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一部七十萬字的村志後,陽原的這位農民去世了

連續三天霧濛濛的天氣,讓許多人心裡有些沉重。

昨天,在河北省張家口市陽原縣政協辦公室,李主席告訴了我一個不幸的消息:梁玉成老人去世了。

李主席不無惋惜地說:“他給《陽原村莊史話》留下了五篇文章,書還沒出版,他倒先走了。”

我也被這消息驚呆了。梁玉成還不到七十歲,聽說身體也很好,怎麼突然就走了呢?

走在街上,烏雲低垂,黃葉飄零,有風吹來,聽來像有人在嗚咽一般。我的眼前又一次浮現出梁玉成高大的身影來。

我與梁玉成的接觸並不多,雖然早就知道他是陽原縣揣骨疃鎮揣骨疃村的黨總支書記,但一直沒有交往。直到2017年10月31日,也還是在李主席的辦公室,聽她介紹了老人含辛茹苦撰寫《揣骨疃村志》的感人事蹟,我決心採訪這位可敬的老人,把他的經歷寫下來。

兩天後,經朋友王克剛聯繫,我見到了梁玉成。他身材高大,精神矍鑠,記性尤其好。談起揣骨疃村的過往歲月,梁玉成如數家珍,完全不像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

梁玉成1952年2月出生,當過小隊長、大隊會計、大隊長,後來又連續當了25年村黨總支書記,直到2014年4月卸任。當村幹部的這些年,他為村裡作了不少事,可以說村裡的每一點變化,都有他的心血。也正因為如此,他幾次被評為河北省張家口市的市勞模和市人大代表,揣骨疃村也獲得了“全國文明村鎮”的榮譽稱號。

留下一部七十萬字的村志後,陽原的這位農民去世了

梁玉成在工作

梁玉成的心裡一直藏著一個心願:他要為揣骨疃村編一本村志,因為揣骨疃村“文化底蘊深,民間禮數多,是戲窩子”。

編村志可不是件容易事兒。尤其他是個農民,編村志更被人認為是“非分之想”。梁玉成卻不為所動。從1975年當會計那天起,他就開始收集各種資料。以後村裡發生的大事小情,他都要用筆記下來。為了學習村志的寫法,他曾經遠赴山西昔陽求教。

李氏家族是村裡的名門望族,縣裡的很多史志都有現成記載,但梁玉成一直對有的說法存疑。為了弄清李家的來龍去脈,特別是李泰棻的生卒年限,他歷經周折,幾次登門去請教李泰棻的後人,終於弄清了李泰棻的去世時間和地點,糾正了長期流傳的錯誤說法。

2013年8月,共計70多萬字的《揣骨疃村志》出版,並由國家圖書館收藏。2017年3月,經他手修訂的村志再版。《中國綠色時報》的副總編李樹明認為該書的出版“恐怕是史無前例的一大壯舉”。歷史學家李泰棻的兒子、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天錫說:“梁公此作為實在可敬可佩。”

記得那次採訪,梁玉成對我說,他為自己制定了“兩步走”計劃:一是繼續修改完善《揣骨疃村志》以“存世、資政、教化”,一是把揣骨疃鎮56個村的村史寫下來。這次他為縣政協編撰的《陽原村莊史話》,已經完成了寫揣骨疃、雙塔、東白家泉、上莊和山區村的五篇文章。

留下一部七十萬字的村志後,陽原的這位農民去世了

村志編撰人員合影,左起第三人為梁玉成

為了寫《揣骨疃深山區村莊》,梁玉成走遍了地處深山區的4個行政村和14個自然村。尤其是自然村,地處偏僻、道路難走不說,村裡居住的人口已不多。每次梁玉成都是自己打車去,沒人為他掏錢,光是打車錢累計下來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更別說山區跋涉的顛簸和勞頓了。但梁玉成說:“這不算啥,就當是玩兒。”

有時候就是這樣,當一個人的境界達到一定高度,用“玩兒”的心態去面對困難時,困難就變成了樂趣,就迎刃而解了。

梁玉成做這一切很辛苦。他只有初中一年級的學歷,要處理好有些文字,很難做到得心應手。尤其是不會使用電腦,給他帶來了很多困難。每次寫文章,他都得先用筆寫好,再讓孩子們幫忙在電腦上打出來。但他從來沒有想過放棄,他說這是一種責任,一個熱愛家鄉喜歡村史的老年人的責任。

梁玉成的計劃是走遍揣骨疃鎮的所有村莊,然後詳實地記錄下歷史上的事件和人物。但還沒有來得及完成這個心願,他就被病魔奪去了生命。

好在揣骨疃鎮的山山水水記得他,陽原縣的人們也記得他,因為他用自己的心血,為陽原縣留下了一部完整的村志,也為後人留下了一段真實的歷史記憶。

留下一部七十萬字的村志後,陽原的這位農民去世了

梁玉成編撰完成的《揣骨疃村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