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瞭解絲綢之路古城敦煌

今天我們將走進的這個區域總面積大概3萬平方公里左右,而在這3萬平方公里左右的區域只有14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可以被稱為綠洲。換句話說在這個區域95%以上的地方都是不適宜人居的沙漠,荒灘和隔壁。唐朝的時候有一位詩人他寫了一首詩來描述這個地方: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是唐朝的邊塞詩人王之渙的一首詩,他描述的就是這個區域的情景,而這個區域黃河,孤城,羌笛,玉門關,為我們展示了大西北地區那種蒼涼,悲壯的一種情景,與中原地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塊區域在我國從100多年以前卻引起了國人和海外人士的極大關注,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這兒,因為這個地方燦爛的文化,因為這座古城的名字就叫敦煌。

帶你瞭解絲綢之路古城敦煌

在30多年以前,我國著名學者曾經做過北大副校長的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他說在中國歷史上,地域廣闊而且歷史悠久自成體系又影響深遠的文化體系有四個,而這四種文化體系在全世界交匯的地方也只有一個,就是中國的敦煌和新疆地區。四種文化體系在敦煌交匯,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世界上還專門形成了一種學問,叫做敦煌學。很多學者終其一生無怨無悔來研究敦煌和吐魯番相關的問題。為什麼這個區域會形成四大文化交匯這樣的情景呢?說到這裡,很多人可能就會想到了敦煌的莫高窟。

莫高窟是一處世界遺產,今天留下來的洞窟有735個大大小小的洞窟,各種塑像達到2400多尊,而且洞窟內的壁畫有45000多平方米,可以說是真正的一個藝術寶庫。去過莫高窟的朋友都知道莫高窟這塊區域幾乎完全被黃沙所包圍,可以說是敦煌這一帶氣候和環境最惡劣的一個地方。為什麼要在這個地方開鑿石窟?而且這種開鑿據史書的記載持續了一千多年的時間,在古代工具那麼原始,而且人力物力又非常有限的情況下,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執著在這個地方要開鑿石窟寺?說到這裡,我們先從一個小和尚的故事開始說起。

在公元的366年的時間,那是我國的十六國時期,有一個小和尚叫樂僔,樂僔從東向西雲遊,是一個雲遊僧。有一天他來到了敦煌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附近,這個時候已經到了下午但是太陽仍然火辣辣炙烤著大地。樂僔和尚走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又飢,又累,又渴,幾乎無力前行了,正在這個時候他抬眼一望前面出現了萬道佛光,金光閃閃之中有萬尊金佛在他眼前出現。樂僔感覺到非常地吃驚,他以為看到了所謂傳說中的西方的極樂世界,非常地激動朝著出現金光的這個地方跑去。但是沒有跑多久,他再抬眼一望萬道佛光沒有了,在他的眼前消失了。這是在莫高窟裡面的一個碑刻記載的一個故事。今天我們如果用科學的道理來解釋,這個樂僔和尚看到的情景應該是兩種情景,一種情景可能是沙漠裡出現的海市蜃樓現象,有時候我們在海上也可以看到,由於地表溫度比較高,空氣的密度又比較小,所以陽光光線就出現了折射的這種現象,所以就出現了海市蜃樓。還有一種解釋當時樂僔和尚來到的這個區域,一邊是鳴沙山,另一邊是三危山。這個三危山沒有植被,三危山的石質主要是礦物質的雲母和石英構成的,在陽光的照射之下也可以閃閃發光像萬尊金佛,所以樂僔就看到了這樣一種情景。

帶你瞭解絲綢之路古城敦煌

樂僔不懂得這個科學道理,他就認為他看到了奇景,聖景,所以在心理面就暗自發願,他認為這個地方是一塊聖地,要在這個地方修建寺院開鑿石窟,來敬奉佛祖。所以有時候我們說很多事情無巧不成書,當樂僔發完了這個願向前面走的時候,就看到這個鳴沙山的東麓裸露出來的石壁就是所謂的砂岩就非常適合開鑿石窟,軟硬適中。這個岩石有很多種,砂岩是其中的一種,中國絕大多數的石窟寺都開鑿在砂岩上,包括麥積山石窟,雲岡石窟,基本上都是這樣的一種情況。其他的岩石,比如像花崗岩比砂岩堅硬容易保存,但是它顆粒比較粗大,不容易開鑿一些造像的細部,像眼睛鼻子。還有一些巖,比如說泥岩太鬆軟容易被風雨侵蝕也不容易開鑿石窟寺。所以我們說樂僔遇到的這種情況就是匪夷所思。從此之後,樂僔和尚就在這個區域居住了下來,然後通過到敦煌市內整天去化緣然後有了一定的積蓄開始僱人就在鳴沙山的東麓開鑿了第一座佛教石窟寺。從此之後,經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一直到元1000多年的時間裡面莫高窟的開鑿都沒有停止過。

