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群、性格孤僻、易怒還帶有點神經質的人成為了世界公認的天才

1643年出生的艾薩克·牛頓是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也是英國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自然哲學家、鍊金術士。他在有生之年著有《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等科學著作,一生科學貢獻卓越,智商290的他是近代科學的鼻祖,被列為當代第二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排在了第穆罕默德之後,耶穌基督之前。

歐美學家稱:如果有人被稱為天才,那麼非牛頓莫屬。他揭示了光的本質,讓我們可以藉此探索宇宙。讓我們能夠對運動進行計算,並且測量變化量。他精煉出將整個宇宙凝聚在一起的力學,並以精準的數學方程式呈現出來。在當代人眼裡,他的品行高潔,幾乎接近了聖人,用自己智慧的鋒芒指引著人類直接刺穿了“諸神”的住所,達到了“天堂”的高度。他的發現是曠古絕今的奇蹟,在有生之年就已經被視為科學界超凡入聖的人物,開拓了向科學進軍的新紀元。

不合群、性格孤僻、易怒還帶有點神經質的人成為了世界公認的天才

牛頓被讚頌為理性的天才,推動歐洲結束了中世紀的黑暗時代,並進入啟蒙時代。但他也是一個複雜的、難懂的和神秘的人。他不喜歡交際,也不喜歡與別人共事,非常的易怒,就像一根“牆頭草”,被不如他聰明的人耍得團團轉。用世俗的、現代的說法來描述,他就是一位重度神經質的人。在1705年,63歲的牛頓被英國授予了爵士,是該國權力機構的中堅人物。他才剛剛封爵,就被全歐洲認為是啟蒙運動的大師級人物。他沒有陷入自我懷疑,把自己視為新的彌賽亞(一種稱號及頭銜,指的是上帝選中的人)他覺得是自己帶來了新的知識拯救了世界,對頭腦簡單的普通人根本不屑一顧。

不合群、性格孤僻、易怒還帶有點神經質的人成為了世界公認的天才

他最沉迷和痴迷的事情在他死後兩百年才被揭露出來,是一種深奧難懂的異端鍊金術。他總共留下50多萬英文單詞的鍊金術手稿和100多萬單詞的神學手稿,而這些工作與他的科學發現基本是毫無關聯的。但他痴迷的這種東西最終轉化為人類理解宇宙的方式。

不合群、性格孤僻、易怒還帶有點神經質的人成為了世界公認的天才

牛頓一開始並非如此“離群”的,作為一個充滿好奇心的年輕人,他遠離家鄉進入劍橋大學求學。年僅21歲的牛頓就替自己設計了一個課程體系,包括讓他餘生都在著迷的45個主題。這是被他稱之為“某些哲學的問題”,它們分別是:時間與永恆,太陽、行星、彗星、空間、流星、原子、密度、真空、磁力、反射、靜電、光、顏色、冷熱、重力、浮力、視覺等。

牛頓:“我可以計算天體的運行,但對於人類的瘋狂,我是無能為力的。”

他不依靠任何人的幫助和指導就在24歲以前為自己的全部發現奠定了基礎,但他並沒有將那些偉大的發現告訴任何人。反而去進行了全新系列的實驗,而重點實驗的對象就是光。他對光和視覺特別著迷,花了很長的時間審視眼睛運作的原理和機制。他想要設法找出人類在看東西的時候有多少是出於大腦的意願,(也就是有意識地在看)還有多少是受到外在裹物的消極影響。他冒著失明的危險親自去測試了太陽光,為的就是再次確認他的發現是正確無誤的。

牛頓:“幾個世界以來,白光被視為宇宙中最純淨的能量,代表著上帝的力量。”

不合群、性格孤僻、易怒還帶有點神經質的人成為了世界公認的天才

光實驗

之後,牛頓提出過萬有引力定律、力學三大定律、白光由各色光組成的理論。萬有引力定律是他最著名的發現。牛頓警告:“不可用此發現把宇宙看成只是機器,猶如一個大時鐘。重力解釋行星的運行,但不能解釋誰使行星運行。上帝治理萬物,知道一切可做或能做的事。”

不合群、性格孤僻、易怒還帶有點神經質的人成為了世界公認的天才

萬有引力定律

就這樣一種新型的數學名稱誕生了,它叫做“微積分”。幾乎所有的數理科學和工程學分支都在使用“微積分”舉例來說,就像汽車在加速的過程中需要加多少油到引擎裡是有變化量的,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到“微積分”去計算。在牛頓的筆記裡,有一些讓人詭異的插圖。他發現運動和自由落體這類問題是無法用傳統的數學來解釋的,於是就自己發明了一些“工具”來計算幾乎任意運動的變化率。

不合群、性格孤僻、易怒還帶有點神經質的人成為了世界公認的天才

月球繞著地球的軌跡

不合群、性格孤僻、易怒還帶有點神經質的人成為了世界公認的天才

貝殼生長的螺旋線

牛頓認為天體之所以會運動,是因為上帝創造了萬物以後,也設定了各種自然規律,比如運動定律等等。他認為上帝先把它們一推,然後天體就按“動者恆動”的定律一直運動下去,事物都就按照自然規律和概率順其自然的發生,上帝卻不再做任何事情。他的宇宙觀,屬於宗教的另外一個分支,也叫做“機械宇宙觀”、或者“鐘錶宇宙觀”。

不合群、性格孤僻、易怒還帶有點神經質的人成為了世界公認的天才

不合群、性格孤僻、易怒還帶有點神經質的人成為了世界公認的天才

牛頓是一個從來不會在任何方面低頭的人。他的一生中很少有密友,是一個孤獨的人,情願退縮到角落裡也不願跟別人過多的交流,寧願隔離掉“整個世界”。他自身還附帶著一種深深的不安全感,對別人永遠抱有懷疑的態度,極度敏感,無法容忍別人的批評意見。在與人相處中,他並不是一個與人為善的人。在衝突中,一些行為舉動體現了他的自私狹隘。他始終過分迷信於自我的獨特性,堅信在任何一個時期,世界上只有一個如基督般的詮釋者能解讀神意,而他就是那位彌賽亞。另外,出乎意料的是牛頓也追求並熱衷於權力。在擁有權力的後半生中,他是一個獨裁、專制的人。他不甚完美的人格或許應歸咎於他早年經歷的傷害,使他前期有著強烈的慾望去發現和尋覓更多的知識。由於羞於向女孩表白而失去了結婚的機會,然後終生未婚也未育。晚年的牛頓在倫敦過著堂皇的生活,此時的牛頓非常富有。隨著聲譽的提高,牛頓逐漸開始疏遠給他帶來巨大成就的科學。他不時表示出對以他為代表的領域的厭惡。同時,他大量的時間花費在鍊金術上。在他死後,體內發現了大量的水銀,可能是他研究鍊金術所致。

最後,烤山君想不明白的是,為何那些永不言敗且孤傲的天才總是敗在了男女之情上,而且後半生都在致力於神學的研究上,難道他們看見了宇宙的真諦嗎?還是他們已經知道這一切都是設計好的規則?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的觀點)

(寫作不易,喜歡的就幫忙點個贊或者點擊關注烤山大叔,您的支持將是我創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