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藏在客機的肚子下方保持勻速,雷達能發現嗎?

美川依夫1


1981年,以色列空軍進行了著名的巴比倫行動,主要目的就是利用空襲摧毀當時伊拉克的核設施,這次行動的主角是就是六架F15戰鬥機和八架F16戰鬥機!由於以色列空襲路線必須經過約旦上空,當時為了迷惑約旦地面雷達,這14架飛機組成高密集編隊一起飛行,由於雷達不具備如此之高的分辨率,因此在雷達顯示器上只有一個模糊的亮點出現,很像是一架大型民航客機或者運輸機,因此以色列編隊回覆約旦方面這就是一架民航客機,也就成功騙過了他們。


(巴比倫行動)

無獨有偶,在2015年俄羅斯大規模向敘利亞派兵期間,為了達成對西方的戰略迷惑,俄羅斯多架蘇34戰鬥機採取貼近圖154客機飛行的戰術,成功躲開西方雷達的探測,神不知鬼不覺的部署到了敘利亞。在2017年舉行的中巴空軍“雄鷹”聯合演習中,巴基斯坦四架殲7P戰鬥機以密集編隊集中出擊,這讓殲11B的機載雷達誤認為只有一架飛機,最後導致戰場形勢誤判而與相差一代的殲7P打成了平手。


說了這麼多案例就是為了證明一個事實:數量有限的若干架飛機,只要採用高密度的編隊進行飛行,那麼不管是地面或者空中雷達,都無法辨識出這到底是多少架飛機,如果一架戰鬥機藏在一架客機的腹部下方飛行,那麼客機更大的雷達信號就會將戰鬥機完全隱藏,雷達不僅發現不了,甚至還可能會發生意外事故!去年九月,四架以色列的F16戰鬥機利用處於同一空域的俄羅斯伊爾20偵察機作為掩護進行空襲,結果敘利亞方面發射的用於攔截以色列戰機的S200防空導彈升空後卻將雷達反射面更大的伊爾20擊落!
(伊爾20被S200誤擊事件)

那麼雷達為什麼無法分辨兩個密集飛行的空中目標呢?這與雷達一個重要指標——雷達角度分辨率有著莫大的關係!雷達的角度分辨率其實指的就是在一定距離雷達所能達到的最大識別精度,也被叫做指向精度。例如一部雷達的指向精度為0.01弧度,那麼它最多就只能在100米識別出1米大小的目標,如果在100米距離上,兩個目標彼此之間的的距離小於1米,那麼雷達顯示屏幕上就只會出現一個光點,從而將兩個目標誤判為一個目標!
(作用距離越遠,角分辨率也就越低)

雷達的角分辨率一般與雷達的波長成反比,也就是說波長越長,雷達的分辨率和精度也就越低,所以米波雷達雖然探測距離遠,而且能夠識別隱身目標,但是因為精度不高,只能用於大範圍搜索,而不能做到定位和為導彈提供精確的方位指引。因此目前主流的火控雷達依然還是精度更高的分米波和釐米波雷達。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分析,波長越長的雷達,探測距離也就更遠,而波長越短,探測距離就更近,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探測距離和精度幾乎就是雷達本身的兩個矛盾體,難以調和!目前隨著相控陣雷達的出現才比較完美的解決了這一個問題,相控陣雷達本身具備成千上萬個發射單元,能夠根據不同的目標、距離、方位發射不同波段的電磁波進行工作,一部相控陣雷達可以一次性完成搜索、鎖定、指引武器攻擊等多個不同的作戰任務,是解決雷達精度和距離之間矛盾的最好方式之一,也是未來武器裝備主流的發展趨勢!


