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

楚云卿


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一诗,将他对人生的悲剧意识写到了极致。

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生时,是生机勃勃的,为什么还是有恨呢?因为,有生必有死,有荣必有枯,美好的事物和不长久,当荷叶生长的时候,已经暗含枯萎的命运,当荷花盛开的时候,也已经暗含了凋零的命运。

所以,李商隐说:“深知身在情长在”,只要人还活着,就会伴随着无尽的憾恨,你每天都会看到美好的事物逝去,会遭遇珍惜的人远离,即使你正在拥有,你也能预感到总有一天会失去。

最后一句,“怅望江头江水声”,江水预示着什么?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美好的事物逝去,也像这江水流逝永不停息。

“生命对于李商隐来说是什么呢?就是悲剧啊!一个生命从生到死,就是悲剧的诞生与悲剧的终结,……他认识到这样悲剧性的存在本质,深深知只要他活着、存在一天,这个情,也就是恨、就是遗憾、就是悲剧,就会一直伴随着他,和他一生相始终,生命的意义就是恨的创造与完成。”(欧丽鹃《唐诗可以这样读》之六《哀凄绝望的诗灵》)

或许就是李商隐对人生深切敏感的悲剧意识,让他写出了中国诗史上最为凄婉动人的诗篇。


谢小楼


《暮秋独游曲江》,是李商隐晚年诗作,通过描写荷叶的“生”与“枯”,暗示人生的变化,感叹自己身尚在、情长存,却无奈爱妻已逝去!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妻子王氏的无限怀念之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即将终老的哀怨之恨。

写作时间大约在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暮秋。

【原文】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我的译文】

荷叶初生的时候春恨已生。荷叶枯萎的时候秋恨又成。

只要身在情意就地久天长,能知我心事的惟有江水声。

【我的理解】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诗人在诗的开头就用缓慢沉重的语气,把无情的曲江荷叶化为有情之物,仿佛荷叶的春生、秋枯都与他的哀思有关,喃喃诉说着他内心深处的憾与恨。

诗句的特别之处在于:在两个七个字的诗句中,诗人重复使用四个字“荷叶、时、恨”,增加了这首诗的回环往复、似直而迂的情韵。

诗人运用了映衬、对比的手法,让荷叶的生命在“生时春”与“枯时秋”中相对比;让人的情感在荷叶的“恨生”与“恨成”中产生,从而丰富了诗的内涵,使这首诗在遣词、修辞、造境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形象而生动地表达出诗人沉痛的悼亡之情,也深切地表达出蕴含在诗人内心深处的——对其“失意人生”的哀感!

“深知身在情长在”,诗人将前两句中所蕴含的绵绵深情推向了无以复加的境地,使他的一往情深达到了他的诗作《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境界。

“怅望江头江水声”,这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怅惘,恰似面前汹涌澎湃的江水声,深刻地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人生、对仕途的茫然与抱怨。

“江头”是视觉,“江水声”是听觉,而“怅望”却是感觉。诗人仅用6个字,就把大自然中的景物与人“听觉”“视觉”和“感觉”天衣无缝的交融在一起,既表达出诗人虽伉俪情深,而今却孑然一人在此怅憀的孤独;也表达出诗人因其仕途不顺,而今只能独自在此怅惋的哀怨!所以说,诗人在用“怅望江头江水声”来抒发内心哀思的同时,也在表达出他内心深处对当朝的不满,可谓一曲多音,一叹三惋!

从这首诗的结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商隐的个性特征和他的艺术风格。

常言道“文如其人”,李商隐就是唐代众多诗人中,既有才华,又性格特别的一个。在他的艺术生涯中,他很少能够直白的道出埋藏其内心深处的怨恨,这怨恨来自于他对仕途遭遇的不满,所以,在这首诗中,他借“暮秋荷叶”之口,连用两个“恨”字来表达自己当权者的怨恨之情。如果你只从诗作的表面词意来理解,你就只能看到这是一首怀念亡妻的悼亡诗。然而,如果你对李商隐的一生有所了解,你就会发现:隐藏在这首诗中的另外一层含义——哀悼自己的人生!

