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问刘伯温谁能当丞相,说出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后,为啥无一例外全都惨死?

核宇


刘伯温,博通经史,精于谶纬之术,有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之才,被当时的人称为江左才子之首,诸葛孔明在世。正是在刘伯温的辅佐之下,朱元璋一统了天下。

据《明史·刘基传》记载,朱元璋曾经和刘伯温谈论丞相之职,谁担任比较合适的问题。当时,朱元璋因事准备惩罚李善长,就问刘伯温,在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中,谁来做丞相比较合适。

不徇私情的刘伯温,先劝说朱元璋还是留任李善长比较好,李善长功劳大,威望高,而且能调和将领大臣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好的人选。而他虽然和杨宪交好,却说杨宪“有相才无相器”,过于考虑一己之私。至于汪广洋,则“褊浅殆甚于宪”,比杨宪的气度还小。胡惟庸则是“譬之驾,惧其偾辕也”,表面是说胡惟庸可能会把马车驾翻,实际上暗指其可能会祸乱大明。

朱元璋一听,就说:“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就是说只有你刘伯温才能做宰相了。刘伯温一听,赶紧说他“疾恶太甚”,“不耐繁剧”,恐怕也不能担当此任,并对朱元璋说,“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当前的人恐怕都不胜任,还是慢慢来吧。

表面看来,这件事显示了刘伯温的正直无私,善于识人。而实际上,如果细细琢磨一下刘基的一番言语,应该是他猜测到了朱元璋的某些想法。所以,刘伯温就说丞相一职现在没有合适的人,如果免了李善长,那就先空着呗。

朱元璋比较多疑,刘伯温完全猜透了他的心思,这让朱元璋很不舒服。所以,此后就逐渐疏远了刘伯温,并准许刘伯温返乡养老。后来,刘伯温生病,朱元璋又故意让与他有嫌隙的胡惟庸带御医前往诊治,借胡惟庸之手毒死了刘伯温。

如果将整件事完整分析的话,就会发现朱元璋绝对才能非凡呀,这所有的事情都在朱元璋的谋划之中。我们来看一下朱元璋和刘伯温对话之后所发生的事情,就明白了。

朱元璋最先提拔杨宪,李善长担任中书左丞,杨宪则任中书右丞。李善长生病时,杨宪弹劾了继任左丞的汪广洋,自己升为了左丞。这位杨宪果然如刘基所料,性格过于狭隘,凡是他不满的同僚,都被他干掉了。因为杨宪是刘基浙东集团的干将,所以被杨宪干掉的多数都是淮西集团的大臣。这让淮西集团的李善长和胡惟庸非常不安。李善长就告发杨宪“放肆为奸事”,随后,杨宪被朱元璋所杀。

杨宪被杀后,淮西集团彻底掌控了朝政。朱元璋自然不会坐视不理,只是太祖非常沉得住气,慢慢来。李善长因病辞去相位之后,胡惟庸成了左丞,汪广洋则被任命为了右丞。原本,朱元璋是想让汪广洋牵制胡惟庸的,结果汪广洋却整日饮酒吟诗。朱元璋多次训诫,甚至贬黜其再重新任命为右丞之后,汪广洋还是根本不与胡惟庸争斗。

朱元璋一看,既然如此,那就一起除掉吧。朱元璋借占成国入贡,胡惟庸、汪广洋没有报告为由,先是发配并在途中赐死了汪广洋。第二年,太祖又让人举报胡惟庸意图谋反,制造了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夷了胡惟庸三族。

朱元璋又借胡惟庸案,大肆对文武功臣,各级官吏开了杀戒,并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加强了中央集权。

原本,朱元璋是想留李善长一命的,毕竟李善长是他钦定的开国第一功臣。可是,李善长对于朱元璋的施恩,却不知感谢,这让朱元璋非常不满。后来有人告发李善长在胡惟庸准备谋反时,“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然后又罗列了一些其他的罪名,将李善长处死了。

看到这里,整个事件的真相也就浮出了水面。正所谓“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朱元璋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之职,才做了所有的事情。

朱元璋听了刘基之言,故意提拔三人做了宰相,之后随时监控,就等着三人犯错。在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犯错之后,朱元璋顺理成章的除掉了包括三人在内的,所有可能危及皇权的大臣。同时,朱元璋还有了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之职的借口,众大臣也无从反对。可见,朱元璋的城府之深沉,做事谋划之长远。


奕天读历史


朱元璋问刘伯温:“咱决定改组中书省,你觉得咋样啊?”

刘伯温答到:“应该改组,应该改组······”

朱元璋说:“咱选了三个人,你听听,征求一下你的意见。”

刘伯温赶紧说道:“不,我请皇上不要征求臣的意见······”

话刚说到这儿便被朱元璋打断道:“不成,咱一定要听听你的想法。”

刘伯温遵旨后,朱元璋接着说道:“第一位是杨宪,第二位是吏部尚书汪广洋,第三位是中书省的参知胡惟庸。”

这三人显然在刘伯温眼里都不能算是宰相的最佳人选,为何呢?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杨宪虽有才能,但是却无宰相的气量。汪广洋偏狭浅薄,连杨宪都不如。至于胡惟庸,此人才能也有,气量也有,但是却是一个恩怨必报,心性暴躁的人,这样的人很难控制,所以也不能担任宰相大任。”

朱元璋千辛万苦定的人选,没想到却被胡惟庸三言两语给否定了,心里也有一点小小的不痛快,便接着问道:“那你觉得谁能担任呢?”