很多朋友到過莫高窟,到了莫高窟之後被它的五彩斑斕的壁畫所吸引。當然很多朋友又很疑惑,往往到這裡面就蒙了,如果說沒有導遊或者專家介紹, 也許對這個壁畫它的價值無從瞭解。我國有一個著名的建築學家叫梁思成,梁思成在國外學習後來回到中國國內研究中國古代的建築。他發現在我們中國明清時期的建築很多,但是唐宋以前特別是唐代的木結構的建築很少很少,所以他就一直想在我們國內發現唐代的木結構的建築,但是長期沒有結果。後來偶然他發現了一本書就是《敦煌石窟圖錄》,這本書是一個法國的漢學家伯希和寫的一本書。伯希和整個人曾經來到過中國,所以他對中國的有些情景有些熟悉,所以就寫了這樣一本書。梁思成從這本書裡面發現有一個第61窟有一個《五臺山圖》。《五臺山圖》把五臺山附近的建築給描繪了下來,其中有一個建築就是大佛光寺,大佛光寺就是唐五代的建築。

後來梁思成就想會不會這個圖裡面描述的情景會是真實的情景呢?於是按圖索驥,在1937年6月26日的時候他在五臺山地區的一個村叫做豆村果然發現了莫高窟第61窟裡面描述的五臺山附近的那個大佛光寺完全是唐代的建築,這可以說是一個重大的發現。這個藝術石窟是高於現實的,但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又是接近於現實的,顯示了莫高窟巨大的藝術價值。當然莫高窟它的價值還不止在這兒。第112窟的壁畫上是反彈琵琶,眾星捧月之中一個胡女反彈著琵琶,而且踩著舞點,跳著優美的舞曲,美妙的感覺給人一種美不勝收的一種印象。這個壁畫是中唐時期留下來的,所以反映了當時敦煌地區音樂文化交融的一種情景。後來在甘肅省他們把這個“反彈琵琶”編到了一個舞劇裡面,就是《絲路花雨》,在國內外公演引起了巨大的轟動。所以這樣的一種文化其實體現出來了敦煌莫高窟它的藝術價值裡面的音樂舞蹈各個方面的價值。

帶你瞭解絲綢之路古城敦煌

當然說到底,莫高窟還是我們中國的莫高窟,所以在它絕大部分的藝術作品裡面體現的是我們中國的文化元素,最主要的是我們可以從“飛天”上面發現這個特點,“飛天”應該說是中西的藝術家想共同表現的一種藝術題材,只不過在東西方表現“飛天”的時候用的是不同的方式。比如說希臘文化和印度文化裡面的“飛天”都是長著翅膀的天使,但是在我們中國如果你到敦煌石窟進行參觀的時候就會發現幾乎窟窟都有“飛天”形象,總數大概有45000餘尊這樣“飛天”的形象。這些“飛天”形象分成兩個階段,隋唐以前的往往借鑑了西方飛天的特點,都是長著“翅膀”的,但是到了唐代以後就沒有翅膀,完全是中國化的“飛天”,。“飛天”主要藉助於三種情景,一種情景是個線條,非常流暢,另外是飄逸的絲帶,我們中國是絲綢的故鄉,所以我們就用絲帶來表現“飛天”的形象,而且在唐代還有所謂的“吳帶當風”這種說法。著名的畫家吳道子就非常善於用這個絲綢的飄帶來表現“飛天”的形象。還有一種表現的方式就是這種雲和霧,我們認為雲和霧是升在空中的,所以給人的感覺人就飛昇起來了。在《西遊記》裡面,孫悟空豬八戒不都是騰雲駕霧在天空飛行嗎?所以這說明莫高窟它裡面的壁畫有深深的中國文化的印跡,甚至有史料我們可以證明唐代時期的莫高窟與長安時期的文化幾乎都是相同的,也學是長安的文化由於戰亂由於戰火消失了,而保留在了敦煌的莫高窟裡,

