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漢族官僚權勢是如何崛起的?

笨笨地飛


晚清時期,滿漢權力的轉移,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這些漢族官僚趁勢而起,甚至最後可以“東南互保”而不管皇帝的死活。這種情況的出現,是受內因和外因的互相疊加而促成的。外因是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逐步入侵以及他們的態度,內因便是太平天國運動。而漢族官僚之所以能崛起,太平天國運動所佔的比重更多。

八旗兵的迅速墮落腐化

到了晚清時期,不論是滿清發家的滿洲八旗兵,還是綠營兵,都迅速腐化墮落,戰鬥力簡直是渣渣。“聞徵調則驚號”、“勝則相妒,敗不相救”,靠這樣的軍隊,清朝政府怎麼能抵禦外侮、鎮壓起義!所以等到以反抗滿清政權為目標的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後,清廷無力鎮壓,甚至有被趕回關外的風險。在權力下放和被趕回關外這兩種選擇中,滿清選擇了大力重用漢族官僚。

所以,後來的“湘軍”等形式的團練,是在清政府的支持下開辦起來的。雖然這種支持並非真心實意,但權力已經開始慢慢向漢族官僚傾斜。清政府雖然支持團練,但是並不發軍餉,這就使得團練的首領自己解決軍費問題。但是這樣一來,也造成了士兵只忠於自己的長官,而不忠於朝廷。原先一直對漢族官僚百般小心的清政府,從這裡打開了一個缺口。

團練兵的強悍戰鬥力

團練當初的作用僅是保衛鄉土,所以徵集的士兵都是同鄉甚至同族。無論是將帥、士卒,大多都有親戚關係或者世代為鄰。如今同上戰場,出生入死之下,自然是像家人一樣“親如骨肉”。這樣的軍隊更加團結,而不會像八旗兵那樣一戰即潰。即使後面有陣亡的將士,候補之人也往往還是同鄉,哥哥死後弟弟參軍的情形,在那時的團練中非常常見。這樣的軍隊通過適當的訓練,肯定會緊緊圍繞在將帥的周圍,戰鬥力飆升。後來,太平軍也果然被湘軍所遏止。

外國人的態度

太平軍興起的初期,外國勢力是寄有很大希望的。他們希望太平天國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改善中國同其他國家的關係。只是後來太平天國號稱“萬國真主”,依舊把其他國家當作“藩屬國”,口氣甚至比清政府還大,這就使得外國勢力斷掉了念想。等到後來清政府完全屈服之後,外國人認為太平軍成為了自己利益的障礙,開始決定幫清政府平定太平軍。而此時的李鴻章出任兩江總督,獲得了外國人的支持,統領“常勝軍”鎮壓太平天國。

清政府對漢族官僚的防備

滿清自入主中原之後,就一直對漢人充滿防備,封疆大吏和統兵大員都絕少任用漢人。即使到了清政府不得不啟用團練的時候,等到曾國藩平定太平軍的捷報送到京城,還有大臣以“曾國藩以一匹夫在鄉,振臂一呼,從者萬人,非國家之福”來說事,可見朝廷對漢族官員忌憚之深。而且,在整個鎮壓太平軍的過程中,清廷從未給過曾國藩統領全局的機會。而是皇帝不顧前方實際情況,任意調度軍隊。這也無形之中,拖慢了剿平太平軍的速度。

但不管清政府願意不願意,再怎麼提防,湘軍與淮軍這樣的新勢力已經成形。這一批嶄露頭角的漢人成為清政府的中流砥柱,滿人的權力開始慢慢轉入漢人手中。雖然這個過程非常緩慢,但卻無時無刻不在發生。所以,洪秀全的種族主義雖然只是號召口號,但它的影響卻是讓漢族官僚權勢得以趁機崛起。


歷史鉤沉


滿清的皇權的盛極而衰,正是由於統治者失去了對軍隊的控制造成的。軍隊的指揮權旁落,才造成了滿清後期積貧積弱,落後捱打的被動局面。


滿清之所以能夠入主中原,仰仗的是八旗精兵。滿清時人口不過80萬,總兵力8.5萬人包括滿八旗,漢八旗以及蒙八旗,其中滿八旗不到四萬人。

滿八旗是清朝的中流砥柱,他們不事生產,專職作戰,是職業軍人,所以戰鬥力異常強悍。

自從入關以後,滿八旗東征西討,為穩定清朝的統治立下汗馬功勞。

他們和俄羅斯的雅克薩之戰。長達七十年的平定準噶爾戰爭;清越戰爭;清緬戰爭;渡海平定臺灣林爽文起義;平定大小金川之亂;平定大小和卓之亂;擊敗廓爾格收復西藏之戰;無論過程如何曲折,清軍都是名義上的勝利者。在長達160多年時間裡,滿八旗就是無敵的代名詞。


在清越戰爭中攻克河內,斬首50萬餘,逼迫越南以最屈辱的條件一年內三次乞求投降。

收復西藏時,清軍翻越喜馬拉雅山,攻克堅城,迫使廓爾格人乞降。

在黑水營之戰中,清軍被叛軍優勢兵力保圍,愣是依靠吃叛軍屍體,堅守三個多月,終於等來了援軍。

緬甸史書記載:滿洲八旗兵作戰勇猛、善於騎射,穿著甲冑,騎著大馬,緬甸的軍隊一聽到他們的名字連軍營都不敢出。


輝煌的戰績隱藏不住潛在的危機,連年征戰,滿八旗傷亡慘重,到了嘉慶年間,滿八旗雖然保持著340個牛錄的編制,但每個牛錄的兵力只有入關時的一半,總兵力不足五萬人,而當時全國人口3.8億,按十丁抽一的比例,軍隊的規模能達到驚人的一千多萬。

