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特勒的计划中,击败苏联之后,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谁?

076178


必须是英国啊!

其实按照希特勒的想法,早在打法国的的时候就应该把英国给烩了。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德军在敦刻尔克放了英法联军一马,让33多万英法联军逃回英国。

敦刻尔克大撤退对于英国而言简直是上天赐福,当时德军古德里安的先锋部队已经追击到距离英军不到15公里的地方,只要德军开足马力,全歼在岸头的英军是易如反掌。但此时德军却接到希特勒禁止追击的命令,只得坐视英法联军逃出生天。

对于希特勒为何会作出这样的指示,如今的解释是众说纷纭,其中比较靠的解释有二。

第一种解释:希特勒在此战中过度消耗装甲部队实力,因为此后他还要面对东部苏联。而且空军老大戈林曾向希特勒保证,德国空军有能力完成对英法联军的拦截,因此希特勒下令德军停止追击。

第二种解释:希特勒深知海军不敌英国,以武力征服英国的可能性不大,所以还是抱有与英国谈判的想法,希望借此缓和与英国的关系。

不过从最后的结果上看,戈林即没能拦住英军,英德两国的谈判也没啥结果。

英国号称“欧洲搅屎棍”,英国不屈服,让希特勒始终难以放开手脚东征。于是希特勒制定了“海狮计划”,希望在空军的配合下,德军强行登陆英国。

但是由于海军实力实在不济,希特勒对“海狮计划”进行了妥协,德国的目标改为通过轰炸,迫使英国坐到谈判桌前。

可不列颠空战的失败彻底打消了希特勒短期征服英国的想法,希特勒只得宣布推迟“海狮计划”,转而在没有拿下英国的情况下攻打苏联。

虽然没能完全征服整个西欧,但对于苏联的战争,希特勒还是十分自信的,起码在斯大林格勒之前,希特勒还是很乐观的,希特勒认为他能很快打败苏联,然后集中极力攻打英国。

按照德国人和日本人的计划,二者的基本目标是瓜分亚欧大陆,至于美洲和非洲在内的地区,暂时还不在两国的讨论范围内。(德日瓜分亚欧大陆示意图)

希特勒的想法是先与日本人东西夹击拿下苏联,两军会会师于西西伯利亚地区。但日本人不听招呼,擅自与苏联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德日夹击苏联的梦想也就泡汤了,苏联还是只能由德国单独去对付。

既然夹击苏联的计划流产,那么德日的会师地点就改在了中东。但随着德军在埃及阿拉伯和日军在印度英帕尔的失败,双方会师中东的计划也被粉碎了。而随着德国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德国一口吞下苏联已经不可能了。(现在看来,如果德军能在苏德战争初期一鼓作气拿下莫斯科是最好的,这也是德军大部分将领的意见,但希特勒担心驻守在基辅周围的90多万苏军会切断德军后路,因此执意先南下基辅,迟滞了德军进攻莫斯科的计划)

假如希特勒真的拿下苏联,那么他会立马掉头收拾英国。因为不拿下英国,就没法保证欧洲大陆西部的安全。

后来的事实证明,没能拿下英国确实给纳粹的覆灭埋下了伏笔,1944年6月6日英美法加的近300万大军就是从英国本土出发登陆法国诺曼底的,对德国形成了两面夹击,加速了纳粹德国的灭亡。

但作为一个种族主义者,希特勒并不想太难为英国,在希特勒的心中英国和德国同属于日耳曼白人(英格兰人也是日耳曼人,英格兰人祖先就是从德国移民而来的),德国至需要英国臣服,不需要彻底征服。

在战争初期,希特勒非常希望与英国媾和,希特勒表示同意英国保持完全独立,甚至允许英国保留部分海外殖民地。但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却态度强硬,拒绝和谈。

在丘吉尔眼中,跟德国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而当时美国虽然保持中立,但罗斯福政府却一直在明里暗里支援英国,这也给了丘吉尔底气。

1941年纳粹德国的二把手,曾被希特勒指定为继承人的鲁道夫·赫斯突访英国,希望与英国达成和平协议,但他旋即遭到扣押,英德和谈之事也彻底没了下文。

(鲁道夫·赫斯,纳粹德国副元首,在德国与英国开战后他十分不安,赫斯很担心德国会两线作战,因此极力主张与英国和谈,至于他去英国和谈到底是奉希特勒指示,还是擅作主张,这个还不得而知,关于他和谈的内幕英国人至今都没有解密,而赫斯更是被关押了长达42之久,最后也是死的不明不白)

