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 11”促銷別再“玩套路”

朱永華

“互助蓋樓領喵幣,一起瓜分20億。”最近這段時間,家住山東的小劉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將這條求助消息發到各個親朋好友手中,請他們幫自己點個助力,為自己的戰隊贏取消費紅包。小劉冒著被朋友拉黑的危險,日復一日地在微信轉發助力請求,至今已賺到19.92元。(見11月6日《工人日報》)

每天叨擾親朋好友給自己“助力”,一段時間下來才賺到區區19.92元,這人情債怎麼看都忒不划算。相信很多人都有體會,臨近“雙11”,商家的營銷套路幾乎做到了極致,既有“預售和滿減優惠”,更有所謂的大幅打折,甚至還煞有介事地奉上各種誘人的“大紅包”“優惠券”,至於這些優惠紅包怎麼使用,不少人其實並不清楚。從往年的親身體驗來看,消費者非但享受不到多大實質性的優惠,反而可能掉進商家設置的消費陷阱難以自拔。比如很多商家推出的“優惠券”,所謂的“優惠”總是在下一單。

營銷總會有一些“套路”,但套路多了、濫了,真誠注滿了水,消費者自然就不會再吃那一套。“營銷策略”本是一門商業科學,理應建立在誠實守信和公平交易之上,但時下的很多營銷策略卻已經異化為帶有欺詐陷阱的“營銷套路”,令眾多消費者防不勝防。“套路”繼續下去,結果只會是消費熱情的降低和對“雙11”的期望下降。再加上近些年來商家挖空心思,將很多傳統節日、法定假日甚至洋節日等,統統融入“營銷套路”之中,人們對五花八門的各類促銷已經產生了“審美疲勞”和“免疫力”,想讓消費者帶著衝動心理去“剁手”,越來越成為商家的一廂情願。

商家促銷活動能否收到預期效果,“雙11”能否一年年持續下去,某種意義上並不取決於消費者的錢包大小,而在於商家能否少些套路多些真誠。打折就是打折,讓利就直接讓利,不要再跟消費者“耍心眼”、玩套路。對於某些商家在“雙11”前抬高價格,在“雙11”活動中又以優惠名義“打折”等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平臺乃至市場監管部門,也應當負起責任,給消費者營造出誠實守信的消費氛圍,讓消費者放心地去“買買買”,不要讓消費者“狂歡”之後後悔不迭乃至怨聲載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