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是金融專碩的基本路線,不能動搖

來源:輝印(ID:huiyin0518)

雖然去了復旦讀金融,但由於本科是工科,因此對金融就業整體環境一無所知,為了彌補這種認知上的缺陷,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在金融圈裡實習,整整實習了六家公司,

實習經歷覆蓋一級投行與二級投研,待過的公司中既包括中國本土最頂級的券商,也包括搖搖欲墜的金融皮包公司。


我當然不算是找工作中最最牛逼的那個群體,進不了摩根高盛(中國大陸每年能進的人,可能也湊不滿一桌子吧),但是如果要論實習跨度之大,覆蓋面之廣,估計沒有多少人可以跟我比。可能還是存在一部分人比我實習的更多,但他們不寫公眾號。

如果將六段實習經歷濃縮成兩句話,就是:


1)年輕人不要輕易去一級創投,最好還是去二級投研,金融行業的二級投研,是當前中國少數能讓普通階層通過學歷、努力,以及知識迅速完成階級躍遷的崗位了。2)凡是最後找到非常好的工作的人,一定比別人更快一步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並且在某一細分領域長期實習

記得之前我在一家財富管理機構旗下的私募基金實習,我跟組裡領導說,我將來想進VC或者FA,我對教育行業非常瞭解,我相信憑藉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在創投行業有所作為

領導搖了搖頭:“看來你是選擇了一條錯誤的賽道啊”我當時不以為然,覺得這是領導迂腐,不懂年輕人的想法,直到很久很久之後,我才終於領會到了其中的深意。

創投行業不應該是一個人的第一份工作,而應該是人生的最後一份工作。過早的投身於創投行業,很容易讓年輕人在各種高大上的飯局、論壇以及峰會中迷失,錯把CEO和VC合夥人的成功,當成是自己的成功。

每天似乎在打磨高大上的“商業思維”和“顆粒度”,培養對資本風向的sense,但其實本質上還是幹著畫ppt的活。最後公司拿下某項目,並不是因為你ppt畫的多漂亮,估值模型做的多精準,而是因為你老闆與創業公司創始人是鐵桿兄弟。

最後成交的價格也根本不是你估值模型估算出來的,他們只不過吃了個飯,然後拍了腦袋估估價,大差不差給了個數字。

用更為通俗的話來講,假設你畢業後進了VC行業,然後研究的是餐飲行業,你雖然頂著名校光環,但是請問,作為一個毫無產業經歷的年輕人,你如何真正洞察餐飲行業並識別有潛力的創業公司?是因為你學過MM定理,還是因為你懂得期權定價?這些在VC或者FA行業屁用都沒有。

也不要覺得看過幾份餐飲行業研究報告,或者跟幾個創始人聊過就能深入瞭解一個行業,隨便拉一個餐館老闆過來,都比你瞭解的多得多。

那年輕人進入創投行業,並最終混的非常好的人有沒有?當然有,但實在是太稀缺了,而且這部分混得好的人,大部分是在創投行業景氣上行的階段入行,然後在週期頂點一梭哈佔據高管職位。在資本寒冬的當下,選擇去創投行業在我看來並非一個明智的選擇。


清科研究中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第二季度VC市場共新募集135只可投資於中國大陸的基金,新增資本量為482.17億元;投資方面發生726起交易,披露金額297.36億元人民幣;退出方面共計發生168筆交易。具體來看,
二季度VC市場募集金額斷崖式下跌。數據顯示,2019年第二季度VC機構共新募集135只可投資於中國大陸的基金,數量同比下降28.9%;披露募資規模的130只基金新增資本量為482.1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62.2%;平均募資規模為3.71億元人民幣。來源:清科


一級創投市場的寒冬,可能將會長期持續。前段時間Wework的上市失敗,也再次證明創投行業下行的底部還沒有到來。如果這個時候入行,請做好月薪8000、長期做PPT、並且工資增長緩慢的心理準備。

以上建議僅針對99.9%的大陸高校商科年輕人,如果你是那超神般的0.1%的存在,請關閉此文,如果你想在後臺罵我一句傻逼,我也認。

但我堅信,我以上建議,適用於絕大部分商科年輕人,無論你怎麼罵我,我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