所以,表面上看,诗人对其亡妻的思念如曲江之水,滔滔悠悠、绵绵无绝,其实质是诗人在对亡妻表达思念之情时,也捎带着把自己对人生的失意、对仕途的失望和对朝廷的绝望,如同奔流不息的曲江之水,一股脑儿的宣泄了出来!

然而,这一切都无法遮挡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可以说,整首诗中,用词极其考究,格调也极其凄婉,使诗歌在缠绵的情思中,在悲凉的感悟中,把诗人的哀痛和怨恨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是至情至臻的一曲人生哀歌。

【诗题中·曲江】,即曲江池,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是中国古代园林及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先河之一。


卓姥姥侃文化


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是一首悼亡诗,是李商隐为悼念亡妻王氏而作,全诗真挚凄婉,诗如下: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荷叶生时,春恨已生,荷叶枯萎时,秋恨已成。这是前两句的诗意,反复的重字,似乎将重重的哀念和忧伤都击打在人的心上,这一点是我们在读诗时明显感受到的。那么关于具体所表达的意思就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心感受了。

荷叶生时,本是春意盎然,从何说起恨呢?在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后,我想,仕途的坎坷、情感的颠簸、甚至在仕途坎坷时生计的潦倒都让他满身疲惫。所以,在荷叶生时,他就想到了枯败和凋零,便有了这“春恨生”之感慨。

接下来荷叶枯时因生命的谢幕,“秋恨成”也成了水到渠成。

在对生命发出如此愁郁的感慨后,在第三、四句李商隐长叹道:“我深深地知道我活在这世间,情谊也永远存在在这世间,怅惘的望着那江头,愁绪就如江水声不绝。”

其实说是“长叹”,还不如说是一种誓言来的更贴切。重情的诗人面对着江水,默默伫立着,抒怀着自己对亡妻的情谊,江水不绝,情谊无绝。

关于这首诗,有说法是李商隐悼念年轻时的恋人,名唤“荷花”,恋人因病逝去,李商隐哀痛之时所作。当然了,对于这种说法,最直接的根据就是诗中出现的“荷叶生时”与“荷叶枯时”。

不过在品读之后,我还是更同意另一种说法:此诗应当是李商隐哀悼亡妻所作。原因也同样是人们推断的那个原因了,此诗庄重哀婉,前部分的哀绝感叹和后部分的郑重许诺,确实更像是历经沧桑后对亡妻哀思所作。<strong>

李商隐的妻子王氏于851年病逝,李商隐是在816年随东川节度使柳仲郢返回都城,于第二年春到达了长安,人们推断此诗因是817年春到达长安后所作。

李商隐在经过短暂平稳的几年生活后,858年病逝于郑州,也就是说如果真如推断这样,在写下这首《暮秋独游曲江》的第二年,一生历经坎坷的李商隐也就随妻子王氏而去了。

诗的最后一句“怅望江头江水声”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中最后一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有同感同曲之妙,无尽的惆怅哀绪都化作了不休的滔滔江水,离开的那些美好的人和事,都在爱与哀愁里,日夜奔流,不息不绝。


听雪话诗词


李商隐: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李商隐的一生,就是一出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剧。上天除了给了他美轮美奂的诗歌的才能,其他的都没有给他。李商隐越是追求什么,最后就越失去什么。命运对李商隐实在是太残酷了。

李商隐自认为有经略天下的大才,原以为他会获得美好的前途和美好的爱情。但是实际上,他的一生却是郁郁寡欢的一生,是怀才不遇的一生。恰如他的朋友在悼念他的诗文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鸟啼花落人何在,竹死桐枯凤不来。良马足因无主踠,旧交心为绝弦哀。九泉莫叹三光隔,又送文星入夜台。

他的一生,除了少年时代那些朦胧的爱情之外,似乎没有开心过。

李商隐的悲剧,既是时代的大潮裹挟所致,也和他的性格相关。在晚唐的剧烈的牛李党争中,李商隐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他深受牛党的令狐家族的帮助和信任,但最终却成为李党重要成员的女婿。

