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名噪一時的湘軍和淮軍後來都怎麼樣了呢?

騎蝸牛走高速


1861年,曾國藩命令其得意門生李鴻章到老家安徽去招募另一支軍隊。李鴻章根據湘軍的營制加以改編,於1862年成軍,被稱為“淮軍”。



湘淮軍成為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以曾國藩和李鴻章為首的漢族地主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開始崛起,成為了清政府不得不依靠的地方實力派。但是清政府不甘心大權旁落和失去對地方的控制,湘軍首領曾國藩不得不裁撤湘軍。剩餘的湘軍被分散駐防於較大城市和戰略要地,稱為“防軍”,並於“練軍”並存。


湘軍被裁撤之後,由於李鴻章屬於地主買辦性強,加上他本人熱衷於興辦洋務。李鴻章的淮軍以及後來的北洋海軍成為了清朝的武裝支柱。甲午中日戰爭時,湘淮軍及北洋海軍不堪一擊。在這種背景下,清政府在全國社會輿論的壓力下,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開始了新軍的編練。原來的湘淮軍被改編成巡防隊或巡防營。


歷史軍魂


小玥來回答:

湘軍是晚清時對地方軍隊的稱呼,或稱湘勇。興起後,清朝正規軍無法抵禦,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裝,湘軍就是在這時發展起來的。除了鎮壓太平天國時期的曾國藩創建的湘軍,還包括該部一直延續到抗日戰爭時期的湖南軍隊。直到何鍵下臺,蔣介石才把湘軍改造為半中央軍。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軍全部被解放軍消滅,湘軍的歷史至此終結。

淮軍出於湘軍。1861年(咸豐十一年),太平軍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不能抵抗,外援英軍未到,是時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湘軍駐,上海地方官紳派代表向他求援。曾國藩早有用湘軍制度練兩淮勇丁的計劃,即命他的得力幕僚李鴻章招募淮勇,於1862年3月(同治元年二月)在安慶編成一軍,稱“淮勇”,又稱“淮軍”。其後,淮軍乘英國輪船,闖過太平天國轄境,前往上海,與英、美各軍合作對抗太平軍。

1884年中法戰爭時,淮軍在廣西戰敗,張樹聲、潘鼎新被革去督、撫職;中,丁汝昌指揮的和葉志超、衛汝貴統率的陸軍遭到慘敗,淮軍勢力遂逐漸衰落。袁世凱的新式陸軍產生後,淮軍即失去了國防軍的地位,變為次要的巡防隊。光緒、宣統之交,革命軍圖謀在長江起義,清廷乃調北洋淮軍巡防隊一部移防長江,後來張勳曾指揮這支部隊在南京與革命軍作戰。淮軍巡防隊迄清亡而尚存。

由於湘軍,淮軍以至於清王朝末期的北洋軍,私家軍隊只效忠將領而不效忠國家的氣味濃厚造成清廷重權落入漢族重臣北洋軍閥袁世凱,客觀上加快了其滅亡。湘軍在攻破南京以後,大肆焚掠、屠殺,這一點幾乎都給予極度負面的評價,更成為其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


小玥歷史


清朝的國家主力軍隊八旗軍和綠營軍隊軍紀渙散,戰鬥力很弱,為了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清政府准許地方組織團練。

湖南湘鄉大官僚曾國藩趁機組織了湘鄉地方武裝組織——湘勇團。專門從事鎮壓太平天國的運動,湘軍又有陸軍和水師之分。曾國藩以家鄉的湘勇團為基礎,招聘農民和無業的流民為士兵,當地的讀書人為軍官。編練成一支軍隊,稱為湘軍。湘軍的將領都是曾國藩的同鄉、同學或親友。而士兵們全部由軍官自行招募。士兵們只服從於軍官,全軍將領只服從曾國藩一個人。湘軍營制有步兵營制、馬隊營制和水師營制三種,都以營為紀基本單位。步兵每個營分為四個哨,每個哨由分為八個隊,每個隊為10人,再加上幫辦、醫生等,全營共505人。以軍為作戰單位,設統領一人,人數從兩三千到三五萬不等。馬隊每個營分五哨,每哨分五棚,每棚12人,加上軍官每個營319人。湘軍水師每個營設軍官一名,每船設哨官一名,每個營長龍船八艘,舢板二十二艘,全營有500人。都是曾國藩的私人武裝。

