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華為大火了一把,而華為的“死對頭”思科去哪了?

莫格萊尼大王


如是把時間讓在幾年前,可能思科還稱得上是華為的“死對頭”,可早在前年華為的銷售額就超過了愛立信,一躍而為通訊設備供應商的龍頭,注意,這裡說的是愛立信,而不是那個曾經的對手思科。

為什麼思科被華為趕超的這麼快呢?雖然二者都是做通訊設備起家,但真正讓華為大火的是手機,可在思科的業務範圍裡並沒有手機這個詞條。至於思科為什麼不做手機,有人說因為利潤小競爭大,也有人說IE足以支撐起思科,這不無道理。

前面所說的“趕超”或許只在名氣和銷量上,要說在產品線上的真正實力,以思科的根基華為還是很難撼動的。

思科的業務主要咋子企業網和核心路由器這種數碼通訊設備,尤其是在 企業網領域中,思科不說是一家獨大,也幾乎達到了全球壟斷的地步。前面也說了,做手機競爭大利潤小,而思科常年盤踞在幾乎沒有競爭的企業網中享受著豐厚的利潤,相信華為看了也會眼紅吧。畢竟華為還處於經驗摸索階段,之前所積攢的實力也主要在運營商領域,這一點從5G的研發上就可見一斑,在此再次表揚華為的5G~可如果華為要在市場完全不同的企業網上趕超思科估計得花費更長的額時間。

現在華為和思科的主戰場不在一處,所以在華為的對手中再難見到思科的影子,但這並不代表兩家就此分道揚鑣了。華為的迅速崛起已經讓思科坐立難安了,因為華為一旦在企業網上有所成績那將是挑戰思科壟斷地位的強有力的威脅。

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鎂客網~


鎂客網


前言

作為十年通信人,還利益相關,看了很多回答和評論,決定好好寫一下,兩個目的:

1、掃盲:很多人都說不清楚華為是幹啥的,瞎起鬨;

2、華為很厲害,但或許沒有你想象的NB。


問題回答

在國產化浪潮下,思科已經越來越少,加上各路水軍和媒體炒作,都說思科不行了,增速下降,給人的感覺就是:華為最NB,思科快倒閉了。但是…

給大家分析一下2018年兩家公司的業績與財報。


思科2018年銷售額:493億美元(合計人民幣:3461億),淨利潤:127億美元(合計人民幣:889億人民幣)華為2018年銷售額:7212億人民幣,淨利潤:593億。

也就是說,華為銷售額是思科的2倍,淨利潤僅為思科的67%。而且,華為業務跟思科並不完全重疊,在重疊的數通領域差距更大,總不能讓兔子跟烏龜比游泳吧?


所以,華為的“死對頭”思科去哪了?

他依舊在那,實力也毋庸置疑。只是在國產化浪潮中,被政策幹掉了,被國人忽視了。


華為是神,騰訊阿里是渣渣?

自媒體經常宣揚:華為銷售額比BAT總和還多,表面上看真沒問題,講的是大實話,但是給大家看一下2018財年大家的利潤。

如圖,華為營業額真的約等於幾家的綜合,特別是早幾年。華為營業額真的一騎絕塵,碾壓BAT。但是,華為利潤遠不及騰訊阿里。


不少人眼裡,阿里就是開淘寶的,騰訊做個微信/遊戲,百度賣假藥,就連蘋果也只是個賣手機的,Google做個瀏覽器搜索而已,都是渣渣,分分鐘被取代,沒有華為研發NB。我只想說,有些強大你不懂。

在這類人眼裡,或許劉邦也渣渣。劉邦: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華為或許沒有你想象的NB


華為目前分為三大業務BG+兩大BU:

三大BG:消費者BG、運營商BG、企業網BG(目前收入來源)

兩大BU:雲計算BU、智能汽車BU(剛成立不久,燒錢部門)


如圖所示為華為2018年收入組成

消費者業務【就是賣電腦手機等】佔比48.4%,

運營商業務【簡單理解就是賣基站】佔比僅40.8%

企業業務【賣企業級路由器交換機】比10.3%


運營商業務曾經佔比超過70%,在2018年跌下神壇,首次被終端超越了。我們不得不承認,華為的手機,特別是高端旗艦機做得不錯,市場也起來了。在上述三大業務中,跟思科直接競爭的是企業業務。也就是說華為2018年企業業務銷售額大概740億人民幣,而思科將近3500億人民幣,有差距吧?


