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一见别人就会问吃饭了吗?为什么?为什么?

猜不透Min


体现了那句“民以食为天”的话的正确性和深入骨髓的情结。老百姓间最实在的问候语了,实在到有时在厕所遇到熟人也这么问候。[呲牙]


逍遥界主


问这个问题的,一定是年纪在40以上了,我的女儿现在和朋友打招呼就一个字,嘿!或者嗨!更熟悉一点的,开黑不?走起!其实中国人打招呼要分时代,古代没经历过,不过文献上,考古发现,或者历史剧都有,最近的朝代,清朝就是熟人见面,位低的给位高先打个千儿,嘴里还得说,某某给某某请个安啦,然后各种问候语!平辈的拱手礼,嘴里也是各种问候语!并没有见面就问吃了没有。开始问这种见面语的应该是从建国初期,民生刚刚起步的时候,那时候大家生活比较困难,吃饭是比较重要的事,这才有了这个问候语,其实中国人历来都非常的注重人际交往,那么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用最重要的事来打招呼就不奇怪了。如今的中国,用这种招呼语言的几乎都是中老年人了,年轻一代没有这种招呼语言!


邓大妈169


一见面!遇上对方!你屹饭了吗?有意思?其实,问你吃饭的这个人是实在人!如果你说你还没吃饭!有可能这个人会请你到大饭馆吃上一顿!不过你吃过了!就算了!不要怪人家不好!不客气!是的,过分客气了,选错了地方也不好!能闹出误会和生气!有一天,一早上班,同事小叫对我说!今天一大早我上公厕方便去!刚走出来没几步远!遇上一熟人!你说气人不气人!这人不会说话!更不会问活!他问我,你吃饭了吗?我说刚吃过!他答到你吃饭吃得真早!随后想想不开心!怎么今天遇上这个不会问候人的人呢?哎!没法子想……


正言义为先吴爱四


中国人见了面问话,你吃过饭了吗?我小时候也是学着大人这么问,也不知道是从哪流传过来的。人与人见了面都要说一声您吃过饭了吗?当时感到很温暖,很亲切,很入流。这句话现在在说会感到很可笑,不入流,不可思意。这句话与当时的生活状况有关,来源于生活,六几年到七几年,吃饭确实是问题,不会过日孑的弄不好要打饥荒。过去的事了,算了,不提了。现在人生活水平太好了,都要好好珍惜,幸福生活要感谢党的正确领导。


高丘寺吴医生


很久以前的问候语,直到现在还问吃啦吗?吃罢了没?吃饱了吗?,意思是吃过饭好干活,吃罢饭好干事,吃罢去.....此话不是困难时期发明的,很小的时候,大人就问吃饭了吗?吃过跟我出去一趟。生活中在吃饭的时间前后问一下吃了吗?也是经常性的。


6011311786


这个问题年轻人是不好回答的,他们不懂。他们没有经历59年到61年的三年,这个三年的自然灾害,加上苏联(当时叫苏修)对中国的逼债。逼着我国还欠他们的债务。所以造成了那几年,粮食特别紧张,人们一日三餐难以保障,以致于吃“饭”成了一件很“奢侈”的事。

在59到61年这个三年,粮食紧张,城市里口粮供应,居民由月30多斤米逐渐减少到月20斤。这20斤还不全是供应米,凭粮食本去粮站买米还搭红薯干,高梁粉(连壳磨的),等。一天三顿,开始是“两稀一干”,早晚吃稀饭,中午一餐干饭。粮食不够,煮粥煮饭都必须加上其他的东西,如山芋干,甚至煮“萵笋叶子饭”,“芥菜饭”,“山芋干子饭”(这算好的了)。“瓜菜代”,这个词,就是那时出现的。能一点不掺东西的,用纯米煮饭是很了不起的了!

