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委”提出重點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

作者莫開偉系中國知名財經作家 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6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簡稱“金融委”)召開第九次會議,提出要深化中小銀行改革,重點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

“金融委”提出重點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可謂高瞻遠矚,抓住了當前金融工作的核心,具有統領當前金融工作“靈魂”的作用。可以說,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既是搞高中小銀行防化金融風險的當務之急,更是中小銀行提高支持實體經濟能力的現實需要。

“金融委”提出重點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

眾所周知,銀行是靠向公眾“借錢”高負債經營的特殊企業,本身自有資金不多,佔比較低,抗風險能力不強,而為防範銀行經營出現風險,政府監管部門對不同規模銀行提出了資本佔比要求,尤其按照國際巴塞爾協議要求對國內所有銀行機構規定了明確的資本比例要求。銀行資本主要包括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核心資本指實收資本、資本公積、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附屬資本指商業銀行的貸款呆帳準備金、壞帳準備金、投資風險準備金、五年及五年期以上的長期債券等等。

近20年來,我國無論是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或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抑或是地方中小銀行機構,都達到了資本比例要求。然而,近幾年隨著實體經濟不景氣,加上國際經濟局勢疲軟以及貿易摩擦等因素導致我國經濟下滑,再加上銀行機構表外非標業務並表,使得我國銀行機構的資本比例出現下降趨勢,尤其是中小銀行機構由於治理機制沒有真正全面建立起來,內控能力不強,導致不良貸款反彈,經營盈利能力下降,撥備覆蓋率、資本充足率、貸款撥備率等都相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為此,金融監管部門不得已與2018年2月專門出臺了《關於調整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監管要求的通知》,將撥備覆蓋率監管要求由150%調整到120%~150%,貸款撥備率監管要求由2.5%調整到1.5%~2.5%,事實上已表明銀行經營業績下滑和資本補充能力出現了頹勢。

“金融委”提出重點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

而且,目前我國銀行整體資本充足並不樂觀,呈下降態勢。據Wind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商業銀行各項充足率指標皆出現下滑,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下滑0.1個百分點至10.65%;一級資本充足率下滑0.15個百分點至11.2%;資本充足率下滑0.08個百分點至13.57%;部分上市銀行資本數據逼近監管指標,如中信銀行和貴陽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分別為11.34%和11.38%;中小銀行下降幅度更加明顯;還有一些中小銀行資本充足率大幅低於監管要求,個別農商行甚至出現了負數,如貴陽農商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僅為-1.41%,河南修武農商行資本充足率為-0.75%。26家A股上市銀行中,有15家資本充足率較年初出現不同程度下降;16家銀行一級資本充足率較上年末下降;14家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較上年末下降。

中小銀行這種資本充足率下降形勢表明,中小銀行資本補充資本能力明顯減弱,資本補充渠道也大為受限,其結果必然使得中小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信貸能力下降,也極容易誘發中小銀行經營風險,一旦客觀經濟形勢持續下滑,則中小銀行經營形勢將更加惡化,由中小銀行資本不足引發的金融風險機率將有可能大幅上升。

“金融委”提出重點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

由此,“金融委”提出重點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是非常及時和重要的。顯然,補充中小銀行資本,既需要金融監管部門開綠燈和中小銀行機構開動腦筋,也需要各級政府創造良好的資本補充環境,進一步拓寬資本補充渠道。目前可考慮從“發行”與“投資”兩方面入手,在“發行”方面,提高永續債發行審批效率,降低優先股、可轉債等准入門檻,允許符合條件的中小銀行同時發行多種資本補充工具;在“投資”方面,引入基金、年金等長期投資者參與中小銀行增資擴股,支持中小銀行開設理財子公司投資銀行資本補充債券,鼓勵外資金融機構參與債券市場交易。此外,進一步優化資產負債規模,加強信貸管控,提高優質資產率和經營盈利能力,通過擴大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等傳統方式提高資本補充能力。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化解中小銀行經營風險,使得中小微實體企業獲得更好、更多的金融支持。

“金融委”提出重點支持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