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迴避”困難,思維可能被“固定”了,給家長3招變“成長”

測試是否“固定式思維”的小題:從7點到21點,每隔2小時喝一杯水,就能養成易瘦體質?A、對的;B、錯的。(答案文末揭曉喔)

本文4260字 | 閱讀需要5分鐘,建議收藏後閱讀

一、是什麼讓孩子陷入了“固定型思維”

一位小學體育老師朋友,他在一次上課的時候,教孩子們玩單槓,由於單槓有高有低,那天帶的小朋友們都在三年級,只能玩低的單槓,高的單槓對他們來說還有些困難。事實也確實如此,大部分的學生都在玩低的,只有幾個高同學玩高的。

孩子們輪流著玩,輪到其中一個不是很高的同學,竟然去玩高的單槓。周圍的同學都開著玩笑,“你行不行啊?又不夠高。

這位同學不是很在意小夥伴們的嘲笑,去試著玩,結果也很明顯,他的身高對於高的單槓來說確實有點困難。

一開始連抓都沒抓住,掉到沙地上了,小夥伴們大笑,他也不在意,對小夥伴們說:“

這個更好玩,更刺激,我再試試。”十幾次過後,成功的抓住了單槓,得意的玩了起來。

這位同學的成功,讓其他小夥伴們也紛紛欲試,但更多的小夥伴們害怕失敗摔下來被人嘲笑,不敢上去試

孩子“迴避”困難,思維可能被“固定”了,給家長3招變“成長”

孩子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景,覺得已經有合適的了,就不會再去挑戰更好的了。又或者害怕失敗,從而選擇迴避。

比如學校經常有一些演講比賽,有的孩子都很羨慕,卻很少敢去報名的,除了害羞外,更多的是害怕演講不帶被人嘲笑的失敗;再比如課堂上不敢舉手問答問題,也是怕回答得不好被小夥伴們嘲笑的失敗,不敢去做,正是選擇迴避困難、挑戰的一種體現。

而這其實是由於孩子陷入了“固定型思維”裡。

德維克教授:“固定式思維”和“成長型思維”是一個人面對失敗的兩種不同思維方式,一種是迴避,一種是直面。而人的成長是一次次面對第一次的新事物,在失敗中學習成長的過程。被公認為近幾十年裡最有影響的心理學研究之一。

她給小朋友出了不同難度的智力拼圖,很快地,那些無助的小朋友便開始責備自己,其中一個說道:“

我覺得自己越來越迷惑了。

另外一個孩子則為自己辯解道:“我的記性一直不好。

但是,智力拼圖還是被源源不斷地拋給了這些小朋友,而且越變越難。“現在一點也不好玩了。”有些孩子叫嚷道。

但是他們的抗議沒用,德維克教授還是不斷地向他們拋出難題。

最後這些孩子終於受不了了,有人說:“我放棄了”,有的沮喪到甚至直接將拼圖扔到地上。

但是真正讓德維克教授震驚的——並由此改變了她的整個職業生涯的是那些成功的小朋友的做法。

那些成功的孩子不僅僅能夠接受失敗,而且他們還非常喜歡失敗。當智力拼圖變得越來越困難的時候,他們並沒有開始責難自己:“我喜歡接受挑戰。”“

題目變得越難,我就應該越努力地嘗試。

當題目變得越來越難的時候,這些孩子們並沒有抱怨遊戲變得不好玩,相反地,他們還會給自己非常積極的心理暗示,說:“差一點點我就能做出來了。”或者“我之前就成功做出來了,我還可以再成功一次。”

科學家們監測了這兩種思維的學生在面對困難時的腦電圖:

孩子“迴避”困難,思維可能被“固定”了,給家長3招變“成長”

面對困難時的腦電圖

右邊的是“固定型思維”的學生,幾乎沒有什麼活動,他們在錯誤面前選擇了逃避,他們沒有積極的投入。

左邊的“成長型思維”的學生,他們相信能力可以通過鍛鍊得以提升,他們自己面對錯誤,他們的大腦在飛速的運轉,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從中學習並且得到進步。

當面對困難的時候,“成長型思維”的人產生更為持久的韌性,堅持去尋找不同的解決方式,最終把問題解決。

每解決一個問題之後,他們會獲取更大的成就感和自信,指引他們不斷向前,越發堅持不懈。

像詩人塞繆爾·貝克特曾經說:“嘗試過失敗過,這不要緊,屢戰屢敗,就是失敗,也活得很出彩。”

那為什麼像案例和實驗裡,多數孩子都會固定型思維?