(戰鬥機所裝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同時對多個目標執行不同的搜索跟蹤指引任務)


軍武吐槽君


從理論上來說,戰鬥機隱藏在客機的下面,的確可以大大提升戰鬥機的隱蔽性,並且有可能躲過對方雷達的偵測。但是從二戰結束至今,從來都沒有發生過戰鬥機躲藏在客機下面,繞過雷達監測偷襲敵人的戰績。各國之所以不採用客機掩護戰鬥機的方法作戰,主要是由於三個原因。


第一點原因這種策略並不長久,戰鬥機隱藏在客機的下面,充其量只能使用一次。,第二次對方就開始有防備,第三次的時候,就會給客機帶來滅頂之災。戰鬥機想要通過隱藏在客機下面攻擊,肯定要選擇本國的客機打掩護。,而選擇自家的客機作為戰鬥機的掩護,勢必會給客機帶來一定的危險。敵方在瞭解到這一策略後,難免會對所有誤闖空域的客機進行襲擊,到時候發動攻擊的國家,必然得不償失。而且國際社會也會對發動這類襲擊的國家的客機進行抵制,該國的航空公司的客機想要再飛到其他國家的領空航行,就比較困難了。



第二點是這種策略會造成平民無辜的傷亡,每一架客機上都有不同國家的乘客,如果在空戰的過程中的客機被擊落的話,那麼使用該計謀的國家,在國際社會上會四面楚歌。一個國家的國際形象,要比一百架客機更加重要,一旦失去了國際社會支持,戰爭的天平就會發生傾斜。各國為了保持自身的國際形象,寧可多損失戰鬥機,也不會出此下策。


第三點是客機都有固定的航線和飛行時間,戰鬥機想要跟隨客機飛行,就必須要遵守這些航線和飛行時間。假如客機不遵守航線飛行,肯定會被敵人發現,這場偷襲也會以失敗告終。況且戰鬥機都是編隊作戰,一架客機無法掩護一個戰鬥機編隊共同飛行。正是由於這三種缺陷,這種計謀至今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使用過。隨著戰鬥機隱身技術的提升,雷達的探測手段增強,未來這種計策也很難出現。

雖然戰鬥機不會藏在客機的下面進行偷襲,但是在歷史上的確出現過戰鬥機以密集編隊航行,偽裝成客機的實戰記錄。雷達探測目標的時候,主要看的是目標的反射頻率大小,戰鬥機如果形成密集編隊的話,就會在雷達上形成一個比較大的點,對方很有可能會把這個點當做客機,最終喪失最佳的防守時間。


軍武小咖


這個是不容易被發現的,電影《空中決戰》中就有這樣一幕,以色列還在現實中將這一幕復原:

在18年的聖誕節當天以色列對大馬士革發動空襲,以色列空軍在對大馬士革進行轟炸的時候,利用了兩架民航客機作為掩護。成功的騙過了雷達,抵達任務地點。

而且1981的六月份,以色列發動了代號為“巴比倫”的行動,以色列出動了六架F15戰鬥機和八架F16戰鬥機,長途奔襲伊拉克的核反應堆。在經過約旦和沙特邊境的時候,以色列的軍機編隊組成了一個非常密集的編隊。而按照當時的雷達水平而言,根本識別不出這到底是一架民航客機,還是一個編隊的戰鬥機。而且,以色列之前早就摸清楚了這附近的民航客機的飛行航線。所以,無論是沙特的空管員還是約旦的空管員,都沒有對這件事太過上心。最終,任務取得了圓滿的成功,這些軍機千里奔襲打擊了伊拉克腹地的核反應堆,直接斷送了伊拉克的核武器研發前途。



平頭兔


戰鬥機的客機下方10米以內的距離內,與客機保持同等速度進行伴飛,能夠輕而易舉的欺騙所有國家的空管系統。

但是,客機航班航線飛行高度與飛行速度都是確定的,也就是說,戰機想要離開的第一時間就會被發現。

加力跑路,導彈馬上就到,繼續跟著,空軍發現異象一般情況下會派戰機抵近目視偵查。照樣玩完。



而且,戰機在空戰中並不是單打獨鬥就能夠取得勝利的,就算再怎麼精簡,雙機編隊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架客機下面塞倆戰鬥機?一個已經很艱難了,因為大型客機體型很大,其亂流也是非常劇烈的,一架飛機,尚可憑藉機動性應對(出問題就是死)


兩個?空間瞬間減少2/3(兩架戰鬥機之間也要留安全榮譽)難度上升了不止一個數量級。風險委實是有點大,但是兩架戰鬥機各跟一架客機?兩架飛機,同時同航線,同速度?出現這種情況需要的是趕緊把值班是空管員關起來....。

