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反思,“防狼”槍口竟對準女乘客,滴滴順風車的迴歸姿勢難看

順風車迴歸,核心關注待解

文丨木須蟲

6日,滴滴順風車在滴滴出行App公佈了最新產品方案,同時宣佈將於11月20日起,陸續在哈爾濱、太原、石家莊、常州、瀋陽、北京、南通7個城市上線試運營。方案提到,試運營期間,將在這7個城市首先提供5:00-23:00(女性5:00-20:00)、市內中短途(50公里以內)的順風車平臺服務。試運營期間,不收取信息服務費。

滴滴順風車自去年8月27日宣佈下線,到如今再度迴歸或許在意料之外,這也客觀說明順風的“拼車出行”有著內在的需求以及特有的社會意義。人們關注滴滴順風車,在於他是網約順風車的典型,也是其中問題的縮影,即模式的公益性以及出行的安全性。那麼,他的迴歸是否這些問題都得到了解決呢?這恐怕是人們最關心的。然而,理性地看到,這些仍然是待解的命題。

一年反思,“防狼”槍口竟對準女乘客,滴滴順風車的迴歸姿勢難看

首先,滴滴順風車靠限制年輕女性乘坐的時間設置,咋看咋覺奇怪。要知道,滴滴順風車為何下線,大家應該早就心知肚明。正因為之前女性乘客遭受騷擾,平臺方才宣佈廣泛徵求意見,加強內部管理與整改,以期拿出新的方案、新的姿態回饋客戶和公眾。

孰料一年多時間過去了,竟然以限制女性乘客的方式作為答卷交還給社會。作為安全事件受害人的女性乘客,竟公然被壓制,難道不是明晃晃的歧視女性嗎?難道不是變相袒護實施犯罪的司機嗎?事實上,這是轉嫁矛盾,平臺將矛頭一轉,本該“防狼”的槍口,竟然打板子在“女性乘客”身上,真虧他們想得出來。

一年反思,“防狼”槍口竟對準女乘客,滴滴順風車的迴歸姿勢難看

再者,順風車與網約車本質的區別是其非營運性質,但從滴滴以及其他網約車平臺的運營實際來看,一定程度偏離了“順風”的性質,成了魚龍混雜低門檻營運營目的的網約車。在合乘者眼裡,順風車可能是“捎一段”具有準公益性質的低成本出行的便利,但對於提供者來說,卻未必是做公益順帶貼補點油費,低接載門檻,如果成了人人可為,那麼懷揣著不同目的甚至是違法犯罪衝動的接單,自然會難以避免。

這也要求網約車平臺應當謹守順風車性質,採取必要的技術手段,予以必要的篩查、防範與控制。此前,滴滴在這方面也有所設計,如乘客路線去匹配司機的路線、接單的頻次限制等等。但是,這些還是不夠的,還有很大完善的空間,比如引入大數據技術,對順風車輛週期內接單的情況進行比對研判,作出精準的識別,給予“逐出 ”、提示等處理,進一步增加網約車公益的淨化能力。此次,滴滴順風車迴歸,在這些方面理應有更進一步的突破。

一年反思,“防狼”槍口竟對準女乘客,滴滴順風車的迴歸姿勢難看

其次,順風車與網約車一樣,乘坐的安全是運營的基礎。滴滴此前下線是因為短時間內兩起惡性案件放大了其安全的隱憂。經過整改後,按照滴滴的新規定,女性在晚上8點之前,是可以乘坐的。但在這個時間之前,滴滴就一定能保障女性乘客的安全嗎?恐怕誰也不敢確定。不錯,有些案件的確是發生在深夜,比如2018年5月5日,河南鄭州發生一起滴滴司機惡性殺人事件,一名年僅21歲的空姐深夜打車進市區,結果被承載的滴滴網約車司機殘忍殺害。

但事實上,多少女性乘坐滴滴出事,都是在大白天的。2018年8月24日當日13時,浙江溫州樂清20歲女孩趙某乘坐順風車時,遭到滴滴車司機鍾某實施強姦並將其殺害。如果按照滴滴現在的規定,在這個時間點上,女孩應該是安全的呀!事實上,趙某上車後意識到危險後,立即向好友發送消息“救命、搶救”,隨後便成了關機狀態,女孩好友一小時內聯繫了七次滴滴客服未果,甚至女孩的好友到永嘉派出所報案,警方介入,滴滴客服仍然回覆請等待,約兩小時後滴滴客服方才給了民警反饋。

一年反思,“防狼”槍口竟對準女乘客,滴滴順風車的迴歸姿勢難看

另外,滴滴在發生了惡性事件之後,滴滴出行經過整改之後推出了所謂的安全措施,一鍵報警全程錄音,很多人都以為這樣安全就得到了保障,於是很多人選擇原諒滴滴。可是,廣州的張女士下車之後就按下了滴滴上的緊急求助,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三個小時之後才收到回覆。由此可見,滴滴平臺一鍵報警全程錄音的設置還是一個雞肘式工具,可以說得上形同虛設,跟稻草人嚇鳥差不多。何況,乘客通過“一鍵報警”是否會激怒司機,導致事態進一步惡化?

當然,這次滴滴順風車迴歸,也有創新的地方。比如,針對用戶普遍關心的安全准入問題,除了聯合公安機關對註冊車主進行綜合背景審查之外,我們引入了失信人名單篩查,可公開查詢到的失信被執行人無法註冊成為順風車車主。這的確算得上是新的舉措,再加上已經有了的上傳身份證、人臉識別等多項措施,能夠給乘客更多的安全保障。

一年反思,“防狼”槍口竟對準女乘客,滴滴順風車的迴歸姿勢難看

而與此同時,順風車的安全還得理性看待:一方面,過於嚴苛的安全管控,會減損真正提供“順風”的意願,這也需要實踐中找到平衡;另一方面,安全是體系下的安全,平臺即便是窮盡所有努力,都無法替代乘客解決所有的安全風險,與滴滴順風車相關的2起惡性案件,其犯罪行為預謀性特徵明顯,有不可預控的一面,這事實上也要求除了平臺有風險防控機制之外,乘客個人以及社會治安的管理來有效填補漏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