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学会“不合群”

文 | 苏眉细细 · 主播 | 安东尼

来源:每晚一卷书(

ID:JYXZ89896)

人到中年,学会“不合群”
人到中年,学会“不合群”

所谓不合群,只是不一样

晚上十点,闺蜜老顾在微信上呼我:需要疗愈。

还发了一张愁眉苦脸的照片。

一问才知道,她被公司的几个人孤立了。

五六个部门经理,开会时,她说什么都会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其余几个人马上随声附和。

下班后聚餐,也没有人约她一起,而她却能看到同事在朋友圈发的各种聚餐照片。

压垮老顾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今天在洗手间,她竟然听见一个部门经理和新来的文员说她“不合群”。

老顾说,要不是顾及个人形象,当时真想冲出去理论一番。

我说,真冲出去,你就输了。

老顾说 ,大概是从几年前,她决定考注册会计师开始。

因为觉得自己年龄偏大,记忆力不好,希望勤能补拙,所以就开始减少各种休闲和应酬。

......

人到中年,学会“不合群”

你看,一个人之所以被孤立,被认为不合群,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仅仅是因为你与周围人不一样。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被孤立过。

有的因为出身、相貌甚至成绩好,有的因为能力出众。

还有的仅仅是得罪了

圈子里的权威,而遭到排挤......

年轻的时候,我们往往因为害怕不合群,害怕与众不同,而努力去压抑自己,随波逐流。

现在才知道,那些不合群,往往是人生最美的姿态。

人这一辈子想要想过上理想的生活,不是靠“合群”得来的。

人到中年,当一个人还以“合群”为荣,以朋友的多少、聚会次数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那么这个人注定没什么出息。

人到中年,学会“不合群”

不合群的人,不是没有朋友

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文笔犀利,鞭丑挞恶,因此得罪不少人。

“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他,怎么看,都不太合群。

萧红曾在《回忆鲁迅先生》里说过:

鲁迅先生家客人很少,几乎没有,尤其是住在他家里的人更没有。

生活中,鲁迅不苟言笑,很少与别人合影,自己的照片也都一脸严肃,看着便十分孤傲,让人望而却步。

但是,不合群的人,不是没有朋友,而是他们懂得如何选择自己的社交圈。

这个圈子,可能只有那么三两个人,但是一定情义相投,不离不弃。

人到中年,学会“不合群”

鲁迅先生一辈子朋友不多,但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蔡元培、瞿秋白、宋庆龄、萧红、许寿裳。

其中,许寿裳和鲁迅是同乡,在日本认识后,就成了一辈子的朋友。

在以后的30多年中,他们互相帮助,度过难关。

鲁迅去世后,他顶住压力,力促《鲁迅全集》出版。

许广平曾感叹他们的友谊,是“求之古人,亦不多遇”。

蔡元培是鲁迅的朋友,也是他的伯乐。

蔡做教育总长时,将鲁迅调到教育部做事,当北大校长的时候,又把鲁迅调到了北大当老师。

鲁迅去世的时候,蔡元培亲为执绋,在送葬队伍的最前面。

宋庆龄在鲁迅生病逝后,亲自选棺材和墓地,并主持葬礼,而且一人承担所有费用。

“不合群”的鲁迅,活出了无数人羡慕的一生。

一辈子不长,要做的事很多,不必用“合群”困住自己的心灵。

当一个人摆脱无用的圈子,变得“不合群”,才能见识到更广阔的天地,成为更好的自己。

想起看过的一句话:有些人注定要不合群,否则你不会看到他耀眼的光芒。

人到中年,学会“不合群”

不合群的人,都活成了一束光

表妹柚子刚上班的时候,是个性格柔弱的姑娘。

为了合群,尽快融进同事的圈子,她经常给同事们买咖啡,请大家K歌,甚至为了参加单位郊游,放弃和男朋友的约会。

但是尽管如此,还是会有人说三道四。

她工作认真积极点,有人说她是“有野心”;

她穿得时尚点,有人说她是博眼球;

她闲时看点书,有人又说她装风雅......总之,只要你和别人不一样,就会被诟病。

她在单位痛苦纠结地过了十来年。

直到某天,一位朋友告诉她:

“你又不是人民币,干嘛指望所有的人都喜欢你?与其纠结这些,不如抓紧努力,争取到一个大一点儿的环境,人的素质和格局都会更高一些,也许更适合你。”

柚子如梦初醒,开始屏蔽无谓的社交,白天努力工作,晚上拿起书本开始学习。

一年后,她通过遴选去了省城工作。

在一个格局更大的环境里,她的烦恼迎刃而解。

人到中年,学会“不合群”

所以,有时候,“不合群”并非是孤僻,而是这个群不适合你。

冯仑曾经在女儿13岁生日的时候,郑重地和女儿谈过:

世界上有两种人,第一种人占95%,这类人是大众式的,没有野心,最大的梦想就是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第二类只占5%,属于挑战式的。他们注定要经历很多的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想要成为第二种人,就必须与第一类的大多数人相背离,承受别人的嘲讽、非议甚至落井下石。

但是这是一条打破阶层固化,实现阶层跨越的捷径。

他问女儿:你选择做哪种人?

我们都曾经想做第二种人,但是,大多数却慢慢活成了第一种人。

因为挑战太多,因为压力太大,也因为太多的人,没勇气做那个“不合群”的人。

一个人,如果为了“合群”而去努力讨好,除了学会苟同和随波逐流,没有任何意义。

打破这种局面,需要有不合群的勇气。然后要吃很多苦,经历很多磨练,最终才能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大多数时候,人际关系只是成功路上的助力。

归根结底,你只有靠自己。

人到中年,学会“不合群”

往后余生,做个“不合群”的人

雪小禅说过,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后,三两知己、一杯浅茶......把生活活成自己的生活样。

是的,小半生过去,爱而不得的人,就算了吧,融不进的圈子,就不要强挤。

减掉那些不必要的交际应酬,不必再强打精神参加那些酒局party,少些迎合与取悦,把时间用在值得的人和事上。

你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哪里,别人是看得见的。

人到中年,学会“不合群”

用在提升自己能力上,举手投足间会散发着自信;

用在陪伴家人上,妻子儿女的笑容,是藏不住的幸福;

用在养花种草上,是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花在琴棋书画上,便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人到中年,请学会“不合群”,享受“不合群”,这是最好的人生。

-音乐&图片-

背景音乐 | 孙燕姿《同类》

图片来源 | 微博@左简-

-作者-

苏眉细细,每晚一卷书(ID: JYXZ89896)。十点读书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主播-

安东尼,十点读书签约主播,自媒体“三个声音”主创,电台主播,用声音行走的资深媒体人,各媒体平台邀约主播。微信公众号:三个声音。欢迎下载十点读书App搜索“安东尼”关注主播十点号,收听安东尼为你朗读的专属美文。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哟

10天陪你读完《杨绛传》

认真地年轻,优雅地老去

人到中年,学会“不合群”

下载十点读书App

,与650万人一起打卡共读!

人到中年,学会“不合群”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