而且襲擊之後怎麼跑?(值得被專程轟炸的目標,被炸後,清空空管區

這種操作最適合的就是對高價值目標進行打擊....然後絕對是捅了馬蜂窩。

所以,這種孤膽英雄單機滲透的操作除了看起來很帥以外,並不值得選擇(炸敘利亞炸伊朗除外)


嘯鷹評


我國的國產米波雷已經可以做到。傳統米波雷達的缺點也比較明顯,就是探測精度比較差,無法鎖定隱形飛機的準確位置,不能給導彈提供引導。我國的米波雷達在國內雷達技領軍人物吳劍旗的領導下進行了大量數字化技術改造,採用了MIMO技術、數字波束成型技術、稀疏佈陣等技術。他從空間分集和超分辨處理兩個技術路徑進行了大膽創新:一是創立具有空間分集作用的稀佈陣綜合脈衝孔徑雷達體制,二是率先使用超分辨處理和分區保形波束設計方法提高測高精度和改善空域覆蓋性能。使先進米波雷達具有良好的低仰角空域覆蓋性能和精確的測高性能,以較低代價成功解決了雷達反隱身問題,為我國探索出了一條高效、經濟的反隱身裝備建設之路。2001年,團隊完成了課題研究。2012年,完成了世界上首個實用系統研製。成為世界上第一部大型實用新體制米波雷達,成為我國新型骨幹裝備。

2013年即實現了450公里外對F22的連續跟蹤。這樣的米波雷達已經不是傳統的米波雷達了,被稱為先進米波雷達。我國的先進米波雷達不僅能夠有效探測隱形飛機也能給導彈提供引導。也就是說我國的先進米波雷達跟蹤精度是很高的,那麼到底有多高呢?

吳劍旗曾在央視的節目中明確講過,我國的先進米波雷達可以將靠的很近的兩架飛機分開,並舉了個例子,就是這個法國電影空中決戰。他明確的講,國產先進米波雷達能將這兩架飛機區分開。這兩架飛機之間的距離最多二三十米的樣子,可見國產先進米波雷達的精度已經非常高了。這樣的精度用於引導導彈已經足夠了。因為不管是空空導彈還是防空導彈的末制導距離都至少有二三十公里。


尖端防務


戰鬥機藏在客機底下和海上潛艇躲在大貨輪底下是一樣概念,通過依附於更大體積裝備身旁,達到隱身的效果。正常出現這種情節,兩者相距可能就在十多米之內,雷達以及聲吶探測都會誤認為是更大的傢伙才是正主。

這裡有兩個案例可供參考,一個是直實版1981年以色列空襲伊拉克核設施。另一個是電影《空中決戰》中幻影戰鬥機依附於客機底部的場景。

一、1981年6月17日,由8架F-16戰鬥機和6架F-15戰鬥機組成的機群,奔襲1600公里摧毀伊位克枋設施。途中要穿越約旦和沙特阿拉伯領空,因此,以色列戰機採用超低空飛行+超密集編隊應對兩國雷達。被兩國雷達發現後,以民航班機的理由解釋過關,足以體現密集編隊確實有模擬民航客機的作用。


二、電影《空中決戰》的戰影,一戰幻影戰機躲在大客機底部,準備在閱兵式上製造混亂。雷達同樣追蹤不到,因為巨大的客機完全擋住了幻影,最後由空中戰鬥機飛行員目視發現。

所以說,飛機是死的人是活的,各種戰術都在具體操作中得到應用。海空軍戰術中密集編隊在各國其實都在大量應用,只不過完全依附於大型客機可能只是在特種作戰中才能實現。真的開戰,空中估計沒幾場客機可以用於掩護。


河東三叔


曾經以色列空軍就用過這招躲過伊拉克空軍的雷達,而炸燬了伊拉克的核反應堆。

這種戰術在我們國家曾經也是使用過,1996臺海危機的時候,對於如何才能夠阻截使得美軍的航母戰鬥群,於是再多方面的討論過後,就採用了多組殲八四疊突防的戰略,就是類似於這樣的戰略。當時中美的實力之懸殊,但也可見這種戰術的有效性。



