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騙補大夢:光伏、新能源汽車,都是一地雞毛


二十年騙補大夢:光伏、新能源汽車,都是一地雞毛


■文|關不羽

  1. 為什麼一些名不見經傳、路上很難看見的新能源車敢於標高價?真相只有一個:人家壓根沒打算賣給外人。
  2. 中國新能源車的現狀,有故事、有情懷、有光榮與夢想,有賣萌和賣慘,最重要的是有補貼,獨獨沒有拿得出手的車。
  3. 血的教訓是,補貼是不會有好產業的,也不會有好企業。

閒來無事,上網看了《西紅市首富》,電影主角王多魚這個倒黴蛋,突然撿了一個燙手的“大餡餅”,十億元,但要一個月內花完。

這個花錢節奏,就算手抓大青龍、狂舔魚子醬,恐怕也無濟於事。能“幫”他的,只有騙子了。

果然是“淫者見淫”,我一看就有了感覺——是經濟領域的感覺,這種事在當下要找個比照項,那非產業政策的補貼盛宴莫屬了!

【01】

1994年分稅制改革,中國財政收入進入連續二十年兩位數的高增長,舉世罕見。2013年,中國政府財政收入佔GDP的22.7%,按照分稅制的財政分配比例,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大致與此相當。

也就是說,一塊錢GDP裡,歸政府收入的至少有四毛五。大量社會財富流向各級政府,做出個金光燦燦、銅香十足的“大餡餅”。沒有這個大餡餅做底子,產業政策、政府補貼什麼的都是浮雲。

產業政策其實很簡單,政府認為什麼產業好,就予以扶持。至於“好”的標準是什麼,說不清楚。市面上論述產業政策就是好的文章不少,總結下來,無非提前佈局、彎道超車這類大詞,但事實當真如此嗎?

不見得,比方說之前火得不要不要的光伏產業,就是一連串“邂逅”搞出來的驚喜,儘管搞到最後,驚喜變成了驚嚇。

世紀之交,“環保概念”成為歐美主流,太陽能發電的光伏產業紅火。但是,光伏設備製造很麻煩。產業鏈底層的加工光伏片、製造蓄電池都是高能耗、高汙染的行當。

二十年騙補大夢:光伏、新能源汽車,都是一地雞毛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產業屬水,愛往成本窪地跑,我們這邊就不錯。最早進入中國的是光伏板加工,聽著挺高大上的,其實是光伏產業鏈中的雞肋——利潤最薄、技術含量最低,還高能耗、高汙染,勞動力密集一樣不差。

洋人伸出橄欖枝,條件還很優厚——多晶硅原料便宜賣給你;引進流水線的錢,先借你;產品幫你全部返銷歐美。等於騎上馬送一程,馬鞍、馬料、馬鞭子全套奉送。

彼時,各地政府都在為GDP指標、出口創匯犯愁,一看有這等好事,還能不接嗎?接!可是這活兒利潤率薄,企業的積極性不高。沒關係,“大餡餅”裡劃拉一塊出來鼓勵一下。出口有補貼,開廠投資有補貼,稅收有補貼,利潤從補貼裡拿,乾柴烈火就燃了。

企業有利潤,政府有政績,洋人甩了雞肋、得了廉價產品——等於間接獲得了中國政府的補貼,給自家的光伏產業貼肥膘。各取所需,皆大歡喜,花好月圓。

【02】

產業模式一確立,光伏產業鏈低端的其他小夥伴有樣學樣,都來了。敢舍千金買馬骨,墳裡的骷髏馬也得一溜小跑衝過來啊!

在政府補貼的滋潤下,2004年左右中國光伏設備製造產能突飛猛進,2012年達到了全球產能的54%。

這回,輪到洋人不幹了。本來小打小鬧、拾遺補缺的補貼廉價出口,人家眼開眼閉也就算了。才幾年功夫就用銀子砸出半壁江山,洋人自家的產業受不了了。

2008年前後,歐美對我國光伏產業的反傾銷、反補貼的“雙反”一浪高過一浪。這可給咱們難住了,取消補貼?涉及面那麼大,全取消要命;硬著頭皮繼續搞?出口被封殺,同樣玩完。

當時中國的太陽能領域可沒什麼提前佈局,光伏產品95%以上出口,國內市場幾乎為零。出口渠道一斷,全球一半的產能就砸在手上了。

進退不得之際,聰明人建議,已然如此,索性自家用吧。也不等歐美最終攤牌,2009年,“金太陽示範工程”橫空出世,太陽能發電大躍進。還是老規矩,補貼先行。

二十年騙補大夢:光伏、新能源汽車,都是一地雞毛

納入金太陽示範工程的項目可以獲得工程總投資的50%—70%補貼,補貼的70%是立項即下達預算,剩下30%是完工時清算。

也就是說,順利立項後總投資的35%—49%補貼就到位了,這就是惹禍的“事前補貼”。執行四年間共有900多個項目被列入“金太陽”名單,中央財政對這些項目的補貼達200餘億元——請注意,地方政府的配套補貼未計算在內。這次“千金買馬骨”的結果如何?呵呵,墳裡的千里馬骷髏又屁顛屁顛來了——騙補成風。

