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一部七十万字的村志后,阳原的这位农民去世了

连续三天雾蒙蒙的天气,让许多人心里有些沉重。

昨天,在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政协办公室,李主席告诉了我一个不幸的消息:梁玉成老人去世了。

李主席不无惋惜地说:“他给《阳原村庄史话》留下了五篇文章,书还没出版,他倒先走了。”

我也被这消息惊呆了。梁玉成还不到七十岁,听说身体也很好,怎么突然就走了呢?

走在街上,乌云低垂,黄叶飘零,有风吹来,听来像有人在呜咽一般。我的眼前又一次浮现出梁玉成高大的身影来。

我与梁玉成的接触并不多,虽然早就知道他是阳原县揣骨疃镇揣骨疃村的党总支书记,但一直没有交往。直到2017年10月31日,也还是在李主席的办公室,听她介绍了老人含辛茹苦撰写《揣骨疃村志》的感人事迹,我决心采访这位可敬的老人,把他的经历写下来。

两天后,经朋友王克刚联系,我见到了梁玉成。他身材高大,精神矍铄,记性尤其好。谈起揣骨疃村的过往岁月,梁玉成如数家珍,完全不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梁玉成1952年2月出生,当过小队长、大队会计、大队长,后来又连续当了25年村党总支书记,直到2014年4月卸任。当村干部的这些年,他为村里作了不少事,可以说村里的每一点变化,都有他的心血。也正因为如此,他几次被评为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市劳模和市人大代表,揣骨疃村也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的荣誉称号。

留下一部七十万字的村志后,阳原的这位农民去世了

梁玉成在工作

梁玉成的心里一直藏着一个心愿:他要为揣骨疃村编一本村志,因为揣骨疃村“文化底蕴深,民间礼数多,是戏窝子”。

编村志可不是件容易事儿。尤其他是个农民,编村志更被人认为是“非分之想”。梁玉成却不为所动。从1975年当会计那天起,他就开始收集各种资料。以后村里发生的大事小情,他都要用笔记下来。为了学习村志的写法,他曾经远赴山西昔阳求教。

李氏家族是村里的名门望族,县里的很多史志都有现成记载,但梁玉成一直对有的说法存疑。为了弄清李家的来龙去脉,特别是李泰棻的生卒年限,他历经周折,几次登门去请教李泰棻的后人,终于弄清了李泰棻的去世时间和地点,纠正了长期流传的错误说法。

2013年8月,共计70多万字的《揣骨疃村志》出版,并由国家图书馆收藏。2017年3月,经他手修订的村志再版。《中国绿色时报》的副总编李树明认为该书的出版“恐怕是史无前例的一大壮举”。历史学家李泰棻的儿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天锡说:“梁公此作为实在可敬可佩。”

记得那次采访,梁玉成对我说,他为自己制定了“两步走”计划:一是继续修改完善《揣骨疃村志》以“存世、资政、教化”,一是把揣骨疃镇56个村的村史写下来。这次他为县政协编撰的《阳原村庄史话》,已经完成了写揣骨疃、双塔、东白家泉、上庄和山区村的五篇文章。

留下一部七十万字的村志后,阳原的这位农民去世了

村志编撰人员合影,左起第三人为梁玉成

为了写《揣骨疃深山区村庄》,梁玉成走遍了地处深山区的4个行政村和14个自然村。尤其是自然村,地处偏僻、道路难走不说,村里居住的人口已不多。每次梁玉成都是自己打车去,没人为他掏钱,光是打车钱累计下来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别说山区跋涉的颠簸和劳顿了。但梁玉成说:“这不算啥,就当是玩儿。”

有时候就是这样,当一个人的境界达到一定高度,用“玩儿”的心态去面对困难时,困难就变成了乐趣,就迎刃而解了。

梁玉成做这一切很辛苦。他只有初中一年级的学历,要处理好有些文字,很难做到得心应手。尤其是不会使用电脑,给他带来了很多困难。每次写文章,他都得先用笔写好,再让孩子们帮忙在电脑上打出来。但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他说这是一种责任,一个热爱家乡喜欢村史的老年人的责任。

梁玉成的计划是走遍揣骨疃镇的所有村庄,然后详实地记录下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但还没有来得及完成这个心愿,他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好在揣骨疃镇的山山水水记得他,阳原县的人们也记得他,因为他用自己的心血,为阳原县留下了一部完整的村志,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忆。

留下一部七十万字的村志后,阳原的这位农民去世了

梁玉成编撰完成的《揣骨疃村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