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關隴集團真的存在嗎?有哪些代表性人物?

古梁鏞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提出一個著名的概念“關隴集團”。甫一提出就成為學界理解南北朝隋唐史的重要線索,那麼所謂的“關隴集團”到底指的是什麼,對那段歷史來說又意味著你麼?

1944年陳先生在其代表作《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首先提出“關隴集團”,這是指從北魏末年起關中和隴右地區的軍事門閥勢力。北魏時高層出於拱衛首都平城的戰略需求,在今河北北部、內蒙古南部建立了六個軍鎮,分別是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設立之初統帥多為鮮卑貴胄。後來又因原來的戰略佈局弱化六鎮地位下降,待遇變差導致軍民不斷反抗,這直接構成了具質高歡在爾朱家族叛亂過程中,吸收了其核心兵力。公元534年北魏東西分裂,為了對抗高歡,西魏政權必須整合關成地區的軍事為量。名將賀拔嶽被任命為關西大行臺都督二十州諸軍事,後來賀拔嶽遇刺身亡,權臣宇文泰掌西魏軍政。

宇文泰他決定聯合原六鎮及關隴地區的重要胡漢力量,以高歡之道還施彼身。西魏首先改變了府兵制,所有士卒必須把自己的姓改成其所屬部隊軍事主官的姓,隨後又建立了四鮮卑四漢的“八大柱國”制度,他們是位於府兵頂端的門閥。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趙貴、於謹、獨孤信侯莫陳崇,除宇文泰和元欣外其餘六柱國各轄兩個大將軍,每個大將軍各開兩府共計二十四軍。這股力量構成的“關隴集團”有以下兩大特徵。

第一,以關中、隴右為本位內部融合,這種融合在通婚上體現。以獨孤信為例他的三個女兒分別許配給了,宇文毓即北周明帝,鮮卑化的漢族普六茹堅,以及李虎之子,而他的兒子名喚李淵即唐高祖,所以獨孤信堪稱北周隋唐的三朝岳父。從這種內部通婚可見,在經歷了數百年的胡漢融合後,至少在關隴集團內部,原本劇烈的民族矛盾和衝突,已經讓位甚至服從於地緣政治的利益。姻親網絡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維繫了高層內部鬥面不破的格局。

其二,集團的政治與軍事力量互為依託,其代表人物的影響力往往滲透到軍政兩界,或者說沒有體制化的文武殊途,比如弘農楊氏是茲東漢以來雄踞北方的項尖門閥,是留存於北朝的漢人文化精英的代表。隋時的越國公楊素,不僅是當朝達官也是隋滅陳之戰的重要統帥。又如少年掛唐公印的李淵坐鎮太原,自幼便肩負直面北地突厥的戰略責任,其所轄部隊也成為具後攫取政權的重要資本。再比如唐太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長孫無忌,其父長孫晟是隋朝司空上柱國,曾出使突厥經略北疆又親自率軍平定漢王楊諒的叛亂。顯然關隴集團不是傳統意義上,世胄躡高位又何不食內糜甲的廢物點心,而是在政權頻繁鼎革之際能夠參與、左右,乃至主導全國政治軍事格局的一股重要力量。

按陳寅恪先生在《金明館叢稿二編》中的論述,造就這股為量的關鍵在於,“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顳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大師的洞見無疑極具開創意義,尤其是從地緣化、排他性胡漢軍事門閥集團的視角,對學界同仁和後華均有極大啟發。

從北魏到唐初時代變遷中的一環,它未必是一個有高度組織的實體,其構成也時有變化,但它確乎應運於府兵門閥的最後高潮,又在民族地緣衝突的下行趨勢中漸漸漸漸退場。





老崔講歷史


“關隴集團”是部分學者提出的一個說法,將北魏時期主要籍貫位於陝西關中和甘肅隴山(或稱為六盤山)周圍的門閥軍事勢力稱之為“關隴集團”。 北魏為了保障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的安全,在沿邊地區也就是河北北部、內蒙古南部建立了六個軍鎮,合稱六鎮(武川鎮就是其中之一)。初期六鎮將士大部分是鮮卑貴族,還有一部分是漢人豪強,但後期漢人逐步成為主體。公元533年(永熙二年),關中大行臺賀拔嶽接受了北魏孝武帝的密令,開始對抗高歡,並率部整合關隴地區的軍事力量。這批軍事貴族以賀拔嶽舊部為班底,定居關中,胡漢雜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 到西魏時,完善了府兵制,在府兵的頂端設置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在當時戰火紛飛的狀態下,西魏是軍政合一的,這八柱國、十二大將軍都是出將入相,不光是軍隊的統帥,同時也是國家的領導核心,還是當時關中地區最顯赫的二十大家族,各方面都處於社會的頂端。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這個集團,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國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將軍之一。

關隴集團是一個政治統治集團亦稱關隴六鎮集團、六鎮胡漢關隴集團或武川鎮軍閥。武川鎮軍閥之名來自清代考據學史家趙翼所著的廿二史箚記卷十五,其中提到“北周隋唐皆出自武川”。陳寅恪再提出新學說,用以闡釋西魏、北周、隋、唐三代政權的特點。關隴集團一詞為陳寅恪命名,關隴集團是一個政治統治集團,最早源自宇文泰的八柱國,由北魏六鎮武將、代北武川鎮的鮮卑貴族和關隴地區豪族如京兆韋縝、河東柳澤、太原郭彥、武功蘇椿、河內司馬裔、敦煌令狐整等所組成。

以隋、唐為例:楊堅本身便是關隴集團的一員。楊堅建國,關隴集團的支持功不可沒。漢人如鄭譯、劉昉、高熲等名臣有助推動國策。至於唐朝,李唐自稱出自隴西李氏,以西涼李暠的嫡裔自居,但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以及《李唐氏族推測》等三文,認為李唐冒稱隴西,實為趙郡李氏的一支。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曾言:“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之世局。”陳寅恪並多次引用《庾子山集》,證明關隴士人與鮮卑胡姓的關係。

根據陳寅恪先生的說法,此集團有兩大特徵:

1.“融治關隴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例如八柱國家族成員);

2.此集團中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

柱國,為春秋戰國時楚國所設立,意為軍隊的高級統帥,兩漢時取消,宇文泰再興西魏時又重新設立。在西魏大統十六年以前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共封給八個人,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唐高祖李淵的爺爺)、李弼、於謹、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當時號稱“八柱國家” ,其中宇文泰總領諸軍,而元欣為西魏皇族,兵權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統領兩名大將軍,即為府兵中的“十二大將軍”。(十二大將軍具體為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隋文帝楊堅的父親)、豆盧寧、賀蘭祥、王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