曾國藩的學生李鴻章也在安徽組織淮軍,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與外國的反動勢力一起聯合起來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並虛張聲勢製造出曇花一現的清朝短嶄的*同治中興*的局面。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曾國藩怕清朝朝廷懷疑他,於是裁撤了湘軍,使之自消自滅;李鴻章為了洋務運動,接著繼續擴大淮軍,並派袁世凱訓練新式陸軍和北洋水師。淮軍派系以後成為北洋軍閥。


隱者康司馬


曾國藩和李鴻章在晚清創建的湘軍和淮軍,其本質是一樣的。曾國藩之所以要創建湘軍,是因為咸豐年間太平軍從湖南北出,攻克洛陽,成為清廷的心腹大患。當時曾國藩還只是禮部右侍郎,因為丁憂所以在家鄉湖南守制,咸豐就命他幫助湖南巡撫辦理團練。

曾國藩見正規軍綠營早已潰爛不堪,而團練也於事無補,所以他上奏咸豐,希望能另建新軍。在得到批准後,曾國藩通過親戚、朋友、同鄉、師生等等關係,迅速集結了一批知識分子擔任將領,再通過他們的關係層層招募將士編練成軍隊。因為最近在看《卑鄙的聖人》,所以很自然的就在書中找到很多這樣的例子,像曹操就是一個典型,跑回沛國散盡家財招募鄉勇,朋友兄弟等等也都糾集一批鄉勇投奔,組成了班底。

其實曾國藩的湘軍就連軍隊性質也和曹操的軍隊差不多,都是有著嚴格的封建個人隸屬關係,士兵由營官自行招募,每營的士兵只服從營官,營官又由曾國藩指定,所以全軍就只服從曾國藩一人,就連清廷也調遣不動。

湘軍在鎮壓太平天國後,因為曾國藩怕引起清廷猜忌,又因為湘軍此時也開始出現各種腐敗問題,所以他大量裁撤直系部隊,留下的支系則負責在安徽、河南、山東等地鎮壓捻軍。另外湘軍分為陸軍和水軍兩種,水軍後來改建成了長江水師。所以雖然還有湘軍,但已經不是清朝的主力部隊。

淮軍的建立則是因為曾國藩將李鴻章派去保護江南,李鴻章就在安慶招募和組建了淮軍。在鎮壓完太平天國後,淮軍也進行了一定的裁撤,不過人數尚有五萬多。之後在安徽、河南、山東等地也和湘軍一樣鎮壓捻軍,不過淮軍成為了主力部隊。等到鎮壓完捻軍,李鴻章以淮軍勢力為基礎,掌握了清朝的外交、軍事等大權,成為晚清政壇上的重要人物。在他的帶動下,淮軍的主要將領丁汝昌、劉銘傳、葉志超等人,形成了淮系軍閥。

不過隨著1884年中法戰爭和甲午中日戰爭淮軍的失利,淮軍勢力開始衰弱,特別是袁世凱創建了新式陸軍後,淮軍就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當然湘軍和淮軍雖然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但它們還是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影響。像上面提到的,李鴻章靠著手中的軍權,成為了晚清政壇上的重要人物,其實不只是他,其他很多將領都開始實行這一軍制,將國家軍隊變成了個人的武裝勢力,比如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就是照葫蘆畫瓢,最後成為了他野心勃勃的助推力。還有像哥老會這樣的民間組織,快速滲透在軍隊中,最後隨著湘軍和淮軍的解散,大量的無業遊民極具增加,使得哥老會的勢力迅速發展,遍及全國各地,並且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起義活動。


