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苏轼为什么想到的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

邪恶V叔


这是人们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混淆后出现的问题。

陈寿,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人,后来西晋的历史学家。《三国志》


的执笔人。由于年代相距很近,史料应是可信的。

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则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传世佳作很多,但最著名的是《三国演义》。后来的历史及文学家普遍认为:这是一部七分史三分演义写成的精典小说。

苏轼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同时也是文学家和宋词豪放派的创始人。无疑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他的上乘之作。大气磅礴,一气呵成。但词中羽扇纶巾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因为这种打扮是后人心中诸葛亮的标配。而词中颂扬的主人翁却是周瑜。



他和唐时杜牧: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有异曲同工之妙,歌颂的都是周瑜。

他们都未料到,几百年后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更精妙。很多超越了他们当时对史的认知,很多人物出现了颠覆性的再创造。


历史上的周瑜年长孔明近十岁,更是赤壁大战中的东吴主帅,做为孙刘联盟的象征,孔明只是军中一高参而已。当时的吴军也不过几万人。但自《三国演义》成书后,孔明被写成了一位神人。这是前人苏轼所不知道的。所以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就不会提及孔明此人。

所以现在人一提三国,均把《三国演义》做为正史传播,全不顾《三国志》的感受。没有办法,这就是精典小说的影响和魅力!


晚亭与落霞同晖


这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论断:"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所谓成王败寇,又有几人能真正的做到不以成败论英雄?千古江山啊,历史都是由胜利者来书写。遥想公瑾当年,文采风流,连歌姬在他面前都故意唱错音律,以求周郎一顾。武略超群,与诸葛亮并称一时瑜亮。内有孙权言听计从。外有众将群策群力。正是丈夫建功立业的好年华。然而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就如一篇宏大的乐章,当演奏到中间正汪洋恣肆,渐入佳境的时候。却戛然而止。令人徒呼奈何。令人扼腕叹息。令人泪满衣襟。所以嵇康临行前的一曲。霸王阵前的别姬。陆游临终的示儿诗,诸葛亮的秋风五丈原。才那么的直指人心。感同身受。至于衣锦还乡,至于显贵扬名。由于歌功颂德的文章太多。反而使人们引起了审美疲劳,产生了逆反心理。转而去看那些失败的,壮志未酬的英雄。更有一种悲壮的美。再加上人的心理。总是在经历过一番坎坷艰难的时候,才能对失败者产生认同感,才能对悲剧产生共鸣。苏轼当时倍受排挤打击。郁郁不得志。可他又是那么的想让当权者体会到他的苦心。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一旦产生了巨大的反差,想起周瑜是很正常的。白居易为什么‘’江州司马青衫湿"只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说孟郊登科后体会到的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又怎能想到落地的张继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月落乌啼,江枫渔火?那么,你还认为苏轼想起了周瑜是偶然的吗?时也,境也,人也!


彭方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两年之后写的,是历来所为人称道的豪放词代表作。词中上阕写景,豪迈大气,天高水阔之间自由兵马奔腾之气魄,下阕咏史抒情,既是对古代风流人物的追思,也是婉转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愤,不过也不是旷达之心。


而作者诗中写到周瑜而不提诸葛亮,主要是因为:

第一,时代的差异。苏轼是宋朝人,其对于瑜亮二人的判断和认识主要来自《三国志》,而今人的感触则是来源于《三国演义》。须知后者这部书成书于明代,而早在宋代的苏轼是看不到。因为赤壁之战的主帅在正史中的确就是周瑜,所以写到公瑾也是情理之中的。

第二,满足文人的理想。宋代本身重文轻武,文人治国的理念深入人心,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也是很多文人的追求,毕竟谁不想出将入相做个贤臣呢。但是一般说道武将的时候总是不能脱离豪迈耿直甚至有点粗糙的形象,这又为文人所不喜。而周郎羽扇纶巾的儒将形象十分符合文人的理想。

第三,周瑜代表的意象很多。周瑜不光是在东坡先生的这首词中被提起,提到他的诗词很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公瑾有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东西。其一,出身贵族,身份高贵;其二,颜值很高,人长得很帅;其三,娶了美女小乔为妻;其四,备受孙策器重并委以重任;其五,曲有误周郎顾,诗歌文艺青年;其六,能力超群,赤壁一战建功立业。


由此可见,公瑾妥妥就是自己高富帅迎娶白富美而且少年得志位居高官功成名就,这那一条都是文人们想要得到的,所以自三国以后,特别是宋代,周瑜所代表的的意象经常为文人所用。


言闲语还碎


公元208年,发生在湖北的赤壁之战,是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历史上最有名的战役。诸葛亮在当时刚出山不久,刘备派他去东吴联络孙权,商谈联盟事宜。