关于丘吉尔拒绝和谈一事,部分史学界认为这一大败笔,因为当时德国开出的条件还算优厚,战后英国仍旧可以在列强之中保留一席之地。只要英国配合,德国就可以专心攻打苏联,而拿下苏联对英国来说也是有利的。

包括丘吉尔在内的英国高层一直都非常敌视苏联,丘吉尔本人也是希望德国能向东攻打苏联,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但是在德国横扫西欧后,德国人打破了英国长久以来维持的大陆制衡原则,丘吉尔认为德国威胁到了英国的国际地位,因此转而支持苏联,他希望德国和苏联进行内耗,重新实现欧陆的战略平衡。

但是二战的走向并非按照丘吉尔的设想进行的,二战后期后苏军横扫东欧,德国被彻底打残,若不是美国顶着,西欧各国根本不再是苏联的对手。战后英国不仅完全丧失了在东欧的话语权,自身也彻底退出了世界一流强国的行列,战后只能沦为美国的附庸。

其实到了战争末期,丘吉尔也认识到了德国必然失败的结局,他发现苏联太过强大了,他开始试图遏制苏联。

然而此时局势的发展已经由不得丘吉尔了,丘吉尔最后的挣扎是要求艾森豪威尔抢在苏军前面占领柏林,这样起码可以保住德国,让中欧留在西方的势力范围,给英国创造一个缓冲带。

但艾森豪威尔毕竟只是一个军人,眼光没有政治家那么长远(真不知艾森豪威尔后来怎么当上的总统),他因担心攻打柏林伤亡太大而拒绝了丘吉尔的要求。而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似乎也没有认清战后的形势,同样没有攻取柏林的想法。

艾森豪威尔和杜鲁门的态度让丘吉尔十分失望,但又无可奈何。相比之下,麦克阿瑟的做法就更加有远见。麦克阿瑟在日本投降后尽快的抢占了整个日本,并且拒绝苏军入镜,将日本完整的留给了美国。

二战后,美国继续削弱英国,美国甚至联合苏联干涉苏伊士运河危机,迫使英国放弃对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之后在美国的推动下,英国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全面瓦解,英国彻底退出世界强国的竞争。(丘吉尔一直想保住英国的国际地位,但即便是打赢了战争,英国仍旧时被边缘化了,丘吉尔做梦也想不到,终结英国的不是德国,而是美国)

所以有很多人说,英国其实也输掉了二战。如果当年英国跟着德国混,至少可以保留在非洲的部分殖民地,而且按照希特勒种族主义的调性,是绝对不会纵容非洲的黑人国家骑到白人宗主国头上的。

但丘吉尔就是那么固执,不愿认德国做大哥。当然,丘吉尔也不愿意认美国做大哥,只不过到了最后,被打残的英国只能被迫认美国做大哥了。


千佛山车神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假如二战时期,德国真的成功击败了苏联,并占领苏联全境之后,希特勒的下一步棋会怎么走?我们先来看一下世界地图,当时欧洲基本上已经完全被德国占领了,如果苏联也被德国全部攻陷,那么对德国而言,还能阻碍德国征服世界的,全世界就亚洲中华民国,日本,欧洲龟缩着的英国,北美的美国,有实力和德国一战的,日本和美国。

那么德国的下一个目标会是谁呢?德国攻陷了苏联之后,首先不会立刻和日本窝里斗,但是希特勒必然会先解决亚欧大陆的隐患,所以英国和中华民国就一定是德国的下一个目标。不过我认为,希特勒一定会先对英国下手,这样美国要向出兵欧洲,在大西洋上就连一个跳板都没有了,大大增加盟军反攻难度。

当然攻陷了苏联的德军并不会就这样闲着,西伯利亚该防守的部队继续守在那,中国东北已经被日本占领,所以为了暂时不和日本发生摩擦,德军很可能会从今天的外蒙一代,南下入侵中国,抢在日本之前,刮分中国,当时日本开始向东南亚出兵,所以德国此时不可能就这样看着日本扩张,德军很可能将会从伊朗,土库曼斯坦一代向南亚出兵。

有很多人认为,德国将苏联击败之后,那么很可能,他就会和日本分别从太平洋和大西洋两个方向,共同夹击美国。但是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不大,至少美国不会是德国攻占了苏联后的第一个目标,因为德国人才打下苏联,毫无疑问这一个巨大的胜利,但是也会付出惨重的代价,那么对于德军而言,首先要求稳,而不是乘胜追击。

