距离,一般人很难顺着墓道进入椁室,加上积沙积石的防盗措施更是让盗墓贼难以得逞。但是,在发现的12个盗洞中还是有两个直达墓底,其中一个甚至打过了墓底!要知道,墓室本身深近18米,发掘前残存的封土虽然只有2米,但根据墓葬的规模推算,原始封土至少在15米左右,也就是说当初这个盗洞的垂直距离至少达到了33米!

一座青铜时期的古墓,为何被称为盗墓贼的伤心地?

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显然盗墓者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着这项浩大的工程。时间推回到汉代,盗墓者就在这仅容一人的盗洞中进行工程量如此之大的盗墓活动,而且到地表十几米以下空气已经很稀薄,不知盗墓者当时如何在稀薄的空气中呼吸,显然他已经是冒着生命危险在盗墓了。现代的盗墓贼手摇鼓风机,在挖到地面十几米以下的深度时就开始往上鼓风了,但在遥远的汉代,盗墓者又是如何克服困难进入墓中的呢,这个谜题始终令人费解。两千多年来,墓葬防盗技术已经变得越来越成熟,墓室建造者会故意设置一些虚墓和疑冢来迷惑盗墓者,有的还会在墓中布下一些攻击性的机关。

为了迷惑盗墓贼,上蔡古墓的建造者也在主棺的正上方和侧方加修了两个假棺材,里面还零散放置了一些小件陪葬品,给盗墓者造成已经到达墓底的假象。

尽管造墓者已经机关算尽,尽管一座墓有墓墙、防盗层和厚厚夯土的防护,但它还是有着自己致命的弱点。这唯一的弱点就是墓道。墓道口处如果全是沙子,建造者自己就无法进入了,为了便于下棺,只能在一层夯土上垫一层沙子,如此反复层叠。盗墓者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了墓道上。

面对戒备森严的积沙积石,盗墓者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无法彻底突破,最后利用墓道这个薄弱环节,盗墓贼才得以进入墓室。盗墓者在墓中建起了巷道,用砖砌墙立于巷道两侧,一路通向墓室。就在盗墓者一路通行即将到达墓中大铜器——浴缶前面时,头上的巨石滚落,盗洞被砸毁。

一座青铜时期的古墓,为何被称为盗墓贼的伤心地?

在墓壁的细沙中,这个盗洞留下的痕迹十分醒目。在12个盗洞中,这是年代最早的一个盗洞,也是让墓葬损失最大的一处盗洞。这次盗墓发生在汉代,盗墓者从前室和后室交界的地方进入,从椁室的梁的位置砸开了棺椁,盗走了大量随葬品。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无法判断,汉代的这群盗墓者是用什么方法躲开了流沙和巨石,直接闯进墓室砸开了戒备森严的棺椁。

这次汉代盗墓主要盗的是棺室,在棺室这一区域内发现了大量的玉贝、海贝,这些都是棺内物品,至今还可以在墓室地面上看到残留的蚌贝和一些小件的玉器如挂饰、玉煌、玉佩、珠子,这些都是墓主人身上的随葬品。根据考古发掘的经验,只要墓中残留物是朱砂、玉贝、海贝、骨贝等,就证明墓中随葬品的精华部分已经流失。

正是得益于积沙积石的有效防盗措施,大墓虽然两千年间历经12次以上的盗掘,但仍然在椁室不足一半的面积内出土了上千件珍贵文物。

一座青铜时期的古墓,为何被称为盗墓贼的伤心地?

为了确保墓主人来世的平静安宁和荣华富贵,建造者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策划,采用了一整套当时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像这样采取多种技术相结合的墓室营造法,即便在整个东周时期也是极为罕见的。与这座墓葬同时代的其他高级贵族墓也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防盗措施,但都比不上这个墓的防盗手段之"先进"、设施之"完备"。墓葬设计者的防盗技术从何而来?由设计者既具有很强的防盗意识、又懂得挖墓这两点看来,很可能他本身就曾经是盗墓者,从事过盗墓活动,当年的经验应用在设计墓室上,就体现在这些守护了墓室千年之久的奇异防盗术上。

由于盗墓活动和墓室顶部塌陷,残留在墓中的大型青铜器多数被压碎,但其中的一件浴缶却紧靠盗洞,安然逃过了一场场劫难。浴缶为何没有被盗走,已经成为今人无法破解的谜团。它也因此成了一段历史的见证,述说着它所经历的墓室与盗墓者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抗争。

这座大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谁?两千多年前,这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一段历史?考古学家即将为我们揭开这些历史的谜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