一切資源導向型行業的從業者,本質上都是在對自己過去的長期經歷與沉澱進行變現。

而創投行業,就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導向型行業,這應該是人生的最後一份工作,而不是第一份工作。當然如果你家族有通天的本領與資源,就當我什麼都沒說。

二級市場是中國現存的,少數能讓普通人迅速翻身,然後完成階級躍遷的行業,尤其是其中的券商研究所和公募基金。

我下這個論斷,並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對我自己一系列曲折反覆的心路歷程進行總結之後所得出的結論。

剛進復旦讀研時,對金融行業毫無認知,聽說牛逼的人都喜歡去做投研,我也跟風去了,結果發現這種工作甚是枯燥,我何苦要埋頭做這種工作,大丈夫應該要在創投領域闖蕩一番,橫刀立馬,讓自己的身價在一輪輪融資中暴漲,或者在一輪輪的資本拉皮條中賺的盆滿缽滿

我曾被這一切表面的浮華迷惑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直到很久之後才醒悟過來,並認識到二級市場才是普通年輕人非常難得的職業發展起點。我對二級市場的職業認知,經歷過一個“肯定-否定-再肯定的”的辯證過程,絕非心血來潮。

對於金融專碩來講,如果存在爭取的機會,最好還是要把職業發展定位為投研或者投行。我需要對這兩個名詞先下個定義,其中的投研指的是券商研究所、自營、資管、公募基金,以及知名私募。

投行僅限於券商的投行部門。我覺得大部分國內的金融專碩,應該都會認同這句話:投研以及投行,是當前金融行業皇冠上的兩顆明珠。

如果你非要抬槓,說投行為啥必須要是券商投行,你看我周圍誰誰誰進了高盛、摩根、誰誰進了紅杉、高瓴。那你趕緊關掉本文,別浪費時間了,我說過的,這篇文章只能對絕大部分金融專碩負責,而不是所有,孤例沒有任何意義。復旦算是國內第一梯隊的頂級名校了吧?17級經院專碩中:

進高盛/摩根:0

進紅杉、高瓴:0

下面說一下,為什麼鼓勵大家爭取去投研崗位。首先當然是工資增幅快,尤其是券商研究所,從你畢業到入行五年的這段時間內,你的薪資將會劃出一條驚人的成長曲線。

注意我的用詞:驚人。

之前我在復旦也負責組織過職業發展類的講座,請來的嘉賓中就有券商研究所的。臺下有同學問研究所幹了五年之後,薪水有多少,嘉賓說不方便具體透露,主持人來打了個圓場,卻不想一句話就震驚四座:

他的薪資超越你的想象。

當然,只談錢那實在是太俗了。投研類崗位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能在短時間內迅速構建你的能力壁壘,讓你有機會在知識沉澱、個人素養、格局眼界方面,將絕大部分同齡人遠遠甩在後面。

與《流浪地球》中所提到的“飽和式救援”類似,投研崗位能為你提供“飽和式學習機會”,舉個例子,如果你研究消費領域,你必須要熟知公司的財務數據、治理結構、品牌建設、供應鏈管理、渠道運營,以及公司所處的行業週期等,也要了解資本市場上的投資者情緒.

對了你也必須要有很強的交流溝通能力,因為你出去調研時,對接的都是上市公公司的董事長、董秘、總經理以及其他實權派高管。

這些東西,你剛畢業幾年怎麼可能學得完?而正因如此,你才能通過飽和式、高強度的學習,迅速構建自己的個人能力壁壘。你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在“為自己打工”,“讓自己增值”。所有人都是公平、市場化競爭。

有人說金融行業拼的是資源,這個我承認是的。比如你在家鄉一家銀行做對公貸款業務,那你的前途如何,更多得並不是取決於你能力如何,而是取決於你爸爸是不是當地一家知名企業的老闆。但這一切在投研領域並不適用,投研不看出身,只看個人能力。

就算你老爸再牛逼,但你推的股票一直跌,賣的股票連續漲,那又有什麼用呢?你家裡人再牛逼,也到不了能控制資本市場的地步吧?

2

如何讓自己有希望找到好工作?

