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爭霸怎麼形成,產生什麼影響?

JesSE


講到春秋爭霸,要先對周朝的歷史有一個俯瞰式的瞭解,因為春秋是周朝的一段特殊歷史時期。對周朝的總體情況有一個大致的瞭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春秋爭霸的歷史背景、原因,及其對中國歷史、社化、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響。

周王朝的歷史分期及春秋、戰國稱謂的由來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興於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今河南汲縣)之戰滅商建周,終於公元前256年,秦攻陷都城洛邑,周赧王病逝,周朝滅亡。周朝一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共計791年。

周朝自興起後的140多年間,歷代君王大都勵精圖治,國力呈上升或平穩趨勢,社會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傳到第十代君主周厲王(在位時間:公元前879年—公元前843年), 周厲王違背周人共同享有山林川澤的典章制度,將山林川澤改歸周王朝所有,不準百姓仰以謀生。同時周厲王對人民實行橫徵暴斂,嚴酷統治,命衛巫監視百姓,凡有誹謗君王的立即抓來殺掉。人民難以為生,苦不堪言,於公元前841年發生暴動,周厲王出奔到彘(今山西霍縣)。此後,周王朝開始走下坡路,周厲王是致使周朝由盛及衰的第一個主。周厲王之後,雖一度有其子周宣王的“宣王中興”。但周宣王晚年,連年征伐條戎、奔戎、西戎均慘遭失敗,國運衰落之勢難擋。

直接導致周朝大幅衰敗“貢獻”最大的主是周幽王。公元前781年,周幽王繼位,他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致使朝政腐敗,同時多次征伐六濟之戎均遭失敗。加之天災頻繁,內外交困,國人怨聲四起,王朝內外交困。此外,周幽王還是一個只愛江山不愛美人的主,他為博得冷美人褒姒一笑,拿國家軍機大事開玩笑,不惜“烽火戲諸侯

”的故事廣為後人詬病恥笑。他因寵愛美人褒姒就廢掉正宗的王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立褒姒為王后,改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致使宜臼逃奔到母親的孃家申國。申侯為女兒和外孫申張正義,於公元前771年,聯合繒國與犬戎攻陷鎬京(今陝西西安),周幽王與伯服均被犬戎殺死,褒姒不知所蹤,西周滅亡。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繼承王位,因都城鎬京已遭受嚴重破壞,加之為躲避犬戎的侵擾,在一些諸侯王的護送下,周平王將都城遷到了洛邑(今河南洛陽),繼續沿襲周王朝的統治,東周開始。

遷都後的周朝,從此一蹶不振,逐漸衰落,陏著諸侯爭霸的興起,在諸候國的夾縫中生存,直至戰國未期被秦滅亡。

周朝在世共計791年,是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王朝。周幽王滅亡,周平王東遷,是周朝歷史的拐點,是周朝國運的分水嶺。歷史學上為便於研究周朝歷史,按都城的地理方位,把遷都之前的周朝稱為西周(都城鎬京),把遷都之後的周朝稱為東周(都城洛邑)。實質上西周東周是同一個朝代而不是兩個朝代。周王朝的歷史就是都城在鎬京時期242年的歷史加上遷都落邑之後549年的歷史。周王朝強大興盛在西周,衰落敗亡於東周。

我們所說的春秋時期,就是周王朝遷都洛邑之後即東周開始後的一段歷史。說是一段歷史,自然就還有另外一段,那一段叫做戰國時期。東周的歷史就是由春秋時期的歷史和戰國時期的歷史組成。春秋時期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終於公元前476年“三家分晉”。這段時期的歷史特點是:周王朝日趨衰落,一些諸侯國日益強大,周王朝失去了對各諸侯國的控制及支配,各諸侯國都不把周王朝放在眼裡,紛紛爭鬥競當群雄霸主,力爭取得主宰別國的地位。戰國時期始於公元前476年“三家分晉”,終於公元前256年秦國滅掉東周。這段時期的歷史特點是:周王朝的歷史地位和作用進一步衰落,形同擺設。各大諸侯國視周王朝為不存在,不再滿足於爭當霸主,競相發起兼併戰爭,立志吞併其餘國家而統一中國。

“春秋”這一稱謂得名於孔子所著的魯國編年體史書《春秋》。這部史書上起公元前722年(魯隱公元年),下迄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與春秋這段歷史時期大致相同,所以史學上就用“春秋”來命名周朝的這段歷史時期。而“戰國”這一稱謂則得名於西漢劉向所著史書《戰國策》,由於該書詳細記錄了東周從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晉”至西周滅亡的戰亂歷史,所以史學上就用“戰國”來命名周朝的這段歷史時期。

綜上所述:西周和東周不是兩個朝代,而是一個朝代(周朝)遷都前後的兩段不同歷史時期。春秋和戰國也不是兩個朝代,而是周朝東遷後即東周的兩段不同歷史時期。“春秋”及“戰國”稱謂是史學上用兩部歷史書名來分別對東周的兩段歷史時期進行命名。

