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市场对于减持如此恐惧?

靳源春


任何市场向来都素有“减持恐惧症”。究其原因如下:

(一)投资者信息不对称

由于A股市场消息面的极度不对称,当看到股东减持,特别是重要股东,如实控人等减持,很多投资者往往会跟风走人。特别是,重要股东频繁的减持,这种减持无疑会打击投资者的积极性,由于他们时直接经营者,投资者普遍会认为公司将出现重大利空来,引起恐惧。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大股东减持都是“负面”的,比如,大股东出现资金紧张,希望套现投资别的领域,这时对公司基本面的影响不大。


(二)减持往往在阶段高位

股东的减持向投资者传递的是股价估值过高的信号。从历史数据看,突然的减持往往意味着在未来2~3月内股价出现阶段性顶部。同时,由于减持热情高涨,市场内大宗交易活跃,股票折价率攀升,引起二级市场股价的回落。


(三)减持成风,套现无底线

由于A股公司高市盈率发行制度,导致了大股东或者实控人低成本持有大量股份,一旦解禁期过,资本市场与生俱来的套现本能,导致大股东频频减持。当这种冲动,成为了A股市场的一种风气,在监管不足的情况下,久而久之,逢减必跌,成为了A股股民心理暗示。这是一种市场训练,如同新股扩容导致股市下跌一样,减持是A股的又一大顽疾,是股民心理不可回避的阴影,如无制度保障,这个魔咒还将继续延续下去。


减持猛如虎,IPO堰塞湖是A股市场的两大顽疾,如何解决好这两个问题,直接关系到A股未来慢牛的走势,不容小觑。


进击的以楠


大股东或者公司高管大量卖出持股,投资者就要加以注意,毕竟是他们直接经营上市公司,如果他们也在大比例卖出持股,投资者就有理由担心,是不是股价已经高估?或者公司的经营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如果只是少数高管卖出少量股票,投资者可以姑且理解为是他们自身的财务需求引发抛售股票,尚可以继续持有股票。

  投资者最应该警惕的是那些绩差公司的大股东抛售股票,这些公司已经成为绩差股,如果大股东不想办法扭转颓势,未来将会大概率变为ST公司甚至是被暂停上市或者终止上市。如果此时大股东抛出减持股票的计划,很显然是对公司的未来感到束手无策,投资者有理由相信大股东已经没有能力让公司扭亏,这样的减持属于“绝望型”减持,投资者也要开始注意长期投资风险

通常情况下,一个财务稳健、具备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是不会轻易减持股票的;而财务投资者则有所不同,他们可能因为对股市大势的判断,对自身投资品种的结构优化等诸多因素而减持股票,所以投资者要区别对待。

  但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公司高管个人的股份变动。公司高管的持股不像大股东持股有那么多的限制,所以一旦公司高管开始大面积减持股票,可能就是公司走下坡路的前兆,此时投资者如果找不到强有力的支持公司股价上涨的理由,还是应该以规避风险为宜。

  当然,大股东减持股票也有一种例外,就是迎接新东家入主,大股东把全部持股转让给新东家,完成大股东的变更,或者引入战略投资者。此时投资者要根据新东家的实力来判断公司未来的变化,如果新东家拥有很优质的核心资产,投资者不妨加以期待;但如果新东家就是个投资公司之类的炒家,投资者就要警惕,这可能是一个投机行为,公司的实质可能不会发生转变。


玄阳看gu


大股东减持一直被投资者看作利空。每当出现大股东减持的消息,对投资者和机构都产生心理压力,不仅个股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挫,如果减持比较集中,还会对整个股市产生冲击和影响。大股东、董监高集中、大规模减持冲击市场,给其他投资者带来伤害。

大股东减持、特别是大规模减持是对企业前景不看好的表现。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上市公司,多数的大股东减持不是为了投资更好的产业、更好的项目,而是将资金转移或圈钱走人。

如何克服“减持恐惧症”

在市场的弱势反弹中,重要股东们“落袋为安”的倾向使投资者或慌张,或纠结,到底减持潮何时才能减速?是否会使期待中的吃饭行情夭折?

兴业证券的看法比较悲观。其认为,从历史数据来看,突然的减持爆量往往意味着在未来2-3 月内指数出现阶段性顶部。同时,由于减持的热情上升,市场内大宗交易开始活跃,折价率开始快速攀升。数据显示,6月大宗交易折价率市值平均已经来到了5.00%上方,略小于去年五月份(股灾前)的极值 5.52%。 从历史经验来看,折价率的赶顶现象往往预示随着股指在未来2-3个月出现阶段性顶部。

对此,兴业证券总结,从产业减持与大宗交易的角度来看,似乎场内资金对于 6 月小幅上涨的行情并未有太足的信心,其认为,上述数据可看出,场内大宗交易主体对于目前市场上流传甚广的“吃饭行情”所推崇的上方空间持相对谨慎态度。

事实上, A股市场向来有“减持恐惧症”,当看到重要股东减持时,在信息并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部份投资者往往会跟风走人。对此,一位高校金融系教授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大股东减持都是“负面”的,投资者对大股东减持行为的判断,还是要根据大股东的动机,并结合公司的基本面。比如,一种可能是大股东出现资金紧张,希望套现投资别的领域,或者希望把手中的股票释放出来给一些新的概念投资者,这时对公司基本面的影响便不是负面的。

而招商证券则认为,一直以来,很多投资者都理所当然的认为股东减持是对股价的绝对利空,但仔细想来,答案其实并没有那么显而易见。不可否认,股东的减持行为向投资者传递了股价估值过高的信号,很有可能会导致股价下跌;但另一方面,股东不会愿意将自己的股票低价卖出,他们有激励在实际减持前通过影响公司决策(如发布高送转公告) 等方式先推高股价,然后再进行减持。如此一来,就个股而言,大股东减持期间反而可能会存在超额收益。

在一些上市公司中,存在着公布高送转伴随着重要股东减持计划的现象,那就是“股东减持混搭高送转”。例如,6月23日,吴通控股公布2016年半年度利润分配预案,实际控制人万卫方提议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30股。随后在6月28日,公司公告称,持股5%以上的公司股东万卫方、薛枫、谭思亮、何雨凝等计划三个交易日后的六个月内,合计减持公司股份不超6293.9万股,占总股本的19.75%。类似情况的还有怡球资源。

招商证券表示,其研究发现,减持公司实施高送转的比例高于A股市场比例,且减持比例越高,越可能实施高送转;减持比例在 5%-8%之间,且减持期间实施高送转的股票样本,80%都在公司宣布减持计划后的前两个月表现出明显正的超额收益,并且平均上涨幅度超过上证指数25.08%。因此,其建议,从个股博弈的角度,实际控制人或控股股东减持比例在5%-8%之间、减持公告时股价低于前 3个月均价,且存在高送转预期的股票存在中短期的参与机会。

不过,在近期存量博弈的市场中,重要股东频繁的减持,无疑会打击投资者的积极性,从而消减市场的投资信心。 西南证券建议,适当规避频繁减持且减持金额较大的个股,可以关注大股东或重要股东大幅度净增持的个股。


记录点滴人生


市场对于减持的恐惧要从很多年前的股改说起。

大约在15年以前的时候,国有股和法人股是不能流通的。即不能买,也不能卖。几乎所有股票里面都有大量的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和法人股,还有少量的社会股——即在发行上市时,在二级市场投资者买入的股票。这部分股票是能流通的。

但是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成本是很低的,一般都在每股1元以下。而能流通的社会股,大多是以二三十倍的市盈率发行的。投资者买入这些社会股的成本大多都在二十元以上。也就是说不能流通的法人股和国有股的持股成本极低,通过多年的分红送转,成本趁近于零。而股民和二级市场的机构手中的社会股的成本很高,大多是几十元一股。

当时管理层就要把国有股和法人股直接变成和社会股一样可流通的股份。这引起了股市的多次恐慌。股市多次此了剧烈的调整。大多数的投资者拒绝成本极低的大股东的股票直接上市流通。于是出现了股权分置改革,简称股改。

股改实质就是管理层为了平衡大股东和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利益,以无偿送给二级市场投资者25%的股份为条件,换得大股东持有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上市流通的权力。

最后股改成功了,大股东的股份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了。但是股改后造成的巨量的大股东卖出压力不可能马上消化,大股东的持股成本即便白送给股民25%股份后,依然成本很低。大股东随时可以用任何价格卖出,只要它想卖。任何价位大股东都是获利的。

所以对于极低成本的大股东减持股票,市场依然是恐惧的。因为大股东的持股非常多且成本极低。很多股票大股东持有的股份占70%甚至90%以上!这么多的股票现在可以流通,如果都抛售了,那显然是很恐怖的,是市场难以承受的。

为了防止减持对市场的冲击,管理层对大股东减持进行了约束。即必须慢慢的减持,不可以一步到位。而且还要事先公告。

尽管如此,面对大股东所持有的巨额股票和极低的成本,市场依然心存芥蒂。


孟可的思想空间


为什么市场对于减持如此恐惧?这个问题比较好,可以说,减持对于A股市场的个股来说基本都是滑铁卢,只要个股发布减持消息,那么一般股价都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甚至有的个股会出现连续性的跌停,让很多人股民防不胜防,叫苦不迭。目前市场整体方向向下,处于熊市不断筑底的过程中,但进入到2019年,市场的减持力度不断加大,各大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都公布减持计划,甚至有的还出现了清仓式的减持,对于股价的走势影响是非常大。那为什么减持影响这么大吗?其实道理很简单,大股东减持了,不管你是处于什么原因,市场的理解是,你对公司的发展不看好了,主人都要跑了,客人跑的就更快了。虽然这个理由比较普通,但这就是散户心理的写照,如果你对公司发展前景有信心,那你应该是加大投入,应该是增持股票,现在你减持,甚至清仓式的减持,别管这个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如何,至少股东不好看,这样的暗示对于投机氛围非常浓厚的A股市场就是一个重大的利空影响,所以散户也会不顾一切的出逃,从而形成了一定的恐慌作用,现在很多散户交易,只要有大量的减持,这样的股票已经列为危险品类,不持有或者而不参与。


总之,对于减持的恐惧来源于情绪的作用,还是考验管理层的治理智慧,希望能够制度层面对于减持进行规范,减少减持对于市场冲击,也会减少恐惧!



小散李大鹏


在股票市场里,减持意味着抛售,而抛售意味着股价下跌,而股价下跌就是重大的利空,意味着亏钱,所以大部分的散户都会把减持看成是亏钱。

只不过,现在散户聪明了,机构主力以及上市公司也更坏了。这就是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吧。

上市公司和机构知道散户对于减持是非常恐惧的,因此常常会利用A股的一些规则,来进行诱空,欺骗散户。

所以,我们一定要理解股市,看懂走势,不要被表面现象所欺骗!

我给大家总结了这么几点,大家可以参考下:

1)底部的利空不是利空。在一个底部区域里如果出现了长期的横盘震荡洗盘,这个时候出现了利空下跌,不要害怕。第一时间检查自己持有的个股基本面有没有发生变化,估值是否较低,如果基本面没有变化,估值又较低,还处于一个底部区域,那么这样的下跌+减持利空基本都是挖坑,应该坚持持有,甚至逢低吸纳。

2)查看减持的确定性。现在A股规定的是,大股东减持必须提前公告,但是这个公告只是告诉你大股东可能会减持,但是实际上不一定100%减持。因此我们要从未来的走势里观察,大股东有没有减持,减持了多少。

如果是大批量的,频繁地减持,那一定是个股发生了变化,所以应该换股或者止损。但是减持占比非常低,甚至只是预告性的,没有实际完成,那也就不必慌张了。

结论:

记住,投资股票,还是要看懂周期,看懂估值,看懂目前的一个形态,不要总是被利好消息勾引,也不要被利空吓倒。股市里:“高位的利好不是利好,底部的利空也不是利空!”这些基本都是主力机构常用的伎俩,但是却屡试不爽。

为什么呢?因为大家总是在错误的周期里做错误的交易,导致熊市末期满仓大亏,牛市高位重仓小赢,自然容易上当。


关注张大仙,投资不迷路,【专栏】有干货,欢迎“品尝”。


琅琊榜首张大仙


大股东或者公司高管大量卖出持股,投资者就要加以注意,毕竟是他们直接经营上市公司,如果他们也在大比例卖出持股,投资者就有理由担心,是不是股价已经高估?或者公司的经营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如果只是少数高管卖出少量股票,投资者可以姑且理解为是他们自身的财务需求引发抛售股票,尚可以继续持有股票。

投资者最应该警惕的是那些绩差公司的大股东抛售股票,这些公司已经成为绩差股,如果大股东不想办法扭转颓势,未来将会大概率变为ST公司甚至是被暂停上市或者终止上市。如果此时大股东抛出减持股票的计划,很显然是对公司的未来感到束手无策,投资者有理由相信大股东已经没有能力让公司扭亏,这样的减持属于“绝望型”减持,投资者也要开始注意长期投资风险。

通常情况下,一个财务稳健、具备发展潜力的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是不会轻易减持股票的;而财务投资者则有所不同,他们可能因为对股市大势的判断,对自身投资品种的结构优化等诸多因素而减持股票,所以投资者要区别对待。

但有一点值得关注,就是公司高管个人的股份变动。公司高管的持股不像大股东持股有那么多的限制,所以一旦公司高管开始大面积减持股票,可能就是公司走下坡路的前兆,此时投资者如果找不到强有力的支持公司股价上涨的理由,还是应该以规避风险为宜。

当然,大股东减持股票也有一种例外,就是迎接新东家入主,大股东把全部持股转让给新东家,完成大股东的变更,或者引入战略投资者。此时投资者要根据新东家的实力来判断公司未来的变化,如果新东家拥有很优质的核心资产,投资者不妨加以期待;但如果新东家就是个投资公司之类的炒家,投资者就要警惕,这可能是一个投机行为,公司的实质可能不会发生转变。


精准打击拐点


减持是A股市场中常有的行为,大股东股票解禁之后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减持手中的股票。

减持通常被解读为利空

减持就会对股价产生一定的压力,投资者心里对个消息持悲观态度的话会跟随大股东减持而选择卖出操作。进一步对股票价格形成压力,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股票减持消息一公告,股票应声而跌。

遇到股东减持要学会看股票的位置

其实减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减持被主力机构、游子私募和上市公司利用成为清洗散户手中筹码的工具。近些年来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股票发了减持公告之后大幅杀跌之后就开启了一波凶猛的上攻走势,更有甚者减持当日大幅低开低位吸筹之后当天拉高后续直接一波上攻行情。所以散户要根据时机的情况来看待减持的公告消息,不能一味的看到减持就是卖出逃命。

遇到减持要先看位置分析股票状况再决定是否出逃

如果你的股票是处于上升趋势,业绩也没有太大问题又符合当下的热点,这个股票此时发减持公告对股价的影响是有限的。此时散户朋友就可以持股观察情况,若没有出现跌破趋势的走势就可以安心持股,甚至可以在减持打出的低位加仓等待拉高做T。

若你的股票经过一轮大涨之后出现高位滞涨,此时出减持消息,个人建议可以先离场等股价消化了这个消息之后在考虑是否进重新买进。

若你的股票已经跌到超跌区间了甚至出现的炒买炒卖型指标的底背离信号,此时的减持公告就有可能是最后一跌只需在股价止跌反击的时候买进或者加仓就可以。


减持不是洪水猛兽,需要我们带着客观的眼光去分析它,正确的采取操作策略应对股票减持公告才是成熟投资者的应有的姿态。


笑侃GU金


  在市场的弱势反弹中,重要股东们“落袋为安”的倾向使投资者或慌张,或纠结,到底减持潮何时才能减速?是否会使期待中的吃饭行情夭折?

  兴业证券对此的看法比较悲观。其认为,从历史数据来看,突然的减持暴量往往意味着在未来2至3月内指数出现阶段性顶部。同时,由于减持的热情上升,市场内大宗交易开始活跃,折价率开始快速攀升。数据显示,6月大宗交易折价率市值平均已经来到5.00%上方,略小于去年5月份(股灾前)的极值5.52%。从历史经验来看,折价率的赶顶现象往往预示随着股指在未来2至3个月出现阶段性顶部。

  对此,兴业证券总结,从产业减持与大宗交易的角度来看,似乎场内资金对于6月小幅上涨的行情并未有太足的信心。其认为,上述数据可看出,场内大宗交易主体对于目前市场上流传甚广的“吃饭行情”所推崇的上方空间持相对谨慎态度。

  事实上,A股市场向来有“减持恐惧症”,当看到重要股东减持时,在信息并不完全对称的情况下,部分投资者往往会跟风走人。对此,一位高校金融系教授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大股东减持都是“负面”的,投资者对大股东减持行为的判断,还是要根据大股东的动机,并结合公司的基本面。比如,一种可能是大股东出现资金紧张,希望套现投资别的领域,或者希望把手中的股票释放出来给一些新的概念投资者,这时对公司基本面的影响便不是负面的。

  招商证券则认为,一直以来,很多投资者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股东减持是对股价的绝对利空,但仔细想来,答案其实并没有那么显而易见。不可否认,股东的减持行为向投资者传递了股价估值过高的信号,很有可能会导致股价下跌;但另一方面,股东不会愿意将自己的股票低价卖出,他们在实际减持前通过影响公司决策(如发布高送转公告)等方式先推高股价,然后再进行减持。如此一来,就个股而言,大股东减持期间反而可能会存在超额收益。

  在一些上市公司中,存在着公布高送转伴随着重要股东减持计划的现象,那就是“股东减持混搭高送转”。例如,6月23日,吴通控股公布2016年半年度利润分配预案,实际控制人万卫方提议以资本公积转增股本,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30股。随后在6月28日,公司公告称,持股5%以上的公司股东万卫方、薛枫、谭思亮、何雨凝等计划三个交易日后的六个月内,合计减持公司股份不超6293.9万股,占总股本的19.75%。类似情况的还有怡球资源。

  招商证券表示,其研究发现,减持公司实施高送转的比例高于A股市场比例,且减持比例越高,越可能实施高送转;减持比例在5%至8%之间,且减持期间实施高送转的股票样本,80%都在公司宣布减持计划后的前两个月表现出明显正的超额收益,并且平均上涨幅度超过上证指数25.08%。因此,其建议,从个股博弈的角度,实际控制人或控股股东减持比例在5%至8%之间、减持公告时股价低于前三个月均价,且存在高送转预期的股票存在中短期的参与机会。

  不过,在近期存量博弈的市场中,重要股东频繁的减持,无疑会打击投资者的积极性,从而消减市场的投资信心。西南证券建议,适当规避频繁减持且减持金额较大的个股,可以关注大股东或重要股东大幅度净增持的个股。


用户52158482259


首先不知道你问的是否是有关股票市场。下面我就股票市场说下个人看法:公司高层握着手里的股票不卖,意味着对公司未来的盈利非常有信心。如果股东大量减持股票让市场或普通股民解读为公司经营能力减弱。因此引起股民有恐慌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