胡惟庸回答道:“臣认为还是李善长比较适合。”

(······)

对于刘伯温的进言,朱元璋感到大为诧异,但同时也对刘伯温生了嫌隙,特别是当朱元璋说要让他担任相国之位时,刘伯温百般推脱,称自己担任不了这个职位,自己只能归隐田园,回老家养老。换句话说,刘伯温知道急流勇退的道理,如果他还待在朝中,不仅没有什么好的地位,反而最后还会惹来杀身之祸。但是朱元璋自然也知道刘伯温的心思,心里便更讨厌他了。

但是后来我们也知道,朱元璋所说的这三人,最后下场基本上都很惨。刘伯温认为的李善长下场同样也悲惨。

首先来说杨宪,洪武元年(1368年)的时候担任中书省参知,洪武二年迁升为左丞。但是此人在担任中书省执政时,便大肆罢免原来的官吏,只任用其亲信,不仅如此,还杀害了御史官刘炳。当然了,最后他也为其行为买了单。后被李善长劾“放肆为奸事”,最终被朱元璋所杀。

其次便是汪广洋,此人本事元朝时候的进士,文笔很好,朱元璋还称赞他:“处理机要,屡献忠谋”,甚至还将其比作刘备的诸葛亮,刘邦的张良。可见其深有谋略。后来明朝建立之后,汪广洋也官累自广东行省参政、右丞相职务。只可惜,在洪武十二年(1379年)的时候,也被朱元璋赐死了。

而最后这个胡惟庸就不用说了,因为我们已经对他太熟悉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死,正是宰相制度的终结。

他们都是些开国功臣,朱元璋为何要杀他们呢?其实原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皇权冲突”。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在独裁君主制下,如果个人乃至以个人为中心的集团(朋党)的权力和皇权形成对抗,或者威胁到皇权的正常运转的话,那么,为了巩固皇权,独裁者们便会将这些个人也好,集团也罢都会给铲除干净。反过来,皇权的巩固关系到皇权的延续,如果其他外在权力将皇权置之度外,甚至会形成对抗关系的话,那么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总而言之,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就必须将这些障碍清理干净。当然了,这其中也有这些人的个人原因!


方圆文史


导读:历史上皇权之争从来都是贵族之间的博弈,更有甚者说三国就是家族战争,可是有这么一些皇帝确是出身草根把握住了历史上稍纵即逝的机遇,今儿老龙和大家掰扯掰扯朱元璋黄袍加身之后卸磨杀驴过河拆桥三杀宰相……

朱元璋三问刘基-刘伯温!

有人说其智慧堪比三国诸葛亮。而刘伯温精通天文、兵法、数理,文学,诗棋各大领域,他的诗文风格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在下棋领域曾让宰相李善长9子,仍然还是刘伯温胜此局。所以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际,便问到朱元璋谁能胜任宰相一职。

明史列传:“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


一问、当朱元璋一问刘伯温是否为相

问及胜任宰相之时,刘伯温就知道自己绝不能当宰相。

首先朱元璋在元朝余部未剿灭的时候在天京建立明朝,为稳固政权。朱元璋选择任选宰相,但朱元璋自己的能力较强,但为人比较自卑,害怕别人与自己争权。所以立丞相也是必然,那么立刘伯温成丞相也是自然。但是刘伯温的确才华盖世,胸有韬略,然而自己不认为自己是优秀的政治家。“洪武三年,朱元璋欲任命他为丞相,

刘伯温的回答是:‘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即言自己性格正直刚烈,嫉恶如仇,又想一心研究文学所以自己不适合当宰相。

二问、当朱元璋二问刘伯温何人可为相

刘伯温叹息三人命运堪忧,由于朱元璋欲中央集权。所以李善长当任宰相,但其欲独揽大权,被朱元璋拿下。朱元璋再次问及刘伯温之时身为情报侦探杨宪是否能胜任!

刘伯温回答是能力很强但气量小。所以后来杨宪为宰相之时,四处告状欲把自己的政治敌方实力扳倒。但朱元璋认为其篡权将其拿下。

三问:朱元璋三问刘伯温能让何人为相

对于汪广洋来说,刘伯温回答是比杨宪还要浅薄,更难胜任,后来的确如此。很快也被胡惟庸告下台。对于文官中的能才胡惟庸刘伯温的回答是此人如牛不好驾驭,后来胡惟庸听闻后,火冒三丈,告诉朱元璋刘伯温在老家建造帝王风水。原本朱元璋对比自己谋断的人就不放心,听闻之后,刘伯温千算万算没算到这一步。


老龙史社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小觻得先来分享一个小故事!