春秋爭霸的歷史局面及原因分析

春秋時期是周王朝開始進入社會大分裂大動盪大變革的歷史時期。整個社會呈現大國爭霸、小國圖存的局面,一部春秋史就是一部爭霸史

。大的諸侯國紛紛兼併小的諸侯國爭當霸主,東周社會狠煙四起,戰火紛飛,戰亂不停。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江山代有霸主出,各領風騷數十年。春秋時期,在上百個諸侯國中先後有五個諸侯王勝出當過霸主,史稱“春秋五霸”。關於春秋五霸,流行最廣的傳說有兩種版本,均各有依據。一種說法出自《史記》,先後成為霸主的諸侯王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另一種說法出自《荀子·王霸》,先後稱霸的諸侯王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你方唱罷我登場,各為霸業寫華章。為什麼各諸侯王要紛紛爭霸主?當了霸主有何好處?第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彰顯實力樹立威望,讓其他諸侯國敬畏自己,心有所懼行有所怕,行事要看霸主臉色。如同森林霸主老虎一樣,走到哪裡其它動物都要趕快讓位躲避,那可是八面威風。第二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取得了話語權,我是老大我說了算,各諸侯國之間有何紛爭,均由霸主一錘定音。第三個好處就是取得了號召權,霸主的地位往往通過諸侯會盟簽訂盟約來體現,在處理國際事務爭端上,各諸侯國都要聽從霸主的號召。第四個好處就是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對其他諸侯國物質財富人力等方面的支配權。

在這裡,也許有人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既然先後出現過春秋五霸,而且無論哪一個霸主的實力都比周王室強大,為何霸主不直接滅掉周王室取而代之?最主要的原因是,西周自建朝數百年來,由其建立起來的強大的禮樂制度,作為維繫君臣之間的道德規範,始終根深蒂固。誰敢滅掉周王室取而代之,誰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背世代之罵名,人人得而誅之。所以,無論周王室怎樣衰弱,各諸侯王都不敢有非分之想,只能在承認周天子為天下共主的前提下,侷限於爭鬥稱霸,滿足於噹噹霸主。這一觀念到了戰國後期才有所改變。戰國末期,隨著群雄逐鹿中原,弱者淘汰,強者勝出,統一大業已垂手可及,秦國乾脆就直接把周王室滅掉了。

春秋時期出現諸侯爭霸現象的原因,可以從表象上本質上兩個維度去認識。

從表象上看春秋爭霸的原因

一是隨著周王室政治經濟實力的衰落和諸侯國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周王室對諸侯國不再具有控制力和影響力。政治方面,經過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鎬京之變平王東遷後,周王朝在諸侯國中的政治威信從此一落千丈。經濟方面,由於周王朝上百年來不斷地將大量土地分封給諸侯王,造成自己所掌控的土地日趨減少。據史料記載,周平王東遷後,周王室掌握支配的土地僅僅剩下今河南西北部的一隅之地,東不過滎陽,西不跨潼關,南不越汝水,北只到沁水南岸,方圓只有六百餘里。這點地盤,在當時只相當於一箇中等大小的諸侯國了。土地的銳減,直接導致的後果是收入銳減,生活捉襟見肘,難以為繼。加上各諸侯國有意拖欠貢賦,更是雪上加霜。據《左傳》記載,周平王死後因為沒錢辦理喪事,曾派人到魯國,求魯國給予資助。而到周桓王死的時候,因為一直沒有錢來辦理喪事,結果葬禮竟拖了七年。這恐怕是歷史上最窮的王室

了。

二是隨著禮樂制度的逐漸崩潰,諸侯王不斷掙脫了道德上的束縛,言行開始放縱,敢於同周王室叫板。西周未年,禮崩樂壞的情況就已經出現,進入東周以後,情形更為嚴重。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現象隨處可見。“周鄭交質”的歷史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史載:周平王因忌憚鄭莊公不斷擴充實力,為削弱鄭莊公的力量,將鄭莊公擔任王朝卿士的部分權力劃給虢公忌父。引起鄭莊公不滿上朝質問周平王,周平王不敢得罪鄭莊公,矢口否對鄭莊公有猜忌之心。為了顯示對鄭莊公的信任,

竟屈從於鄭莊公,與鄭莊公互換人質。周平王把自己的兒子狐派到鄭國做人質,鄭莊公則把自己的兒子忽派到成周當人質。互派人質本是諸侯國之間表達相互信任的尋常事件,可是在這個地方,互派人質的一方竟是君權神授的周天子,可見,周王室已經淪落到了與諸侯國平等的地位了。

更丟面子的事情還在後頭,周平王死了周桓王繼位後,周桓王想要徹底解決鄭莊公坐大成勢的問題,乾脆以鄭莊公長期不朝見周王室的名義解除了鄭莊公的職務。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親率王師並徵調陳國、蔡國、衛國三國之軍征討鄭莊公,鄭莊公率軍迎戰,雙方在繻葛(今河南省長葛市北)打了一仗,

鄭國大夫祝聃一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周桓王負痛逃竄,大敗而歸。君臣之間尚且如此,諸侯之間以及社會各成員之間臣弒君、子弒父、父佔媳、兄妹亂倫等過去被視為大逆不道的事件,在當時的社會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現象。