被神話的華為或許沒有你想象那麼NB

國人現在有點飄,感覺華為已經天下無敵,哪有什麼競爭對手,下面為大家分析一下數據,看看華為在幾大業務領域的競爭格局。


(一)消費者業務

這塊最典型的就是手機啦,華為的手機怎麼樣?可以說是好評如潮,P30、Mate30一次次刷爆朋友圈,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年華為在手機領域的確是異軍突起,做出了好的產品,但我們放到全球看看數據呢。

感覺三星都快倒閉了,但最近三年,三星全球佔有率並沒有實質降低;

感覺蘋果已經賣不出去了,而全球市場,蘋果佔有率一直穩步攀升;

當然,我們不否認,華為增速一騎絕塵。

另外,再給大家看一組數據,全球手機利潤分佈,差距多大大家自己體會吧。

(二)運營商業務

這是華為第二大業務,華為40.8%的業績來源於此,曾經是幾大BG最牛逼的,專利很多,市場也做到了第一,非常有潛力。但也沒有網上吹的那麼神,通信這塊排名前三的公司市場佔有率相差不大。

內部流傳:聖無線,神終端,海屌絲,大爺軟。

記得曾經運營商BG 佔70%,消費者BG 佔23%,企業網BG 佔7%,現在華為運營商BG風光不再。最可怕的是運營商BG2018年業績出現了下滑,營收同比下降1.3%,這是危險的信號。2019年會怎麼樣?在美國芯片禁運下,日子不好過。

(三)數通(企業網)

這可是思科的大本營,華為只是後來者罷了,典型的設備是路由器和交換機。

這塊利潤排名,只有思科和其他,不展開介紹了,大家明白就好。



(四)華為海思

海思也被炒上了天,我不否認這是國產芯片廠商的驕傲,但看看現實。

總結

我沒有批評或者貶低華為的意思,

華為的確是為國爭光的優秀企業,

只是希望大家認清現實,

華為並沒有你想象那麼NB。



少看雞血和雞湯,多看世界,多思考!


售前工程師


專業的角度給你最專業的解答。憑心而論,華為在數據通信領域,無論是技術、產品質量還是軟件轉型,距離思科還有一些差距,思科還在世界上活的好好的。


很多朋友,包括很多做自媒體的朋友在狂歡,華為是世界第一的通信設備商,早就超越了思科!沒錯,華為是世界第一的通信設備製造商,但是這個第一是包括無線、智能手機、數據通信整體的數據,而思科的主營業務,僅僅是華為的數通領域,在數通領域,華為還不如思科

思科不看美國,華為不看中國,原因大家懂的。想超越思科,就要決戰中美之外的市場。


從產品和解決方案銷售上,華為不如思科


2018年華為的營業收入是7212億人民幣,營收超過1000億美元,而2018年思科的營收只有493億美元,我們可以認為,思科在493億元主要是數通領域的銷售,對應華為的也就是華為的路由器、交換機、防火牆等產品及解決方案的銷售。


如果按照數通領域的銷量來看,華為在數通設備的和解決方案的銷售可能僅僅大概在100億美元左右,華為離思科還差的遠。


華為的高端設備,如核心路由器和寬帶BNG設備,在運營商的銷售已經超越了思科,但是華為數通的其他設備,離思科還遠。這是因為思科在企業網領域的銷售,遠遠高於華為,在全球是絕對的壟斷。


所以最近幾年,華為的數通在企業網提出了超越思科的口號,這說明華為在數通,尤其在企業網,距離思科的差距依然很大。

尤其是美國對華為的打擊,始作俑者就是思科,這的確對華為在海外的銷售造成了嚴重的衝擊,海外用戶對華為的信心遭到了重創,很多項目受到了影響。所以未來華為也會把重心從海外移到中國,銷售超越思科依然任重道遠。