我們前面說到了樂僔,那是一個雲遊的和尚,下面我們要說到一個道士,這個道士也與敦煌的莫高窟有密切的關聯。這個道士叫王園籙,他就在這個地方生活。王園籙原來當過兵,後來從部隊裡面逃跑,逃跑之後為了謀生從“內地”就來到了敦煌,後來就生活在了莫高窟。莫高窟的很多窟是生活窟在北窟那塊兒,他就白天居住在這個洞窟裡面,然後時不時地到敦煌城內來購物維持簡單的生活。平時的時候這個人很有責任心,還打掃莫高窟裡面的一些積沙。1900年的一天,1900年是光緒的二十六年,這一天王園籙的一個大發現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也改變了敦煌莫高窟的命運。

帶你瞭解絲綢之路古城敦煌

1900年的6月22日這天晚上,這個王園籙照例打掃這個石窟裡面的積沙,他來到了第16窟點著燈在這兒清理這個積沙。在清理的時候發現在16窟的北壁有一個耳室,這個耳室不大,但是這個耳室裡面卻藏著萬千寶貝,而這個耳室後來就是被標號為第17窟的所謂的“藏經洞”。這個洞窟不大,但是堆滿了佛教經卷還有很多的世俗文書以及一些金銀法器,還有一些絲絹的繪畫作品。這些東西記錄了從公元4世紀到公元11世紀當時以敦煌為核心的這個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的情景,所以說是無價的寶藏。當時王園籙也被震驚了,但是很遺憾王園籙沒有什麼文化,也不知道這些東西的價值在哪裡,所以也不知道很好地加以保護。後來王園籙發現藏經洞的秘密就不脛而走,很多人都知道了。無論是國內的還是海外的很多所謂探險家甚至一部分侵略家來到這裡和王園籙進行交易,試圖得到這些寶藏。為了生存王園籙就以低廉的價格賣掉了很多的經卷,以及一些絲絹,繪畫,所以很多的文物就流失到了海外造成了非常大的遺憾。但是無論怎麼講,自從王園籙發現藏經洞的這一天,敦煌這座城市就被世界重新發現,收到了廣泛的關注,而由此也興起來了一門學科就是“敦煌學”,敦煌也成了我們中華民族最值得驕傲的引以為自豪的一個文化符號,所以敦煌莫高窟的價值也由此被世界所認知了。正式因為莫高窟的價值所以人們每聯想到敦煌就想起來了莫高窟,莫高窟成了中華民族的驕傲。

說到這裡,有些朋友可能會有疑問說在敦煌這個區域,除了莫高窟還發現在它的南北有兩座雄關,一座玉門關,一座陽關。像敦煌這樣一座小城,難道需要兩道雄關把守,這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我們中國的關隘非常多,但是要提到敦煌的玉門關和陽關,它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在唐詩和宋詞裡面有很多的詩篇和詞篇都涉及到了這兩座雄關。比如說王之渙的那首詩,關於玉門關還有另外一首詩也非常有名: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是邊塞詩人王昌齡的一首詩,這首詩歌給我們的感覺好像玉門關總與戰爭有關。再說陽關,關於陽關我們可能馬上會想到王維的這首流傳很廣的詩: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城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好像陽關與送別有關,那麼為什麼同樣是關隘,玉門關與陽關給我們留下不同的印象呢?我們說這兩座關它們的來歷非常不一般。玉門關位於敦煌西北大概90公里左右,因為當時在古代的時候從西域進入中原地區的玉石,寶玉主要是從玉門關進入,所以玉門關就因此而得名。而陽關位於敦煌的西南70公里左右,因為它位於玉門關和敦煌之南,南為陽,所以取名為陽關。這兩座關隘之所以形成不同的文化主要與他們當時設立的背景相關。這兩座關據歷史記載是在漢朝的時候漢武帝設立的,那麼一座小小的邊城為什麼要由兩座雄關來把守呢?

