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烏門”中的“深喉”面臨著什麼樣的命運?

“通烏門”(Ukraine-gate)所引發的對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彈劾調查已持續近50天,且仍在不斷髮酵。隨著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圍繞此事的爭鬥愈演愈烈,處於“通烏門”事件核心的匿名舉報人(anonymous whistleblower)也成為這起美國政治醜聞中的一個熱門話題。

8月12日,美國一名情報界人士向情報界檢察長邁克爾·阿特金森舉報特朗普此前在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的通話中,施壓對方調查美國前副總統、民主黨總統競選人拜登。9月24日,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宣佈,眾議院將啟動針對特朗普的彈劾調查。而近日,這位舉報人又向外界發出了新訊息。據美國《紐約時報》11月3日報道,該舉報人的法律團隊當天表示,舉報人願意接受眾議院共和黨人的書面質詢。報道指出,這一提議旨在回應共和黨的攻擊。此前,眾議院共和黨人批評舉報人有政治動機,並要求公開此人的身份(House Republicans have assailed the whistleblower as politically motivated and demanded his identity be revealed.)。

“通乌门”中的“深喉”面临着什么样的命运?

9月24日,在美國華盛頓國會山,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前往辦公室。佩洛西當日宣佈,眾議院就總統特朗普近期“電話門”對其啟動彈劾調查。新華社發

“TA”是誰?

舉報人到底是誰?自事發以來,共和黨人一直在追問這個問題。而這其中,最急切的當屬特朗普。

據美國《政治報》報道,特朗普在11月4日的推文中拒絕了這名舉報人接受書面質詢的提議,並強調:“他必須出來作證,書面答案不可接受!”(“He must be brought forward to testify.Written answers not acceptable!”)不難看出,特朗普急於揭開此人的神秘面紗。在11月3日的推文中,他甚至直接喊出了口號:“揭發舉報人,終結彈劾騙局!”(Reveal the Whistleblower and end the Impeachment Hoax!")

而部分外媒針對這名舉報人的報道似乎已經為特朗普提供了一些“線索”。

美國《華爾街日報》此前的報道稱,這名舉報人是一名為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工作的男子。路透社此前援引兩名知情人士消息的報道亦證實,舉報人是一名中央情報局特工,且此人曾一度被派到白宮工作。

英國《泰晤士報》網站11月1日的報道給出了更詳細的細節:這名舉報人是中情局分析師(CIA analyst),沒有監聽過特朗普7月25日與澤連斯基總統的電話,但被某個監聽者告知了此事。舉報人先與眾議院情報委員會接觸後,才被轉給情報界檢察長阿特金森。

而美國一個名為“Real Clear Investigations”的新聞網站在其一篇調查該舉報人的文章中則表示,此人是曾為拜登工作過的民主黨人,且是在奧巴馬政府時期被任命的一名男性情報官員。

……

有如雪片的線索不斷飛來,關於這名舉報人的一些細節似乎正慢慢浮出水面。特朗普長子甚至在11月6日的推文中寫出一名中央情報局分析人士的姓名,並貼出美國保守派媒體布賴特巴特網站報道,暗示此人支持民主黨,反對特朗普。

保護“TA”!

而在特朗普一方竭力揭開謎底的同時,還有一群人正努力捂住謎底。

據《華爾街日報》10月6日報道,與舉報人進行過面談的情報界檢察長阿特金森根據美國聯邦法律向此人提供了保護。而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亞當·希夫此前亦表態稱:“正在採取一切預防措施”(taking all precautions)保護這位舉報人的身份。

在此前路透社的報道中,這名舉報人的律師馬克·扎伊德拒絕證實此人的身份或職業。他說:“公佈有關舉報人的細節只會導致認定某人——不管是我們的當事人還是錯誤的人——為舉報人。這將把這個人置於比現在危險得多的境地,不僅是在他們的職業圈子中,而且是就他們可能的人身安全問題而言。”(“Publishing details about the whistleblower will only lead to identification of someone, whether our client or the wrong person, as the whistleblower. This will place this individual in a much more dangerous situation, not only in their professional world but also their possible personal safety.”)