三是殘酷的生死存亡、優勝劣汰的競爭意識,逼迫各諸侯國不斷爭霸拼搶土地和人口等資源,努力擴充實力。這也是春秋爭霸的一個客觀原因。

從本質上看春秋爭霸的根本原因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新的生產關係,新的生產關係的總和即經濟基礎受到了舊的仍佔統治地位的上層建築的阻礙,要求變革舊的上層建築於是就引發了連綿不斷的爭霸戰爭。春秋時期由於鐵器的推廣和牛耕的普遍使用,生產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人們在輕輕鬆鬆耕作完原有公田(井田)後,剩餘的時間便大量開墾私田並佔為己有,於是出現了新興的地主階級。這個新興的地主階級既包括組織開墾私田的部分貴族及大量貴族下層,也包括有條件開墾私田的平民。新的階級和新的生產關係出現了,他們迫切希望擁有話語權,迫切希望土地私有制得到國家和社會的認可,迫切希望國家政權對自己的利益予以保護,迫切希望國家制訂相關制度為自己的利益服務。然而維繫現實社會經濟秩序的體系卻仍然是原有的井田制度和分封制度,以及維護上下尊卑等級秩序的封建禮樂制度。

革命歷來不是溫和的,當生關係阻礙了生產力,上層建築阻礙了經濟基礎,矛盾尖銳到需要訴諸武力解決的時候,爭霸戰爭就難以避免地出現了。

春秋爭霸對中國政治思想和歷史文化的深遠影響

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奇特和令人驚歎的時期。雖然嚴綿不絕的戰爭對生產力造成了嚴重的破壞,也給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的災難和痛苦。但是在這個大動盪大變革的時期,卻出現了思想上的空前活躍和文化上的異常繁榮,各類大家更是人才輩出。他們的很多思想觀點和理論著述,至今仍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廣為人們研究和借鑑。這一奇特現象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春秋戰國之後的兩千多年的漫長社會中,有的朝代也出現過社會動盪,但卻再也沒有出現過如此繁榮的思想文化。就連我們今天還在頻繁使用的諸多成語都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如數典忘祖、問鼎中原、大義滅親、一鳴驚人、臥薪嚐膽、朝秦暮楚、紙上談兵、老馬識途、圍魏救趙、負荊請罪、完壁歸趙、暗箭傷人、雞鳴狗盜、圖窮匕見等。

單看這些成語,你就可以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生命力是何等的強大,對後世的影響是何等的深遠。

春秋爭霸對中國歷史社會的巨大作用和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春秋爭霸促進了國家逐漸趨向統一

據史料記載,春秋初年有諸侯國一百四十多個,影響較大的有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吳、越等十四國。在後來的爭霸中,大國吞併小國,強國吞併弱國,如山東諸小國被齊國吞併,河北、山西諸小國被晉國吞併,江淮、漢水諸小國被楚國吞併,西北諸小國被秦國吞併,中華大地實現了區域性的局部統一。經過春秋爭霸,到了戰國後期就只剩下二十多個諸侯國了。這種集權趨勢的加強,為日後秦統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春秋爭霸促進了思想大解放和文化大繁榮

為了滿足爭霸的需要,各諸侯國紛紛網絡人才,各類人才也應運而生,他們為解決或回答現實問題,從不同的立場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張,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等諸子百家。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四家的學說代表著作《論語》《孟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對中國兩千年的思想文化影響最為深遠,成了中國古代文化的靈魂和中華文明的根。而《論語》《孟子》和《莊子》則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春秋爭霸促進了各民族大融合

春秋時期是我國民族融合的一個重要歷史時期。一方面,隨著諸侯國對大片區域的佔領,紛紛遷移本國大量百姓到佔領區域居住,以守住戰爭成果。另一方面,周王朝周邊的蠻、夷、戎、狄等少數民族不斷襲擾中原,各諸侯國打起了“攘夷”的旗號開展了曠日持久的鬥爭。於是中國大地上出現了空前的民族大遷徒、大交流,華夏族與其他少數民族彼此犬牙交錯,雜居共處,打破了各民族間固有的地域界限,加快了各民族的融合,加快了中華民族的形成。

春秋爭霸促進了教育興盛和人才輩出

春秋時期,教育體制出現了重大變革,隨著各諸侯國對大量人才的渴求,過去“學在官府”,由統治階級辦學,只有貴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制度受到了打破。社會上各類有影響的人物紛紛辦學以適應社會所需,於是私學開始興起並逐漸興盛。譬如史料中關於孔子擁有學生3000多人,其中72人成為賢達的記載,就是春秋時期私學興盛的最好體現。

由於教育制度從“學在官府”向私學興起轉變,大量平民受教育的機會得到增加,各類人才脫穎而出,以致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天文、歷算等方面出現了很多響噹噹的歷史人物。如孔子、老子、孟子、孫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鬼谷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許行、陳相、蘇秦、張儀、孫臏等。他們或是著名的思想家、或是著名的政治家、或是著名的軍事家、或是著名的外交家、或是著名的謀略家、或是著名的科學家。除此以外,那些在某一方面擁有一技之長的出謀劃策、談判周旋,以及擊劍扛鼎、雞鳴狗盜之徒,更是數不勝數。春秋戰國時期真是群英聚會、群星燦爛、人才輩出,足以讓人感慨萬千。

