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中西交通與商業之路,對後世影響

絲綢之路——中西交通與商業之路
,對後世影響

絲綢在漢代以前的發展我國蠶絲髮明,當為極早之事。考古學家在山西夏縣西陰村的夏代遺址中掘獲半個蠶繭,發現曾有人工破蠶的工作,其時代必在殷商之前。而商代甲骨文中亦有“絲”字及絲旁之字甚多。到了周代,文獻記載絲織的種類更為豐富。其實在殷商以前,早自黃帝之妃螺祖,便教民育蠶。育蠶的地區是很廣大的,其中包括兗州、青州、徐州、揚州等。迄春秋以還,吳、楚兩國村女,且為爭桑而發生戰爭。故絲綢實為我國古代文明產物之一。

絲綢之路——中西交通與商業之路,對後世影響

絲綢之路

絲綢在漢代的發展概況中國絲在漢武帝以前必已輸出,例如在克里米半島克特齊附近古希臘人殖民地遺蹟中,曾有絲髮現,可以為鐵證。斯文赫定於光緒二十六年在樓蘭發現絲之殘片;此後,法國考古學家在波斯、北蒙古、額齊納河均有發現殘絹。故在公元前五世紀時,中國之繒或已越帕米爾,而至印度、波斯。及亞力山大帝東征以後,乃又經敘利亞人手輸入歐洲。絲傳入歐洲後,歐洲人甚為愛好;羅馬人愛浮華,尤喜絲綢。

絲綢之路——中西交通與商業之路,對後世影響

絲綢之路線路圖

為何漢代的絲綢貿易,會如此興盛呢?其主要原因在於“貿易”。“貿易”一詞,應以雙方發展為準,才能互通有無。而此時之漢代,國內均有國營、民營之產絲機構,剩餘很大,農民、婦女均以產絲為美事。

中國之絲,在漢代實有過剩之勢,張騫出使之主要目的雖在外交,商業亦頗善利用。如在大夏見有邛竹枝及蜀布,立即探詢其來源。此臨時之調查也。又曾對大宛王曰:“王使人送導我……漢之賂遺王財物,不可勝言。”所謂漢之財物,豈有不包括絲在內之理?此又臨時之絕好宣傳也。所謂漢使,實皆商人,可知彼等赴西方,即以絲為旅資也。

絲綢之路——中西交通與商業之路,對後世影響

張騫

絲綢路線

在中國境內,必沿斯坦因發現之西域大道,由敦煌出發,經沙漠而至羅布諾爾湖,湖之北岸即古城樓蘭所在,為軍事要塞及貿易重要市場;自此而經于闐,更西乃往印度、波斯、歐洲。當時我國與西方之陸路交通,據文獻記載,主要有南北兩路。南北路的劃分,是因為在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有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橫隔,只能沿崑崙山北側或天山南側西行的緣故。

絲綢之路——中西交通與商業之路,對後世影響

敦煌

絲綢之路的北路有一條從龜茲到弓月城及其以西的支線,這是一條過去未曾為人注意到的“絲綢之路”。上述絲路實可稱舊世界中最長的交通大動脈,為大陸國家文化交通之空前最大聯絡線。在這條通道上,在蔥嶺以西,安息地居要衝,東來的中國絲織物,運往地中海東岸和羅馬各地,主要經由安息商人輸送。位於安息北面的康居,至少在六世紀前,也是向西輸運中國絲織物的重要經營地。安息、康居在古代中西貿易和文化交流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作用。絲路對東西文化交流的作用我國絲織物很早就向外輸出,成為一種重要的商品。

絲綢之路——中西交通與商業之路,對後世影響

絲綢之路

漢武帝以前,絲的外輸攻勢已達到了克里米半島克特齊附近。在古希臘人殖民地遺蹟裡,也有絲的發現。故在公元前五世紀時,中國絲或已越過帕米爾,而至印度、波斯。亞力山大帝東征後,更經敘利亞人之手,輸入歐洲。中國的絲織品從絲綢之路運往地中海東岸和羅馬各地,主要經由安息商人輸送。由於絲織物受到大秦及西域諸國的喜愛,因此,中西商業日益繁盛,同時更促進了中西文化之交流。

絲綢之路——中西交通與商業之路,對後世影響

絲綢之路古道

一、在東南交通未開通以前,已有絲輾轉運至中亞、西南亞,甚或遠至歐洲者。印度方面,早在公元前四世紀時,便有絲綢之販賣。至張騫通西域以後,中國絲遂大量向西傾銷,成為中國對外貿易之主要商品。此外,遠至地中海之希臘與羅馬之貴族,皆以穿中國絲絹為榮,由此可窺見絲織精美之一斑。安息、條支等商人,更以操縱絲絹之貿易為一種重要業務。故在漢唐期間的西亞、歐洲,對我國絲織物十分喜愛。到了公元十世紀,我國養蠶取絲技術亦早已西傳,他們還能用自己生產的蠶絲織造成品。

絲綢之路——中西交通與商業之路,對後世影響

養蠶

二、漢人與西域人接觸頻繁,故中西文化,亦隨之而互相交換。如蔥嶺內有漢人屯戍各地,漢人有攜帶各種文化使用於其間者。如斯坦因曾於敦煌附近之碉堡中,發現木簡縑帛等物,其中有書札九通,皆用紙書寫,年份為公元21年至137年之間。由此可推知造紙術必由大月氏西傳。至五世紀末,西域各國無一不棄竹簡而用紙者。此對世界文化之發展影響甚大。此外,除了木簡的發現外,還有我國古人之書、藥物、兵法、詩歌、算學、文章等,均能在天山南路上逐一發現。

三、在絲路的頻繁交通與貿易中,西域文化輸入中國。如音樂方面的橫吹鬍曲及琵琶樂器,以至印度的箜篌,使我國的音樂平添豐彩。如藝術方面,有古代波斯與希臘所遺留之雕刻作品及美術,以及羅馬的幻人等。

絲綢之路——中西交通與商業之路,對後世影響

琵琶

四、西域的產品如寶汗血馬、寶石、香料、明珠、通犀都經絲路傳入中國;而最重要者,是西域植物移植漢土,其數類尤多,如葡萄來自大宛,胡椒來自天竺,石榴來自安息等,成為我國日常需用之果品。五、由於漢人在西域雜居,結果使西域人民習染漢風及文化。如龜茲王與妻子數度入朝,皆因仰慕中國文化所致;歸國後,有習漢文化及穿華服者甚眾,且治宮室皆採漢式,甚見醉心漢化。又如漢人教大宛人穿井之法,而助其灌溉及飲用;又授以鑄造鐵器之法,以助其武事及農業的發展。西域諸國人亦因而受惠不少,生活水平亦因而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