尤其是农村,那几年吃食堂,年龄大一点的老人,都不会忘记。煮粥“稀汤溜。”。”太平洋”里煮稀饭,米太少,只见水,端起来直晃荡。吃一顿不掺任何东西的,用米煮的饭,是非常奢侈的事。那时候,人们见面打招呼,都会问:你吃饭了没有?你吃了没有?没有经历过那几年艰苦的,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人们见面打招呼,会这么问:你吃了没有?后来,随着人们吃饱了饭,不挨饿了,才逐渐将见面问候语,改为:早上好!你好!等,真实问候的话了。不细说了。


笨笨潮爷1


那都是人们在三分天灾时期养成的打招呼的问候语。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时候,由于浮誇风的流行,农村人家里基本上都没有粮食吃了,城市人的口粮定量也很少,瓜菜代是当时的流行口号。因为吃了上顿没下顿,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当时的人们见面之后,最关心的事,就是问问对方找没找到东西吃。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饭了吗?就成为当时人人都出自嘴巴、牙齿、肺腑、肠胃,而互相关心的头等大事了。

吃饭了吗?这在当时仅仅是一句客套话,是在没话找话说。如果有人问你:吃饭了吗?你一定要回答:刚吃飽!你如果回答说:已经三天没有飯吃了!会把对方吓得转头就拼命逃跑。倒不是他把你当成洪水猛兽了,是因为他家里也沒有一点点可以吃的东西,容留不得你这个空腹人。即使是城里人这样招呼你,你也不可真的跟隨他去家里吃饭,因为他们家里可以吃的东西也极少,如果你去吃了,他的妻子、儿女就要忍饥挨饿了!

自从改革开放后,人们丰衣足食了,饿肚子的事情越来越少,即使有,也是自愿減肥的女孩子,你也不需要关心她吃饭了沒有?所以人们相见之后,就沒有人再问:你吃饭了吗?这种小事了。

各个时期有各个时期的问候语,是当时的特殊环境生成的。小编连问二个为什么,老妪能解,并且心平气和地告诉你:完全沒有这个必要!


九天老妪下凡尘


由五几年至土地承包到户前,绝大部份农村人是没得饱饭吃的。吃饭是一天中最重要、最难忘的一件事,因此一见面就问:吃饭了吗?八四年后,以我们这里来说,几乎家家户户,旧粮还没有吃完,新粮又盈满了仓,吃饭这时显没那么重要,这种问话,也就逐渐少了。


文化创作


这问题提的也就似乎不太妥当,“中国人”这个范围似乎就大了点,据我所知,或许中原地区多些此礼节性的问候话。也不是一见别人就会问的不分个场合地点。多是有人来自己家里了时,又自家刚刚吃过了饭的时间不太长。绝不会跑到人家家门口反客为主的问,更不会搞笑地神经病似的跑到厕所里去问……这是客套话,不是迂的个傻话笑话。

原来的俗话里有“十里莫问饭,二十里莫问宿”,也就充分地说明了人对人之间的真诚关怀与细微体贴。人们有事没事地来在你门上了,你就实实在在地在饥饿问题上关怀一下。若吃过了,则与君同乐,若还没用膳,则请就食之,何不正好。实实诚诚,根根本本,总不至于自己吃饱喝足,而不顾客人饥肠肚鸣吧……这是于卑微朴素处见真人,又何笑之有!

先祖父几十年前去山里割毛竹扎扫帚,有过一段跟山里人打交道的经历。他说傍晚里你走到一户人家了,只要你卸下了行囊,放下了扁担,主人就知道你夜里了投宿不走了……自会去安顿你的食宿……吃时了你只管不生分地和他们同吃,睡时了你只管拉铺盖去睡,也就不必生分如客……

初听好似山里人好笑,礼数简陋。现在细思长想,都越发觉得分外古拙厚诚,民风淳淳!


租来楼春秋


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人人都缺少吃的白面馍,所以才遇人问吃饭没!现在农民还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