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哭聲免疫法”…老觀念正一步步地毀掉孩子的獨立性

小男孩:“媽媽我怕”。

媽媽:“你是男孩子,要勇敢,不要動不動哭哭啼啼,女孩子才是這樣的。”

小男孩:“媽媽我不想自己睡,我怕黑。”

媽媽:“有啥可怕的,你是小男子漢,不能老粘著媽媽,會被人笑話的。”

這些情景是不是很熟悉,對待每個男孩子,家長們總是在糾結,男孩子需要窮養,需要早早鍛鍊他們獨立的能力,男兒有淚不輕彈,不能膽小,不能軟弱,要勇敢,要喜歡汽車積木,不可以喜歡花朵洋娃娃。這些是很多家長對男孩子貼的固有標籤。

可怕的“哭聲免疫法”…老觀念正一步步地毀掉孩子的獨立性

獨立性應該強迫?還是培養?

1.美國行為主義創始人約翰提出“行為矯正式的兒童教育體系”。他認為對待孩子要尊重,但是要超越情感因素,要把孩子當做機器一樣訓練,塑造和糾正。比如當孩子哭鬧時,不要去抱孩子,要讓孩子自己安靜乖巧下來,再去抱他們,這樣就會打造出優秀獨立的孩子。孩子對於父母的依賴僅僅侷限於食物,如果提供除食物以外的滿足,孩子就會產生極大的依賴性,不利於孩子的成長以及人格的發展。

2. 比如哭聲免疫法,就是行為主義嬰兒的訓練法。從小接受這種教育的孩子,或許短時間內可以減少哭泣,但在研究進行20年後,弊端很多,它會迫害孩子的全能自戀感,在母親冷眼旁觀孩子哭鬧的5分鐘時間裡,嬰兒或許會覺得天都塌了,他們會積累巨大的恐懼和憤怒。輕則睡眠障礙,重則精神分裂,產生自閉症。而提出這套體系的約翰,大兒子自殺,女兒自殺未遂,小兒子流浪度日,外孫女也是酗酒者。

可怕的“哭聲免疫法”…老觀念正一步步地毀掉孩子的獨立性

1959年恆河猴代母養育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哈洛等人在60年前做了一系列“恆河猴“實驗,將剛出生的猴子和媽媽分開餵養,雖然身體正常,但卻會出現一系列不正常行為。最後得出結論:愛存在需要三個變量,即觸摸、運動、玩耍。

1

觸摸、運動、玩耍

身體接觸遠遠超過食物的重要性。將剛出生的幼猴和母親分開,在鐵籠中進行“代母養育實驗“,其中一個是掛著奶瓶,可以24小時餵養的鐵絲媽媽,另一個則是絨布媽媽。只有幼猴餓的時候才會去鐵絲媽媽那裡,剩下的時間都依偎在絨布媽媽懷裡;

如果鐵籠中同時放著鐵絲媽媽和其他玩具,幼猴會蜷縮在角落,但同時放著絨布媽媽和其他玩具時,幼猴會依偎在絨布媽媽懷裡,時不時大膽去觸碰一下玩具;

玩耍運動也需要和媽媽在一起才能逐漸培養。由絨布媽媽培養的猴子,無法和同類進行玩耍,性格孤僻,甚至不能進行交配,但是如果出現一個可以來回擺動的,且可以陪伴幼猴玩耍的絨布媽媽,幼猴長大後行為也會正常很多。

2

獨立性不是逼出來的

這一系列的實驗,對寶媽們改變傳統育兒觀念有了進一步的提示。獨立性並不是父母狠心逼出來的,而是給予孩子細心的呵護,溫柔的關心,讓孩子建立完全的依賴,在足夠的安全感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才會具有更獨立的性格。

可怕的“哭聲免疫法”…老觀念正一步步地毀掉孩子的獨立性

如何培養寶寶的獨立性格

與食物相比,身體的接觸,如擁抱,撫摸對於孩子的依戀感形成尤為重要,要儘量避免孩子與父母的長期分離,減少分離焦慮對孩子產生的消極影響,如果分離,一定要做好溝通。

1

三歲前的寶寶

0~3歲,是寶寶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孩子需要父母多多注意自己的心理需求,並及時滿足。多給予孩子身體上的擁抱和撫摸,陪伴孩子玩耍;

如果孩子哭鬧不止,也不要置之不理,或者大聲叫喊,要低聲輕柔的安慰他們,比如轉移注意力,陪他們玩遊戲,找到他們的興趣點。

2

三歲後的寶寶

可以嘗試分床睡覺,逐漸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高質量的睡眠;

孩子做事情有的時候會慢半拍,或者笨手笨腳,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慢下來,切忌不可急吼吼地幫孩子做自己的事情;

如果孩子犯錯,應該鼓勵他們重新嘗試,給予他們面對困難的信心,陪伴他們建立獨立的性格。

可怕的“哭聲免疫法”…老觀念正一步步地毀掉孩子的獨立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