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樓拜通過《包法利夫人》告訴世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十九世紀的文學名著,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故事本身很簡單,背景在法國七月王朝,女主角艾瑪不滿足於平談的婚姻生活,嚮往奢華浪漫的小資愛情,不斷墮落先後出軌於兩個男人,不惜借債維持虛無的愛情幻境,一步步走向了毀滅,最後服毒自盡。

福樓拜通過《包法利夫人》告訴世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如果說莫泊桑的《項璉》中,瑪蒂爾德為一夜虛榮,付出了餘生的代價令人嘆息,艾瑪的飛蛾撲火,卻被認為是道德敗壞咎由自取,真的只應僅僅責備她個人作風問題嗎?

顯然不應這樣,作為經典名著,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並非一個世俗愛情悲劇這麼簡單。有哪些隱身的兇手,引誘包法利夫人從令人稱慕的好主婦變成怨婦而後走向墮落的呢?

原因其實不少。摧殘愛情的方式很多,不過借錢確是連根拔起的狂風暴雨。

包法利夫人最致命的錯誤,在於她不懂得精緻的生活和所謂浪漫傳奇的愛情,都需要金錢作為支撐。一個人想過理想美好的生活沒有錯,但除卻努力積累現實條件,還要學會適時調整個人的慾望。

如果超越自身現實的經濟條件,缺乏正確的金錢觀,就容易在物慾和情慾的誘惑下過於沉迷於物質的享受,包法利夫人就是如此。她不惜鋌而走險,落入他人陷阱債臺高築,不知不覺將丈夫夏爾的薄產揮霍殆盡。

唯利是圖的勒樂看準了包法利夫人的弱點和處境,乘虛而入讓她簽下一張又一張借據,積債如山再也沒有油水可榨時,露出猙獰的面目,把她逼上破產身敗名裂的死地。

福樓拜通過《包法利夫人》告訴世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書中所描寫的包法利夫人,並非單一個體特例,而是作為金錢物慾社會典型的悲劇人物。作者福樓拜就在科萊夫人的信中說過,“就在此刻,我可憐的包法利夫人,正在法國的十二個村莊裡受罪哭泣!”對引誘她墮落的羅爾多夫和萊昂等,在其死後冷漠無情,卻逍遙自在甚至步步高昇的結局,給了吃人不吐骨頭的資本社會給予了強烈的批判。

從另一個個人主觀原因看,包法利夫人讀錯了書。

她的氣質多愁善感,對於閱讀並非藝術鑑賞型,所以她讀皮埃爾的小說《保爾和維吉妮》,嚮往著有個同書中一樣好心的小哥哥對自己溫存,爬到比鐘樓還高的大樹上為她摘下紅果子,或者捧著個鳥窩赤腳在沙灘上跑過來……

福樓拜通過《包法利夫人》告訴世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當她還叫艾瑪小姐的時候,就被富農父親送進了貴族修道院,以期接受上流社會風氣的薰陶,培養出貴族小姐的非凡氣質。但是艾瑪從做針線活的老姑娘那裡,讀到了許多浪漫小說,通俗文學充斥她的心靈。

那些小說中的男人,一個個勇猛如雄獅,溫順似羔羊,才華人品一流,衣冠楚楚的紳士,為心上人哭起來可以淚如雨下,講述著無非偏僻小屋裡落難的貴婦,有情男女在幽暗的森林裡流著淚親吻,月下扁舟談情說愛,當然還有受傷的馬匹,被殺的驛夫,英雄救美的老套情節。

但艾瑪讀得如飢似渴,整天幻想生活在有鞍形屋頂的城堡裡,手託香腮等待命中注的騎士跨著黑馬翩翩而來……

她對於愛情的幻想遠遠超出現實的承受力,嚮往著書上精緻單薄的貴族式風花雪月,將文學與生活等同起來,沉醉其間而不能自拔。

從書中文字可以感受到,作者福樓拜恨不得站在她面前,語重心長地告訴她:姑娘,你讀錯了,讀錯了!然而艾瑪上了癮,失去了建立正確愛情觀的機會,走火入魔誤入了岐途。

錯誤的愛情觀指導下,當艾瑪變成了包法利夫人後,平庸的婚後生活就變得令人無法忍受。她痛恨有一個平凡小鎮醫生丈夫,嫌棄夏爾除了忙於工作,缺乏溫存與浪漫,沉悶無趣叫人抓狂。