那么就应该先把陆军可以直接出兵的地区攻占了,就比如中东,南亚,东亚,北非这些区域,德国和日本在大败了中国,这个时候就差不多可以往海上看了,当然德国和日本的联盟也并不稳定,德国拉上意大利,日本,其实就是为了在不同区域里,有一个帮手可以牵制一下敌人,要说他们内部有多默契这就很幼稚了,所以德军开始像亚洲扩张后,就会和日本达到一定的平衡,甚至在这个期间也会爆发摩擦,但是不会有大规模冲突。

那么亚洲大陆被轴心国攻陷之后,这些地区就将成为轴心国较为稳定的后方,德军要想彻底击败苏联,也必然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在征服亚欧大陆期间,可以让德军稍微缓一口气,这时德军才会开始投入到对美国的战争,美军要同时应对日军和德军的进攻将会力不从心,甚至最后会以失败告终,显然同盟国被打败不会是战争的结束,而是另外一场战争的开端。

所以德国和日本的冲突,将会在对美国的作战即将结束的时候,这时同盟国和轴心国之间的冲突,已经宣告了同盟国的失败,那么这之后就将会是德国和日本之间的争霸,德国和日本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征服世界,一山不容二虎,所以德国和日本之间的冲突也将在盟军战败后正式拉开序幕。

当然,德国和日本之间,也有可能在瓜分亚洲的时候,就提前爆发一场战争,这样的话还是比较幸运的一个结果。但是,更有可能的是,德国,日本,瓜分完了亚洲之后,同时对美国出兵,那么美国将同时面对着来自太平洋的日军,和来自大西洋的德军。而德国和日本的矛盾,最后在法西斯政权彻底的征服了世界之后,才会爆发。

所以德国攻占了苏联之后,将会先英国进攻,同时西伯利亚的德军从外蒙古一代南下入侵中国,南部,德军将会从中东地区进入北非,从伊朗土库曼斯坦入侵南亚,和日本争夺亚洲的地盘,在亚欧大陆彻底被轴心国占领后,德军将同日军一起进攻美国,并在战争快结束时,合适的时间对日本发动进攻。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玄坤文史


希特勒的目标是在欧洲建立以纳粹德国为首的新秩序,即以称霸全球,闪击波兰拉开了二战的序幕,在一步步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侵苏溃败,最后饮恨自尽。有人提出,如果当年希特勒打败了苏联,他下一目标是谁?有人说是中东,也有人说是英国,其实这个问题早在9年前已经有了答案。

当年的希特勒,就像一盏聚光灯,走到哪都有人围着他转,然而他的时代很快就落幕了,结局不一定是正义战胜邪恶,只是强大赢弱小罢了。

1937年11月5日下午,希特勒在总理府召开最高级别秘密军事首脑会议,仅有7人参加,分别是海陆空的大佬,陆军总司令弗立契上将、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上将、空军总司令戈林上将、军事部长勃洛姆堡元帅、外交部长牛赖特,外加希特勒本人和他的副官霍斯巴赫。

数十万人是个什么场景,这张图是个实景,1937年希特勒参加感恩节的现状。

会议上希特勒首次明确了称霸全球的大战略构想,并讲述了侵略扩张计划的细节,会议长达4小时,希特勒的军事副官处主任弗雷德里希·霍斯巴赫上校担任会议记录,5天后会议记录整理成备忘录锁进档案室,原稿销毁,二战结束后备忘录被盟军查获,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成为审判纳粹最重要的证据,史称“霍斯巴赫备忘录”,该文件能揭开假如希特勒打赢苏联后,下一日标的答案。

霍斯巴赫,希特勒对外侵略秘密军事会议的记录官,二战时升为上将,任中央集团军群第四集团军司令。

霍斯巴赫备忘录里记载,希特勒的侵略扩张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肃清中欧,使纳粹德国获得必要的生存空间;第二步,打败法国、苏联,夺取欧洲霸权;第三步,打败英国、美国,称霸全球。在整个二战发展看来,纳粹德国执行的就是备忘录里希特勒的三步走计划,先是横扫中西欧,占领法国,在入侵苏联时折戟,纳粹德国死在了第二步。

1943年希特勒生日会上,众人们听着庄严的古典音乐演出,不远处的集中营,犹太人也庄严的面临死亡。

如果入侵苏联成功,下一个目标必将是英国,执行第三步计划,苏联都灭了,希特勒可不想后院起火,在苏德战争期间,希特勒给于的判断是,一旦苏联被灭,英国会立马投降,俨然下一个对象,而且能迎刃而解。当天的秘密会议上,此计划讲出来,陆军总司令弗立契上将、军事部长勃洛姆堡元帅、外交部长牛赖特3人感到恐惧和不安,纷纷提出了不同的想法,很快3人被免职。


