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院士专家把脉深港合作区

10位院士专家把脉深港合作区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全面铺开,各领域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和深化,社会各界对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也颇为关注。时值第三个“深圳人才日”,以“开放合作、创新发展、先行示范”为主题的2019深圳院士专家合作区发展高峰会暨大学校长论坛在深圳福田举行。来自粤港澳的10位院士专家(部分为高校校长)共聚一堂,聚焦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体制机制创新,为推动高端人才交流合作,激发粤港澳地区协同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探讨创新融合、

人才培养等热点话题

活动旨在全面加强粤港澳地区深入交流合作,打造湾区人才顶级交流平台,通过共议湾区创新发展,激发协同创新发展的潜力,突破创新要素集聚和流动的制约瓶颈,充分依托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构筑人才强磁场和新高地。

活动包括“院士专家圆桌咨询会议”“高峰会暨大学校长论坛”两部分。其中,上午举行的圆桌会议上,院士专家们围绕如何在科技研发领域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处理好科技研发和科研资金管理的关系;如何将科研项目引进向科研机构引进转变,将“输血”变为“造血”等议题展开交流;并就各知名高校与福田区开展大科学计划合作的可行性,以及对成立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顾问委员会等具体问题予以探讨。

下午举行的高峰会暨校长论坛上,与会嘉宾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深港澳创新融合发展、加强大湾区离岸科研机构和海外人才管理,打造福田金融科技高地,利用香港高校资源合作培养科技人才等热点话题展开热烈探讨。

深港合作区应打破政策隔阂,

打通科研要素流通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合作区,深港创新合作区也是唯一拥有两大口岸三条通道,两岸高度便利互联互通的合作区,受到各位院士专家的关注。校长论坛上,香港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滕锦光教授认为,香港和深圳因为政治体制不同,合作起来有一定困难。但如果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合作,就能打破两边的政策隔阂。从科研合作角度来说,滕锦光认为首先要打通科研要素的流通,“因为我们是属于大湾区,属于三个关税区,有的东西拿一个样品过来都很困难,人员流动也比较困难”。如果想要打造一小时生活圈,首先要实现科研要素流动。

同时,深圳和香港有不同的优势,香港的基础研究力量到目前为止至少比深圳大,像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基础研究机构将来的研究力量会非常强大,“但目前为止,香港与国际接轨高水平的教授还是要远远多于深圳。”他透露,下一步香港理工大学会在大湾区办一个分校,希望通过人才、资金、资源的流动,通过基础研究跟应用研究的结合,达到合作共赢。

用税收政策吸引高端人才,

利用河套建立共享合作平台

体制机制的创新,在深圳大学校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清泉看来是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前提。“建立高等教育特区可以构建对等的教育政策环境,有利于粤港澳高校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目前,深圳在跟香港高校的合作中存在一些政策的不对等,制约了合作规模的扩大,导致一年只能联合培养几个博士生。李清泉建议,通过构建对等的教育政策环境,像研究生的招生计划、教育经费的使用、教师工资的税收等方面实行相对一致的政策,能够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提供机制的突破和保障。

在谈到如何将三地的差异性转化为合作的优势时,李清泉表示,现在谈到合作的时候,更多的是强调两地政策的壁垒、障碍以及合作的困难,如果能够在体制机制上大胆创新,有可能把这些差异转变为互补性,转化为合作的机会和机遇。李清泉举例称,香港的个人所得税大概15%、16%,而深圳如果引进一个特聘教授假设年薪100万,大约要交35万的税,如果采用香港的税收政策,高端人才就可能有很大的税收豁免,“大湾区高端人才一律采用香港的税收政策,有可能利于从国际上吸引一流的人才”。

面对福田区高等教育尚处空白,同时又是高度建成区的情况,福田在人才培养和产学研一体化方面面临一些困难。对此,现场专家又在合作办学方面给出了建议。李清泉透露,深圳大学正在跟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准备建一个联合的设计院,服务福田区创意产业,“因为福田土地资源有限,建设大规模的高校可能性不大,我的建议是小而精,结合福田的产业发展需要,比如说设计、创意,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而建立特色的学院。”同时,李清泉认为应当充分利用河套包括保税区,建立一些公共的共享合作平台,对两地的学生、老师交流都更方便。

本版采写:

福田通记者 张馨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