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想提三個人為相,劉伯溫都反對,為何三個人都沒好下場?

ttz1291666822


洪武四年,李善長因病辭官歸居,朱元璋想以楊憲、汪廣洋、胡惟庸為丞相人選,徵求劉伯溫看法,劉伯溫表示極力反對,並分別對皇上說了反對的理由:

1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

2汪廣洋也具備當丞相的才能,氣量比楊憲還小;

3胡惟庸比喻駕車的馬,這隻馬不但拉不好車,還會把車弄翻。

後來,這三人前後都做了丞相,結果都被朱元璋殺了,原因分別如下:

楊憲:

楊憲才華出眾,能力超群,為朱元璋打天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洪武三年七月,朱元璋提拔楊憲擔任中書左丞,在其任職中書左丞的當月就被誅殺,據《太祖高皇帝實錄》卷五十記載:

“太史令劉基併發其奸狀及諸陰事,上大怒,令群臣按問,憲辭伏,遂與炳等皆伏誅”

汪廣洋

楊憲被誅後,太祖召還汪廣洋。這年冬天,太祖封他為忠勤伯,誥詞中稱他善理繁難事務,並屢獻忠策,將他比作張良、孔明。

當李善長因病辭官後,便以汪廣洋為右丞相,參政胡惟庸為左丞相。因汪廣洋提不出什麼建議,被貶為廣東行省參政,而太祖內心始終善待汪廣洋,又將他召為左御史大夫。洪武十年又授為右丞相。之後汪廣洋沉溺酒中,與胡惟庸同為丞相,只是隨波逐流。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中丞塗節說劉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汪廣洋應當知道內情。太祖便問他,汪廣洋回答:“沒有此事。”太祖大怒,指責汪廣洋欺君,將他貶往廣南。船至太平,太祖追怒其在江西包庇文正,在中書省不揭發楊憲的奸罪,賜詔將其處死。

胡惟庸

洪武六年正月,右丞相汪廣洋被貶為廣東行省參政。惟庸於是獨專中書省事務。七月他拜任右丞相,不久升任左丞相,汪廣洋又被任為右丞相。自從楊憲被誅後,皇上認為惟庸有才幹,由於皇上寵信他,他開始專權,生殺罷免大事,有些不報告皇上便徑直執行;各部門的奏章,凡是與自己不利的便扣下不上呈;

接受熱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職位的大臣的賄賂不計其數;

大將軍徐達極恨他奸惡,從容地告訴了皇上,惟庸於是圖謀害徐達被告發;

御史中丞劉基也曾說過他的短處,於是趁皇上派他帶醫生探視劉基機會,對劉基下毒;

胡惟庸開始有野心的導火索是突然在他定遠老家的井中,突然生出石筍,出水數尺深,獻媚的人爭相說這是祥瑞之兆,惟庸的野心膨脹起來了,從此開始結黨,並且做了下列準備工作:

令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他們在外面收集兵馬;

令他的弟弟李存義暗中遊說李善長;

派明州衛指揮林賢出海招引倭寇,與他們約定日期相會;

派元舊臣封績致書元朝,向元朝嗣君稱臣,請求出兵做外應;

胡惟庸這些謀逆時,趕巧他的兒子坐馬車奔馳過市,墜死於車下,惟庸將駕車的人殺死,皇上大怒,命他償命。惟庸請求用金帛補償駕車人家,皇上不許。惟庸於是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人圖謀起事,密告四方以及依從於自己的武臣。洪武十三年正月,塗節便將禍變上報,告發惟庸;中書省吏商皓也告發了惟庸的陰謀。皇上下令廷臣輪番訊問,詞語連及陳寧、塗節。廷臣上奏朱元璋說:

“塗節本來參預陰謀,見事情不成,這才將變亂上告,不可不殺。”

於是誅殺惟庸、陳寧和塗節。


刪繁就簡347


洪武三年,李善長生病,回家休養,朱元璋要選新的宰相。當時他把劉伯溫找來,和他討論了三個人選: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弔詭的是,這三個人選,最後都先後被朱元璋給殺死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說是談論這三個人,實際上是朱元璋提出這三個人,想用這三個人為宰相,想徵求劉伯溫的意見。

朱元璋首先提到了楊憲,說楊憲不錯,想讓他當宰相。但劉伯溫卻反對說,宰相需要肚量大,楊憲這個人氣量狹小,不適合當宰相。接著,朱元璋又提到汪廣洋。劉伯溫說,這個人比楊憲的氣量更小。然後朱元璋又提到胡惟庸。劉伯溫說,如果國家是一輛馬車的話,宰相就是車伕。胡惟庸可不是個好車伕,他要是當宰相,國家這架馬車很可能就被他弄翻了。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朱元璋提的三個人選,劉伯溫都反對。但是,朱元璋其實並沒有聽劉伯溫的,最後還是讓這三個人當了宰相。而後來,這三個人都被朱元璋給殺掉了。

明明劉伯溫早就提醒過朱元璋,這三個人不適合當宰相,可朱元璋為何偏偏要選他們當宰相呢?如果說,朱元璋認為劉伯溫是胡說,不聽他的。但是,這是朱元璋主動找劉伯溫討論啊。他既然主動找劉伯溫討論,就說明他還是比較信任劉伯溫的。他信任劉伯溫,但是對劉伯溫說的話卻一概不聽。這件事,就顯得很怪異了。

(劉伯溫)

那麼,朱元璋找劉伯溫討論這件事,究竟有什麼玄機呢?