春秋爭霸促進了新舊社會制度交替

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度衰落和封建制度興起的過渡時期,隨著土地私有制的出現,新興的封建地主階級和奴隸主貴族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爭霸戰爭不同程度地打擊和削弱了奴隸主貴族集團,加速了新舊制度的交替變革,為封建地主階級掃清了前進道路上的障礙。經歷了春秋時期漫長的證霸戰爭,到了戰國時期,奴隸制度已經消亡,封建制度已經得以廣泛確立,中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


逛逛笑笑說說


首先是因為西周是實行分封制,把土地分給宗室和功臣。古代交通和國力的制約難以撐控那麼多的地盤。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後分封天下,將土地和人民封給王族、功臣和貴族。一開始封了七十一國,王族佔了五十三。荀子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實行: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統稱為諸侯,也就是說封邦建國。按爵位大小分封土地人民。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諸侯有為周天子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和朝覲述職的義務,治理諸侯國,保衛國家。



周天子實際撐控的地盤當然是最大最好的,周天子實際撐控的地盤是公侯的十倍以上。周禮也有講到王畿千里。除了地盤外,周天子擁有的軍隊也是多過諸侯的。《周禮·夏官·司馬》: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也就是說周天子有軍隊七萬五千人、大國三萬七千人、次國兩萬五千人、小國一萬兩千五百人。西周一開始直接撐控的地盤是宗周(以鎬京為中心,即後來的秦國關中。)成周(以洛陽為中心,即原來商朝的統治地盤中心)所以西周的軍事國力都是凌架在諸侯國之上的,何況當時三分二的諸侯國都是周王室。所以說周王室的地盤是最大的,而封國的地盤是很小的。春秋爭霸的原因在於周王室的地盤越來越小,諸侯的地盤反而越來越大。所以西周對諸侯的控制力減弱。周王室地盤越來越少的原因有兩個。

周王室喪失宗周之地:

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和西方的犬戎進攻鎬京,周幽王被殺。太子宜臼繼位為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周平王東遷後並沒有知恥後勇收復失地,反而封給秦襄公。因為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到洛邑,也是護駕有功。周王平把宗周的地都封給他。其實就是空頭支票,因為那些地方都讓犬戎佔著。史記:平王封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就是說周王平把宗周的地都給秦襄公了,但讓秦襄公自己去打。然是秦國數代百年時間幾乎都在跟犬戎打。

周王室不斷的分封、賞賜:

周武王滅商後分封了七十一國,之後無論是西周還是東周還是不斷的分封。必竟土地是有限的,這時西東周實際撐控土地將越來越少。

舉幾個例子據史記:1以河內地與晉2考王封其弟於河南3乃封其少子於鞏以奉王,號東周惠公。到了春秋時至少有一百七十多個諸侯,比西周初的七十一多了兩倍多。


周王室土地越來越少,自然人口軍隊也越來越少。諸侯的地盤徵反而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實力就越來越強。一些諸侯實力越來越強原因有三個。

華夏文明向四周擴張:

西周時周天子直接掌管的是宗周成周,其他地盤就封給王室、功臣、貴族。目的就是讓他們拱衛周天子。當時東邊有東夷、淮夷、越即山東、徐州、江蘇、安徽等一帶。齊國、魯國、吳國、越國、楚國就是向這些地方擴張。南邊有南蠻,即今湖南、湖北一帶。楚國向這些地方擴張。所以楚國一直給中原諸國稱為荊蠻、楚蠻。北方有北狄,即山西河北東北一帶,趙國燕國向這些地方擴張。讓趙國滅掉的中國山,就是白狄建立的。西邊有西戎,即今天寧夏陝西、甘肅一帶。義渠國就是西戎建立的。


因為諸夷跟周朝是有衝突和利益相爭,周朝也是靠著周圍的諸侯國擋住他們。諸侯國在跟諸夷征戰中逐漸走向強大。

齊國:姜太公封為侯建國齊,地不過百里。史記:封師尚父於齊營丘。還沒到齊地,東夷就準備阻止姜太公就國。史記:萊人,夷也,會紂之亂而周初定,未能集遠方,是以與太公爭國。周成王時淮夷經常入侵,於是讓齊國去討伐。史記:淮夷畔周......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齊桓公時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諸候中誰受到諸夷進攻,齊國都會去救。如燕國受到山戎進攻,衛國受到狄人進攻。史記: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衛文公有狄亂,告急於齊。

楚國:楚國一開始的爵位是子男,地不過五十里。史記: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楚國在西周時就敢稱王,還把幾個兒子都封王。後來又怕西周打他,又去王號。楚國跟蠻夷相爭,從開始有爵位後一百多年從地五十里變成地千里。史記:楚成王初收荊蠻有之,夷狄自置。當時周天屋給楚國下命令好好看著南方。楚國在南方擴展地盤,成為地方千里的大國。史記: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於是楚地千里。

華夏文明從四周擴張,秦、趙、燕等國都不如此。例如山東以前是東夷。到了春秋末年已經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