这日,朱元璋召见了刘伯温,谈及中书省改组的事情。此时的中书省长官还是开国元勋李善长。朱元璋说道:“我想让你来做我的丞相,不知意下如何?”刘伯温大惊失色,他太清楚朱元璋的为人,连连避辞不就。朱元璋又说道:“先生避而不就,那就推荐一个人出来!”刘伯温摇头,表示没有合适的举荐。此时的朱元璋却开口说道:“你认为杨宪如何?”杨宪虽然是刘伯温的好朋友,但刘伯温丝毫不敢以私废公,他说道:“杨宪有宰相的才能,却没有宰相的气量!”朱元璋又问:“那汪广洋如何?”刘伯温回答:“比杨宪还要偏狭肤浅!”朱元璋再问道:“那胡惟庸如何?”刘伯温答道:“胡惟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朱元璋笑了,接着说道:“看来我的丞相还是得由你来做!”刘伯温只能跪地求饶,说自己没有能力担此重任,连连推却,朱元璋不免有些失望。刘伯温的确聪明,但这次他属于神经紧张,虽然朱元璋确实是一个爱疑神疑鬼的主,但这次的丞相任职朱元璋的确是发自真心的。

太祖改制

朱元璋摆明了就是想要动李善长,原因很简单:集权

作为一个极度缺乏政治自信的皇帝,对于权力欲与控制欲的渴望是空前的,在他的心中,可只有将所有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才能够过得安稳。明初承袭元制,设立中书省,中书省最高长官即为丞相。丞相的存在,尤其是像李善长这样有能力的亲密战友在位,对君权的制约力度是空前的。所以在朱元璋心中,一场改制的事业已经缓缓拉开帷幕。

既然改组中央,那么为什么要选择刘伯温、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继任丞相呢?原因很简单,他们是功臣,却都不是大功臣。他们四人当中最具名气的刘伯温在朱元璋大封功臣时,仅仅只是一个三等伯而已,其他人更不必多说。朱元璋首先选择刘伯温接替李善长,主要目的是平息朝堂舆论,实现权力过渡,其实刘伯温也不会做多久,因为朱元璋的目的并不是找一个有能力的好丞相,而是找一个能控制的丞相。什么样的更好控制,自然是立功最少,品级最低的。

刘伯温坚辞不就之后没过多久,李善长遭到排挤宣布下野之前,杨宪与汪广洋先后进入中枢机构。没过多久,两人便接替了李善长,成为国家总理。只可惜杨宪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重用亲信,擅权谋私。他擅杀侍御史刘炳,让朱元璋对其起了杀心,倒不是朱元璋要为刘炳抱不平,而是朱元璋感受到了杨宪并不是一个好操控的主儿。于是朱元璋在《明史·太祖本纪》中留下了一段冰冷的话:左丞杨宪,有罪,诛!

丞相被废

杨宪死后,胡惟庸凭借着其高超的政治手段与才能,一路顺风顺水的打进了中枢机关(当然其中包括朱元璋的特殊照顾)。此前的汪广洋来来回回几次折腾,终于又坐上了中枢长官的位置上(当时分为左右丞相)。朱元璋重新启用受气包汪广洋的目的很明确,牵制胡惟庸。但是汪广洋虽在行政能力上没得说,在权变计谋上却根本不是胡惟庸的对手。

胡惟庸任丞相之后,正是应了刘伯温那一句“出身牛犊不怕虎”的话,简直没有把皇上放在眼里。结党营私、骄横跋扈、任用亲信,比杨宪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在职时,丞相府门庭若市,朱元璋则耳目闭塞,很多信息都被胡惟庸扣押。朱元璋不得不承认自己看走了眼,胡惟庸的存在才是对皇权的最大制约。于是乎,捏造罪名赶胡惟庸下台的时间到了。

汪广洋作为皇帝安插在胡惟庸身边的“特务”,此刻展现价值得的时刻已经来到。朱元璋是多么的希望他能提供一些对胡惟庸极为不利的信息,可是汪广洋却没有,这种政治权谋上的无能让朱元璋十分失望,既然不成事,那就滚蛋吧!所以,朱元璋将汪广洋流放海南,后来朱元璋又上来了一阵蛮劲,派遣专差赶上押送汪广洋的队伍,将其就地赐死。

没过多久,胡惟庸的“谋反罪”也被捏造了出来。说其结党营私的确不假,但却无谋反之实,这是空穴来风。毕竟朱元璋不会在乎你有没有谋反,只要是危及王权,你就得死,胡惟庸被满门抄斩。这么说有没有证据?还是我主观臆断?答案是证据确凿。

胡惟庸死后没几天,朱元璋宣布废除中书省,子孙后代不得再次设立,但凡是有进言设立者,皆可凌迟处死。朱元璋的举动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这杨宪与胡惟庸的死亡本质便是君权与相权的斗争。他们没未能像朱元璋料想的那样接受朱元璋的支配,而是屡屡的冒犯君权,所以朱元璋有了这样的想法:既然丞相只要存在就会带来制约,那干脆让它消失吧!这样的角度看待丞相被废,简直就是拨云见日,顺理成章!

<strong><strong><strong>


武佑觻得鲜饶舌


这几个人的死,怪不到刘伯温身上。从他们登上相位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他们是朱元璋要铲除的对象。

换句话说,朱元璋要铲除的是“丞相”这个位置上的所有人,来证明相权的危害。

一、相权有多大?

宰相就是一个朝代总领政务的最早行政决策者。荀子解释宰相的职权是“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效于君”。自秦始皇建立封建制后,宰相与太尉和御史大夫成为百官之首。其中宰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到了汉代,宰相的权力被明确定义为“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诸侯四夷,内亲附百姓,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相权的范围非常广,也非常重要。

历史上各朝,有独相制的,也有群相制的。不管哪种制度,相权都是封建社会仅次于皇权的一种不容易受到控制的权力。特别是在主弱臣强的时代,相权甚至能凌驾于皇权之上。所以历代皇帝都很警惕,既需要宰相的辅助,又怕大权旁落。

朱元璋生于元朝,元朝采用的是一元体制,元朝的“丞相”实质上不是真正意义的宰相,它的平章政事才是真正的宰相。元朝的平章政事基本上是大权独揽,元末几任皇帝都被架空,这给朱元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时时提醒他不要重蹈元朝的覆辙。


二、朱元璋的废相过程

朱元璋尚未当上皇帝,还是吴王的时候,他就警告过李善长和徐达:“令吾所任将帅皆昔时有功之人,自其归心于我,即与之定名分,明号令,故诸将皆听命,无敢有异者。尔等为吾辅相,当守此道,无谨于始而忽于终也”。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就要求丞相听自己的话,君臣之间才能有始有终。这是一个警告,也是朱元璋内心的独白。只是这个时候,天下未定,他还不具备发起向相权的挑战而已。

朱元璋的明朝,制度上基本是沿袭元朝的那一套,但这只是朱元璋政治经验尚未成熟,还没有设计好一套自己需要的制度而已。从内心上来说,权力欲极大的朱元璋并不想有一个部门能做到与自己分权。洪武十年,朱元璋成立通政司,规定今后“奏事勿关白中书省”,就是想利用通政司来限制丞相的权力的一种试验。

从最早被杀的杨宪,到汪广洋,再到胡惟庸,他们的死,并不是他们做了多大的错事。胡惟庸案牵扯了那么多人被杀,包括后来被杀的李善长在内,可是谁又能说出胡惟庸到底犯了多大的罪恶呢?他是擅权,是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可是这样就被杀,那历史上的丞相要有百分之八十被杀了。

杨宪之死,仅仅因为得罪了李善长。他的死史书只说是犯事被诛,直到今天也没人知其犯何罪。他就像一颗流星,迅速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

汪广洋死得同样不明不白。中丞涂节上奏说刘基被胡惟庸毒死,朱元璋问及此事,汪广洋回说不知。朱元璋大怒,将其贬谪海南,并在半路上下诏赐毒而死。这是杀丞相的正当理由吗?

所以说,朱元璋问刘伯温谁能当丞相,试探的是刘伯温,这个谈话决定的是刘伯温将来命运的走向,而不是决定这三个人的命运走向。这三个人坐上了丞相的位置,在朱元璋废相的决定做出后,需要做的就是在他们身上找出一点被杀的理由,而这种理由并不难找。


三、朱元璋废相的真正原因

朱元璋心里想要的,是一个不受制约的皇权。但是就算在封建社会。皇权也是必须受到限制和约束的。这就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统治基础和政权制度。所以皇权与相权之争,不只发生在朱元璋身上,它是贯穿整个历史的。宰相既是皇帝的帮手,又是皇帝的竞争对手。君权与相权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互制约的。而这种制约,正是朱元璋本人极端反感的。

宰相是一个国家行政事务的总负责人,对于国家大事,有着参与决策的权力。但是朱元璋需要的不是决策者,而是听话的执行者。这就是朱元璋时期皇权与相权的根本矛盾。朱元璋也许知道,自己可以凭借手段和威望来压制相权,但子孙后代就有可能无法做到了。明朝是朱家的家天下,他不希望给子孙留下一个分割其君权的一个制度。众所周知,朱元璋为孙子考虑得很远,他想把木棍上的所有的刺都削去,留给孙子一个利用控制和掌握、皇权不受制约的政治制度,是很自然的事。

朱元璋一直对包括知识分子等在内的官僚集团和富人阶级有着极大仇恨,骨子里对官僚集团十分的不信任,废除宰相制度,权力分于六部,然后由皇帝总揽全国政务,在他心中就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废除宰相制度使本来具有的两个权力中枢变成了一个,朝政只有皇帝这一个权力中枢,因此整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全系于皇帝一身。因此也给整个王朝的发展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皇帝精明能干,国家就会正常运转或者十分强盛,而一旦皇帝懦弱无能,则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出现大的动乱。所以说,这一作法是利是弊,争议很大。

总体来说,朱元璋是个杀伐决断的皇帝,他的权力是不容任何人分享的。这才是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三人的真正死因,一点也不关刘伯温的事。


END.