再后来的作战当中,事实上是东吴的周瑜当了总指挥,指挥了整个赤壁之战。火烧赤壁,使曹操大军北回。接着周瑜与刘备又追击曹军到江陵,使曹军彻底退到江北去了。

赤壁之战,是周瑜指挥的,基本没有诸葛亮什么事。所以后人关于赤壁的诗词,多是与周瑜有关,与诸葛亮有关的不多。

宋朝时,苏轼北贬黄州,心情郁闷,出来游玩散心时,到了城外的赤壁,不由得被壮丽风景吸引,睹景思人,想起了三国时期周瑜在赤壁,大破曹操的无限风光与气度,有感而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很多后人游赤壁,都会想起周瑜,想起周瑜当年“羽扇纶巾”,气度非凡的“谈笑间,灰飞烟灭”。还有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事实上,有关赤壁之战的地址,一直有争议,直到现在好像有了说法,赤壁之战的遗址在今天的湖北赤壁市,而不是湖北黄冈的赤壁。黄冈的赤壁被称为”文赤壁”,应该是与苏轼的词有关系吧!


路遥lgy


因为在宋代,人们普遍还是更推崇周瑜的。

周瑜有总角之交孙策,有囷米之交的鲁肃。

出身庐江周氏,长壮有姿貌、精音律。

当时更有“曲有误周郎顾”的美谈。

相传周瑜长相英俊善于音律,每每有曲子有错处他都会下意识的看一眼。后来每次宴会上那些乐伎都故意弹错曲子,来博得周瑜一顾。

后来周瑜还作有《长河吟》

与此同时,他还是著名的儒将。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钱坤。

赤壁之战,因着周瑜的指挥以少胜多。

即使是在孙策逃离袁术处时,也是周瑜起兵支持他。

如此美好的周瑜,有美丽的妻子小乔,长相英俊,才华横溢。又能决机于两阵之间。再加上他英年早逝,更留给人无数的幻想。

毕竟周瑜呀,他可从来没有输过呢。

这样的儒将,怎么能不被读书人追捧呢。

这样的周瑜,怎能不让人向往呢。

更何况,三国演义出现在后世,宋朝的苏轼当然不可能被它影响呀。



孤舟弦歌


简单的说就是,诸葛亮是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被神话的角色,就连鲁迅先生都评价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苏轼宋朝人,罗贯中元末明初,很显眼苏轼是了解不了诸葛亮在演义中这么神话的存在,所以他的描述就更贴近于史实,就是真实的赤壁之战几乎和诸葛亮无关。讲到真实的赤壁之战那就不得不提羽扇纶巾的周瑜,周郎了。周瑜领兵5万,加上刘备原有的3万人,借助长江水势,黄盖奇谋,打败了号称80万大军的曹操。(实际军力20万,剩下的60万属于后勤民夫)。对于赤壁之战的整场战争指挥,无不展示了周瑜的杰出才华,至于周瑜善于博采众议,果断决策的品格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所以苏轼游赤壁有感而发,遥想公瑾当年,那一种雄姿英发的状态,了生羡慕之情。

归根结底就是苏轼知道,赤壁之战和诸葛亮没啥关系,至少不是重要人物。





安妮夜读


“乌台诗案”后,苏轼九死一生,被贬黄州。仕途坎坷的遭遇,给了他丰厚的创作灵感,他游历三国古战场——赤壁,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有一曲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是名传千古。然而,这首词中一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些疑问。

一直以来,在大众的认知下,“羽扇纶巾”的形象,非诸葛孔明莫属。然而这其实是由于不明史实又不考文义而产生的一个美丽的误会。

一、受名著《三国演义》影响

那是因为,我们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的影响太深了。要知道,《三国演义》只是明代罗贯中所著的一本小说,而不是真正的史记。只不过它吸收了很多关于《三国志》中的历史情节,加以糅合,打造出一个忠君爱国的完美卧龙先生。

罗贯中是一个以汉为正统,思想倾向于蜀汉的作家,他美化了刘备和诸葛亮。“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乎妖”,把很多历史的大事件,都归功于诸葛先生身上,譬如草船借箭,还有赤壁之战。其实,它们的主角都是东吴周公瑾,而非诸葛亮。

近些年,随着《三国》以及同题材电视剧的接连续播,给我们呈现的诸葛亮,羽扇纶巾,一派儒家风范,早已深入人心。反观,周瑜的形象风姿俊朗有余,也才思敏捷,但并没有羽扇纶巾之相。

而我们的苏大文豪,生于北宋,不可能阅读到明代小说《三国演义》,也不可能看到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因此自然不会受其影响,所以他歌颂的正是周瑜,而非诸葛亮。