在两党的争夺中,李商隐成为两党都不敢用的边缘人。这是他政治上的悲剧。在李商隐的爱情与婚姻中,同样是不得意。在传说中,李商隐有过很多场爱情,但是最终都无疾而终。他与女道士有过恋爱,还曾经与一个叫荷花的姑娘,有过缠绵悱恻的爱情。这从李商隐中多迷离的、朦胧的无题诗中可以看出。

李商隐最后娶了李党的重要成员王茂元的女儿为妻,两个人感情特别深厚,一起漂泊流浪在各大官员的幕府之中。但是不幸的是,他的妻子很早就去世了,这是对李商隐的巨大打击。当时李商隐自己身患疾病,仕途渺茫,前途无望,陷入了深深的彷徨之中。所以李商隐写给妻子的悼亡诗,除了表达他对亡妻的深切思念之外,更多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的悲剧意识。

在这首诗中,就极为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从标题中,我们就能感受李商隐的悲剧意识。暮秋,万物即将凋落,对于生命来说,人也已经走向生命的黄昏。这一点,已经进入暮年的李商隐是深有体会的。李商隐看着壮丽的夕阳,心中泛起的却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独游,写自己的孤独与寂寞。也许在妻子在世的时候,他们很多次泛舟曲江,在曲江的柳荫下,在曲江的风中,他们有过美好的生活。但是妻子早已经离自己远去,只留下李商隐一个人,在曲江的秋天寂寞徘徊。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李商隐的诗的特点是朦胧,他的感情特点是伤感,这两种特点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完美的交融。他先写自己看到的荷花,在伤感的人的眼里,荷花不是曲院风荷那样美好,即使是在春天,他依然能从摇曳的荷花中,看到春恨。

李商隐说,这荷花开得正好的时候,他怀着一腔淡淡的哀愁。而在金秋时节,李商隐在荷花身上看到的是秋恨。其实荷花本身的兴衰荣枯,本身是没有生命的,李商隐看到的春恨与秋愁,只是李商隐个人情感在荷花上的投射,这在专业的文学批评中,叫做移情作用。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说,只要自己还没有死,只要自己的身体还在,就会动情,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人类本身就是一个情感的动物呢?更何况是李商隐这样的多情公子忧郁王子。这也就是元好问所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有情又能如何呢?斯人已逝,爱人不在,在自己只能满怀愁索地听曲江的水声了。

我们说,悲剧是什么,悲剧是你明明不想这么做,但是命运偏偏让你这么做了。有诗人说过,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李商隐对生命的存在,始终就有一种悲剧意识。这一点,与道家哲学家庄子是一样的。李商隐从荷花的身上,看到的是最终枯死的悲伤,从爱情身上看到的是曲终人散的凄凉,从生命本身上看到的是人无处可逃无可奈何的彷徨。庄子说人一受其形,就始终处于一种悲剧的状态。人就像是活在后羿射箭的射程之内,最终都会被射到,即使还没有被射到,那也是暂时的偶然,所以说,人生的戏剧是偶然,而人生的悲剧才是必然,才是我们最终的结局。

时代的悲剧再加上性格悲剧,共同造成了他的命运的悲剧。不过我们从这首悼亡诗中,深切感受到他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命运的慨叹!


好玩的国学


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全诗如下: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解读一首古诗词,要先看诗词的标题,很多时候,标题里几乎就蕴藏了一首诗歌的大概内容、情感基调,写诗的大概情况等。


我们来解读一下李商隐这首诗的标题。


解读标题:暮秋独游曲江


诗歌标题只有五个字,包含的内容却不少。标题告诉了我们时间——暮秋,地点——曲江,事情——游,人数——一个人。


这首诗歌的写作情景就通过标题呈现在了我们眼前。诗人在深秋,独自一个人在曲江游览。


不过,我们根据标题只解读了部分内容,还有情感基调也是可以看出来的。


暮秋:即深秋。有诗句“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写的便是暮秋景色。秋天本来万物衰败,一片荒凉。所以秋在中国文学意味里代表的是萧瑟、凄楚、哀愁,悲凉,“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连犯人处决都是在秋天。而深秋,这种萧瑟与荒凉就更甚了。给人的感觉也就更加哀愁与悲凉了。所谓伤春悲秋便是如此。


于是,我们可以从题目中“暮秋”解读出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欢快还是悲愁了。暮秋渲染给整首诗歌渲染出萧瑟荒凉的情景。




解读情感,除了“暮秋”,还有一个字也很关键。

“独游”,是独自一个人,而不是与朋友成群结队的游玩。一个人面对满江荒凉,感到的不仅仅是生命衰败的哀愁,还有自己的孤独。


在理解题目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诗。


从标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写诗的一个大概情景,时间、地点、氛围与情感。那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理解整首诗。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前两句:荷叶生的时候,春恨也生。荷叶枯的时候,秋恨又生。

古诗或者文言文中,恨的意思,在许多时候是遗憾的意思。在这里既有遗憾之意,也有悲愁伤感之意。“荷叶生”“荷叶枯”,写出生命的衰亡,写出人生的变化。诗人在面对这种衰亡变化时,内心充满悲悯,遗憾与哀伤。一个“恨”字,写出了情感之深切。




后两句:自己生命还在,那么情感就还在。面对一江秋水,独自怅惘。

其中“怅惘江头江水声”,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身在情长在”,这句诗中表达的情感之强烈,让人觉得诗人并不是伤春悲秋那么简单。


这个时候该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


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全面理解。


有人说这首诗是李商隐吊念亡妻之作。从他的诗《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可知李商隐与妻子之间感情很好,恩爱有加。王氏去世,独留李商隐在世,面对一江秋水,满目枯荷萧瑟,触景生悲情,内心触动,于是对妻子的悼念流出心中便是一句“深知身在情长在”。




但是个人认为,李商隐的这首诗,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里的“身在情长在”中的“情”,何尝不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一种情感表达。李商隐一生追求美,也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是仕途不顺,被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暮秋独游曲江》写于他暮年。

这里的“暮秋”何尝不是他自己生命的暮秋。除了感叹时光易逝,生命恍然,虽然一生中“恨”事很多,但是“身在情长在”也有对这个世界的爱与留恋啊。



我是城南。


城南一隅


《暮秋独游曲江》的全诗如下: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诗的大意是:

荷叶生长时春愁渐生,荷叶凋枯时秋愁渐成。深深地感知身在情就在,惆怅地眺望江头的江水声。

诗意赏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李商隐的诗,写荷的历历可数,《暮秋独游曲江》是一例,还有如“留得枯荷听雨声”,“惟有绿荷红菡萏”等。如果联想到李商隐的经历,春恨和秋恨也就好理解了。李商隐和妻子聚少离多,妻子王氏去世的那一年春季,李商隐正在异乡。待他返京后,没过几个月其妻就病逝。春天,荷叶生长,也是李商隐和妻子分离的季节,因此“春恨”指的是离愁别恨。秋天,荷叶枯萎,也是妻子离世的季节,所以“秋恨”指的是与妻子阴阳两隔的愁怨。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深深地感知身在世一天,对亡妻的相思之情就伴随一天,可见李商隐对亡妻的用情至深。“怅望”:惆怅地远望。惆怅地远望江头的江水声。声音靠听觉获得,诗人却说凭借视觉望到滚滚奔腾的江水声,视觉和听觉相混淆。眼前或耳旁的江水声不知是望到还是听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归咎于一个“怅”字,即惆怅。李商隐因妻子的离世而惆怅,又因惆怅才有了“望江头江水声”的视听混淆。


文字的二三事


暮秋独游曲江

(唐)李商隐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赏析

这首诗的诗眼在“长”字,与李商隐而言,情是思念亡妻之情,恨是对亡妻离自己而去的怨恨,所以这首诗中的“恨”与“情”是一体两面,想起亡妻与自己曾经的幸福,就是“情”,想起这个幸福已经不在了的现实,就是“恨”,所以李商隐就是痴情的伤心人,对亡妻日思夜想,时时不忘,就是“身在情长在”,“此身一日不死,则此情一日不断”。