博书


刘伯温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的过程中出谋划策,确实有过不少功劳,但是别看他饱读诗书,肚内有乾坤,也未必都能揣测到朱元璋的用意,朱元璋在征询他谁能当丞相的这番谈话中,其实心中已拿定主意,无非只是想看看刘伯温对三人的观点,以视对他的重视。


起初朱元璋本想让刘伯温当丞相,此人有政治根基 ,又思想活络,与杨宪同属浙东集团,如果他当丞相,可以有利钳制和均衡以胡惟庸为首的淮西集团。可是刘伯温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他选择了急流勇退,不失为一个明智的办法,但对于朱元璋这样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君王,即使他拒绝当丞相也不能善终。


刘伯温拒绝当丞相后,朱元璋也没有强求,毕竟强扭的瓜不甜。他问刘伯温杨宪此人如何?本想刘伯温肯定会支持,可是刘伯温说杨宪此人能力是有,但度量太小,不能成事。又问汪广洋如何?还不如杨宪,懦弱无能。那胡惟庸呢?年轻后生,羽翼太丰,怕会适得其反。


刘伯温分析的自是有几分道理,但他没明白朱元璋的心思。当时明朝的党派纷争很严重,尤以我前文交代的浙东集团和淮西集团为甚,朱元璋早想从制度上进行改革,彻除此患,稳定政权。但这得有一个恰到时候的契机。


要想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朱元璋任用了上面所说三人为中书省丞相,果不其然,杨宪一得势就稳不住了,这正好给朱元璋杀他的理由。汪广洋被胡惟庸压制的死死的,纯属废人一个,朱元璋便以不作为的借口把他也杀了。就剩胡惟庸了,让他先使劲的蹦哒,明朝四大案的罪魁祸首就是他,结局可想而知。不但落了个满门抄斩,还给朱元璋充分的理由消除了对他有威胁的人。

随后朱元璋宣布取消丞相制度。至此就是朱家人说了算,再不会有党派滋生的土壤。

图:来源网络


唯恋无名


在洪武一朝,上到丞相下到其余百官,当官在当时是一个高危行业。


一开始朱元璋也学着前朝设立丞相的职位,但是从李善长到胡惟庸,包括中间的杨宪,汪广洋等,他们都毫无例外的身首异处。在这其中,不少人还是由高参刘伯温的推荐,但是也逃避不了全部惨死的结局。由此朱元璋也借着这个名头废掉了丞相这个传承千年的位子,但是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1:三位丞相的经历


其一:祸乱源头的胡惟庸


在三位丞相的一块共赴黄泉的结局中,胡惟庸作为罪魁祸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早期的胡惟庸被李善长所赏识,靠着对李善长的溜须拍马也混上了开国功勋的阶层。凭借李善长的提携,胡惟庸扶摇直上九万里,成为了明朝的丞相之一。


随着野心和权势的渐渐起来,胡惟庸对皇帝和文武百官开始不放在眼里,把灵魂出卖给魔鬼。胡惟庸开始结党营私,拉拢百官架空朱元璋,最终毒死刘伯温使得君臣的矛头彻底爆发。于是发生了洪武三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胡惟庸的死亡顺便牵连到了同为丞相的汪广洋,两人一块共赴黄泉。


其二:杨宪和李善长


杨宪虽然和胡惟庸没有牵连,但是他犯了和胡惟庸一样的错误。那就是肆意提拔任命自己的亲信,不把朱元璋的命令放在眼中,并且擅杀朝中的侍御史。但是直接的矛盾爆发点还是杨宪和李善长的过节。


因为杨宪在朝中一直处于李善长的权势之下,而李善长是朱元璋的亲家,他清楚不扳倒李善长自己永远没有上位的机会。


在利令智昏下,他对李善长发起挑战,但是作为当时还是皇亲国戚的李善长,后面代表的势力就是朱元璋,他哪允许一个外人的指指点点,于是杨宪也被杀。


2:朱元璋所作所为背后原因


其一:消灭淮西集团


在朱元璋的朝廷中,作为以安徽人占据多数比例的淮西集团,以老乡和开国功臣的身份在朱元璋面前飞扬跋扈的比比皆是。他们在消灭了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之后,权势和快意到达了顶点。

于是这些功勋开始肆意妄为,以朱亮祖和胡惟庸两人最为突出,虽然是自己的老乡,淮右布衣出身的朱元璋也不可能放任他们的肆意妄为。在杀掉胡惟庸和李善长两个淮西集团的头头脑脑之后,朱元璋打击了元勋们嚣张的气焰,这是洪武一朝丞相统统被杀的原因之一。


其二:回收自己的权力


从李斯当上第一任宰相开始,相权和皇权一直是一场拔河赛。作为靠着自己一拳一脚打下江山的朱元璋,在绝对的权力面前,自然不允许别人来瓜分自己的利益。在他发现胡惟庸拉拢百官有架空自己的举动之后,朱元璋一手导演了胡惟庸案。朱元璋清楚,只有炮制个有影响力的案子,才能名正言顺的废除丞相制度。究其原因,胡,杨,汪三人都是碰触了皇帝集权的高压线。


历史总探长


朱元璋和刘伯温的轶事得有好几箩筐,说个几天几夜也说不完,不过,刘伯温在朱元璋打江山的过程中确实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鄱阳湖一战,朱元璋亲上舟船督战,却没想到自己被陈友谅给盯上了,如果不是刘伯温及时预料到危险,拽着他换船的话,他在鄱阳湖上便已经被陈友谅的飞砲给炸成了肉泥,哪还会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所以,朱元璋一直很看重和尊敬刘伯温,称呼刘为“老先生”,还常常对人说:刘老先生真是我的张良呀!

只不过,刘伯温也很了解朱元璋的为人,所以一听朱元璋说自己是张良的时候便明白了朱的意思——张良在帮刘邦打下了江山之后,选择了激流勇退,明哲保身,老先生呀,你看着办吧。

这也是后来朱元璋想升一升刘伯温的爵位,刘伯温却说什么也不肯接受的原因,实是不敢接受。

后来,李善长被罢相之后,朱元璋找来了刘伯温,对他说:“老先生呀,咱想让杨宪接李善长的班,你看如何?”

刘伯温一听,心中一个咯噔,皇帝怎么突然问我这事?杨宪平时对他挺好,想来皇帝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也不敢昧着良心说杨宪的好话,当然他也不愿这么说,所以只好坦言:“杨宪这个人呀,虽有宰相之才,奈何却没有宰相之气量,所以,他不适合当这个宰相。”

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话,似乎也觉得有点道理,点了点头,又问:“那么,汪广洋怎么样?”

刘伯温还是摇了摇头:“汪广洋此人心胸之狭隘更甚于杨宪,更不适合当宰相。”

汪广洋有这么糟糕?朱元璋继续问:“杨、汪不行,那胡惟庸呢?”

朱元璋心想,胡惟庸此人颇有才能,让他当宰相的话总该合适了吧?谁知刘伯温仍然摇头说道:“这宰相犹如是驾驭一辆马车的车夫,让胡惟庸当这辆马车的车夫的话,我怕他会弄断马车的车辕。”

朱元璋听了,心里有点不高兴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是不是只有你能行了?所以,他顺口说道:“看来,咱的宰相,没人能比老先生更适合了!”

刘伯温一看朱元璋误会了自己的意思,恐怕也有试探之意,所以急忙摆手:“不行不行,我太嫉恶如仇了,又不喜欢处理繁杂事务,让我当宰相,恐怕会辜负皇上您的期望。更何况,天下何患无才,只要认真寻找,总能找得到人才。只是,您方才所说的杨、汪、胡三人确实难当宰相一职。”

可是,朱元璋并没有听刘伯温的劝,先后让他们当了宰相,当然,杨、汪、胡三人最后的下场也都很凄惨。

杨宪在升任中书右丞之后,意图更上一层,所以总想着将李善长给拉下来。

他一边使劲抓中书省的权,一边又不忘弹劾中书左丞汪广洋“奉母无状”,如此一来,杨宪等于是同时得罪了李善长和汪广洋。刘伯温说杨宪没有气量也没说错,汪广洋本已被贬回乡,谁料杨宪还是不放过他,再一弹劾,朱元璋直接将汪广洋贬到海南去了。

李善长一看时机到了,便上书弹劾杨宪,说他“放肆为奸事”。

杨宪最后被诛,究竟是犯了什么事谁也不知道,李善长的弹劾起了什么作用也没人知道。

杨宪伏诛之后,汪广洋被召回了南京,在李善长因病辞去相位之后,被朱元璋升为右丞相。

但是,汪广洋这个人的能力有限,虽然身居右丞相之职,却没有干出一点成绩,朱元璋看不下去了,你既然没这个能力,也别赖在这个位置上了,于是汪广洋便被贬去了广东任参政。

汪广洋被贬到广东以后,朱元璋又觉得自己对不住汪广洋,所以又一道诏书发到广东将汪广洋召回了南京。

1377年,朱元璋突然又让汪广洋当了右丞相,此时的左丞相是胡惟庸,所以朱元璋让汪广洋当右丞相,或许便是想利用汪的资历去制衡胡惟庸,只可惜汪广洋只顾吃喝玩乐,没起到这个作用,不论朱元璋怎么训斥也没用。

1379年,突然有人翻了旧账,御史中丞涂节突然上书说刘伯温是胡惟庸毒死的,但是汪广洋知情不报。

朱元璋一看瞬间怒了,问汪广洋有没有这回事,汪广洋又不傻,当然说没有,可是朱元璋不信呀!于是,汪广洋又被贬往海南,只是船才走了没多久,朱元璋突然又追究起汪广洋当年在江西包庇朱文正、在中书省任上不揭发杨宪罪证之事,在半路上赐死了汪广洋。

1373年,汪广洋被贬到广东,右丞相一职空了出来,朱元璋左思右想也不知道应该让谁当,所以只好空着,这一空便是半年之久。半年之后,经李善长举荐,朱元璋任命胡惟庸为右丞相。