從數通技術上來說,華為不如思科


在數通領域,從技術上來說,華為整體是不如思科的,不過在某些分支領域,華為領先於思科。

例如在數通設備所需的芯片技術上,華為遠超思科,思科最早核心路由器都是使用自研的NP芯片,但是現在思科已經開始走商業芯片的道路。華為在這塊是比思科能力領先的,華為已經開始從轉發到CPU的全自研芯片道路。


但是由於某些商用芯片的能力可能的確比華為的自研芯片大一些,所以在數通設備的功能和性能上,我覺得思科是略微領先的。不管是核心的NCS系列,還是邊緣的ASR系列,甚至思科的交換機,某些款型華為性能的確趕不上

而在數通軟件技術上,尤其是數通未來的代表SDN技術,華為不如思科。目前很多技術都是思科在引領,華為僅僅是跟隨,然後局部超越。這和華為數通之前的戰略有關,華為數通我認為前幾年走了彎路,搞了一堆沒用的技術,忽略了本質。


還有一點,很多企業用戶的反饋華為在技術細節上遠不如思科。思科在很多行業的使用,的確很貼近客戶,而華為經常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很多企業客戶認為,華為替換思科僅僅是可用便宜,華為就像一個糙漢子,體力有了能力有了(硬件已經達到),但是做事毛手毛腳(軟件可用和性)

反正我們公司接觸的客戶,普遍都有這種感覺,不過這也說明華為的確有能力超越思科,但是想要在企業網進一步,就要重視企業行業的需求


思科轉型比華為迅速


思科一直在轉型,從通信設備商,轉型為通信設備服務商,也就是過去思科是賣硬件,而現在思科的目標是賣方案,賣服務。

而華為還是停留在賣設備的階段,我覺得這個和華為數通的領導層思路緊密相關,如何在你的軟件層面貼近客戶,需要好好的思考,甚至從外面找一些專家來定位定位,輔導輔導。


思科採用的是收購的方式增加自己軟件服務能力。比如數通哪個小公司做的不錯,思科就收購,納入自己的體系。這是一種非常快捷的方式,但是華為一直迴避這種方式,所以華為在軟件服務層面很多都要自己幹。


但是華為做軟件服務那些人,很多都是從華為做運營商設備的開發轉型而來,思路的確僵化,做的東西朝令夕改,而且極其不友好。如果要打破這個思路,不能買外面的公司,至少可以找一些外面的專家來指導,所以這方面我覺得華為不如思科,甚至還不如H3C。


華為其實和思科面臨一樣的問題,都面臨標準化硬件、白盒硬件甚至基於軟件的虛擬化設備的挑戰,思科目前已經開始全面轉型,如果華為還抱著賣硬件設備的心態,配套的服務軟件僵化,可能是不行的


華為超越思科任重道遠


所以,從上面的分析來看,華為和思科在主要競爭的數據通信領域相比,還任重道遠。華為還需要在企業網領域加大投資,還需要在海外開疆闢土,還需要在軟件技術上更貼近企業的行業客戶,同時要重視軟件服務領域的投入

如果這四點有一點華為做不到,超越思科都會難上加難。今年華為數通依舊提出了超越思科的目標,這個目標已經提出了很多年,華為應該不那麼急功近利,潛心發展基本功,否則超越可能又是長時間的口號,畢竟在數通領域還有300億的差距


IT老菜鳥


華為雖然現在取得的成就非常了不起,但仍然和思科有著不小的距離。

大家先來對比一下思科和華為在2018年的業績營收吧,這個可以最為直觀的顯現出公司情況。

思科2018財年淨營收為493億美元,比2017財年的480億美元增長3%,淨利潤127億美元;華為2018財年淨營收593億美元,淨利潤84億美元,僅為思科的67%。

