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反思,“防狼”枪口竟对准女乘客,滴滴顺风车的回归姿势难看

顺风车回归,核心关注待解

文丨木须虫

6日,滴滴顺风车在滴滴出行App公布了最新产品方案,同时宣布将于11月20日起,陆续在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常州、沈阳、北京、南通7个城市上线试运营。方案提到,试运营期间,将在这7个城市首先提供5:00-23:00(女性5:00-20:00)、市内中短途(50公里以内)的顺风车平台服务。试运营期间,不收取信息服务费。

滴滴顺风车自去年8月27日宣布下线,到如今再度回归或许在意料之外,这也客观说明顺风的“拼车出行”有着内在的需求以及特有的社会意义。人们关注滴滴顺风车,在于他是网约顺风车的典型,也是其中问题的缩影,即模式的公益性以及出行的安全性。那么,他的回归是否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呢?这恐怕是人们最关心的。然而,理性地看到,这些仍然是待解的命题。

一年反思,“防狼”枪口竟对准女乘客,滴滴顺风车的回归姿势难看

首先,滴滴顺风车靠限制年轻女性乘坐的时间设置,咋看咋觉奇怪。要知道,滴滴顺风车为何下线,大家应该早就心知肚明。正因为之前女性乘客遭受骚扰,平台方才宣布广泛征求意见,加强内部管理与整改,以期拿出新的方案、新的姿态回馈客户和公众。

孰料一年多时间过去了,竟然以限制女性乘客的方式作为答卷交还给社会。作为安全事件受害人的女性乘客,竟公然被压制,难道不是明晃晃的歧视女性吗?难道不是变相袒护实施犯罪的司机吗?事实上,这是转嫁矛盾,平台将矛头一转,本该“防狼”的枪口,竟然打板子在“女性乘客”身上,真亏他们想得出来。

一年反思,“防狼”枪口竟对准女乘客,滴滴顺风车的回归姿势难看

再者,顺风车与网约车本质的区别是其非营运性质,但从滴滴以及其他网约车平台的运营实际来看,一定程度偏离了“顺风”的性质,成了鱼龙混杂低门槛营运营目的的网约车。在合乘者眼里,顺风车可能是“捎一段”具有准公益性质的低成本出行的便利,但对于提供者来说,却未必是做公益顺带贴补点油费,低接载门槛,如果成了人人可为,那么怀揣着不同目的甚至是违法犯罪冲动的接单,自然会难以避免。

这也要求网约车平台应当谨守顺风车性质,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予以必要的筛查、防范与控制。此前,滴滴在这方面也有所设计,如乘客路线去匹配司机的路线、接单的频次限制等等。但是,这些还是不够的,还有很大完善的空间,比如引入大数据技术,对顺风车辆周期内接单的情况进行比对研判,作出精准的识别,给予“逐出 ”、提示等处理,进一步增加网约车公益的净化能力。此次,滴滴顺风车回归,在这些方面理应有更进一步的突破。

一年反思,“防狼”枪口竟对准女乘客,滴滴顺风车的回归姿势难看

其次,顺风车与网约车一样,乘坐的安全是运营的基础。滴滴此前下线是因为短时间内两起恶性案件放大了其安全的隐忧。经过整改后,按照滴滴的新规定,女性在晚上8点之前,是可以乘坐的。但在这个时间之前,滴滴就一定能保障女性乘客的安全吗?恐怕谁也不敢确定。不错,有些案件的确是发生在深夜,比如2018年5月5日,河南郑州发生一起滴滴司机恶性杀人事件,一名年仅21岁的空姐深夜打车进市区,结果被承载的滴滴网约车司机残忍杀害。

但事实上,多少女性乘坐滴滴出事,都是在大白天的。2018年8月24日当日13时,浙江温州乐清20岁女孩赵某乘坐顺风车时,遭到滴滴车司机钟某实施强奸并将其杀害。如果按照滴滴现在的规定,在这个时间点上,女孩应该是安全的呀!事实上,赵某上车后意识到危险后,立即向好友发送消息“救命、抢救”,随后便成了关机状态,女孩好友一小时内联系了七次滴滴客服未果,甚至女孩的好友到永嘉派出所报案,警方介入,滴滴客服仍然回复请等待,约两小时后滴滴客服方才给了民警反馈。

一年反思,“防狼”枪口竟对准女乘客,滴滴顺风车的回归姿势难看

另外,滴滴在发生了恶性事件之后,滴滴出行经过整改之后推出了所谓的安全措施,一键报警全程录音,很多人都以为这样安全就得到了保障,于是很多人选择原谅滴滴。可是,广州的张女士下车之后就按下了滴滴上的紧急求助,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三个小时之后才收到回复。由此可见,滴滴平台一键报警全程录音的设置还是一个鸡肘式工具,可以说得上形同虚设,跟稻草人吓鸟差不多。何况,乘客通过“一键报警”是否会激怒司机,导致事态进一步恶化?

当然,这次滴滴顺风车回归,也有创新的地方。比如,针对用户普遍关心的安全准入问题,除了联合公安机关对注册车主进行综合背景审查之外,我们引入了失信人名单筛查,可公开查询到的失信被执行人无法注册成为顺风车车主。这的确算得上是新的举措,再加上已经有了的上传身份证、人脸识别等多项措施,能够给乘客更多的安全保障。

一年反思,“防狼”枪口竟对准女乘客,滴滴顺风车的回归姿势难看

而与此同时,顺风车的安全还得理性看待:一方面,过于严苛的安全管控,会减损真正提供“顺风”的意愿,这也需要实践中找到平衡;另一方面,安全是体系下的安全,平台即便是穷尽所有努力,都无法替代乘客解决所有的安全风险,与滴滴顺风车相关的2起恶性案件,其犯罪行为预谋性特征明显,有不可预控的一面,这事实上也要求除了平台有风险防控机制之外,乘客个人以及社会治安的管理来有效填补漏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