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有道菜叫“羊尾”,是地道老川菜,瀘州現在會做的不多了

瀘州有道菜叫“羊尾”,是地道老川菜,瀘州現在會做的不多了

四川這個地方如果非要拿一個可以達成共識的東西出來,就是大多數四川人會吃會做,不管川菜的歷史有多久遠,起碼從清代到民國,川菜形成了自己的獨有風格,如果僅僅用麻辣鮮香來做比喻,或者以為川菜只是又麻又辣,其實是對川菜的一種誤解。

川菜三派的劃分,是在已有定論的上河幫,小河幫,下河幫的基礎上,規範化完整表述為:上河幫川菜即以川西成都、樂山為中心地區的蓉派川菜; 小河幫川菜即以川南自貢為中心的鹽幫菜, 同時包括宜賓菜、瀘州菜和內江菜 ;下河幫川菜即以重慶江湖菜、萬州大碗菜為代表的重慶菜。三者共同組成川菜三大主流地方風味流派分支菜系,代表川菜發展最高藝術水平。

瀘州有道菜叫“羊尾”,是地道老川菜,瀘州現在會做的不多了

這其中作為大河幫小河味道的瀘州菜其實是博採眾家之長,也有自己獨到的特色。瀘州菜未必能代表川南,或者什麼流派,但是把瀘州菜排除掉那是不科學的。我覺得瀘州人不必要驕傲自滿,當然我們也沒有那種惡習,吃這個東西,除了味道還有情緒,記憶往往把美味放大,今天年輕一輩的瀘州人雖然物質比父輩們豐富,但是不客氣的說,很多人沒有吃到過正宗的瀘州菜,老瀘州菜正在慢慢被人遺忘。

其實遺忘的原因無法有幾點:一是社會發展,不能與時俱進,有的方式方法確實略顯老套;二是匠人精神的缺失,食客對味道的靈敏度和追求在變化,快節奏的今天,讓很多應該慢工出細活的菜品,吃得人不願意等,做得人也就索然無味了。三是學的時候縮短,速成比科班更重要,大家不願意下功夫,半吊子也趕鴨子上架,反正追求短平快,就這樣讓瀘州味道越來越大同小異,不再精彩。

瀘州有道菜叫“羊尾”,是地道老川菜,瀘州現在會做的不多了

今天有一部分人願意迴歸一種慢生活的年代,自然讓一些還懷揣著好手藝的人可以施展身手,所謂高手在民間,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江陽沽酒客不會做菜,但是總希望有人把傳統保留下來,市場總是有的,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一道川菜裡的冷菜甜品,也是老瀘州人對正宗瀘州的記憶“糖粘羊尾”。

據說在清朝中期四川廚師研究的,是因為那個時候四川是內陸盆地,沒有海鮮類,正好在家畜身上研究菜品,“糖粘羊尾”,在90年代以後,就慢慢的消失在大家的飯桌上了,因為它有對身體有很多不健康的因素。

“糖粘羊尾”是老川菜,瀘州老廚師沒有不會的,也叫“掛霜羊尾”、“炸羊尾”。菜名為“羊尾”,實則沒有羊尾,我們四川人很有趣的地方就是,川菜不能僅從菜名去望文生義。比如炒鳳尾,並沒有鳳凰的尾巴,實則為清炒萵筍尖;魚香肉絲,並沒有用到魚,實則為魚香味型的炒肉絲;開水白菜,並不是燒鍋開水煮白菜,實則是頂級高湯煮白菜;水煮肉片,並不是清淡的白開水煮肉片,實則是香辣的熱油淋肉片;鴛鴦火鍋,並不是燙鴛鴦肉的火鍋,實則是指紅湯、白湯共一鍋的雙味火鍋,最厲害的是夫妻肺片,當然不是兩口子肺片了。這充分說明川菜的文化底蘊相當深厚,才會有如此獨到意境的菜名。

瀘州有道菜叫“羊尾”,是地道老川菜,瀘州現在會做的不多了

“糖粘羊尾”,只是說菜品做出來其形狀和羊尾巴很像而已,是一種形象的借喻說法。這道菜今天的一些餐廳很難看到,不過瀘州農村傳統九大碗田席裡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品,嚴格的說是屬於幹碟裡的一個冷吃菜,是老人小孩在筵席上包“雜包”的必包品種。

一般的廚師製作“糖粘羊尾”,選用的原料是肥豬肉、澱粉、雞蛋、白砂糖。其做法是先將肥豬肉煮熟後撈起冷卻,切成手指條,掛全蛋糊放入油鍋炸,最後將炸好的原料掛糖霜。其實用肥膘肉不是最佳的選料,上等的羊尾要選用豬邊油,也叫豬板油。

瀘州有道菜叫“羊尾”,是地道老川菜,瀘州現在會做的不多了

“糖粘羊尾”菜品的一個最大特點在於“入口化渣”,只有用豬邊油製作的羊尾才能達到入口化渣的成菜效果。肥膘肉也好、豬邊油也好,在掛糊炸制的過程中,其實是內部豬脂肪受熱熔化的過程,相當於是在煉豬油,但是這個豬油又被包裹在蛋糊裡不能滲透出來。

從這個原理我們就可以知道,根據平時的熬肉和熬油的經驗,肉熬油後其油渣較多其綿老,邊油熬油後其油渣少而細嫩,平時吃一些邊油油渣也有入口化渣的口感。因此,在選主料上應以邊油為佳,肥膘肉次之。另外傳統的炸羊尾的澱粉糊是採用全蛋、澱粉、水三者的混合。而且是直接把全蛋打散就與水、澱粉一起和勻。炸出來的半成品色澤金黃、表皮酥脆。

瀘州有道菜叫“羊尾”,是地道老川菜,瀘州現在會做的不多了

吃這道菜的時候,可配一個酸辣黃瓜一起,這樣可以調和因吃了羊尾而感覺油膩,(熱量,飽和脂肪酸,膽固醇偏高等等,建議少吃)成菜結果,內金黃,外白如玉,形如羊尾,甜味適中滋潤,這道菜對瀘州人特別是老瀘州人都是一段過去的記憶。

今天瀘州的老菜你們還能記起多少呢?芙蓉雞片,附骨雞、甜黃菜、桂花飯、烘蛋、豆瓣砣魚、蘑芋燒鴨子、黃燜江團、紅苕雜燴、乾燒水密子等還有哪些瀘州菜讓你記憶猶新呢?歡迎各位瀘州的吃貨們來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