從這個數據中可以得到一個重要消息:思科在業務的拓展面上,是遠遠超過華為的。而且思科和華為的業務領域不盡相同,沒法進行單純的比較。

說道這個,就不得不提及兩個公司的業務類型。

華為和高通,分別是怎樣的公司。

目前,華為的業務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

華為:個人用戶業務、企業網業務,運營商業務。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業務夥伴,比如剛成立的智能汽車BP,雲服務BP等。這兩年華為的消費者業務,尤其是高端旗艦機銷售一騎絕塵,在2018年的營收佔額達到了驚人的45.1%。

思科:網絡數通設備、 設計解決方案,培訓認證,企業網業務等。這裡著重說一下培訓認證,思科是數通界的鼻祖,所頒佈的證書也是業界含金量最高的證書。單在R&S方向來講,有一個說法:“拿到華為的HCIE可以全中國橫著走,而拿到思科CCIE可以全世界橫著走”。

從兩個公司的主要競爭點——企業網業務來講,華為在2018年的利潤約為740億人民幣,而思科的利潤則高達3500億。說的難聽一點,並不在一個量級。

這個真沒辦法,相比思科,華為確確實實太年輕了一點。

如何正確看待華為和思科

我極其反感的兩件事情:無腦跟風抹黑,隨波逐流捧殺。

不過這似乎就是當下不少網民的現狀:在完全不清楚情況,甚至不知道華為和思科到底是什麼類型公司的情況下,不以實際情況為主,不看權威媒體的主流報道,就在網上誇誇其談。

還有某些自媒體,為了流量,利慾薰心,睜著眼睛說瞎話,白的說成黑的,黑的抹成白的,實在是噁心。

人們之所以會感覺華為如此強大,一方面是因為國產化浪潮,華為正好符合人們理想中的條件。第二是因為政策原因,鼓勵自主研發,就和美國打壓華為一樣,國內對思科現在也不怎麼給好臉色。

而且華為的對手遠不止思科,愛立信,諾基亞誰都不是省油的燈。

總而言之,正視差距,正視現狀,華為要走的路,還有很長。


<strong>


愛思考的奧特曼


華為和思科都是世界知名的科技公司,而且兩者都是通訊網絡設備供應商,所以形成了直接的競爭,有競爭難免就會有摩擦。

一、思科和華為的競爭從來沒有停止過

對於科技發燒友來說,估計華為跟思科的恩怨大家都不陌生,思科作為美國最具有代表性的科技企業之一,在全球都有較高的地位。然而從華為進入北美的哪一天開始,華為跟思科的恩怨就沒有停止過, 思科一直在尋找各種辦法來阻止華為。

為了打擊華為,思科打出一系列“組合拳”,比如包括給客戶發“黑材料”勸誘客戶不要和華為做生意;指責華為抄襲其源代碼;花費數百萬美元動員美國國會議員、政府高管阻止華為在美國本土與其競爭等等。其中最直接的正面衝突是2003年,當年1月思科宣佈對華為及其子公司就華為非法侵犯思科知識產權提起法律訴訟,指控包括非法抄襲、盜用包括源代碼在內的的IOS軟件等等。在近的起訴書中,包括了二十多項項罪名,幾乎涵蓋了知識產權訴訟的所有領域。

最終在2004年7月28日雙方達成共識,思科撤訴,而華為在沒有侵犯思科的知識產權的前提下,華為同意修改其命令行界面、用戶手冊以及幫助界面和部分源代碼,以消除思科公司的疑慮,此後思科跟華為的恩怨開始了長達十幾年年的拉鋸戰,雖然這裡面有些事情思科並沒有正式出面,但是大家都知道華為所面臨的一些問題背後或多或少都有些思科的影子。

二、目前華為有些地方超過了思科,但思科實力仍然不容小覷

經過多年的競爭,雖然華為百般受到思科的阻撓,但是這仍然阻擋不了華為成長的步伐,華為已經從一個不知名的企業成長為世界最大的通訊設備商,而且在很多地方都已經超過了思科。

首先、從營業收入上來看,華為比思科多。2018年華為的營業收入是7212億人民幣,營收超過1000億美元,而2018年思科的營收只有493億美元,相當於華為的營收是思科的2倍以上。