對於客機這種大目標來說,民用雷達的顯示是不會很精確的,如果客機的機腹下有一架戰鬥機,普通雷達是發現不了的。所以當戰鬥機躲在他的腹部之下,雷達只能掃描到客機的形狀,戰機就被隱藏了。



當然,現在這種方法在其他國家或許有用,但是在我們國家確實是抵不上什麼用場了。

現在在我們國家的空域環境下,幾乎所有的戰略打擊目標的附近肯定都有著空軍駐紮,而且還會有禁飛,強制管制等等,想要用這種方式偽裝,無疑是痴心妄想,不自量力。


圍知歷史


Iaunch.a.surprise.attack〔乘敵不備、出其不意〕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又曰:

將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練?

賞罰孰明?

吾以此知勝負。

、、、兵者,詭道也!


make.a.surprise.attack.on;rid.surpise/偷襲

《舊唐書📖.竇建德傳》:“今其欲戰不得、空延發月、將土疲倦、乘便襲擊、可有大功”


一架小型機躲在一架大飛機的“機腹部位”✈️隱藏於一架民用客機下是發生過的“突然襲擊”案例、這種作戰模式歷史上是出現過!

(這……可不是“不是演習”/現代局部戰爭中、以色列人、就這麼樣幹過……只不過是用“密集”隊形“瞞天過海、偽裝成一架大型飛機騙過了沿途上的警戒雷達)
(出奇制勝、攻其不備、出奇不意


……)

還是那句話:“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想當年、原來的“南聯盟”就是用最“古老”的警戒雷達、發現並且擊毀了一架那個時代世界上最先進的作戰飛機✈️“F-117”世界第一代的“隱身戰鬥機”……

福爾摩斯說過“排除一切不可能、剩下的、即便是謊言、也是真實的事實……!”
交戰中:“戰略上重視敵人、戰術上渺視敵人……”

一切皆有可能!


孔乙己亂彈


先說結論:以現有的技術來說恐怕不能,除非探測雷達和戰鬥機客機的距離已經相當近,但此時用眼睛也能發現。

雷達有一個概念叫角分辨率。如果兩個目標的距離太近在雷達看來,方位角的差別已經小於角分辨率,這時候就不能區分兩個目標。也就是說雷達對角度的分辨能力其實是有極限的,並不是說任意小的角度差別都能分辨出來。擁有不同角度分辨率的雷達,同樣距離上對目標的區分能力也不同,比如下圖兩種雷達,一個分辨角是10度,一個是1度,那麼在同樣距離,第一個雷達無法區分出兩個目標,在雷達屏幕上只有一個粗大的亮點;第二個雷達則可以分辨出兩個目標,並在屏幕上顯示出兩個亮點。


瑞麗判據和距離分辨率公式

角分辨率是光學和雷達學科的重要指標,可以表達為:ρ=1.22λ/D; 其中λ為波長,D為孔徑。這個公式也被稱為瑞麗判據。在雷達中,D指的是雷達的孔徑,即天線直徑。所以可以知道雷達天線直徑越大,其角分辨率越高;波長越短,角分辨率也越高。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公式,可以用來計算出兩個等同大小目標的最小分辨距離,稱為SA。這個定義是這樣的,定義兩個同樣大小目標處於在距離雷達R距離上的半功率點(也稱-3dB點)時,兩個目標的距離稱為SA;雷達要想清楚區分兩個目標,那麼至少要讓二者距離大於等於SA。公式為:

其中R為雷達和兩個半功率點上目標的距離,Θ為2個半功率點之間的夾角。


下面說回到問題本身。當戰鬥機躲在客機肚子下面的時候,其實二者距離是相當近的。這個時候地面警戒雷達其實很難發現。因為地面警戒雷達一般都是米波段的,波長很長,分辨率非常低。