图文绘历史


当然……是日本。因为在称霸世界前,希特勒需要的是称霸欧亚。

1941年6月22日,轴心国集中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从1000多公里的宽大正面上,分北中南三个集团军向苏联发动了猛烈进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由于苏联30年代“大清洗”运动的影响,加上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的盲目乐观,疏于防范,使得战争前期一线苏军猝不及防,损失惨重。

到9月底莫斯科会战爆发前,苏联损失军队300多万,飞机大炮不计其数,国土沦陷超过150万平方公里,超过1/4的人口陷于敌手。

在着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苏联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斯大林发表演说誓与莫斯科共存亡,朱可夫从西伯利亚调集30万西伯利亚师万里回援。再加上英国的大力援助,苏军终于在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辉煌胜利,消灭德军50多万人,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后,德国不得不由闪电战转为消耗战,苏联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为反败为胜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莫斯科保卫战是苏德战争期间苏联最危险的时刻,如果没有苏联上下的同仇敌忾,失去莫斯科的苏联很可能彻底亡国,成为纳粹德国的刀下之鬼,而消灭苏联的纳粹德国必然更加膨胀,世界将陷入更大的黑暗之中。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苏联没有挺过来,比如朱可夫没有那30万西伯利亚师,消灭苏联的德国下一个目标将是谁呢?

很多人认为是英国无疑,毕竟打苏联就是为了抢时间,所以留了英国一命,如果能顺利消灭苏联,那么接下来德国一定会再度挥师向西,彻底占领英伦三岛,将丘吉尔赶下海喂鱼,并顺理成章地接收英国的全部殖民地,最后和美国决战于紫禁之巅,达到一统天下的“伟大”梦想。

听起来挺带劲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扯淡。

因为所有人都看到了希特勒征服天下的宏伟梦想,却始终习惯性忽视希特勒的短板,那就是海军很弱,而且不是一般的弱。

如果二战期间的德国能有英国海军的一半实力,那静夜史完全有能力确信丘吉尔会下海喂鱼,不列颠之战会成为英国的谢幕之战。

但德国没有,希特勒比80岁的男人还力不从心。

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德国的国家特点密切相关。

一直以来,无论是第一帝国、第二帝国还是第三帝国,德国始终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陆权帝国,这和四面环海的海权强国英国有着本质不同。

自古以来,建设陆军的成本就远远高于海军,因为海军除了单兵装备,还需要庞大的战舰、军港等载体,这样的成本是陆军远远不能相比的。对于在1929年经济危机中元气大伤的德国而言,建设陆军要远比建设海军容易,所以希特勒在军备扩张时重点发展陆军,海军发展一直非常滞后。

正是因为这样的发展模式,德国只能将重点发展大陆扩张,重点进行闪电战。虽然消灭法国后获得了法国的海军力量,但很快被英国炸毁,德国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的希望泡汤,而即便有了法国的海军,德国的实力仍然不可能强过美国支持的英国。

所以,消灭苏联后,德国必然也会继续将重点放在大陆之上。对于“速度就是胜利”的德国而言,建设一支强大海军时间上根本不允许。为了防止同盟国力量反扑,德国需要尽快占据中亚、西亚、南亚以及东亚等亚欧大陆地区。

只有完全占据了亚欧大陆甚至非洲大陆,希特勒才能和面对英国一样,依靠坚固的海岸堡垒对孤悬海外的英美等同盟国进行封锁。

而日本之所以是德国的下一个目标,是因为日本在二战前已经完全占据了我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以及东南亚等广大地区。对于希特勒而言,日本虽然也是走的法西斯路线,但制度的雷同并不代表德国和日本能够“情比金坚”,就像同为资本主义的英德两国不共戴天一样,在各自的利益面前,什么狗屁情谊都可以靠边站。

而且一直以来,希特勒就看不上日本,二战前的希特勒有心培养委员长为德国遥相呼应的伙伴,可惜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实力太弱。而当德日两国不得不结盟时,希特勒为了照顾革命情谊,不得不修改了自己的法西斯理论,将日本人称作“特殊的日耳曼人”,遭到了世人的无情嘲讽。

而日本虽然和德国结盟,但在德国和苏联鏖战莫斯科,最需要日本从远东插一刀的关键时刻,日本却将炸弹扔到了美国的珍珠港。

这说明日本和德国本质上就是各怀鬼胎,静夜史认为二战期间德日两国结盟最大的作用就是保证德国和日本两个法西斯国家不先打起来。

所以当苏联亡国,同盟国阵营半壁沦陷后,世界格局将彻底被改变,届时德日两国也就不需要各自敷衍了。而德国为了实现彻底占据亚欧大陆的目标,即便退回海岛的日本投靠美国也无所谓,大不了就是下一个英国。