其次,在通訊設備和手機制造上面,思科跟華為是沒法相比的,從2017年開始華為通訊設備的銷售規模就超過了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供應商,與此同時2018年華為手機全球出貨量超過2億部,成為世界銷量第三的手機廠家。

但是我們需要清醒的看到,思科的底蘊還在,不是誰幾年就可以超越的,目前思科在不少領域仍然有很強的競爭力。

第一、思科企業網和交換機等數通設備仍然有很強的競爭力

目前思科能提供數通領域的全套解決方案,尤其是在企業網設備更是處於優勢地位。雖然華為的核心路由器在2017年的市場份額就超越了思科成為全球第一,但是核心路由器的質量和穩定性跟思科仍然有一些差距,只不過華為的價格明顯比思科低很多,所以把思科趕下了第一的寶座。

除了核心路由器之外,思科在企業網更是處於壟斷的地位,其市場份額超佔很大的比例。而目前華為的企業網市場佔有率比較小,這裡面主要的原因是企業網的渠道鋪設和市場營銷手段都不一樣。華為的優勢在於做運營商,而一個國家的運營商是很少的,一般就幾家,所以只需要通過招標等方式把運營商拿下,那基本就可以準率佔領這個國家的通訊市場,但是對應的與運營商市場的利潤要比企業網低很多。雖然這幾年華為也在積極拓展企業網市場,但是短期之內很難撼動思科的地位。

第二、思科在技術服務上比華為強

大家都知道思科是一家硬件公司,但是其軟件服務其實並不差,目前思科吃了提供硬件之外,還提供諮詢服務、實施服務、優化服務、託管服務、技術服務,培訓服務,基於人工智能的預測服務,這些服務內容每年給思科創造的收入至少達到120億美元以上。

此外,思科在雲IT市場上也比華為更有優勢。未來雲業務將會對傳統的基礎架構產品如交換機和路由器產生較大的衝擊,所以目前很多巨頭都在佈局雲IT市場,在這方面目前思科要比華為走在前面。

三、雖然思科實力還在,但是發展並不太順利

最近幾年華為發展可謂是高歌猛進,不論是通訊設備市場還是手機是市場都是風生水起,不過和華為迅猛發展相比,思科過去幾年發展並不順利。比如思科2018財年淨營收為493億美元,相比2017財年的480億美元之增長了增長3%,而利潤更是隻有1億美元,相比比2017財年的96億美元下滑99%。

而前幾年思科還進行了多次重組和裁員,比如2014年思科宣佈將進行第四次重大重組行動,並裁減6000名員工,而從2011年至2013年,思科已經通過裁員、出售業務等方式共計減員約2萬人。直到目前思科的發展仍然不太順利。


貸款教授


這裡最為反感的就是自媒體的亂像!

為什麼這麼說,自媒體很多是草根作者和收了錢替人說話的中間人,尤其是收了華為錢的營銷太噁心了!

作為公眾媒體和新聞從業者,應當堅持客觀公正的報道事實真像,不能帶有偏見和個人情緒色彩!尤其對於市場經濟的報道,數據是新聞文章的重要支撐,數據哪裡來?自己編纂的嗎?可信嗎?是憑著自我感覺良好嗎?是地域文化的認知差距嗎?都不是!而是來自第三方機構、單位、研究所、官方數據作為依據,也就是誰發佈數據誰負責的原則!

如樓主所說的,交換機市場,思科去哪裡了?這樣的標題帶有明顯的偏見和誤導性!作為一名業內從業人員,我翻看了第三方調查研究單位IDC公司的最近5年的市場調查報告,我隨便抽幾個最近的數據,都顯示,思科公司的交換機銷量一直是世界領先地位,而你們認為的華為等品牌在世界銷量裡,只是極少的一部分,數據是否帶有驚人的一面?是的,很多人都活在媒體的表象裡,人云亦云,容易受到他人的蠱惑和誘導!媒體朋友們,講話要負責任的!