所以,在1373年这一年,等于是汪广洋在给胡惟庸腾位置,后来胡惟庸升任了左丞相,又等于是变相地将右丞相之位还给了汪广洋。

只是汪广洋此人无所作为,胡惟庸以左丞相之位身居朱元璋这个皇帝一人之下,权焰之盛,即便是朱元璋也有所忌惮。

胡惟庸后来意图谋反不成,被朱元璋给杀了,朱元璋也借着胡惟庸案的良机废除了丞相制度,摆脱了相权对皇权的束缚和威胁。

胡惟庸一案,前前后后有3万余人受牵连而被诛,更是让人唏嘘不已。

杨、汪、胡三人的被诛,也可见当年刘伯温对他们三人的评价之准,朱元璋不听劝而用了这三个人,谁又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


吾与吾国


洪武二年,朱元璋秘密召见他的“诸葛亮”——刘伯温,朱元璋做了皇帝一年,对现在的朝廷布局不太令自己满意。

这次谈话的内容,就是商量如何改组国家的中央政府。


朱元璋问了刘伯温三人,结果这三人都被坑了

明初承元制,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以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处理政事(明制,左丞相为尊,右丞相实际为副丞相)。而左右丞相之下,又设左丞、右丞,官职也和左右丞相一样都是以左为尊。

而此时的右丞相徐达正在北伐残元势力,负责国家大事的只有左丞相李善长一人。朱元璋先问刘伯温要如何改组,就是问他如何安排左右丞相和左右丞这四个帝国最高权力职位。

刘伯温第一个说的就是左丞相李善长,他乃开国元勋、劳苦功高,自然是不能动的;第二个则由朱元璋所提:亲信杨宪,此人是刘伯温的好朋友,是同一个利益集团,可即便如此,刘伯温还是实事求是地说:“杨宪有宰相之才,无宰相之量,不能大用”;而第三个也是由朱元璋所提:同样也是亲信,且韬晦谋略不下于刘伯温的汪广洋。

而刘伯温依旧回答:“汪广洋比杨宪还要心胸狭隘”,接着第四个,就是日后引发大案的胡惟庸,他是李善长同乡,很得朱元璋欢心,不过刘伯温却说他“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初生牛犊,恐怕会弄坏车辕和木犁)。




那既然刘伯温对后面三个人都不满意,朱元璋就想让他来做丞相,可刘伯温深知急流勇退之道,坚决不从。所以最后朱元璋还是安排了杨宪三人入主中央权力机构:徐达、李善长继续留任,汪广洋为左丞,杨宪为右丞。

不过刘伯温的眼光确定毒辣,上述几人基本上都没有好下场:在升任左丞的当月,杨宪被诛杀,“中书左丞杨宪有罪诛”;李善长于洪武四年退休养老;洪武五年,右丞相徐达也回家荣休;洪武十二年,升任右丞相,后被流放的汪广洋被处死;同年,跨级升职的左丞相胡惟庸被杀,并在数年后引发多达三万人被杀的“胡惟庸案”。

胡惟庸被杀后五天,朱元璋下令废除中书省,也就是永永远远取消了丞相制度。并下令“子孙不许重设丞相,臣下有言复立丞相者,凌迟处死”。

李善长、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四人,其实都是朱元璋改制的牺牲品。为了废除中书省和君主集权,彻底改制,朱元璋必杀此四人,甚至可能还包括了徐达:至今还有不少言论认为,右丞相徐达也是由于吃了朱元璋送来的烧鹅,毒疮发作而死。


一贰一橙


文献记载,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其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分为两派: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安徽西部)集团和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浙江东部)集团。

淮人集团的核心人物李善长不仅是朱元璋的老乡,还很早就追随元璋,元璋起兵之初就任幕府书记,元璋称吴王时任他为右相国,后登基称帝时封其为左相国、左丞相,朱元璋曾点赞他“论功当属第一”。李善长与明太祖朱元璋是儿女亲家,其子是明太祖的驸马都尉。李善长为相后喜用淮人,他的同乡、亲戚胡惟庸被他从一介小小县令一路提拔至丞相尊位,接了他的班,两人先后掌相权长达十七年。李善长、胡惟庸在位期间极力排挤非安徽籍人士,除非你是淮人,否则不许掌实权。浙东集团的中心人物刘基(字伯温)也是明朝开国功臣,是朱元璋最为倚重的亲信谋士,元璋曾对太子朱标说:“我到婺州时,得了处州 。它(处州)那里东边有方国珍,南边有陈有定,西边有张士诚,刘伯温那时挺身来随着我......鄱阳湖里到处厮杀,他都有功”。在与陈友谅、张士诚的鏖战中,刘伯温都积极献计献策并被元璋采纳,且有奇效。后来,刘伯温设计出一套军卫制,为建立大明军队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还亲自参与组织、设计、修建了南京(元称应天府)城墙与明宫,也算功勋卓著吧。

朱元璋登基后大封有功之臣,立有大功的刘基只封诚意伯,年禄二百四十石。李善长则封韩国公,俸禄四千石。好在刘基一向淡泊名利,没有计较。

《国初事迹》记载,朱元璋曾到汴梁(今开封)慰问北伐诸将,丞相李善长和御史中丞刘伯温留守南京,李善长的心腹中书省都事李彬犯法,善长出面为他求情,嫉恶如仇、执法如山的刘伯温不给面子,坚决向元璋汇报,获元璋批准后将李彬处死。淮西集团素与浙东集团(核心人物除刘基外,还有宋濂、叶琛、杨宪等大儒)有矛盾,一向视其为眼中钉,加上这次刘伯温执意将淮系干将李彬诛杀,更加深了这种仇恨。洪武四年,屡受明枪暗箭偷袭、预感到山雨欲来的刘伯温索性告老辞官(有史料说遭李善长威逼)归里,到原籍浙江青田武阳乡下闲居去了。