而如果德国能稳固占据亚欧大陆甚至非洲大陆,不断排挤英法日等国的大陆势力,德国在理论上就有和美国长期对抗的资本。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二战时期的强国只有七个,除了日本和意大利这两个盟友外,希特勒当时要对付的国家只有美国、英国、苏联、法国。

德国在入侵苏联之前,由于法国已经举旗投降了。所以希特勒下一个要消灭的国家,就只剩下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

而根据轴心国于1941年底,秘密签订的“瓜分世界计划”,希特勒在击败苏联后,北美大陆并不在他的攻击范围内。所以,希特勒的下一个攻击目标必然是英国。


有些人说希特勒击败苏联后,下一个攻击目标是中国。其实这属于无稽之谈。

因为,根据“轴心国划分世界计划”,中国在当时被划到了日本的攻击范围。

德国和日本对亚洲的具体瓜分细节如下。

珍珠港事变后,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于1941年底召开了一个瓜分世界的秘密会议,日本代表大岛浩在会议上向希特勒提交了一份瓜分亚洲的草拟军事协定。根据这个协定,日本建议德国把亚洲划分为两个区域,分别由德国及日本统治,并且以东经70度线作两国的国界。(意大利被直接无视)



最初的时候,希特勒不同意这个建议,因为他认为这样会局限了德国的发展,另外日本曾多次违背德国的意愿,其中包括日本拒绝在德国入侵苏联之时配合德国在远东入侵苏联,以及拒绝德国进攻苏联时,配合德国截断美国经海路到苏联的补给线。

所以希特勒对这个计划不满意,他根据德国的利益,又重新修改了计划。

根据希特勒修改的计划,日本和德国在亚洲的分界线为伊朗东部边界、阿富汗北部边界、中国西部边界、唐努乌梁海西部边界以及叶尼塞河组成。整个中国被完全划到了日本的吞并范围内。

具体瓜分和修改的示意图如下。



值得一提的是,希特勒之所以这么划界,是因为他不信任日本人,他认为打完了英美法苏之后,德国跟日本迟早有一战。所以他要尽可能的把边境往东挪,增加日本进攻德国的难度。

另外,也有人说希特勒下一个攻击目标是中东地区。这个说法希特勒考虑过,但是中东地区当时是英法殖民地,所以攻击中东其实就是攻击英国。

值得一提的是土耳其。因为土耳其位于一个枢纽地带,且土耳其在历史上一直都与俄罗斯人为敌。因此希特勒希望得到土耳其的支持,并与土耳其结盟。为了让土耳其心甘情愿的和自己合作,希特勒原则上同意土耳其在未来能拥有与德国平等的地位,并且土耳其还能获得高加索地区和中东的一些领土。



再说重点,也就是希特勒对欧洲的划分。

按照希特勒的计划,欧洲是德国的根本。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圈订了一个“大德意志帝国”的领土方案。凡是不在这个领土范围的地区,全部都是德国的盟友或傀儡国。

由于当时整个欧洲都已经沦陷,要么被德国占领,要么本身就跟希特勒眉来眼去,是他的附庸国。当时唯一还在跟德国较量的,就只剩下一个英国。

所以这里可以肯定的说——希特勒打完苏联后,下一步必然是打英国。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希特勒的设想,德国打败英国后,英国能得到“优待”。比如英国能保持领土完整,只需要扶持一个服从德国命令的傀儡政权即可。另外,英国的部分殖民地在名义上,仍归英国统治。

相比之下,在希特勒的设想中,法国就没这种“优待”了。法国不仅要割地,而且还要被边缘化,永远都没有崛起的希望。(事实上德国打败法国后,也确实是这么欺压法国的)



如果英国也被希特勒击败,那么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美国了。

不过希特勒对攻打美国没有信心,因此在他的瓜分方案中,他只是原则性地提出了一个瓜分的草案。比如北美大陆东部归德国,西部归日本,中部则建立一个缓冲区。但是具体怎么瓜分,希特勒没有详细的方案。

这其实就说明了,希特勒心里根本没指望德国能走到那一步——如果真的瓜分了苏联,再考虑英国问题。只有解决了英国,才能关心能不能打败美国。只有到了那时候,他才有必要去关心北美的界线应该如何细化。