這裡要說的一點就是,思科公司雖然在中國失去大片的國子頭市場,單在跨國公司,大專院校等國內外客戶,仍然收到歡迎,如果我們反過來問華為,砍掉國子頭的份額,還有多少客戶呢?

請反思!





揚揚1983


在2018年的《財富》世界500強榜單上,華為以893億美元營收位列500強第72位,而思科公司營收480億美元,位列世界500強212位。

  而在被認為是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輪科技革命發展的支柱技術——5G通訊技術領域,華為目前也走在了思科的前面。

  根據IDC提供的5G產業鏈圖顯示,華為正在獲得5G產業鏈中間環節的主導權。技術方面:華為研發的F-OFDM已經成為全球統一的5G的混合新波形技術標準;華為提出的Polar Code(極化碼)也成為了5G控制信道的編碼方案;華為持有61項5G標準專利,全球佔比22.9%,排名第一。系統設備方面:華為是全球第一大設備供應商,基站設備全球市場佔有率約30%-35%、光通訊設備全球市場佔有率約40%-45%,都是絕對的第一。終端方面,根據IDC的統計,今年第二季度開始,華為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就已經超過iPhone,排名全球第二,而華為也有望在2019年推出5G手機,併成為最早量產5G手機的廠商。

  2018年11月23日的全球移動寬帶論壇上,英國電信公司首席網絡架構師Neil McRae公開表示:現在只有一家真正的5G供應商,那就是華為,其他供應商需要努力趕上華為。


AI新視野


目前來說,思科還是相當大的企業,但是華為已經成為全球第一的通訊設備供應商了。

思科

思科很華為一樣,都是以交換機起家的企業。當年的思科實在非常強啊,可以說是全球頂級網絡通訊巨頭。

起家於美國的思科創始人是斯坦福大學的教師夫婦,1984年12月在美國成立。當時的思科要技術有技術,要資金有資金。所以在1996年的時候,思科就成為了全球頂級的網絡交換機的企業了。

思科跟華為的恩怨很早就開始了,在2003年的時候,思科指控華為抄襲他的代碼。後來在2007年的時候才和解了。

後來的前段時間,思科被發現在服務器上使用了華為的密鑰,雖然說是思科表示這是測試人員在測試的之後忘了刪除。但是也從側面印證了華為的實力。

華為在2012年的時候就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供應商。不過華為和思科的競爭也一直沒停止,甚至還有專門一個本書來講華為和思科的競爭,可以看到這兩家企業對通訊行業影響之大。

思科目前還很強

雖然說思科真的沒有以前強大了,但是思科現在依然還是很強的。

2018年7月19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佈,思科公司位列212位。2018年12月18日,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強》揭曉,思科排名第15位。

我們看看思科的市場份額:IDC的數據顯示,企業在2018年第一季度在服務器、存儲和網絡基礎設施產品上花費了驚人的129億美元,其中思科的份額排名第三;

2017年第一季度思科路由器市場份額遙遙領先,達到了75.7%;

思科在企業網、交換機、核心路由器上依然是領先,佔據很大的優勢。在技術和產品上都極其牛逼,能提供數通領域的全套解決方案。

而且最近的思科還在考慮收購的事情:思科對外公佈了其打算收購硅谷的一家光通訊領域的核心器件廠商—Acacia Communications,此家公司主要做光互聯產品以每股高達70美金的現金收購。平均每股價錢為70美元若按AcaciaCommunications週一收盤價(48美元)計較,該邀約收購的溢價率到達46%。而且還是現金收購,只能說思科還是真的十分有錢.......


