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宋太宗得位不正,但这些史实又怎么解释?会不会有第三种可能?

宋太祖赵匡胤的去世,赵光义继任皇位,这个兄终弟及似乎与后世中原王朝的继位很不一样。所以就有了斧声烛影的说法,传闻赵光义杀害赵匡胤夺取位置。

赵光义原来叫赵匡义,因为哥哥当了皇帝,所以这个匡就不能用了,只能改成光义,他的弟弟匡美也改成光美。赵光义当上了皇帝,他的弟弟的光字也不能用了,所以改为赵廷美。

所以赵光义让弟弟改名字是合乎常理的,因为有先例的,并不是对弟弟的一种迫害。

假设宋太宗得位不正,但这些史实又怎么解释?会不会有第三种可能?

关于赵光义继位任皇帝是否正当,史书上还特意用了赵光义的母亲杜太后的话,以及赵匡胤本人的话来证明。

杜太后在临终的时候,召赵普进来,然后对赵匡胤说了这样的话。

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主天下耳。使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有乎?汝百岁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万几至众,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宋史·列传·卷一》

然后问赵普,你是不是已经记下来了。这就是著名的“金匮之盟”。

杜太后是961年去世,赵匡胤是976年去世,这中间相差15年。961年是陈桥兵变的第二年,赵匡胤次子赵德昭只有10岁,从这些背景看,杜太后说这样的话还是有些道理,因为当时五代十国政权变化的确频繁。

但仔细推敲,这里显然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因为当时的人证只有赵普一人。赵普在赵匡胤后期因为收了吴越国很多金瓜子,再加上府上之人横行不法,已经失宠了。

杜太后说这样的话的确站不住脚,因为她怎么知道自己死后,赵匡胤不久就会死去呢?事实上赵匡胤还活了15年,儿子早就不是幼主了。

赵普的话更加不能作为证据,因为他与赵光义之间有利害关系。

假设宋太宗得位不正,但这些史实又怎么解释?会不会有第三种可能?

赵匡胤也说过赵光义要当皇帝。

每对近臣言:“太宗龙行虎步,生时有异,他日必为太平天 子,福德吾所不及云。”——《宋史·本纪·卷三》

这句话怎么都不像是一个皇帝说的话,更像是一个江湖术士说的话。这里用了每对近臣言,这个近臣是谁呢?没有任何记录,而且是多次这样说。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笨到如此程度,哪怕自己的亲生儿子。

这显然完全不合常理。

所以杜太后和赵匡胤说的话的真实性的确是值得推敲的,因为有太多的不合常理的成分在,有欲盖弥彰之嫌,这两个人的说法不能证明赵光义的合理性,反而更让赵光义有嫌疑。

假设宋太宗得位不正,但这些史实又怎么解释?会不会有第三种可能?

如果是夺位,但是下面列举这些史实又该怎么解释呢?

1、赵匡胤无太子

赵匡胤没有立太子的,赵匡胤次子赵德昭是951年出生,赵匡胤死时976年,也就是25岁的赵德昭即不是白痴,又早已成年,为什么不立呢?

2、赵光义被封晋王

开宝六年也就是973年,赵光义被任命为晋王,而且职位在宰相之上。此时赵德昭是什么职位呢?

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连个王都不是。

晋王不是普通的王爷,这个称号的王一般都是重量级的王。比如司马家族最后被封为晋王,然后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唐高宗李治当皇帝前的最后的皇位是晋王。隋炀帝杨广也受封过晋王。这些都在赵匡胤之前发生的事情,他对这些事情不可能不清楚,但为什么还要坚持封自己的弟弟为晋王,不在这个时候给自己儿子打造接位班底呢?

3、赵光义平稳接位

赵光义接位并没有发生任何的军事上的对抗,他的弟弟赵光美,他的侄子赵德昭都没有任何表示反对的声音,大臣也没有表示反对。假如真的是夺位,此时既得利益受损者赵光美,赵德昭应该联手起兵,为什么他们没有任何的动作呢?

赵光义继位之后,弟弟赵光美,侄子赵德昭一开始并没有受到迫害,相反赵德昭还第一次受封为武功郡王。这又怎么解释呢?

假设宋太宗得位不正,但这些史实又怎么解释?会不会有第三种可能?

知常容提出一种假设:

李克用的后唐,石敬瑭的后晋,刘知远的后汉,他们的身份都是沙陀族,沙陀人是从唐末迅速崛起,特别在黄巢起义之后,他们拥有的份量越来越重。直到郭威灭后汉建立后周才不是沙陀人的天下。

看上去似乎历史很久远,其实从后唐到后周也就二三十年时间。朝代一直在变更,所以这一种思维肯定会影响到赵匡胤,沙陀族的传位方式肯定没有中原皇朝传位方式那么严格和严谨,肯定不是严格执行立嫡立长制。所以当时的民众也会受到这种方式的影响,赵匡胤自然也在其中。赵匡胤出生于927年,所以兄终弟及的思维方式在赵匡胤脑中成形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可能。

假设宋太宗得位不正,但这些史实又怎么解释?会不会有第三种可能?

但是随着北宋传到赵光义手中,地盘越来越大,也越来越稳固。此时赵光义希望传到自己儿子手中,想恢复这种立嫡立长的制度。所以他就迫害赵廷美,赵德昭,罪名都是想当皇帝。赵光义因为迫害赵廷美,长子赵元佐为其求情不准反被逼疯。

按道理父亲迫害叔叔,赵元佐是即得利益者,应该开心,就算是救,也不会暴烈到把自己逼疯的程度,意思意思就可以了。所以赵元佐的反应更能从侧面证明可能兄终弟及是当时传位惯例,否则无法解释赵元佐这种反应。

最终赵光义终于将皇位传到赵恒手中,也就是宋真宗的手里,从此父死子及重新恢复。从后世看赵光义的接位就变得十分怪异了,所以那些写史者为了证明赵光义的合理性,编出杜太后,赵匡胤说的话来证明,反而将一件简单合理的事情越描越黑。

不知道这一种假设合不合理呢?请发表你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