我們先來看朱元璋是怎麼殺他的這三個宰相的。

楊憲本來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他經常被朱元璋派去監督別人,是朱元璋安插在他不放心的將領身邊的眼線,相當於後來的錦衣衛首領。也正是如此,他才會用楊憲當宰相。

楊憲被朱元璋殺掉,是因為後來李善長彈劾他,說他“放肆為奸事”。

這其實又是一件奇怪的事。本來朱元璋用楊憲,就是把他放在中書省的一個眼線,他“放肆為奸事”,其實是很正常的,為什麼朱元璋反而把他給殺掉呢?

再說汪廣洋。劉伯溫認為汪廣洋氣量比楊憲還小,不適合當宰相。但事實上,最終朱元璋殺汪廣洋,並不是他氣量狹小,而是他當了宰相後,尸位素餐,提不出好的建議。實際上,汪廣洋早年是足智多謀的,曾多次被朱元璋讚揚,認為他是張良、孔明一類的人物。為什麼他當了宰相後,卻什麼事也不做,整天只是飲酒作樂呢?這也是一件不太讓人明白的事情。

劉伯溫在反對朱元璋當宰相的時候,說的理由是他會把車弄翻。這是什麼意思呢?劉伯溫並沒有解釋,朱元璋也沒有問。後來,朱元璋殺劉伯溫的時候,是以他要造反的名義殺他的。這樣看來,當初劉伯溫說胡惟庸要把車弄翻,和胡惟庸的造反,大約也就是同一個意思。朱元璋當初沒有問,但他是領會了劉伯溫的意思的。

(李善長)

這就成了一個“細思恐極”的問題,朱元璋明知道胡惟庸會造反,當初為什麼不聽劉伯溫的建議,要一意孤行,把胡惟庸提拔為宰相呢?

分析到這裡,我們似乎就有些明白了。

明明劉伯溫告訴朱元璋,這三個人不行,朱元璋卻還要讓他們當宰相。那麼朱元璋讓他們當宰相,就是故意要他們犯錯。犯了錯,就好殺他們。楊憲因為監督李善長,李善長說他“放肆為奸事”,朱元璋也就認可這個罪名,把他殺了。胡惟庸積極作為,認真做事。朱元璋便說他把持朝政,有做大的嫌疑。因此也把他給殺掉了。汪廣洋本來足智多謀,但是看到當宰相的兇險,因此不謀事,不做事。但這樣也逃不掉,朱元璋以不謀事不做事這個理由,又殺掉他。

大約劉伯溫當年已經看出了朱元璋的用心,因此才極力反對這幾個人當宰相。但是他就算反對,也沒有用,朱元璋要殺,誰也攔不住。

朱元璋不只是要殺這些人,他根本就是不想要宰相。同樣的,劉伯溫也是看出了這一點,所以,他在反對朱元璋任用那三個人的時候,並沒有給朱元璋提出恰當的宰相人選。因為劉伯溫明白,給朱元璋推薦誰,就是害誰,聰明的劉伯溫,怎麼會做這樣的蠢事呢?

可惜,劉伯溫保護了胡惟庸,最終他卻被胡惟庸下毒害死了。胡惟庸被殺,只能說也是死有餘辜。


歷史名將錄


正象歷史所言,洪武三年,朱元璋想提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三人為相,劉伯溫都反對。理由如下,朱元璋剛復自用,多凝狡炸。楊憲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心腹與眼線。汪廣洋原也是一個足智多謀的帥才,文能安邦,武能治國。胡惟庸長了一付反骨,不安於現壯。最後都被朱元璋藉機殺害。可謂伴君如伴虎,汪廣洋也掙扎過,把自巳的才能隱藏得頗好,借酒尋歡,以歌作樂。然而,君下的棋,就是洪武功臣,一個個不得善終,當然,也包劉伯溫。


一帆風順jxh


劉伯溫沒有意識到朱元璋想完全取代李善長的意圖 就按字面意思說了三人不能為相的理由 出發點挺好的 但他忘記了朱元璋已經是皇帝而不是打天下的朱重八 加之揣摩心理不到位和骨子裡的傲氣 才反對三人為相 反而首先招致自己遭到打擊 不過朱元璋提到的三人的確讓劉伯溫說中弱點 下場比劉慘多了 可惜可惜


聽泉


不光這三人無好下場,劉基自己也慘死。洪武功臣有好下場的沒有幾個


求實老布衣


這也說明朱元璋會隨著時局的變化而變化,只要不利於明朝的統治,那就得剷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