西周當時直接控制宗周,成周兩塊經濟人口眾多的地方。諸候有義務向周天子進貢、定時朝見述職、隨天子征伐、等。如果有諸候沒有完成他的義務,那周天子就會問罪。《墨子》:諸侯朝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就是說諸候一次不來朝見就削爵,兩次不來朝見就削減諸候的地盤,三次不來朝見就會派六師軍隊去打。師軍隊駐紮在成周,也就是洛邑。論語: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就是問罪征伐諸侯只有天子才有這樣的權力。但是必竟天下太大了,西周又要防備犬戎。所以有時候這些事就會讓其他諸候替自己辦。


西周周成王(周武王兒子)就給了齊國姜太公這樣的權限。史記: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由此得征伐,為大國。四百年後齊國伐楚,楚國講為啥來打我。齊國回四百年前召康公授予太公征伐之權力。你楚國不向周天子進貢,就是有罪。史記:管仲對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實徵之,以夾輔周室。就是說我們征伐有罪的諸候是得到周天子的任命的。而楚國打別的國家,別的國家講:吾無罪。楚國回答:吾蠻夷。史記:楚伐隨。是也。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

諸侯征伐兼併他國:

自周平王東遷後東周衰弱,周天子已經不能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所以一些強大諸侯的諸侯就替周天子做了。周天子還不敢反對,但諸侯明面上還是給周天子一點面子。論語: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意思是周王室強大的時候,只有周天子有徵伐問罪的權力。誰也不敢打破這個規則。周王室衰弱時,征伐的權力在諸候那裡。所以齊晉等強國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征伐他國。本來像一些諸候不朝見、不進貢、擅自征伐他國等,應該是周天子召集諸候問罪討伐。現在變成了齊晉等大國替周天子幹了。例如召陵之盟,齊國召集了八個諸候國攻打蔡國和楚國。理由是楚國沒有向周天子進貢,楚國服弱表示會進貢。


春秋初至少有一百七十個諸侯國,到了戰國初期只有二十多個諸侯國。最主要原因是因為西周滅亡,而東周又衰弱根本鎮不住諸侯。史記: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並弱,齊、楚、秦、晉始大。就是說因為東周的衰弱,強大的諸侯開始兼併弱小的諸侯。齊、楚、秦、晉開始強大起來。諸侯紛紛起來爭霸搶地盤。最為有名的是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五霸有多種說法)還有很多國家都起來爭霸。吞滅小國找一些過的去的理由師出有名就行,去討伐他國而兼併。例如齊國滅郯國。理由:當年本公路過你們那裡,你們沒有好好招待我。到了後面理由也懶得找了。


這時諸候表面上還把周天子當回事,有的則是不當會事。齊桓公:尊王攘夷。楚莊王:問鼎中原。一些大國會盟討伐其他國家還會表面上徵求得到周天子的同意,有時還請周天子到場。其實就是逼迫周天子來。只有周天子才有徵召諸侯的權力。現在齊晉等國做了,再者諸候也沒有徵召周天子的權力。所以史書給天子遮醜就講天子到會盟的地方巡視。到了春秋末隨著諸候實力越來越強大,已經連表面功夫都不做了。到了戰國時齊、魏、秦、趙、燕、韓等相繼稱王、相王。稱王是自稱,如當年的楚國。但沒有人認的。相王是互相承認的。這時就連最後的遮羞布都沒有了。因為只有天子才能稱王,諸侯只能是公、侯、伯等。標誌著周天子權威的徹底消失。齊秦並強時還搞出東西二帝。

春秋爭霸影響有:

新制度的產生:各國為了更好的在爭霸中取得優勢,紛紛進行改革。改革的內容主要以制度、經濟、軍事等。例如齊國管仲、楚國孫叔敖、秦國百里溪等。到了戰國時侯紛紛變法,其變法內容很多是跟春秋時各國改革有相同之處,只是進一步深化。比如齊國管仲改革內容之一,以勞受祿、受祿不過其功、案其功而行賞,案其罪而行罰。魏國李克變法其中就有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是不是跟啇鞅在秦國變法的軍功制類似。魏國李克的平糴法,就是為了防止穀賤傷農,谷貴傷民。這一政策歷朝歷代都貫徹。而早在李克之前管仲就有平準的政策,即平衡糧價。就如秦朝的郡縣制,並非秦國首創。雛形來源於晉楚兩國。漢朝以後都是實行郡縣制,雖然有的朝代變更但實際上是一樣的。關於封建王朝的制度都漢承秦制,唐承漢制,宋承唐制,明承漢唐制,清承明制。秦朝的制度大體上在春秋都能找到雛形。