但是,由于希特勒没有打败苏联。所以他的所有长期规划就全泡汤了。


Mer86


在希特勒的计划中,在击败苏联且取得巴巴罗萨计划的彻底成功之后的下一个目标是整合整个欧洲的资源和工业生产能力,打造更加强大的德国陆军空军和海军;并以强大的军力为基础击败美国和英国,从而控制世界秩序并取得世界霸权。最终达到他所说的为德国争取生存空间的目的和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的目的。如此,希特勒不仅能够成为德国的统治者,而且能够成为世界的统治者。但苏德战争中的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挫败了德国的进攻,使希特勒的计划变的可望而不可及,成为了毫无基础的空中楼阁。作为自己盟友的日本和意大利也是自顾不暇,没能成为德国计划的推动力。希特勒的计划是占领并控制欧洲,再以欧洲为基础打败美国和英国,最后称霸全世界。我们要注意的是希特勒想称霸全世界,不是占领全世界;希特勒虽然是疯狂的,但是他知道仅仅凭借德国的力量是不可能占领全世界的。所以,希特勒在发动战争之前找了两个盟友——日本和意大利。如果失去日本和意大利的支持,那么德国不仅不能称霸世界,甚至连欧洲都不可能控制。因此,如果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中打败了苏联,那么他的下一个目标既不可能是日本,也不可能是意大利;他的下一个目标只能是距离德国较近的英国和美国。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德国的人口太少,不可能占领全世界;德国只能通过自己比较强大的力量主导世界的发展方向。

根据《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中的记载,德国本土只有7000万左右的人口,只占世界等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七。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本就不易,更何况德国发动的是亡国灭种的侵略战争,更严重的是这种侵略战争到最后会发展成文明之间的冲突。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文明生存战争最能激发起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德国只是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之一,其力量远没有达到占领并控制全世界的程度;德国所谓的称霸世界只是说要在制定世界秩序的世界强国中占据主导性地位。

第二,德国人民对希特勒的对外扩张计划的支持程度会变得越来越低,无论是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还是降低了。

国家不可能一直进行战争,人民也不可能一直支持战争,人民对战争的忍受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德国人民之所以支持希特勒,是因为一战后德国经济一直没有真正恢复起来,尤其德国在受到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之后导致德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的下降。出于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的美好愿望,德国人民相信了希特勒的蛊惑之词。当希特勒在战争中获得胜利并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之后,人民会继续支持他担任德国的领袖,但人民不会希望继续进行战争;当希特勒在战争中遭遇失败并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之后,人民还是会要求结束战争,并且不会支持他继续担任国家领袖。人民的愿望是过上美好而幸福的生活,不是进行战争;具有野心的战争贩子可以一时蒙蔽人民,但不能长远的欺骗人民。没有人民支持的战争计划最终是会失败的。

第三,整合了整个欧洲的工业生产能力之后,德国就系统的拥有了击败美国和英国的雄厚工业基础和军事实力。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任何现代战争的进行必须以强大的工业实力为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最强大的工业国是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最强大的工业国是美国;这也是为什么英国能够成为当时的世界秩序的制定者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美国能够成为二战后的超级大国的原因。到1937年前后,美国是世界第一工业强国,而苏联是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德国如果能够获得与自己相差无几的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就拥有了与美国抗衡的资本。德国就可以把军队——尤其是海军的短板弥补上。二战前的美国工业生产能力占世界的38.7%,德国的工业工业生产能力占世界的13.2%,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占世界的17.6%,法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占世界的4.5%,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占世界的9.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如果德国占领了整个欧洲,那么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有可能与英美持平,甚至超过。工业生产能力的上升意味着德国拥有了进攻英美的基础,所以,如果希特勒在苏德战争中击败了苏联,那么德国的下一个目标大概率是英国和美国。

第四,美国和英国对德国称霸世界的计划造成了严重威胁,德国与英美的国家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具有强大实力的英国和美国实际上是世界秩序的制定者,英美是当时的国际秩序之下最大的受益者——世界上大部分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的市场控制在他们手中。受到一战后战胜国严重掠夺和1929年经济危机打击的的德国对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的需求是无可遏制的,要恢复德国的经济,就必须拥有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的市场;而要想获得掌控在英美手中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的市场就必须发动战争。也就是说德国把英国和美国作为军事进攻的目标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或者说德国要掌控世界秩序就必须打败世界秩序的掌控者——英国和美国。国家利益的冲突使得德国必须进攻美国和英国。

第五,德国垄断资本家的利益与英国和美国垄断资本家的利益产生了竞争关系,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德国资本家必然迫使德国政府打击英国和美国的资本家。