太平洋電腦網


可以用“今非昔比”,甚至“刮目相看”這樣的詞彙來形容華為和思科這對老對手的關係變化。

最近有幾個事情可以很形象地描繪華為與思科在行業裡角色的變化。

早在03年,思科就曾指控華為“抄襲代碼”,當時思科是交換機這個互聯網和通信網核心設備的絕對市場霸主、龍頭企業,當時華為剛剛崛起,也從交換機產品開始嶄露頭角。中國企業的後發崛起,少不了“借鑑”、“模仿”先進產品,英雄不問出處嘛。當時思科明顯感到了華為會是一個厲害的對手,因此從各個方面提高了重視,甚至業界傳言內部成立了所謂“打華辦”。

這些都是往事了!但華為的迅速崛起似乎並沒有因為思科等的狙擊而放慢腳步,在思科最厲害的交換機行業,華為迅速實現了反超,這導致思科在行業的翹楚位置不保,尤其是在運營商路由器市場,思科很難和華為的價格戰抗衡,現在基本退出了中國運營商的路由器市場。

不僅如此,最近思科卻被爆出在自己的網絡設備裡發現含有華為的代碼,這讓思科尷尬至極。

7月4號,美國媒體報道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思科交換機出現了一個低級別的小“漏洞”,而這個“漏洞”就是在思科的交換機內部竟發現了華為的安全證書,事後,思科也對這件事情做出了回應,並表示是自己忘記刪掉了。

思科和華為競爭的除了運營商市場,還有企業網市場。按理說,美國企業具有企業網市場的天然基因,思科也曾經是這個市場的行業標杆企業之一,但是,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的崛起,也改變了行業現狀。

目前國內企業網絡市場的整體情況是華為絕對領先,思科的一些行業仍然佔有一席之地,可以說,這十幾年來,華為慢慢地佔據了思科的市場。

從IDC報告來看,華為路由器和交換機在國內企業網絡中佔有近50%的份額,這非常可怕,所以思科交換機基本上是沒有機會的。但是對於路由器,思科依然是有部分行業的份額。

其實現在的思科早就不是當年的思科了,由於曾經的股價和市值以及利潤都很高,思科手握大量現金,於是走上了買買買的持續發展之路。

思科最近剛剛宣佈了一個收購案,思科本週二對外宣佈,計劃以每股70美元的現金收購Acacia Communications。思科表示,此次收購將增強思科的光學系統產品組合。Acacia目前是思科的網絡供應商,是硅谷的一家光通信領域的核心器件廠商,主要提供高速相干光互連產品,通過改進性能和容量以及降低相關成本,重塑雲基礎設施運營商、內容和通信服務提供商所依賴的通信網絡。主要通過在基於硅的平臺上實現光學互連技術。它為思科、中興等光通信的主要企業供貨。注意,這個企業沒有給華為供貨哦。

這是思科第三次併購硅光子公司,而且都是行業內領先的硅光子公司。思科在硅光領域的持續投入值得傾佩,也向業界展現出其在硅光領域的決心。硅光子技術自提出以來,以其低功耗、高速率、結構緊湊等突出優勢,被認為將解決信息網絡所面臨的功耗、速率、體積等方面的瓶頸。

思科通過收購了三家硅光子公司,其中兩家是該領域的頭部企業,讓市面上優質的硅光子企業越來越少,這樣思科能夠控制這個行業的上游產業鏈。這讓思科這種老牌大廠商走上了一條拼技術拼不過,就壟斷關鍵元器件資源的資源發展道路,這跟日本的幾家大牌科技企業很像,比如松下、NEC、東芝等,他們基本上退出了曾經風光一時的消費電子產業,因為來自首先是韓國,後來是中國的品牌廠商的激烈競爭,於是他們只能退守上游,給中國企業提供消費電子產業的關鍵元器件。

所以,看得出來,華為的競爭力還是非常恐怖的,北美曾經有好多非常著名的通信工業品牌,什麼北電、朗訊、摩托羅拉,他們都在華為的競爭下消失了。思科從互聯網交換機路由器起家,慢慢地也讓出了行業龍頭位置給華為,現在思科還有資源買買買,這也算是研發和運營競爭難以跟上新時代的一種無奈的選擇吧。


神州5G


思科曾經是美國第一市值6000億美元,現在才2000億縮水多少了?

中國的高鐵曾經有一條線路通信信號特別差通信率才60%左右,其它的都是97%左右,那一條高鐵用的就是思科設備叫廣深線是全國最貴的線路,其它的都是華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