民族融合:周朝的觀點是: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為夏人。中原以外的其他族的用夷、戎,狄、蠻。東夷:指黃河下游。齊、魯、等國地盤。後面齊魯燕多年治理,夷夏同化融合。尊周禮、守禮義。但還是有一些東夷繼續傳承。據後漢書東夷有九個。西戎:指西邊的民族,在今陝西、甘肅、寧夏、青海一帶。在商朝時,周國就兼併周圍的戎族,後成為西周。秦國滅的義渠國就是西戎羌族。北戎:中原以北,就是胡人、匈奴生活在山西陝西河北一帶和以北。山海經:黃帝之孫曰 始均,始均生北狄(史記講夏王朝後裔也是對的)中山國就北狄中的白狄建立的。(中山國在戰國趙國腹中,後為趙國所滅)晉人:鮮虞中山,白狄,姬姓。姬姓為黃帝的姓。南蠻:主要有荊蠻(楚國)、越(閩越、百越、南越)所以楚國經常講我是蠻夷不懂你們的周禮,也不必尊守。史記: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四夷經常騷擾中原各國,隨著春秋爭霸各國實力猛增。有足夠的實力對付和兼併四夷。主要有秦、齊、晉、燕這四個大國。秦穆公向西擴地千里滅戎人建立的十二個國家。秦惠文王時開始蠶食義渠國,昭襄王時滅掉。史記: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其後義渠之戎築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蠶食,至於惠王,遂拔義渠二十五城。楚國則是滅掉很多蠻人建立的國家,在楚成王時楚國已經是地方千里的大國。後來楚成王北上中原爭霸受到晉國的阻攔,楚國受挫也只得向夷越發展。史記: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粵,至於鄂。天子賜胙,曰:“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於是楚地千里。晉國則是攻打居於河西和洛陽之間的北狄。史記:晉文公攘戎翟,居於河西、洛之間,號曰赤翟、白翟。

漢朝時長江以北,長城以南已經基本上沒有少數民族,只有涼州還有。長江中游還有武陵蠻,下游還有山越人,上游夷蠻,交州還有夷越。但即使是這些地方,漢人也是佔絕大部分。再往後史書上的中國大地上已經逐漸沒有東夷、北狄、南蠻、西戎的記錄了。像唐史東夷列傳是指朝鮮小日本。南蠻主要講述東南亞國家,雲南省貴州省還有。北狄則是講述突厥。西戎則是沒有了,但有西域。

百家爭嗚:因為春秋爭霸各國都爭切的想豐富國強兵以達到爭霸的目的。各種政治、學術、思想的興起。史稱百家爭鳴。漢書:凡諸子百家,……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聯合諸侯。雖然漢武帝時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但其他家的理論仍舊發揮著影響。漢宣帝就認為治國應當兼霸王道。王道指的是儒家仁義治天下的思想。霸道指的是法家刑治。道家的無為而治,歷朝歷代也是實行。唐太宗、明太祖都是實行道家學說治國。


小鴻哥


一、春秋爭霸怎麼形成:

首先我們得從西周的分封制說起: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各地勢力組成龐大的政治聯盟,與商軍在牧野進行決戰,商軍倒戈周軍佔領商都,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周武王根據血緣關係、遠近親疏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諸侯可以在自己的領地內進行再分封,諸侯有較大的獨立性,但需向周王進獻貢物,並服從於周天子,從而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制度“分封制”。

而西周經過幾代周天子後慢慢走向衰落,到周幽王時,朝政腐敗,社會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族所滅,後周平王東遷洛邑,歷史從此進入東周時期。而東周前期又被稱為春秋時期。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後期,鐵質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農業生產水平,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西周的各種制度逐漸遭到破壞,尤其是分封制。

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周王室的統治力大減,能夠直接管轄的地區僅有洛邑一帶,周王雖在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無力控制諸侯。而諸侯國勢力崛起,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致使周王室在財政上陷入困境,甚至需要依賴諸侯國的經濟支持。

周王室的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國勢力崛起。他們競相爭霸,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從史記中我們可以得知:“平王之時,周室衰弱,諸侯並強,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周本紀》。春秋時期由於眾多的諸侯國他們之間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均衡,各諸侯王因為自身的利益,相互之前展開激勵的鬥爭,打著“尊王攘夷”的名義進行爭戰,爭奪霸主地位,春秋爭霸由此產生。

二、春秋爭霸產生的影響:

在春秋爭霸的過程中,產生了些積極的影響,同時也存在一些消極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在同周邊民族長期交往和鬥爭中,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2、爭霸過程中一些小的諸侯國畢曉梅,形成了幾個大的諸侯國,為戰國及以後的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3、春秋爭霸加速了新舊制度的更替

4、推動力經濟文化的交流

(二)消極影響

戰爭導致民不聊生,百姓生存家園慘遭破壞,社會動盪不安。


千秋之評歷史短視頻


春秋爭霸,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周幽王死後,周平王即位,由於鎬京遭受戰爭破壞,加上受到犬戎的威脅,公元前770年,平王把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至此,西周結束,東周建立,從這一年起到公元前476年為春秋時期。春秋得名於孔子所著魯國的編年史

春秋時期,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多姿多彩的時期,王室衰敗,諸侯竟敢問“鼎”之輕重,“禮崩樂壞”的局面標誌著奴隸制已到末日。

這時期分封的諸侯國不再聽天子的命令,天子要依附強大的諸侯,各諸侯國不斷進行戰爭,強大諸侯迫使各國承認他們的地位,成為“霸主”。

在王位衰落的同時,一些諸侯國強大起來,為了奪取更多的土地、財產和人口,爭當左右天下、支配各國的霸主,幾個大的諸侯之間展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在爭霸過程中,有齊、晉、楚、吳 、越王先後做過霸主, 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

影響:大國爭霸促進了奴隸制的衰亡,也為社會的發展、階級關係的變化和新制度的產生創造了條件。在大國爭霸中,各大國兼併小國,開拓了疆土,實現了區域性的局部統一,在大國稱霸的過程中,華夏族和周邊各部落的聯繫、交往、融合加強了,形成了以東方的齊國、南方的楚國、西方的秦國、北方的燕國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為華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雲南媳婦


春秋爭霸:

春秋爭霸,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年,周幽王死後,周平王即位.由於鎬京遭受戰爭破壞,加上受到犬戎的威脅,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把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至此,西周結束,東周建立.