一句話總結:儘快明確自己的方向,然後在某一細分領域持續實習,形成自己在某一細分方向的不可替代性

上面這句話你們再讀一遍,好好思考一下,我可是激動地抖著手打出來的,因為我本人的教訓實在是過於深刻,上面這句話字字含血。我周圍凡是找到不錯工作的人,往往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自己的方向,而且這方向非常的細分與明確。然後在其中不斷深耕。

比如下定決心要去研究所,那你必須要儘早確定下來,到底是看週期、看消費、還是看總量?不要前腳研究了三個月的煤炭,後腳又跑去看電子,然後又突然看起了策略,這在找工作的時候是非常有劣勢的。

舉個例子,秋招的時候,同樣面試家電組行研,別人可能看家電行業一年多了,寫了十幾篇報告,在家電研究領域已經有了比較深的見解,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不可替代性。這個時候你怎麼跟別人競爭?

從另一個角度講,以上這段話也揭示了一個事實:即使你碩士學校沒那麼的好,只要早點確定方向,深耕下去,找工作的時候依然可以幹翻很多清北復交畢業的。

3

考證是典型的三本思維。

給你們講兩個真實發生的故事:我剛進復旦讀研的時候,有個學長在一次分享會上說:“考證是典型的三本思維”。

滿座譁然,大家紛紛質問說,難道CPA不重要嗎?學長解釋道:重要,但是你只需要通過會計和財管就差不多了。我當時並不理解,也是過了很久之後才體會到這句話的深意。

我一同學去研究所面試,簡歷上寫自己過了CFA三級,並且說自己將來想做TMT行業的研究。研究所高管直接懟:

我覺得你這個人沒有自己的主見,請問你考CFA的目的是什麼?

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發現能把一件事情給做好,就已經非常難得了。最佳的策略是你知道自己的未來方向是什麼,明確該方向所需要的職業技能是哪些,然後針對性的去考證。

而不是一股腦的什麼都去考一考,這的確是一種典型的三本思維。我想很多人亂考證,就是因為自己方向不明確,想通過考試來緩解一下焦慮吧,然後安慰自己說你看我多努力。

這其實沒啥用,都成年人了,大家能不能成熟點。

4

之前,某知名財經類學校的一個學弟問我,說現在他在選課,感覺有一個老師挺好的,但是聽說這個老師非常抵制學生實習,非要把他們按在學校上課,問我該怎麼辦。

我說要不你回去問問你的任課老師,將來如果找不到工作,他會養你嗎。

如果能養那不錯,你大可以一名專碩的身份沉浸在學術的海洋中無法自拔。如果不能養,趕緊找一個管的松的老師,否則將來腸子悔青。

一切不以幫學生找到好工作為導向的專碩培養方案,都是在耍流氓。該財經院校每年這麼多金融專碩,在保研或考研的獨木橋上擠了進來並付了高昂的學費後,想借助學校的平臺找一份好工作,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本科與專碩在學習思路上是有差異的。本科我還是建議不要翹課,一些看上去“無用的”通識課也要去上上

但是等你讀了專碩之後,一定要立刻功利起來,專碩課程中有的確不乏“硬課”,讓你學到很多幹貨,這種課你就要去上。但是也有大量的灌水課,這種就要堅決翹。總結來說,就是:

“硬課一節不翹,水課一節不上”。

大家當年權衡利弊,選擇去讀專碩,這一行為本身是市場化行為,專碩畢業之後去找工作,那更是純粹的市場化行為。但是大家要知道,專碩的培養,依舊是處於高校的行政化體系下的,

它與學生找工作的市場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來講是衝突的。

這就使某財經類高校出現了“本科上了一遍投資學,專碩又給你上了一遍”、“一門課ppt五六年不變”的現象。

當市場與行政之間產生了這種衝突之後,作為一個成熟的成年人,你應該採取各種手段進行反抗。你可以選擇性的不上水課,你也可以跟導師或者任課老師商量,批准你不上某些課。

其實很多老師都挺好的,也都理解,願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們也明白專碩的出路是就業,而不是學術。你可以把老師的這種態度,理解為行政化體系下的“自由裁量權”。

最後希望大家能以自己的現實條件和明確未來目標為基礎,做出令自己不會後悔的選擇。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