邯鄲醉


曾國荃攻下南京城時,湘軍內部早已糜爛。而湖南籍的高層將領,又在不斷的慫恿曾國藩,謀朝篡位。所以曾國藩快速的遣散了湘軍主力,並任由湘軍把太平天國的遺產一搶而空,湖南人拿著這些錢財回到家鄉為近代培養了大量的人才。

圖片曾國藩

李鴻章本是曾國藩的門生。但曾國藩認為李鴻章並非池中之物,所以任由他自行發展。李鴻章在安徽組織了淮軍,並且淮軍佔領上海之後,成為了當時中國最現代化的部隊。

圖片李鴻章1896受沙皇邀約出訪俄國,後繞道德國會見俾斯麥

1884朝鮮兵變,淮軍與日軍同時入朝鎮壓,淮軍大將吳長慶的手下袁世凱表現出色。不但平息朝鮮兵亂,且擊退日軍。李鴻章保舉袁全權負責中朝的宗藩關係。

1894朝鮮又鬧出政變,淮軍再次出兵鎮壓,日軍亦再次登陸干涉。引發甲午戰爭1894-1895,極大地消耗了淮軍的海軍和陸軍力量。從此一蹶不振。李下臺後,榮祿進京負責軍務,太后命其組建新式軍隊。

圖片榮祿

榮祿環顧朝野上下,除李老,再無他人通洋務。經二人反覆商議,李老將淮軍班底猛將聶士成,能吏袁世凱等人全部交給榮祿,是為北洋新軍最初框架。榮祿命袁世凱在天津練兵。經過了1898維新變法,和1900庚子國變之後,袁世凱的武衛右軍,已經逐漸演變成為朝廷唯一能指望的軍事力量。

1901年李鴻章去世,袁世凱任直隸總督。1903榮祿去世,慶王奕匡入替首席軍機。奕匡主政時期,袁的新軍從一萬人發展為七萬人。

1908-1911袁世凱被罷免,他的北洋新軍由載灃交於載濤。馮國璋效忠朝廷,但是載濤根本無法制服段祺瑞。

1911載灃請袁復出再次執掌北洋軍。

圖片袁世凱

袁世凱1916死後,他的北洋軍,皖系1916-1920與直系1920-1924,先後掌控北京政府。1924年,第2次直奉戰爭,吳佩孚失敗,北洋系不再掌握國家中樞,1926~1927,蔣介石北伐,分別幹掉吳佩孚和孫傳芳,北洋嫡系基本上淡出江湖。湘軍和淮軍的餘脈--北洋軍宣告結束。

圖片直系馮國璋

圖片皖系段祺瑞

I

圖片直系吳佩孚

其實湘軍是一個比較鬆散的組織,我們通常會認為,湘軍都是聽曾國藩的,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湘軍的每一個軍官是自己負責自己的士兵的招募和培訓,所以士兵只聽命於他的頂頭上司。比如說從湘軍當中分支出去的楚軍就是左宗棠的私人部隊。當左宗棠並不聽從的時候,曾國藩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stud白丁


首先說說名噪一時的湘軍,這支軍隊在消滅太平天國以後,曾國藩為了讓滿清朝廷放心,甘願自廢武功,把軍隊給解散了,都回家當土財主去了。[酷拽][酷拽][酷拽][酷拽][酷拽][酷拽]

再說說淮軍,李鴻章的淮軍家底還是曾國藩給的,後來李鴻章會來事兒,願意當慈禧太后的狗腿子,所以李鴻章的淮軍就被慈禧太后拿來制約曾國藩。再後來就比較丟人了,李鴻章帶著淮軍只顧撈錢,不管軍備。先是在朝鮮被揍,後來北洋水師在威海被日本全殲,再後來跑到廣西連法軍也打不過,這丟人都丟到姥姥家了。淮軍差成這樣,滿清政府讓袁世凱訓練新軍,由此淮軍就由國防部隊變成了小區保安,消失在歷史舞臺上了[打臉][打臉][打臉][打臉][打臉][打臉]