福樓拜通過《包法利夫人》告訴世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而包法利醫生太寵愛年輕美麗的妻子,使艾瑪閒得發慌,而他手術失敗,事業停滯不前,更令其看不到未來所謂幸福生活的希望。她堅持讀那些毫無營養的言情小說,現實的平淡與書上傳奇的落差,只會讓人愈發煩悶倍感淒涼:像她舉止優雅且美貌多情,本該和巴黎過著上流貴婦們一樣,過著優雅精緻到生活每一個細節的生活。

“其實她比哪個在幸福窩的婦女差咋?他在渥比薩爾也見過幾個公爵夫人來的,腰身比她粗笨,舉止比她粗俗,……”

她欽羨動盪的生涯,戴假面的舞會,聞所未聞的歡娛,一切她應當擁有但沒能擁有的瘋狂愛情。她中了巴黎的毒。


艾瑪不知不覺間,怨婦之心日日瘋長。這種煩惱如一隻默默無聞的蜘蛛,日日在她內心各個黑暗角落織網,爬過她心中的每一個角落。

她對女兒小白爾特不管不顧,完全忘記了作為母親應盡的責任,整天沉湎於懷念上流貴族生活的奢華,虛榮心不斷膨脹,沉浸在虛無的愛情幻想裡,不斷通過婚外情擺脫現實的平淡,填補空虛寂寞的靈魂。

一個成年女性仍然如少女般幼稚無知,相信所謂的愛情童話不是可愛的天真,而是可悲的愚蠢和淺薄,難免做出智商和情商皆不在線的荒唐行為,被羅爾多夫這樣的浪子盯上她。

福樓拜通過《包法利夫人》告訴世人: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他觀察到了臉色蒼白的她對婚姻的失望:

眼巴巴渴望愛情,就像案板上的魚渴望水一樣!三句調情的話,她準會深深的愛上你,我敢肯定!……是的,不過事後如何甩掉呢?"

明知自己和萊昂及羅爾多夫之間並非真正的愛情,卻為之沾沾自喜。始亂終棄後,受騙上當的包法利夫人不反思吸取教訓,也就毫不奇怪了。

歡愉、激情、陶醉,這些當初書本中讀來的美好字眼,生活中究竟指什麼?包法利夫人找不到答案,唯有按照在書中描繪的紙醉金迷,燈紅酒綠中去尋求著安慰。

沃比薩爾古堡舞會之後,艾瑪見識到了書上描繪過的繁華生活,從此惆悵留在她的心裡,宛若穿過一次的緞鞋,一旦擦著華貴而過,便留下無從逝去的痕跡。

倒是艾瑪的婆婆看出了問題,艾瑪讀書流於敷淺,也像刺繡一樣,拿起一件開個頭,又放下,換上另一本更誇張的。

“你知道你媳婦需要什麼嗎?”包法利老太太對兒子說,“需要強迫她幹活,幹體力活!她如果也像許多人一樣掙錢餬口,什麼氣鬱頭暈就都沒有了!”

母親認為艾瑪看小說危害不淺,她和兒子商量決定不讓她再看,準備去盧昂租書處,聲明愛瑪停止訂閱圖書,以免受其毒害。可惜此舉似乎為時已晚,艾瑪中毒太深,生活一次次給了她反思的機會,但她所見所識不知如何改變自己的生活,臨死方悟自己之錯。

包法利夫婦先後死去,一切賣掉之後,只剩十二法郎七十五生丁,供小白爾特投奔祖母的路費。祖母當年故去,魯俄老爹又癱瘓在床,一位姨媽收養了她。因為姨媽家也很窮,只好包法利小姐把送進紗廠去做童工。小白爾特再也沒有機會像母親艾瑪受教育,也無緣再讀那些令她誤入岐途的書了罷。


雖然《包法利夫人》已問世163年,但一本偉大的文學讀本對人性的刻劃總是具有永恆的借鑑意義,寫在書中的這樣簡單老套的故事,在現實中依然具有殷鑑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