孩子“迴避”困難,思維可能被“固定”了,給家長3招變“成長”

家長的分數定成敗,孩子不得不靠近“固定型思維”。切換到“成長型思維”的關鍵是專注過程而不是結果,家長則關注作為結果的成績,而不是作為過程的學習。

《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家長最為焦慮的三個問題分別是:

學習成績(22%)、手機上癮(19%)和 校園安全(11%)

家長主要焦慮孩子的學習成績,比如這次考了80分,那下次的目標呢?這是85分或者90分,過分追求成績,不注重培養孩子的人生目標,孩子很少有更遠大的想法。

家長和孩子迷戀不斷刷題刷成績的狀況之中,並且日後的生活中,也主要以成績的好壞來判斷孩子。

不專注過程而專注結果,把孩子推到了“固定型思維”的邊緣。

習慣性“唯成績論”,孩子被推入“固定型思維”的坑。

《終身成長》舉了一個例子:她遇到一個固定型思維的老師,這個老師認為,智商決定了人們的一切,班級裡的座位是按照智商高低排序的,只有智商最高的學生才能舉旗、拍黑板擦或者給校長寫報告。

這場景是不是很熟悉?是的,雖然我們的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家長、老師、學校也逐漸覺得成績並沒有想象中的重要。

但是沿襲了多年的習慣,還是沒那麼快糾正,例如:按成績排座位、同學會習慣給成績不好的小夥伴貼上“笨蛋”、“失敗者”的標籤。

孩子“迴避”困難,思維可能被“固定”了,給家長3招變“成長”

另外學校也有一點不夠人性化的原因。有的孩子可能一時沒考好掛科了,成績單上就會被蓋上“不及格”。

芝加哥有的學校,學生其中一門功課不及格了,會蓋“暫未通過”的章,這是一個絕妙的做法。

如果顯示的是未通過,或者不及格,那學生可能就會在心裡想,我什麼都不是,我什麼都沒有學到。一學期下來還是不及格。

但如果成績是“暫未通過”,學生就會明白,學習的步伐並沒有因此停止,我需要更加努力,去通過這門學科。(現在美國有小半的洲已經改為“暫未通過”)

二、陷入“固定型思維”帶來的困境

孩子“迴避”困難,思維可能被“固定”了,給家長3招變“成長”

“固定型思維”帶來的困境

舉個實例:

傑伊和小安是兩個通過同學,傑伊認為要麼懂了,要麼不懂。

小安認為自己能學會任何東西,只有只要她有足夠的意願。

傑伊上體育課時,卻總是逃避挑戰,等到他跳馬時,他擔心自己看起來很笨,遭到嘲笑。

小安則認為很刺激,很有趣。只要自己努力嘗試,別的小夥伴就會看到他的努力,就不會嘲笑她了。

老師告訴傑伊,怎麼改進作業的時候,傑伊總是迴避問題,他認為老是在針對自己。

小安則明白,要想取得進步,她需要好的建議和老師的改進和批評,這是針對上一次的作業,而不是自己。

傑伊喜歡走捷徑,例如喜歡坐電梯,不走樓梯。練吉有什麼卡住的地方,就會感覺不自在。

小安通常不坐電梯,而是走樓梯,享受血脈噴張的感覺。

小安的朋友如果獲得了成功,他就會鼓勵朋友,一起開心,並從朋友身上收穫經驗。

傑伊看到了別人的成功之後,他會感覺給自己造成一定的壓力。

“固定型思維”會給孩子帶來一系列困境:

“規避挑戰”“痛恨變化”“老是關注限制”“不接受批評”“喜歡呆在舒適區中”“走捷徑”“有時覺得努力無用”“不再學習上學期的功課”。

現在很多企業都喜歡成長型思維的人,因為他們總能解決問題,並且堅持到底,一些面試的時候也會問求職者。一些技能是天生的呢?還是後天學會的?