希特勒之所以能够成为德国的元首,不仅仅是人民支持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德国垄断资本家支持的结果。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之下,受损失最严重的就是德国的垄断资本家;为了减少损失并获得利益,德国的垄断资本家就必须夺取美国和英国垄断资本家的市场和原料。怎么夺取?战争!所以,就算希特勒不愿意进攻强大的美国和英国,垄断资本家也会逼迫他进攻英国和美国。在资本主义国家当家作主的是资产阶级,尤其是垄断资产阶级。所谓国家利益的争夺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争夺。美国和英国的垄断资本家对德国的垄断资本家的利益产生的危害,因此德国必然把美国和英国作为下一步的进攻目标。


哪个国家对德国的利益造成的威胁最大,哪个国家就会希特勒击败苏联之后的下一个进攻的目标。利益的激烈冲突是导致战争的根源!这又一次的验证了那句话: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让我们加强文明的理性,消弭战争的隐患,巩固和平的基础,塑造和平的信念!


历史纬度


希特勒是纳粹德国的元首,也是二战中最穷凶极恶的人,他在欧洲不可一世,早已定下统一世界的目标,如果顺利击败苏联,悦史君认为,他的目标很可能就是美国或日本。


这一判断是有充分历史依据的,悦史君给大家分析一二。

希特勒当时跟意大利、日本结盟,意大利的战斗力有限,而且同在欧洲,只能辅助希特勒在欧洲和非洲作战,日本则在亚洲和东南亚攻城略地,给希特勒攻打苏联创造条件。


如果希特勒顺利打败苏联,日本也趁机出兵苏联,那么德日将对苏联进行分别占领,接下来他们的目标就是美国。

苏联跟北美洲距离不远,如果德日合力,对美国将是极大威胁,二战风云恐怕还要再延续。


如果希特勒顺利打败苏联,日本没有帮忙,那么占领苏联的德国,要对付日本就方便多了,这样就产生了狗咬狗效应,二战结束还要加快。

按照历史脉络来看,悦史君认为,大概率是德日联手,对付美国,但这也只是希特勒的一团迷梦,注定无法实现。


历史这样说


在希特勒眼中,世界上能称得上对手的只有英国、苏联、美国。在进攻苏联之前,希特勒的目标原本是英国,但苏联的一个举动,迫使希特勒改变了计划。



在希特勒的全球战略中,最大障碍是美国。因为美国表面上保持了中立政策,但暗地里在扩张军备,美国的工业实力非常强大。

希特勒预计美国将在1943年底,将完成战争准备,所以他在这之前要发动对美国的战争。

据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的记载:希特勒是准备先占领亚速尔群岛,然后在1941年底或1942年初,开始对美作战。

而欧洲和美国远隔重洋,德国要想征服美国,必须依靠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德国空军还可以,但海军对美国完全没优势。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希特勒的计划是逼降英国,然后利用英国强大的海上力量作战。法国投降后,希特勒就对英国开始诱降,不过被英国人坚决拒绝。

但德国和英国也是隔着英吉利海峡,希特勒强大的陆军发挥不了作用,只能依靠空军不间断的轰炸和U型潜艇对英国封锁。

希特勒原本是计划英国投降后,再撕毁《苏德友好条约》,发动对苏战争,征服了苏联,德国对美战争所需的海军、空军,石油、粮食等战略物资就全齐活了。

但就在希特勒对英国动手时,苏联没有通知德国,就准备抢占罗马尼亚油田,这让希特勒彻底着了急。

德国不产石油,它战争所需的石油主要是由苏联的巴库油田和罗马尼亚油田供应。

本来大家都明白都具有侵略野心的苏、德,迟早要有一次对决,如今如果罗马尼亚油田被苏联控制,那将如同捏住了希特勒的睾丸,斯大林不高兴就得让他惨叫几声。

就这样仅仅两个月时间,希特勒就改变了作战方向,先拿下苏联,再来对付英国。

1941年6月22日,德国兵分三路对苏联发动了突然袭击。开始几个月德国推进很顺利,歼灭了几百万苏联红军,并兵临莫斯科城下。

这个时候希特勒意气风发,于是再次召见了海军总司令雷德尔,商讨下一步对英、对美的作战计划。

不过令希特勒没想到的是,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遭遇了惨败。

不过更让他意外的是,猪队友日本不仅没有接受他对苏作战的邀请,还在德军最困难的时候,发动太平洋战争,提前把美国拖下了水。

美国加入了战争,势必会旗帜鲜明地支持英国和苏联,那就意味德国将面临着两线作战。

最后事情如希特勒预料的一样,美英结成同盟,开辟了欧洲战场。德国双面受敌,节节败退,希特勒最终也走向了失败。


花木童说史


二战期间,三个轴心国所图甚大,特别是德国和日本,更是雄心勃勃,一个叫嚣着要在欧洲称霸,一个叫嚣着要在亚洲称雄,只有意大利,是个打酱油的角色。

1941年6月,德国和苏联开战了,这是两个“巨人”间的战争,如果当时的苏联被德国打败了,接下来会去侵犯哪个国家呢?