春秋五霸的另一種說法: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此說法見於《史

春秋爭霸的影響:


1.春秋時期的大國爭霸,是中國奴隸制瓦解的反映,大國爭霸的結果更促進了奴隸制的衰亡,也為社會的發展、階級關係的變化和新制度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2.在大國爭霸中,各大國兼併小國,開拓了疆土,實現了區域性的局部統一。


3.在大國爭霸過程中,華夏族和周邊各部落的聯繫、交往、融合加強了,形成了以東方的齊國、南方的楚國、西方的秦國。北方的燕國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為華夏族

春秋爭霸的原因:


春秋時代,周王室衰微。在周王室衰落的同時,一些諸侯國強大起來。為了奪取更多的土地、財產和人口,爭當左右天下、支配別國的霸主,幾個大的諸侯之間,展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春秋爭霸局面隨之

春秋爭霸實質:


東周一開始,周王朝就走了下坡路,王室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仍。小的諸侯國紛紛被吞併,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每個國家都想統一天下。

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每個國家都想統一天下。


水墨鄂州


春秋爭霸的定義:

自從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死以後,由於都城受到戰爭的破壞,其子周平王把都城遷到今河南洛陽,西周從此結束。東周開始,即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時期的開始,標誌著諸侯爭霸的局面徹底到來。而他們是怎麼形成的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分封制度末期帶來的弊端促使地方諸侯日益強大

自周武王建立政權以後,周朝基本制度延續於殷商,其中就包括分封制的延續。周王將封地賜予有功之臣和親貴王族,讓他們和天子一起統治者這個國家。

在王朝初創的時候,分封制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恢復,並且犒勞了追隨的功勳大臣,也使得周王室用比較小的統治成本獲得了較大的統治權利。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周王室針對諸侯國的軍事實力不在佔優,而諸侯國逐漸強於中央以後,也漸漸不在聽取中央的號令和支配。

2. 東周王室的四次內亂加速了王朝中央實力的衰敗

《史記.周本紀》記載:“二十三年,桓王崩,子莊王佗立。莊王四年,周公黑肩欲殺莊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王殺周公。王子克奔燕。

周莊王四年的時候,周公黑肩想要殺莊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勸諫周公,但是周公沒有聽從他的建議,辛伯告發周公給莊王,莊王殺了周公,王子克出逃至燕國。

這次的小規模動亂,在周王室還算相對穩固的政權下得以快速的解決,並未出現太大的問題,但這僅僅只是個開始。

《史記.周本紀》記載:“惠王二年,初,莊王璧姬姚,生子頹,頹有寵。
及惠王即位,奪臣園以為圈,故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謀召燕、衛師,伐惠王。惠王奔溫。

周惠王即位以後,因為圈地佔地等問題惹怒了邊伯等五人,他們聯繫其他諸侯國,在王子頹的支持下,倒逆惠王。

雖然在鄭國的支持下惠王得以復位,但動亂的牽涉面擴大了,此事牽涉到了齊國、燕國、衛國、虢國和鄭國。從而使王室對於諸侯的依靠逐漸加大,是東周王室衰敗的轉折點。

《左傳》記載:信公五年:“公及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會王世子於首止”,“會於首止,會王大子鄭,謀寧周也”。

王子帶之亂前後兩次,持續將近二十年,並出現了依靠戎狄力量的現象。同時,桃子、頹叔等大臣更是借狄師伐周的契機作亂,從這些可以看出周王室軍事力量在進一步下降、周王的權威也逐漸衰微。在平定王子帶第二次的作亂中晉國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持續進二十年的王子帶之亂,加速損耗了周王室的權威和軍事實力,並且在平定動亂的過程中,依靠了外部勢力戎狄的力量。

《史記.周本紀》記載:“景王十八年,後太子聖而蚤卒。二十年,景王愛子朝,欲立之,會崩,子丐之黨與爭立,國人立長子猛為王,子朝攻殺猛。猛為悼王。

王子朝之亂是春秋時期牽涉最廣、戰爭最多的周王室庶孽之亂。涉及了眾多王室之族,和一大批重要的世卿大族、諸侯國主。

王子朝死後,他的支持者仍在發動叛亂,這是前幾次庶孽之亂未見的。王子朝之亂造成了很大影響,以至於大臣專政,並最終導致“王室衰敗”,並在此後的歷史文獻中基本就見不到周王朝的軍事活動記載了。