二、“羽扇纶巾”仅代表名士形象

时间回到三国之前的魏晋,那是一个讲究颜值的年代。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羽扇纶巾则更多的是代表着这样一种文人雅士的形象。无论是指点江山还是挥斥方遒,都如此打扮。

《晋书》中就记载名士谢万“著白纶巾、鹤氅裘”面见简文帝;也描写过大臣顾荣与陈敏作战,“麾以羽扇,其众溃散“。由此可见,羽扇纶巾只是当时名士的一派儒雅打扮。

诸葛亮固然曾经“羽扇纶巾”,苏轼在这里,仅仅是根据当时的风气。不论周瑜是否曾经作此打扮,也无妨写他手持羽扇,头戴纶巾,只是为了突出他作为东吴统帅亲临战场时的从容镇静以及风流儒雅的名士形象,表明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儒将睿智。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阕从“遥想”开始,直到“烟灭”,给我们呈现的是一副完整的画面,其核心人物便是当年的周公瑾。苏轼怎会横生枝节,岔出一个诸葛亮来扰乱整篇词的中心思想。

况且,北宋重文轻武,羽扇纶巾向来是名士儒雅打扮,把这个词附在周瑜身上更能体现出他雄姿英发的特征。

三、关于赤壁的诗词,歌颂周瑜居多

苏轼饱览诗书,关于三国赤壁怀古的诗词定是有所涉猎。而我们如果在百度上搜索赤壁二字,出现的诗词大多都是关于周瑜的。

比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还有诗仙李白的《赤壁送别歌》: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以及唐代孙元晏《吴·赤壁》

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
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

这些关于赤壁怀古的诗全都是以周瑜为主人公的,可见周瑜才是赤壁的主角,以至于苏轼游览赤壁,脑海中自然而然想到的便是周瑜。而且周瑜羽扇纶巾的形象,不仅在苏轼这边有所体现,就是宋朝以及后来的诗词中,周瑜也是羽扇纶巾的儒将形象。

比如辛弃疾也用“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来引典周瑜;还有范大成的“羽扇纶巾风袅袅,东厢月到蔷薇”也来形容周瑜;以及戴复古的“英风挥羽扇,烈火破楼船”直接体现周瑜的风采......

可见,周瑜的羽扇纶巾的形象早已深入古人心。

四、周瑜更值得苏轼艳羡

三国周瑜,字公瑾,长相英俊潇洒,又善于音律,当时的乐伎都故意弹错曲子,来博得周瑜驻足一顾。因此有“曲有误,周郎顾”的美谈。

而且他还娶得小乔这样一位绝色俏佳人,最重要的是他极得当时的统治者的器重,无论是孙策还是孙权都对他钦佩有加。

可以说,周瑜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在世人看来,世间最好的东西名利和美人他都应有尽有。

年少有为,建功立业,还娶得美娇娘,这是诗人所羡慕不来的。

苏轼被贬黄州,内心极度压抑,来赤壁怀古,想起周瑜,自然而然。正所谓,时也,命也。他借周瑜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情,同时也表现自己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这才是诗人的感情所在。


扁担圈生活


宋代还没有《三国演义》,只有三国志。

三国志里记录的赤壁之战主角正是周瑜,真正做出贡献的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而且苏轼在词中写到“小乔初嫁了”,另一男角当然是周瑜,肯定不会写“月英初嫁了”。所谓的草船借箭、七星台借东风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说法。冬天吹东南风也不过是巧合而已。

杜牧的《赤壁》已经说得很明白: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诸葛亮的赤壁之战起的真正作用是建立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诸葛亮在民间或文化界的影响力应该是在有了《三国演义》之后。

再则,周瑜是儒将,武能上马定乾坤,文能提笔安天下,英雄人物的楷模。

所以,苏轼在提笔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想到的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


国内ERP专题


什么舌战群儒,什么智激周瑜,什么草船借剑,什么借东风不过是贬曹尊刘者对诸葛亮的美化!

我读《三国志•诸葛亮传》时也被孔明深深打动,但是历史上的诸葛亮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诸葛亮相去甚远!诸葛亮是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蜀汉丞相!但并非神化而近乎妖的诸葛亮!

羽扇纶巾,让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万“墙橹灰飞烟灭”的是周瑜,气量宏大,志向高远的也是周公瑾。他并不是被诸葛亮三气而亡!

而现在很多人熟悉的诸葛亮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引用周瑜则很正常!


峰觉华


简单来说,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进行了艺术性的改编和加工,诸葛亮作为作品的核心角色,作者对其进行了神化式的拔高,将许多别人的功劳按在了武侯的身上。

苏轼是北宋时人,其赤壁怀古恰恰证明了三国演义中关于赤壁之战的过程和功劳归属具有很多虚构和杜撰性质,也从诗词中历史性地将赤壁之战的胜利成果归还与周公瑾。


分享到:


相關文章: