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通过《包法利夫人》告诉世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十九世纪的文学名著,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故事本身很简单,背景在法国七月王朝,女主角艾玛不满足于平谈的婚姻生活,向往奢华浪漫的小资爱情,不断堕落先后出轨于两个男人,不惜借债维持虚无的爱情幻境,一步步走向了毁灭,最后服毒自尽。

福楼拜通过《包法利夫人》告诉世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如果说莫泊桑的《项琏》中,玛蒂尔德为一夜虚荣,付出了余生的代价令人叹息,艾玛的飞蛾扑火,却被认为是道德败坏咎由自取,真的只应仅仅责备她个人作风问题吗?

显然不应这样,作为经典名著,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并非一个世俗爱情悲剧这么简单。有哪些隐身的凶手,引诱包法利夫人从令人称慕的好主妇变成怨妇而后走向堕落的呢?

原因其实不少。摧残爱情的方式很多,不过借钱确是连根拔起的狂风暴雨。

包法利夫人最致命的错误,在于她不懂得精致的生活和所谓浪漫传奇的爱情,都需要金钱作为支撑。一个人想过理想美好的生活没有错,但除却努力积累现实条件,还要学会适时调整个人的欲望。

如果超越自身现实的经济条件,缺乏正确的金钱观,就容易在物欲和情欲的诱惑下过于沉迷于物质的享受,包法利夫人就是如此。她不惜铤而走险,落入他人陷阱债台高筑,不知不觉将丈夫夏尔的薄产挥霍殆尽。

唯利是图的勒乐看准了包法利夫人的弱点和处境,乘虚而入让她签下一张又一张借据,积债如山再也没有油水可榨时,露出狰狞的面目,把她逼上破产身败名裂的死地。

福楼拜通过《包法利夫人》告诉世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书中所描写的包法利夫人,并非单一个体特例,而是作为金钱物欲社会典型的悲剧人物。作者福楼拜就在科莱夫人的信中说过,“就在此刻,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在法国的十二个村庄里受罪哭泣!”对引诱她堕落的罗尔多夫和莱昂等,在其死后冷漠无情,却逍遥自在甚至步步高升的结局,给了吃人不吐骨头的资本社会给予了强烈的批判。

从另一个个人主观原因看,包法利夫人读错了书。

她的气质多愁善感,对于阅读并非艺术鉴赏型,所以她读皮埃尔的小说《保尔和维吉妮》,向往着有个同书中一样好心的小哥哥对自己温存,爬到比钟楼还高的大树上为她摘下红果子,或者捧着个鸟窝赤脚在沙滩上跑过来……

福楼拜通过《包法利夫人》告诉世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当她还叫艾玛小姐的时候,就被富农父亲送进了贵族修道院,以期接受上流社会风气的熏陶,培养出贵族小姐的非凡气质。但是艾玛从做针线活的老姑娘那里,读到了许多浪漫小说,通俗文学充斥她的心灵。

那些小说中的男人,一个个勇猛如雄狮,温顺似羔羊,才华人品一流,衣冠楚楚的绅士,为心上人哭起来可以泪如雨下,讲述着无非偏僻小屋里落难的贵妇,有情男女在幽暗的森林里流着泪亲吻,月下扁舟谈情说爱,当然还有受伤的马匹,被杀的驿夫,英雄救美的老套情节。

但艾玛读得如饥似渴,整天幻想生活在有鞍形屋顶的城堡里,手托香腮等待命中注的骑士跨着黑马翩翩而来……

她对于爱情的幻想远远超出现实的承受力,向往着书上精致单薄的贵族式风花雪月,将文学与生活等同起来,沉醉其间而不能自拔。

从书中文字可以感受到,作者福楼拜恨不得站在她面前,语重心长地告诉她:姑娘,你读错了,读错了!然而艾玛上了瘾,失去了建立正确爱情观的机会,走火入魔误入了岐途。

错误的爱情观指导下,当艾玛变成了包法利夫人后,平庸的婚后生活就变得令人无法忍受。她痛恨有一个平凡小镇医生丈夫,嫌弃夏尔除了忙于工作,缺乏温存与浪漫,沉闷无趣叫人抓狂。