帶你瞭解絲綢之路古城敦煌

我們先從“春風不度玉門關”一首詩裡面的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說起,為什麼說“春風不度玉門關”呢?我們大家知道我們中華民族在中原地區傳統上是一個農耕民族為核心的一個民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年四季非常分明,特別是春天對於老百姓來講非常重要,所以杜甫曾經說“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天的時候春風春雨滋潤大地,意味著老百姓就有希望,莊稼就有好的收成了,五穀可以豐登了,而且春風一來楊柳就開始發綠,所以“二月春風似剪刀”,給我們的感覺春風和春雨就是希望、玉門關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出了玉門關就進入了廣大的西域地區一片荒漠,所以給人的感覺春風好像也不能到達這兒,這是從地理和氣候上來講,而從軍事這個角度上來講玉門關這個區域形勢險要,易守難攻,所以往往是向西派兵和守衛西域,進攻河西走廊的一個重要的區域,所以在漢唐時期就駐有重兵,才有了詩歌上那樣的一種情景,常常與邊塞戰爭有關聯。而陽關就不一樣了,陽光給我們的感覺大家往往想到這樣的一個詞陽關大道,有一種非常和平的溫情脈脈的感覺,甚至在我們民間往往會說這樣一句話“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明顯與玉門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陽關位於敦煌的西南,出了陽關在絲綢之路上有一個南道就進入了我國的南疆地區,進入南疆地區的和田,然後沿著新疆盆地進入西域地區。這個區域相對而言戰爭比較少,也不是漢唐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和突厥爭奪的焦點,所以就相對比較和平一些。在這樣一個區域戰爭往往就比較少,所以這個道路就相對比較通暢,所以我們說玉門關和陽關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裡面的特殊現象,所以才留下了這麼多優美的詩詞。據不完全統計在唐詩和宋詞裡面提到玉門關和陽關這兩個字眼的幾百次,甚至接近一千年。僅僅大文豪蘇軾他的詩詞裡面提到玉門關和陽光的就接近30次,可見這兩座關隘對中國文化影響之深。越是我們在這裡說到玉門關和陽關的重要性,越是說到莫高窟對於敦煌這座城市的重要性,敦煌這座小城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就越顯得神秘了。

我們把視野擴大一點,從兩座關隘到敦煌再看整個大的黃河以西的甘肅的一個廊道,這個廊道呈西北和東南走向,廊道的南邊是祁連山,北邊是北山,廊道全場大概有1000公里,寬的地方有100多公里,窄的地方大概只有幾十公里。就是這樣的一個廊道由於它位於黃河以西所以被稱為河西走廊。敦煌就是位於河西走廊的正西端,這一塊區域在漢朝時期的中國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域地區的必經之路,普通老百姓如果不走這條道路,兩邊都是高山和戈壁,基本上是無法逾越的。走這個廊道既安全又快捷,所以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域的必經之路。

在漢武帝之前,河西走廊這個地區先是月氏人一個遊牧名族佔據。後來匈奴又把月氏人趕跑了,趕跑之後就佔據了河西走廊。匈奴派來一個渾邪王來駐守敦煌這塊地區,阻斷了中原地區與西域地區的交通。在漢武帝之前由於漢朝剛剛建立,政權不穩,所以採取了和北方的匈奴和親的政策,因為當時北方的匈奴勢力非常強大,控弦最多的時候甚至達到了30萬。在這種背景下采用和親,但是和親沒有最終解決匈奴與漢王朝之間的衝突的問題,所以北部和西北部的邊境經常受到了匈奴的騎兵的威脅。到了漢武帝時期,經過六七十年的積累之後,經濟的,軍事力量已經有了足夠的力量可以反擊匈奴了,所以進行了反擊匈奴三次大的戰爭,而收復河西走廊的戰爭主要是一位年輕的將領驃騎將軍霍去病他所主導的。這個霍去病曾經在公元前的121年的時候帶領騎兵部隊在這一年的春天越過黃河,首次進攻河西走廊這個區域,一直打到了敦煌,敦煌的渾邪王被打敗了,跑得過程中間霍去病就俘虜了渾邪王的王子,取得了一場大勝。得到勝利的消息之後,漢武帝非常高興,後來還在長安城為霍去病建了一處豪宅,要獎勵給霍去病,霍去病後來沒有要,而且說了一句非常感人的話“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這句話還成為激勵後人的一句勵志的名言。在這一年的夏天霍去病重新帶領軍隊越過黃河第二次進攻河西走廊,這次進攻是打到了祁連山,渾邪王被徹底打敗,渾邪王主動寫了降書給漢武帝,率領4萬部眾向漢朝投降,霍去病就接受了渾邪王的投降。

帶你瞭解絲綢之路古城敦煌

漢武帝就在河西走廊設立了所謂的“河西四郡”,四郡裡面有敦煌,包括酒泉,張掖,武威,而“敦煌”這個名稱就是在漢朝由漢武帝親自命名的,這個名稱的意思在《漢書·地理志》上說到敦煌說“敦,大也,煌,盛也。”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敦煌的意思就是廣闊而盛大的意思,非常大氣的一個名稱。漢武帝當年給敦煌命名的時候,也許只是對於他的漢帝國給予了美好的期許,但是他沒有想到過了幾百年之後,這個區域果然成為了世界上四種文化交匯的中心,而中國文化也由於敦煌這個區域吸納了足夠的營養,放射出它燦爛的文明之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