英国,绝对是英国,原因如下。

战胜英国是德国人必须要完成的目标

在攻打苏联之前,德国首先向英国开战了,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海狮计划”,可惜,这个计划并不太顺利,因为英国的海军太厉害,英吉利海峡成了德国人无法逾越的天堑。

在攻打英国未遂的情况下,德国人才转头攻向了苏联那大片广袤的地方。想起来也是讽刺,曾经的德国和日本都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的条约,但条约最终没有制约住德国人那颗贪婪的心。

如果苏德战争德国获胜了,曾经未攻克的英国,肯定是先要拿下的,这会出于三个原因,一是报仇,完成前面为完成的目标;二是不拿下英国,德国实在不敢征战全世界,因为背后有个国家那么近,还那么强,这个风险实在不敢冒;三是英国为老牌强国,是曾经全球第一,只有拿下英国,才能威慑全球,成为地球上真正的强国、大国。

轴心国瓜分世界计划,英国被划给了德国

在二战还没有胜利时,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德意日三个国家提前开始“瓜分世界”了,计划当中,欧洲主要归德国,意大利只可以得一小部分;亚洲东部归日本,西部归德国;非洲归德国、意大利共有,南美洲归德国和其傀儡政权,北美洲归日本、德国共有。

这算盘打得贼好,从轴心国瓜分策略来看,欧洲区域主要是德国的,而亚洲的中国、苏联西部、东南亚各国都归日本所有。

因此,德国在打完苏联后,出于三国分区域战争的原则,英国将是德国首要的选择,只有将英国打下来,欧洲才能完全统一,然后德国和意大利全面挥师南下,整个非洲应该很难有阻挡的国家了。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德国被苏联拖入了泥沼,日本被美国绝地反击,于是轴心国的计划一个个落空了。

一心瓜分世界的德国,在盟军攻入德国后,被分成了东德、西德,东德被苏联控制,西德被美英控制。虽说,日本没有被侵入,但两个原子弹让日本人感觉到了“绝望”,只能投降。


(中间线靠右是日本征战区域,靠左是德国征战区域)


如果,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国战胜了苏联,那下一个选择一定是英国,至于其它答案如美国、中国等,都不是正确答案。


蓝风破晓


1939年法国投降后,希特勒以为英国就要找自己议和了,于是希特勒准备给英国“一段时间”。让希特勒也没想到的是新上台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是个非常顽固而且有毅力的人,丘吉尔领导下的英国不但没有投降,反而开始全民备战,准备誓死抵抗。于是希特勒只好下令发起对英国的空中战役,史称英吉利海峡空战。

从1940年7月19日至1941年5月10日,德军分四个阶段对英国实施空中打击,英国空军进行了殊死抵抗,直至空战结束,德军损失飞机两千多架,但仍然没有夺取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还是计划”因此被无限制搁浅。

如果德国击败苏联,希特勒掉过头来就会整合欧洲大陆的战争资源,打造足以碾压英国的海空军,重新发起英吉利海峡空战,在夺取制空权后实施登陆作战,依据扫平英伦三岛。原因如下:

第一,希特勒的复仇计划中英国是关键一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是协约国集团主力,联合法国硬生生耗死德国,以希特勒的性格特点来看,这个仇非报不可。

第二,英国孤悬海外,但是有全世界最多的殖民地,不解决英国,英国就有可能通过掠夺殖民地资源起死回生,与其让英国做大,不如直接灭掉。

第三,击败英国后,英国在全世界的殖民地顺其自然就归德国所有,这是现实利益诱惑,希特勒不会看不到。

第四,从英吉利海峡空战就可以看出丘吉尔领导下的英国颇具韧性,死不低头,为了挽回德国空军的面子,希特勒也必须击败英国。

然而,历史是没有如果的,德军闪击苏联,陷入苏德战争泥潭,后来美国又加入同盟国,德军虽然强悍但饿虎难敌群狼,最终被击败,希特勒征服英国的梦想也随之破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