程小滿的文史日記


按道理來說淮軍是湘軍的衍生軍隊。

湘軍軍制是曾國藩在參考明朝戚家軍制度的基礎上創立的一種獨特的制度,包括招募之制、營伍、長夫、帳棚、統領等等。這些制度涵蓋了從士兵招募到統領、從行軍作戰到後勤保障等一整套完整的建軍打仗撫卹內容。



李鴻章最初創辦淮軍時,基本上沿用了這套制度,後來隨著具體形勢的變化,淮軍軍制有所調整,但基本制度始終沒變。

湘軍士兵主要來自於湖南,主要通過同鄉、同宗所構成的地緣和血緣紐帶維繫團體精神,在將領的統屬上,多以親友、師生等私人關係維持,所以湘軍有濃厚的鄉土性和私人色彩,屬於兵歸將有的私人軍隊。 李鴻章的淮軍完全承襲了這一點,其軍隊最初都是從皖北招募的,後期戰線拉長,也從其他地方募兵,但其軍隊將領始終以皖人為主,且唯李鴻章馬首是瞻,也是私軍。



建軍宗旨的不同,導致湘、淮兩軍將領和幕僚的選用標準有很大不同。 曾國藩創建湘軍有培育人才、轉移風氣、振興道統的政治目的,因此,他“所重用的人才,在於取其穩慎沉著,有大才而能含蓄,有深志而能堅持······而不喜佻達躁進之士,於素不安分者,則極加討厭”,選才的目標群體是有功名的儒生士子,對道德操守有很高的要求。

李鴻章創建淮軍的目的是為了建功立業,所以選人用人非常注重才能,對道德操守則不甚關注,比如程學啟、郭松林等人,都是嚴重的性格缺陷和道德瑕疵,但都因悍勇善戰,被李鴻章委以重任。李鴻章馭下也很少進行德道灌輸和精神洗腦,一般都是直接用功名利祿籠絡,他認為“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耳,我無利於人,誰肯助我”,意思就不能如果不能帶手下升官發財,誰肯和我一起玩?



後來的湘軍被蔣介石改造為半中央軍。到1949年,半中央化的湘軍全部被解放軍消滅,湘軍的歷史至此終結。

淮軍更慘,相較與湘軍,淮軍由於在廣西的中法戰爭之中打了敗仗,再加上甲午中日戰爭又栽了跟頭,淮軍徹底失去了上層階級的信任,這時的淮軍已經空有虛名了。


湯姆貓談歷史


湘軍在剿滅太平天國之後,因遭慈禧忌憚,被曾國藩裁掉大部分。

此後,湘軍與淮軍又經歷了鎮壓捻軍、西北迴亂,以及抗法戰爭和甲午戰爭,甲午戰後,清廷開始編煉新軍,湘淮軍的重要性相對下降。

《辛丑條約》簽訂後,清廷痛定思痛,加速建設新軍,而湘淮軍則編為巡防營作為治安軍存在。



當代曹植


湘軍和淮軍等都屬於勇營,不是經制軍,按照規定事畢即遣散。事實上,在之前即曾進行大規模的裁撤。但由於清軍疲弱,形同虛設,而湘淮軍等勇營戰鬥力較強,“誠為勁旅”,所以清廷不得以採納督撫大員的建議,在裁撤之餘,又保留一部分,屯駐在全國各通都要鎮和險要之地,改稱防軍,取代清軍,擔負起國防軍的作用,擔負起維護清朝統治的重任。


鑫鑫點樂


稍微熟悉清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當太平天國崛起時,清朝八旗兵力已經是渣渣,很快就被太平軍擊敗,這時朝廷才想起要重新組建軍隊,於是曾國藩的湘軍就被組建起來,後來跟捻軍對壘過程中,李鴻章的淮軍也起了到了決定性作用。

湘軍和淮軍是晚清時期重要的軍事力量,然而令人嘆息的是,這兩支軍隊原本很強大快,可惜最終都消失了,主要是因為中日甲午戰爭的慘敗,當時清朝又重新認識到,中西方武器的差距,打算重新建立一支軍隊,因為北洋水師和淮軍都在甲午戰爭中慘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