同樣生理學心理學家也證實:例如絕大部分被收養的雙胞胎,明顯的比在原生家庭生長的雙胞胎智商要高,區別是過來自養父母更高的教育水平。為他們的成長型思維,得到了很好的培養。

三、一看即會的3招,幫孩子轉換為“成長型思維”

1、不要表揚天分、才智、結果,這些都是支持結果的錯誤行為,不要在在嘗試了。

應該對過程進行鼓勵,如:

  1. 面對孩子積極投入的過程,進行表揚。
  2. 他們的努力與策略,他們的專注,堅持與進步。

對過程的鼓勵會塑造孩子的韌性,對結果的鼓勵則容易讓孩子忽略自己,關注結果本身,但很多時候,並不是每次都能有好的結果的。

比如《爸爸去哪兒》第五季,最受歡迎的一家:陳小春與應採兒的兒子Jasper。

應採兒陪著兒子玩遊戲,但一家三口都輸了,最後由吳尊女兒NeiNei 勝出,玩輸的Jasper 失望哭鬧,含淚說:“我們全都沒贏!我不想要輸,我想要每天都贏。

應採兒蹲在地上耐心安撫他,告訴Jasper“努力了,開心了就好,人生不會總贏,你的人生就不是每次都會贏,有時候會贏,有時候會輸。

孩子“迴避”困難,思維可能被“固定”了,給家長3招變“成長”

通過這種專注過程的鼓勵,孩子學會坦然接受每一種結果,無論好壞,只要是努力了,直面困難和挑戰,沒有逃避即可,試多了就會成功,而每一次成功地跨越去都會得到提升。

2、不要玩勝負式遊戲,目前市面上大部分遊戲,都是通過關卡或者勝利之後才能得到獎勵和成就感。

這些遊戲,會影響孩子切換“成長型思維”。只有勝利才有獎勵,失敗就什麼成就感都沒有的遊戲,對孩子切換到“成長型思維”有很大阻礙。

例如現在非常流行的王者榮耀,哪怕自己玩得再好,再努力,但是因為其他原因輸了,心理會覺得壓抑,輸多幾次,會持續積累,然後產生“我那麼認真玩都輸,下一局我隨便玩好了”等等的類似負面情緒。

這類勝負式遊戲玩多了,會陷入到上面圖中“固定型思維”的困境裡。

如果家長髮現孩子在玩這類遊戲,請和孩子溝通更換為玩的過程中不斷有獎勵、不斷獲取成就感的遊戲,如RPG遊戲也可以。

RPG類角色扮演遊戲,通過讓玩家扮演某個角色,然後和角色一起收穫裝備,變得更強,符合“成長型思維”專注過程的關鍵,當然也要適度遊戲。

孩子“迴避”困難,思維可能被“固定”了,給家長3招變“成長”

3、鼓勵孩子的進步,同時提出下次試試再進步一點點。

戴明博士說:懂得聚沙成塔的積累;磨練堅韌不拔的意志,突破自我設限的障礙。每天的一點點進步,是鑄就你事業成功大廈的基石,是你立身於世界的墊腳石,更是你人生道路上的鋪路石。

在孩子進步時做鼓勵,比如女子練習鋼琴時,比平時練習多彈了一次,家長可以說:“哇,女兒你真勤奮,這次多彈了一次!晚上我告訴爸爸你今天又進步了一點,下次我們彈多2次試試吧,挑戰下”,此時女兒的努力過程受到鼓勵,必然是欣然接受的,除了答應下次挑戰下彈多2次外,這樣思維就成功切換到“成長型思維”模式。

孩子“迴避”困難,思維可能被“固定”了,給家長3招變“成長”

之所以能切換到“成長型思維”,是因為大腦中的神經元,在直面困難和挑戰時,會形成更強的連接,他們會讓孩子逐漸變得越來越聰明。

孩子“迴避”困難,思維可能被“固定”了,給家長3招變“成長”

同時通過下面的圖我們可以看出,沒有“成長型思維”的學生,在接受困難的這一階段,成績會持續下滑(紅色),但那些受過“成長型思維”訓練的學生成績則得以提高(藍色)。

孩子“迴避”困難,思維可能被“固定”了,給家長3招變“成長”

如此實例這樣,每次孩子進步多一點,就鼓勵一次,肯定他的過程,讓他關注過程,至於彈得好不好,已經不重要了。

試多幾次後,孩子會越來越喜歡小挑戰,敢於挑戰,不斷一點點地進步,鼓勵,進步循環,積累起來,超越同齡人也不再是偶然。

最後

“成長型思維”造就了孩子對學習的熱愛,面對一個境況的看法,只要一個簡單的改變,就可能造成大不同,不僅僅是這境況的結果將大不相同,孩子的一生成就也會大不相同。

測試小題答案:選擇答案A或者B的,都是“固定型思維”,如果是“成長型思維”,會更關注養成了喝水的習慣,結果已經不重要了。——可以給孩子試試喔

關注我@小薩爸爸,一位架構師總監爸爸,曾從不及格到滿分,積累許多經驗,每天分享科學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