所以,明白“身在情长在”这个中心思想,再读此诗就非常简单了。春天万物苏醒,看到美景,想起不能与亡妻你共赏,心情就不好了。秋天万物凋零,想起亡妻你离我而去,恨上加恨。我现在,看到什么都会想起你,此身一日不死,对你的思念就一日不断。就像现在,我看着江水,内心却是惆怅,又想起你了,对你的思念犹如江水东流,日夜不息。

情深如此,哀而不怨,可谓恰到好处。


荼蘼香晚


网上说这首诗是悼亡之作,小可前前后后地看了许多遍,却生出许多疑惑来。

这是一首民歌形式的古诗,所以不谐平仄毫不影响此诗的精彩之处,而且此诗同样采取了重字处理,李义山比较喜欢在一首诗重复用词,效果果然不凡。

可是

为什么要用“恨”这个字呢?

荷叶生时春恨生。这春恨恨的是什么?时光?还是逝去的妻子?若是悼亡,应当是愁,是怨,是伤心,是断肠,是遗憾。可是所恨何来?据小可所知,王氏最后的时光是和李义山一起度过。而且他们夫妻感情很好,说是深情如海也不为过,因此,不论如何悼亡,似乎都不应当用一个“恨”字,而且是春恨!

荷叶初生,春光正好。不管李义山的青春如何不堪,或者情史如何纠缠,从其以往以后的作品来看,只有思念,甚至是痛苦,但绝无“恨”,似乎除了恨自己以外,没有必要也没有资格去恨别人。

第二句,荷叶枯时秋恨成,秋季可以结合自己年华渐老,壮志消磨,因此这个“秋恨”是成立的,但秋恨牵连到悼亡,理由和前面一样,不论如何悼,妻子不是英年早逝,更不是亡于意外,这个恨字如何成立呢?

此诗的标题是《暮秋独游曲江》,那个“独游”二字值得细品,所谓独游,就是一个人独自游览之意,既然是游览,却偏偏产生悼亡之意,这在逻辑上并不成立。

如果是看到荷叶的枯败,然后心有所思,念及妻子,伤逝所爱。也应当是以怅然,惘然,或失落为主。唯独“不应有恨”。

第三句,深知身在情长在,也不像悼亡之语,此身在没有用处,彼身也在才能“情长在”,爱妻已逝,此身虽在,亦有何用?直译过来就是,我深深知道,只要我活着,就是思念。总感觉用这种方式思念妻子有些俗套。

第四句有“怅望”一词,怅望必然要接一个具体风景,而怅望多指家国,故乡,情人之思,比如东坡“怅望水沈烟袅”,永叔“怅望一枝难寄远”,杜工“怅望千秋一洒泪”,秦少游“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范大成“宇宙此身元是客,不须怅望家何许。”

李义山之妻王氏不是身故于曲江,所以作者的怅望江头与哀思无关,如果把荷叶比成爱妻,爱妻怅望江头江水,同样不成立,因为李义山只是偶游,独游,又不是他们的家就在江边附近。

因此,小可更倾向于此诗是纯粹的咏物伤怀之作,与悼亡无关。当然,仅仅是个人判断,不一定对,更有可能是错的!


亦有所思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明。

天荒地变吾仍在,花冷山深奈吾何。

洗竹放教风自在,隔溪看得月分明。

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

开帘一寄平生快,万顷空江着月明。

诗词一开头就写出了感怆悲凉,情思缠绵哀痛之情。痛失所爱的沉痛心情,在字里行间,深深流露。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最深的痛是,阴阳两隔,回忆在心里,相见只能在梦里。好在诗的末尾笔峰一转,逝者如斯,诗戛然而止,却如曲江流水有悠悠不尽之势。



罗释内衣设计师


外国有本名著《红与黑》,有多少字故事,这诗写尽爱与恨,两者分量一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