與此同時,美媒也發出了保護舉報人的呼聲。《今日美國報》11月4日的文章標題直呼:不要揭露特朗普與烏克蘭方面通話的舉報人(Don't reveal the whistleblower on Donald Trump's phone call with Ukraine)。報道指出,美國情報界中有關舉報人的法律對保守此人身份秘密有著明確規定:未經僱員同意,不得洩露其身份(The U.S. intelligence community's whistleblower law is clear about keeping such a person's identify secret: It "shall not (be) disclose(d) ……without the consent of the employee.")。

然而,面對特朗普密集的推特攻勢,這個秘密真的捂得住嗎?

“通乌门”中的“深喉”面临着什么样的命运?

《今日美國報》報道標題截圖

“TA”將面臨什麼?

面對當前各方膠著的局勢,這個問題或許連“TA”自己都回答不了。然而回顧美國曆史,路路以為,40多年前的“水門事件”(Watergate scandal)和6年前的“稜鏡門”(PRISM)已經為“TA”提供了兩個可供借鑑的“參考答案”。

如果舉報人的身份秘密得到嚴密保護,“水門事件”所提供的答案或許更具參考價值。

1972年6月17日,5名男子潛入華盛頓水門大廈民主黨總部辦公室,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文件。之後的調查發現,5人為時任總統尼克松所屬共和黨的“間諜”,且尼克松政府在調查過程中多次進行阻撓。當時的《華盛頓郵報》記者在一位綽號為“深喉”(deep throat)的洩密者(leaker)的協助下,共同撰寫系列文章報道這件事,最終迫使尼克松政府任命獨立檢察官調查此案。“深喉”向《華盛頓郵報》的兩名記者提供了有關“水門事件”的所有信息,最終導致尼克松於1974年8月辭職。

“通乌门”中的“深喉”面临着什么样的命运?

這是尼克松在“水門事件”曝光後舉行記者招待會的資料照片(攝於1973年)。新華社發

此後,《華盛頓郵報》記者一直嚴守關於“深喉”身份的秘密。直到2005年6月1日,在“水門事件”期間擔任美國聯邦調查局副局長的馬克·費爾特對美國《名利場》雜誌記者表示:“我就是那個被稱作‘深喉’的人。”(“I'm the guy they called deep throat.”)緊接著,這一消息也得到了《華盛頓郵報》記者的證實。2008年12月18日,馬克·費爾特在自己的家中因病去世,享年95歲。

因為知情人士多年來嚴守秘密,馬克·費爾特得以避免“深喉”身份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甚至還因出售自己故事的電影版權和書籍版權獲得了約100萬美元的版權費。而在“稜鏡門”事件中,過早暴露身份的斯諾登似乎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2013年,美國國家安全局承包商愛德華·斯諾登向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揭露了美國國家安全局在國內外進行大量監視行動的“稜鏡計劃”。這項計劃被曝光後,據報道美國情報機構損失嚴重,而事發之初就將自己公諸於眾的斯諾登也因此成為了美國政府眼中的“叛國者”(traitor),並開始流亡俄羅斯。多家外媒的報道指出了斯諾登目前所面臨的尷尬處境。據路透社報道,2017年1月,斯諾登在俄羅斯的居留許可被延長至2020年,然而2020年已經近在咫尺。今年9月,斯諾登向法國提出了避難請求,卻得到了法國外長“現在還不是時候”的回覆。此前,斯諾登向多國政府申請避難,包括德國和波蘭,但都無果而終。對此,俄羅斯塔斯社的報道認為,除了俄羅斯之外,其他所有國家都害怕遭到美國的報復。

同樣是在9月,斯諾登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節目採訪時還表示,如果他能夠得到公正的審判,那麼他希望回到美國(He would return to the U.S. if he thought he would receive a fair trial.)。然而,英國《泰晤士報》直言,斯諾登如果返回美國,將面臨“叛國罪”(crime of treason)的指控。

可以想見,對於斯諾登而言,2020年將會是一個難關。

一位安享晚年,一位流亡海外。同為“洩密者”,命運卻截然不同。

與馬克·費爾特相似,“通烏門”事件中的舉報人成為攪起華盛頓這場政治漩渦的關鍵。在路路看來,“TA”可謂“通烏門”版本的“深喉”。

然而,這位“深喉”最終能否得到與馬克·費爾特相似的“善終”(good ending)?一切尚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