從中不難看出,春秋時期的爭霸局面是諸侯國參與周王室內部鬥爭,而逐漸發展形成的。而分封制帶來的後遺症使諸侯國在參與王室鬥爭中越來越得心應手。

此消彼長之下,周王室從開始的自我內部消化,到依靠諸侯國平叛維穩,再到依靠諸侯國奪取自我政權。到了春秋後期,周王室擁有的也僅僅只是名義上天下之主了。

而在此期間,強大的諸侯國為了各自的利益和地盤開展著殺戮與征戰,春秋爭霸也正式拉開了序幕。

春秋爭霸產生的影響:

春秋爭霸促進了地方之間的思想學術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以及經濟發展;對推動奴隸制度的瓦解也產生部分積極的作用,加快了古代中國格局的統一進程。


春秋亂舞


春秋爭霸形成的原因主要是井田制和宗法制弱化,新興地主階級的崛起。這些原因直接削減了周天子對天下的控制。周之東遷後,西畿之地不能恢復,東畿之地又頗受列國的剝削。所謂王者,不過限於一區域之地。新崛起的吳楚秦,亦未開化。皆不聽令周天子。

春秋爭霸直接導致各國開始變法圖強,文化上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世。法家在爭霸中的優勢明顯,加速了社會從封建過度到郡縣。為日後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老M在奮鬥


春秋爭霸最大誕生的條件在於分封制的實行,以及內部戰爭的發動。

分封制的缺陷

春秋爭霸事情是歷史上非常動盪的一段時期,在這段時期湧現了眾多文臣武將,和很多思想的湧現,可以說春秋時期的思想理念貫徹至今,是非常閃耀的一個時代。

西周的分封制是導致後來春秋戰國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初一群一起創業的人聚合在一起,跟著姬發征戰天下,創業成功之後的姬發分封了功臣一些地盤,或大或小,無論如何都是要受到自己的管轄。



看起來也無可厚非,問題就出現在這些分封的小國有極大的自主權,每一個人的管理方式和吸引人才的能力都是不一樣的,甚至出現了吞併的現象。

雖然地盤都是西周的,皇室不太會去理會這些現象,好比就是自由市場經濟。直到一件事情讓這個制度迅速衰落,分封王沒開始不聽話,野心開始膨脹。這件事情就是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


百家爭鳴

進入春秋爭霸之後危機感迅速增大,禮崩樂壞的社會大變革,各路勢力不斷湧現,為了自身的強大需要更多有能力的人才,這時候就加速了人才的成型,這個春秋時期社會形態也發生巨大的變革。

更多的人開始考慮未來的方向或者對這個天地的思考。這時候就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時代,儒家、道家、法家、陰陽家、、兵家、鬼谷一派等等。每一個教派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治國理念,而這些思想流派一直延續下來,到如今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影響,到如今最耳熟能詳的的儒家學派不就是當時創立的嗎?


這段時期的發展買幾本上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是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各家之間相互爭辯,相互影響,不斷的讓思想文化進一步發展。

我是小旭,用用不一樣的角度去看厚重的歷史,覺得不錯點個關注點個贊吧。


空夢歷史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開始了東周時期(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王室衰微,諸侯坐大,各諸侯國為了奪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以及對其它諸侯的支配權,不斷進行爭霸戰爭。先後起來爭霸的有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宋襄公(或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齊桓公等還打著"尊王攘夷"口號,表面上是尊重周王,實質是為自身利益進行爭霸戰爭。

其結果是天下大亂,人民生靈塗炭,王室更加衰微,諸侯國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所以史書上描繪這個時期的戰爭叫"春秋無義戰"。




千古一帝y


這個問題,有點似曾相識,好像是初中還是高中的歷史題目。我就按照答題規範,說說我的看法吧。

春秋爭霸的時間: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歷時294年。

春秋爭霸的背景:周幽王死後,其子周平王繼位,並遷都洛陽。從此,西周結束,東周始建。春秋時期,王室影響衰退,諸侯日漸強大。天子已號令不動各諸侯,甚至天子還要依賴於某個強大的諸侯國,封其“霸主”地位。

春秋爭霸代表人物:春秋五霸。關於春秋五霸說法有好幾種。最具代表的有兩種:

1.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2.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春秋爭霸發生的原因:

1.各諸侯國因為改革內政變得強大起來。隨著生產力的提升,不管是政治方面、經濟方面、軍事方面都有明顯的改善。

2.中央政權逐漸喪失。天子勢利衰退,沒有了能號令各諸侯的能力,無法阻止各諸侯國間的戰爭與併吞。

3.某幾個強大的諸侯,野心勃勃,企圖通過吞併周邊小諸侯國,來鞏固其霸主的地位。

春秋爭霸戰爭的實質:每個諸侯都有一顆“統一天下的野心”。戰爭的原因,無非就是一為土地,二為財產,三為奴隸(人口)。

春秋爭霸的影響:

1.不論是怎麼樣性質的戰爭,首當其衝受到傷害的便是平民百姓。戰爭給當時的人民帶來了災難,這是毋庸置疑的。

2.春秋爭霸,禮樂崩壞。是中國奴隸制瓦解的反映,加速了中國新舊制度的更替。

3.春秋爭霸戰爭中,大國吞併周邊小國,擴大了疆土,可以說是局部的統一。

4.因為有了局部的統一,春秋爭霸其實也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也豐富了語言與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