在大家的意識中,康乾盛世以後,清朝馬上就衰敗了,從“想打誰就打誰”變成了“誰想打就來打”的尷尬局面,究其原因,還是嘉慶帝埋下的禍根。

大家都知道乾隆駕崩後,嘉慶帝乾淨利落的收拾了和珅,但與和珅一起被整的,還有大學士福長安。

福長安的父親福恆和哥哥福康安甚至他自己,都是戰功赫赫,深受八旗精兵愛戴。嘉慶帝不念舊情,把福長安削職為奴,發配到盛京披甲看門去了。


滿八旗群龍無首,再加上大量軍官被清洗,尋常將領又駕馭不了這些驕兵悍將。封建社會史上最強悍的部隊從此煙消雲散。

嘉慶帝失去八旗精兵的擁護,不久後就品嚐到了惡果。天理教起義軍竟然攻進了紫禁城。

為了鎮壓起義軍,各地紛紛組織民團。後來為了鎮壓洪秀全起義,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崛起。他們擁兵自重,對朝廷的命令陽奉陰違,已然隱隱有割據的苗頭。


鎮壓捻軍起義時,僧格林沁戰死沙場,他曾經指揮清軍和英法聯軍血戰八里橋,他的死也象徵著蒙八旗從此成為歷史。此時清朝能夠實戰的高級將領只剩下漢人,形成一家獨大的格局。

庚子年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人拒絕發兵增援,任由慈禧和光緒被趕出紫禁城,流浪山西。

南方軍隊恕不奉詔,袁世凱的北洋軍按兵不動,朝廷徹底失去了對部隊控制權。滿清皇權的覆滅就只是時間的問題了。


花近高樓1


感謝洪秀全以及太平天國,給漢族官僚勢力的崛起提供了一個天大的契機。

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義後,迅速北下席捲長江以南,最終在1853年佔領南京,勢力達到最大。而在這個過程中,滿清八旗兵與綠營兵承平日久,就知道鬥蛐蛐喝酒賭博享樂,戰鬥力低下,無力與太平軍對抗。

這時候滿清面臨兩個選擇,一是繼續任用八旗兵與綠營兵,結果可能是無法平叛,甚至是丟失天下;二是大膽任用漢人,讓漢族官僚募集兵馬平叛,平叛後再慢慢拿回軍權。很顯然,滿清政府選擇了第二條路。

於是,滿清政府下令漢族官僚可於當地募集兵勇,組成團練,保衛一方水土,抵抗太平軍。在此命令下,湘軍、淮軍等漢軍成為平叛主力,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漢臣快速崛起。

太平天國覆滅後,雖然滿清政府有心收回漢臣的軍權,甚至是解散一部分漢兵,但漢族官僚勢力已然壯大,絕不可能輕易被滿清繳械。

曾國藩後,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成為漢臣的領頭人物。此時,洋務運動興起,這些漢族大臣多是洋務派代表,自然也贏得了外國勢力的支持,進一步增強了漢臣的地位。漢族官僚勢力一步步浸透滿清權利的各階層,軍隊、經濟、外交等沒有哪一項能夠離開漢族官僚的支持,到這一步,漢族官僚勢力的穩固,已然是必然了。

時也命也,大概最能形容滿清漢族官僚勢力的崛起了吧


姑且說


這個事情要從太平天國的建立開始說起,洪秀全金田起義後,清政府的八旗士兵不堪一擊,無力阻擋起義軍的攻勢,咸豐皇帝不得不允許各地自行組織團練,其中李鴻章的淮軍,曾國藩的湘軍最為精銳,成為了覆滅天平天國的主力軍,而清政府在與天平天國對峙過程中,也不得不借助這些人的力量,對曾國藩等人加官進爵,後來這些人又引領了洋務運動,成為晚清政壇中的活躍分子。


冰RAIN


漢族官僚的崛起與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等農民起義直接相關。

左宗棠

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以前,清王朝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王朝,各地的總督、巡撫等官儘管是封疆大吏,但無權插手軍事、財政等重要權利。此外,中央高級官員及各省總督、巡撫中,滿族與漢族官員人數大致保持一定的平衡,以便相互牽制,並起到調和滿漢矛盾的作用。

李鴻章

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爆發後,清朝常規軍隊八旗和綠營戰鬥力十分低下,最高統治者只能寄希望於地方所編練的臨時軍隊。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趁此時機迅速壯大自身軍事力量。曾國藩在湖南老家創建湘軍,在對抗太平天國的過程中,曾國藩憑藉湘軍迅速崛起。為在作戰中統一指揮,咸豐帝下令長江中下游四省統一歸曾國藩管轄。湘軍中的主要將領和幕僚也迅速成長起來,相繼擔任地方督、撫等要職,如曾國荃、左宗棠、胡林翼等。

曾國藩

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以後,這些漢族督、撫權利空前膨脹。首先,漢族督、撫繼續握有軍權。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不僅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還可以在轄區內自行調動軍隊、任免軍官。因而曾、李、左也被認為是北洋軍閥的鼻祖。其次,漢族督、撫還擴大了行政權。由於最高統治者的倚重和默許,督、撫對於轄區內文官可自行任用罷免,甚至對於其他封疆大吏的任命也有影響力。最後,漢族督、撫還控制了財政大權。地方稅收被督、撫所控制,督、撫可將稅收用於養兵、辦洋務等,進一步增強自身實力。同時由於清王朝自身的衰落,最高統治者不得不與逐漸坐大的漢族官僚合作,以維繫統治,因而大量任用漢族官僚。導致地方督、撫中漢族官員的數量遠遠超過滿族官僚,佔據壓倒性優勢。清王朝由此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