《明史·刘基传》记载,在此之前,朱元璋曾和刘基商量丞相的最合适人选,彼时有人正攻讦李善长,刘基却不念旧怨,说李是淮系元老勋贵且为大明立下过汗马功劳,而且他处事公正,能协调诸将的关系。元璋讶异道:“他多次要加害于你,你怎么还替他说好话?我看丞相还是由你来做吧”。刘基很清楚在淮人一手遮天的情况下,自己很难站住脚,更别说有施展才干的空间了,于是说自己生性骨鲠刚直,口无遮拦,难以调和诸将,予以婉拒。元璋见他再三辞谢,遂作罢。

元璋又问:“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这三人如何”?杨宪是朱元璋的亲信,也是刘基的好友,但刘基却说杨宪虽有相才,但器局、肚量偏狭,不能容人,汪广洋有些能力,也有智谋,但识见偏浅,没有登高望远之能,胡惟庸更不行,德才均不配位,丞相好比驭者(车夫),胡惟庸不但驾驭不了马车,恐怕连车辕都会被他毁掉。

《明史》对上述三人的评价都不低,可在刘伯温眼中,除李善长外,其他三位都不是相才。山西人杨宪办事干练,长于外交,江苏高邮人汪广洋以书法和智谋著称于世,胡惟庸则起自基层,在地方上摸爬滚打多年,熟悉明王朝的基层情况,古人云:“宰相必取于州郡 ”,胡惟庸应该是做丞相最合适人选。可刘伯温认为三人都不适合做丞相,尤其是胡惟庸。

其实,朱元璋找刘伯温咨询丞相的最佳人选,自有其难以明说的深意。自古以来,皇权和相权的博弈就是封建政治无法回避的矛盾焦点,皇权独大时,宰相只能做幕僚长,皇权衰弱时,宰相就会大权独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无冕之王”。彼时的朱元璋,对独断专行的李善长日益不满,已有换相的意思,但他还需忍耐,因为他还没找到一个能完全替代李善长的人选。但他心里已有三个人选。如今,他把这三人一一列举给慧眼如炬的刘伯温。这是朱元璋一箭双雕之计,一是想听听刘伯温这位高参对三人的真实看法与评价,第二只能想不能说:这三人是除李善长外对皇权最具威胁的人,必须早做防范,为下一步彻底废黜相权做好铺垫。

朱元璋没有细问刘伯温对三人尤其是对胡惟庸的恶评思路从何而来,刘伯温也没具体解释。自己心目中三个丞相人选都被刘伯温给否定了,这让元璋多少有些难堪,但还有更复杂的情绪只有他自己知道。

数年后,胡惟庸专权,他早就恨刘伯温说他的坏话,于是找由头在朱元璋面前攻讦,说刘基在家霸占有王气的吉壤作坟茔,最终削夺了刘基的俸禄。本已辞官回家养老的刘基惶恐异常,只好亲赴南京请罪,不敢回家 ,忧愤成疾,胡惟庸特意差遣医生来给他治病,吃了药,病势反而愈发沉重,于洪武八年不治死去。胡惟庸案发后,有人告发,说刘伯温是被胡惟庸下毒害死的.....

史载,明初第一任左、右丞相分别是李善长和徐达,李善长为人处世异常谨慎小心;徐达则长期在外统兵征战。他二人都没有和朱元璋形成大的矛盾冲突,但相位传到胡惟庸时,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明史》载,胡惟庸是大明头号开国功臣李善长的女婿。在李善长的提携下,他从一个小县令一路扶摇直上,很快当上了左丞相,在朝中大权独揽,独断专行,官员的升迁、任免、奖罚大事,都自作主张,不向元璋请示;他还将不利于自己的奏书全数扣押;他大开竞奔之门,大肆卖官鬻爵;他聚敛了如山的财货;他培植亲信,遍树党羽,排斥异己,称霸朝堂。胡惟庸如此嚣张跋扈,不仅危及明王朝的安定,而且和权力欲望极强的朱元璋也必然会发生尖锐冲突。胡惟庸“谋反”案发后,朱元璋顺藤摸瓜,借题发挥,将三万余人罗织进“胡党”并全部诛戮殆尽,连位居“勋臣第一”,早已年迈退休在家的李善长以及全家70多口男女老幼也一齐被杀。在此之前的洪武二年,任中书省执政的杨宪因“专决省事,罢黜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弹劾右丞相汪广洋”被李善长奏劾“放肆为奸事”,被元璋处死。而受封忠勤伯,曾担任右丞相的汪广洋,在洪武十二年时因受胡惟庸案牵连(有人告发他与胡惟庸合谋毒死刘基)被元璋赐死。之后,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罢去了丞相,经过一番改革整顿与无情镇压,朱家皇权得到最大程度的强化。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