對於戰鬥機而言,雖然波長小,但是雷達孔徑不足,分辨率同樣不高。所以確實很難區分出來。

實際上利用雷達分辨率不足來進行欺騙的例子確實是有的,以色列和我國的空軍都這麼玩過。下面來簡單介紹一下。

如何利用雷達的分辨率不足進行欺騙

巴比倫行動

以色列歷史上有一個經典的行動,那就是1981年轟炸伊拉克核設施的空襲行動。這次空襲,以色列派出了6架F-15和8架F-16戰鬥機,14架飛機以距離非常密集的編隊飛行,速度很慢。當經過約旦和沙特邊境時,被沙特發現。然而雷達屏幕上,14架飛機顯示出來的僅僅是一個又大又亮的原斑,加上速度很慢,看起來很像一架運輸機。此時以色列用流利的阿拉伯語通過應答機向沙特回話,聲稱自己是約旦空軍,正在進行例行訓練。就這樣騙過了沙特。就這樣14架戰鬥機組成的機群穿過三個國家領空,最終順利摧毀了伊拉克的核反應堆設施,堪稱一大經典戰例。

以色列14架飛機編隊示意圖


空天獵原型

再說一個我國的。我國的空軍2架殲11B曾經在東海上空狠狠教訓過一把某國空自的F-15J,這事估計沒多少人知道。不過這個戰例非常經典,以至於在電影《空天獵》裡完整還原了出來。當時殲11B在我國防空識別區巡邏,結果遭到某國空自派出的2架F-15J一上來就咬尾。要知道這可以算充滿敵意的行為;而且還開啟了STT模式,也就是Single Target Tracking,這是格鬥過程中發射導彈前的一種鎖定模式,此時所有雷達波全部集中在單目標上,以防止目標因大過載機動而丟失。此時我們的殲11B雙機編隊用了非常聰明的一招,那就是向上飛去,鑽進了雲層,然後雙機編隊距離縮小,超過了F-15J的雷達分辨率。此時在空自的F-15J眼裡,雷達屏幕上只剩下了一個目標。殲11B編隊繼續上飛,然後在F-15J雷達盲區迅速分離,一架繼續被F-15J咬尾,另一架則趁機繞到了兩架F-15J後面,然後開啟火控雷達,將2架F-15J鎖定。某國空自飛行員瞬間就懵了,直接拋掉副油箱,放出熱焰彈屁滾尿流地跑了。

空天獵中我國的殲11B和某國空自F-15J


以下是筆者繪製的簡要的對抗經過:


1:

2:

3:

4:


紙上的宣仔


“戰鬥機藏在客機下面”,這個是不會被發現的。因為無論是在太空作業的衛星,還是在地面工作的雷達都不是“顯微鏡”,是存在一定誤差的。



這就好比“反導系統”難以攔截多彈頭導彈一樣,防空雷達分辨不出具體哪個是“干擾彈頭”哪個是“主彈頭”。



當然,這種躲避雷達的方法,是必須要求戰鬥機離客機足夠的近,在雷達的誤差範圍之內才行。這也就增加了危險性,戰鬥機可是都攜帶者滿滿的各式“武器”的,這就對飛行員的技術,和飛機性能有很高的要求。



一旦發生意外,絕對是“傷亡慘重”的結局,至於受到國際輿論譴責,那也是“必須的”。以色列曾經敢這麼幹,當然是有美國老大在背後撐腰了。一般美國不找別人麻煩就“燒高香”了,誰還會為一些“無關緊要”的事,跳出來指責美國和它的“小弟(以色列)”呢。



其實,也不只是戰鬥機藏在客機下面不會被發現。只要是藏在大型飛機下面,都是有隱蔽效果的。如果兩架戰鬥機在飛行是離的足夠近保持“同步飛行”的話,雷達和衛星也只會監測到一架。



這種藏在客機下面的方法,對於躲避雷達和衛星制導的導彈也是有效果的。比如當戰鬥機被雷達鎖定後,及時躲避到客機下面,就會使雷達鎖定立即丟失目標。只是這種方法對於熱跟蹤導彈沒什麼用,因為戰鬥機的動力噴射器可是個“大熱源”,無論你藏在哪都沒用,除非你關掉髮動機從天上掉下去……



所以,綜上所述,戰鬥機藏在客機下面的確可以做到“不被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