福楼拜通过《包法利夫人》告诉世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而包法利医生太宠爱年轻美丽的妻子,使艾玛闲得发慌,而他手术失败,事业停滞不前,更令其看不到未来所谓幸福生活的希望。她坚持读那些毫无营养的言情小说,现实的平淡与书上传奇的落差,只会让人愈发烦闷倍感凄凉:像她举止优雅且美貌多情,本该和巴黎过着上流贵妇们一样,过着优雅精致到生活每一个细节的生活。

“其实她比哪个在幸福窝的妇女差咋?他在渥比萨尔也见过几个公爵夫人来的,腰身比她粗笨,举止比她粗俗,……”

她钦羡动荡的生涯,戴假面的舞会,闻所未闻的欢娱,一切她应当拥有但没能拥有的疯狂爱情。她中了巴黎的毒。


艾玛不知不觉间,怨妇之心日日疯长。这种烦恼如一只默默无闻的蜘蛛,日日在她内心各个黑暗角落织网,爬过她心中的每一个角落。

她对女儿小白尔特不管不顾,完全忘记了作为母亲应尽的责任,整天沉湎于怀念上流贵族生活的奢华,虚荣心不断膨胀,沉浸在虚无的爱情幻想里,不断通过婚外情摆脱现实的平淡,填补空虚寂寞的灵魂。

一个成年女性仍然如少女般幼稚无知,相信所谓的爱情童话不是可爱的天真,而是可悲的愚蠢和浅薄,难免做出智商和情商皆不在线的荒唐行为,被罗尔多夫这样的浪子盯上她。

福楼拜通过《包法利夫人》告诉世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他观察到了脸色苍白的她对婚姻的失望:

眼巴巴渴望爱情,就像案板上的鱼渴望水一样!三句调情的话,她准会深深的爱上你,我敢肯定!……是的,不过事后如何甩掉呢?"

明知自己和莱昂及罗尔多夫之间并非真正的爱情,却为之沾沾自喜。始乱终弃后,受骗上当的包法利夫人不反思吸取教训,也就毫不奇怪了。

欢愉、激情、陶醉,这些当初书本中读来的美好字眼,生活中究竟指什么?包法利夫人找不到答案,唯有按照在书中描绘的纸醉金迷,灯红酒绿中去寻求着安慰。

沃比萨尔古堡舞会之后,艾玛见识到了书上描绘过的繁华生活,从此惆怅留在她的心里,宛若穿过一次的缎鞋,一旦擦着华贵而过,便留下无从逝去的痕迹。

倒是艾玛的婆婆看出了问题,艾玛读书流于敷浅,也像刺绣一样,拿起一件开个头,又放下,换上另一本更夸张的。

“你知道你媳妇需要什么吗?”包法利老太太对儿子说,“需要强迫她干活,干体力活!她如果也像许多人一样挣钱糊口,什么气郁头晕就都没有了!”

母亲认为艾玛看小说危害不浅,她和儿子商量决定不让她再看,准备去卢昂租书处,声明爱玛停止订阅图书,以免受其毒害。可惜此举似乎为时已晚,艾玛中毒太深,生活一次次给了她反思的机会,但她所见所识不知如何改变自己的生活,临死方悟自己之错。

包法利夫妇先后死去,一切卖掉之后,只剩十二法郎七十五生丁,供小白尔特投奔祖母的路费。祖母当年故去,鲁俄老爹又瘫痪在床,一位姨妈收养了她。因为姨妈家也很穷,只好包法利小姐把送进纱厂去做童工。小白尔特再也没有机会像母亲艾玛受教育,也无缘再读那些令她误入岐途的书了罢。


虽然《包法利夫人》已问世163年,但一本伟大的文学读本对人性的刻划总是具有永恒的借鉴意义,写在书中的这样简单老套的故事,在现实中依然具有殷鉴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