騙補的玩法各有不同。窮兇極惡的拿紙板貼面假裝是光伏板,再搞幾臺柴油發電機開著充發電量,喜迎接竣工檢查。“佛系”的玩家是拿到補貼不開工,吃利息,“大不了政府發現了,再把補貼收回去,就當它是財政部的無息貸款。”

至於質量低廉、誇大投資、虛設項目的五花八門,屬常規動作,在2013年財政部清盤“金太陽”時暴露了一大批。但是到底多少補貼被騙,未見最終統計數據。公開報道的案件中,千萬級起步,上億的不少。

【03】

金太陽清盤並不意味著光伏補貼結束了,只不過從大手筆的事前補、項目投資補,轉向了按照發電量補。野蠻騙補的確實少了,問題還是一大堆。隨著光伏發電量的逐年攀升,補貼缺口也隨之加大。

再加上用電量下降、電費下調的市場變化,政府貼不動、也不想貼了。2013年後數次收緊補貼政策,紅極一時的光伏產業,卒。數以百億計的補貼投下去,一堆過剩產能。

光伏打響了新能源領域第一炮,繼之而起的補貼大戶是新能源車。這次沒有“金太陽”,可是補貼開路也不含糊。新能源車的補貼有多豐厚?6-8米純電動中巴車補貼標準為30萬元/輛,此外還有地方配套補貼,比如蘇州政府是1比1配套,於是一輛最多就能有60萬元。

一輛新能源車補貼兩輛漢蘭達,乍一看還以為是風投的大手筆。於是,新能源車有了一門獨到的生意——左手賣右手,自己賣車給自己。A公司製造新能源車,賣給關聯方的B公司,價格當然A公司自己說。

左右倒手的做法曝光,解釋了一個謎:為什麼一些名不見經傳、路上很難看見的新能源車敢於標高價?真相只有一個:人家壓根沒打算賣給外人。

最近一次集中大規模整治是2016年,當時有媒體拿到並公佈了一份清查補貼的情況清單。財政部等四部委對93家主要新能源車企業進行了專項檢查,其中有72家騙補,騙補車輛總計達到76,374輛,涉及金額共92.707億元,平均一輛車騙12萬。

二十年騙補大夢:光伏、新能源汽車,都是一地雞毛

【04】

不知道是因為人傻導致錢多,還是錢多導致人傻,新能源車領域的神話、胡話開始流行。最神奇的莫過於“互聯網造車”,說互聯網造謠能信,造車你也信?拿什麼造?光纜還是wifi?

最近看到一則報道中聲情並茂地介紹某家“互聯網造車”公司的創業史,說是報道,偏偏對所寫的人物全部用了化名,顯得神神叨叨。內容也挺詭異,“公司當時的辦公地點,在三元橋附近的一個民宅。三居室,裡面堆滿了雜物”,這不就傳說中的“草臺班子”嗎?

更神奇的是,通篇用化名寫人物的“報道”濃墨重彩地寫了該公司2017年新車發佈會“總開銷超過8000萬,包下了北京含五星級酒店在內的19家酒店”,哈哈,這不就是李斌的蔚來嗎?就這麼惟恐人不知,還要通篇用化名?軟文界又出了奇葩,叫故弄玄虛。

二十年騙補大夢:光伏、新能源汽車,都是一地雞毛

2018年新能源車補貼政策收緊後,蔚來的日子不好過了。曾經豪到產品發佈會砸下8000萬的蔚來,開始賣慘了。另有一篇圈內傳開的“報道”《蔚來李斌,2019年最慘的人》,風格也是那麼文藝、那麼聲情並茂、那麼長篇累牘。遺憾的是,看不到造車的乾貨。

這就是中國新能源車的現狀,有故事、有情懷、有光榮與夢想,有賣萌和賣慘,最重要的是有補貼,獨獨沒有拿得出手的車。補貼高時號稱“彎道超車”,補貼低時變成了“大型車禍現場”,像是個有前途的產業嗎?

中國有兩種產業:一種是拼市場的產業,是為經濟造血的搖錢樹;另一種是吃補貼的產業,是吃財政的寄生蟲。後者的茁壯意味著前者衰敗,這是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之一。

【結語】

《西紅市首富》裡,王多魚面前擺著一桌盛宴,門口排隊“求分享”的十之八九都是有意無意的騙子,這是一個挺滑稽的場景。想想也對,你有錢,而且急著把錢花出去,招騙子是大概率事件。

二十年騙補大夢:光伏、新能源汽車,都是一地雞毛

這就是產業政策補貼的事故現場直播。只不過,從光伏時代簡單粗暴的紙板糊弄進化到了PPT的花裡胡哨,觀賞性有所提高罷了。

光伏產業的黃粱一夢,新能源車也差不多到了夢醒時分。血的教訓是,補貼是不會有好產業的,也不會有好企業。只會有好故事、好報道。什麼技術提升、產業升級,靠政策補貼是推不動的。

道理很簡單,接個水龍頭就能嘩嘩淌錢時,琢磨技術的都是傻子。昔日報道里號稱技術全球領先的尚德今安在?這家光伏時代的明星企業,早在2013年補貼政策的第一輪收緊之後破產,當時欠了銀行71億元之巨。

今天的新能源汽車領域,又將出現幾個尚德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